创作背景
欣闻当代中国庆辞赋家协会主席下府岸人一行到邯郸采风,我在广府古城与主席见面并合影,思其对中国辞赋之巨大贡献,作辞歌之:
一、彭蠡开宗,辞赋重光
下府岸人张友茂,以鄱阳湖之灵秀为墨,长江之浩荡为韵,开"彭蠡赋派"之先河。其辞赋承楚骚汉骨,融魏晋风神,更以"生态环保""江山咏史"为志,破传统小圈子之囿,立时代大题材之纲。《史山赋》《雷池赋》等作,铺陈天地气象,钩沉人文玄机,谓"改风雅之体,达讴歌时代之造化"。昔王勃咏"渔舟唱晚",今岸人赋"匡庐烟雨",一脉相承,而更添新声。
二、骈俪生辉,文采斐然
岸人之辞,工于骈偶而气韵流动。《毛乐峰曾青燕尔韵歌赋》以歌韵行文,"金闺叶吉,琴瑟合和";《相思赋》典丽缠绵,"花前邀月吟诗醉,窗外闻笛羡玉裳"。其句法四六交错,音律铿锵,犹吴曾祺《文体刍言》所誉:"辞赋类者,语言之别称,而楚人最工此体。"然岸人更胜在"辞情多而声情少",以藻饰彰文心,以用典铸史魂。
三、家国襟怀,生态哲思
非独文采超群,更兼济世之志。主编《科尔沁草原防沙治沙纲要》,以赋笔书生态;作《愕兮乞儿泪》《叹民生》,为苍生鼓呼。其辞赋如《中华茶文化大典》,融茶道于国学;《许真君》剧赋相生,弘道教于荧屏。潘承祥评曰:"当代辞赋实践第一人",实因其"文以载道"之精神,合于曹丕"文章经国大业"之论。
四、薪火传灯,革新不辍
岸人倡"辞赋三式改革"(体式、句式、论式),力主"秦风汉曲为骨,现代意识为魂"。其创《辞赋界》期刊,聚金学孟、天山客等四友,共推骈赋律赋之复兴。更以网络为媒,使"濒危国粹"重焕生机,如《鲤鱼洲荷塘秋色》组诗,化古韵为今声,"一片莲花红叶,吹上鲤洲风拽"。
结语:湖山铸魂,辞林标格
"谁语空作沉泉骨?世举樽杯招大魂!"(草庐主人评语)。下府岸人之赋,既得彭蠡烟波之浩渺,复具滕阁秋风之朗健。昔屈子问天,今岸人问世,皆以辞赋为剑,剖时代之肝胆。诚如《圣谧泰山行韵》所咏:"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而岸人之文脉,亦如泰山北斗,永峙赋坛。
(注:此辞依"骚体赋"格式,四言为基,杂以长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