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岁逢乙巳,序属三秋。时维闰六月十四未时,赤乌正烈,炎精未收。然斗柄指西南之维,金风潜生,太乙移黄经百卅五度,岁功暗转。此所谓“母秋”之节也!!双月逢双时,坤象主柔;秋裹三伏火,燔燃未休。余观天时之异,感民俗之厚,遂铺采摛文,以赋新秋:
观夫乾坤斡旋,阴阳潜运。闰月迟行,节候推移于夏杪;金飙晚至,炎光盘踞如伏蕴。原夫“朝立秋而凉飕飕,夜立秋而热死牛”,今恰逢未时交节,燠气塞于北半球。更兼“秋包伏”之奇局:末伏踵继于立秋五日,地火灼坤舆,天炉沸江州。遂使商风失路,白藏迟驾,玄蝉嘶哑于焦柯,羲轮碾空而熔鎏。
若乃母秋司辰,坤德含章。双数为阴,主敛藏而蕴实;闰余作序,延暑溽以坚刚。观夫阡陌之间:黍浪翻金,千畴垂首谢炎帝;棉铃吐雪,万垄攒云以迎杲阳。虽则炎威肆虐,然“七月立秋谷成堆”——嘉禾得长燠之泽,灌浆愈足;瓜果承重霭之润,坠枝弥香。于是田父拄锄,笑指晒场新谷积;村童逐雀,偷攀葡架紫晶尝。
至若城闾巷陌,节物风流。朱门剖冰瓜,银刀落处红霞溅;竹案堆雪藕,丝缕牵时玉臂柔。更见“贴秋膘”之俗:老灶炖蹄,浓脂酬夏消之瘦;铁叉炙肉,焦香漫井梧之幽。忽有墨云泼天,银箭穿地——此乃“秋淋”涤暑,飒飒而雨收。稚子赤足逐水,笑溅苔阶;老媪急唤收衣,声颤重楼。雨霁虹生,但见楸叶簪云鬓,赤绳系腕肘,尽道“母秋雨能解愁”。
嗟乎!四时代谢,本循常经;今岁殊异,岂无深意?或诘曰:“母秋燠若洪炉,岂非天道失序?”然观万物行藏:金虎虽狂,反催稷实之饱;玉龙骤怒,更沃蔬畦之稠。譬若《月令》所载:“天地始肃而杀气盈”,今以坤德化肃杀为涵育,变斧钺作铧耧。乃知刚极必柔,热极生凉,此阴阳互换之妙而难休也。
赞曰:
燔风未肯下崆峒,
闰月偏延六月中。
幸有秋霖涤赤壤,
更承坤德孕金秾。
已看陌上嘉禾满,
且待云边雁字横。
莫叹炎光欺节序,
天心应在养年丰。
注释:母秋:农历双日立秋为“母秋”,对应单日“公秋”,俗谓母秋炎热更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