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作品详情
苏轼词词法 第十八节 章法拾翠 [诗论]

凌云清风     发布时间: 2023/11/26 7:50:59
阅读:153次      分享到

关键字
章法拾翠


【苏轼词词法】


        第十八节 

   章法,就是文章的组织结构,即由抽象和形象思维而形成的组织句、段而成篇的逻辑关系。词的章法包括起句、过片、煞尾,起承转合,上片下片等许多环节及手法。本篇不打算全面探讨苏轼词的章法,只想从其主要特点方面拾取翡翠精华。
   文如其人,诗如其性。苏轼生性直爽、豪迈,不受成规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苏轼《书吴道子画后》)。正如元好问所云:自东坡一出,性情之外,不知有文字(《遗山文集》卷三十六)。苏轼行文作诗,常常挥洒自如,任气舒卷。他说: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文说》)
   诗词是有章法的,离开章法将伤及文体,但是如果拘泥于章法,又将损伤文气。故沈德潜云:诗贵性情,亦须论法。乱杂无章,非诗也。然所谓法者,行所不得不行,止所不得不止,起伏照应,承接转换,自神明变化于其中。若泥定此处应如何,彼处应如何,不以意运法,转以意从法,则死法矣。试看天地间水流云在,月到风来,何处著得死法。(《说诗晬语》)。上述文论和诗论,让我们领悟:文无定法,文成法立,定体则无,大体则有;文如行云流水,当以意气为先,章法从之变之。此乃章法运用之精髓也。
   苏轼词的章法颇能体现上述之要点,而且独具特色。
   在词的起句,苏轼时而借境造势,振起全篇。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八声甘州》);我梦扁舟浮震泽,雪浪摇空千顷白(《归朝欢》),开局用长江波涛、钱塘江潮、太湖雪浪的意象,为下文提供了一个壮阔、激荡的驰骋天地。时而开门见山,直抒胸臆。如: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西江月》);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满庭芳》);老天聊发少年狂(《江城子》)。这些开篇与传统词作的惯用手法不同,颇有一种豪迈的气势。
   在词的煞尾,苏轼常用富于哲理趣味的议论或情景结句,发人深省,回味无穷。如: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水调歌头·快哉亭作》);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西江月·梅花》);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西江月·平山堂》);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临江仙·送钱穆父》);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花谢酒阑春到也,离离,一点微酸已著枝(《南乡子·梅花词,和杨元素》)。
  文势看山不喜平,苏轼在词中运笔有两个特点,一是善用转折,开阖起伏,峰回路转,令人目不暇接。如《江城子》(密州出猎),起句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描写老夫出猎的装束,气势。承句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接上句顺势而下,用孙权典亲射虎,更张雄威。下片一波三折,第一折,倒叙出猎前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老夫聊发少年狂相呼应;第二折,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的典故,希望朝廷委以重任,到边疆抗敌;第三折,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一个特写造型,奇峰突起,展示自已报国杀敌的豪情壮志。二是手法多变,叙事、写人、写景、议论、抒情溶于一炉。如《满庭芳》: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以议论起句;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闻道司州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借树木和居住环境写人,以桧、竹、松,比喻王长官正直耿介、风骨凛然。江南岸,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叙述王长官不是因为送朋友不会来到作者的驻所。摐摐,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描写当时的景物;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叙述与王长官一起饮酒;居士先生老矣,真梦里、相对残缸。歌声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逢逢。抒发自己年华老去,孤独凄凉,欢聚短暂,行人将离的感慨。
   在上片与下片的关联上,苏轼别出一格,创造出上片泛写人的环境,下片专注咏物的另一种样式。如,《贺新郎》(乳燕飞华屋),上片写一个佳人在梧桐深院的华屋内摇扇纳凉午睡,下片却忽转笔峰,专咏石榴花,换头另意另起,但并未与上片脱节,而是似脱实粘,似断实续,句句写花,句句又是写人。《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也是如此,上片泛写幽人在缺月疏桐下遇见孤鸿,下片则专写孤鸿,惊起回头,拣尽寒枝,惟把寂寞而冷清的沙洲作为安身之地,用孤鸿来拟人的处境。

点赞
收藏
推荐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