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 沁园春        诗词学会党日活动          游陈辉公园
沁园春 诗词学会党日活动 游陈辉公园 细雨萧疏,花篮肃穆,静默鞠躬。睹陈辉神采,戎装威武,攥书遒劲,赤带飘胸。腰系枪仇,背扛刀恨,双目深沉望远空。想畴昔,气势吞敌寇,笔剑皆锋。 满园诗赋联工。道不尽、青春贯蜺虹。写廿年砥砺,万行淬炼,墨挥烟色,字凝嫣红。曲径逶迤,绿荫掩映,木马秋千乐稚童。非壮烈,岂览江山秀,信步从容! 注: (1)廿年砥砺:陈辉烈士从一个热血青年,经延安抗大学习,成长为武工队政委,区委书记。24岁受伤后用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壮烈牺牲。 (2)万行淬炼:陈辉烈士写了一万行诗,是英雄中的诗人,诗人中的英雄。
发表时间:2025年06月30日 09:25:04     分类:词
   4         1
[诗论] [常德诗词诗人史料研究 (44)] 毛泽东《临江仙-给丁玲同志》的历史高度(3)
[常德诗词诗人史料研究 (44)] 毛泽东《临江仙-给丁玲同志》的历史高度(3) 凌 云 清 风 三 毛泽东《临江仙》词造就文化 精兵的意识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通观毛泽东思想的发展过程,在革命根据地建立文化队伍,造就文化精兵的思想是在《临江仙-给丁玲同志》发表前后形成的,而从文献的角度来看,《临江仙-给丁玲同志》应是这一思想萌芽的一个标志;从探索实践来看,丁玲则应是初始的样板。此后,毛泽东开始关注根据地文化队伍建设,逐步制定党的苏区文化工作方针政策,逐渐形成系统的文艺思想。我们只有将《临江仙-给丁玲同志》与后来根据地文化工作展开,文化队伍建设的一系列动作和成绩联系起来,才能看清这首词的历史作用和深远意义。 首先,丁玲作为从国统区到陕北苏区的第一个著名作家,得到毛泽东的赞杨,使其成为一个典范和一面旗帜,为后来大批国统区知识分子、文艺青年奔赴延安革命圣地开了先河。几年内,到延安的知识、文艺青年达到四万余人,数倍于1937年延安原有官兵的总数。1939年12月1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了《大量吸收知识分子》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指出:“共产党必须善于吸收知识分子,才能组织伟大的抗日力量,组织千百万农民群众,发展革命的文化运动和发展革命的统一战线。没有知识分子的参加,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⑦ 其次,中国文艺工作者协会成立以后,苏区革命文化活动蓬勃开展起来,革命文化队伍逐渐成长壮大。1937年,在延安很多专业性文艺团体和组织,专业性文艺刊物陆续出现。党为了适应新形势需要,筹组成立了陕甘宁边区文化界救亡协会,先后组织派遣6个抗战文艺工作团,分赴各抗日根据地,编辑文艺刊物,撰写战场通讯报道,培训抗战文艺骨干,组织文艺宣传活动。1938年,又为培养抗战文艺干部和文艺工作者创办了鲁迅艺术学院。1940年初,边区文协在延安隆重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毛泽东在会上演讲,提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方向”,标志着以延安为中心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再次,从丁玲等文艺工作者与工农兵相结合的实践中,从对革命文艺规律的探讨和总结中,毛泽东逐渐形成自己系统的文艺思想。在1942年5月召开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阐述了我们要战胜敌人,首先要依靠手里拿枪的军队,还要有文化的军队的思想;他把文艺的根本问题归结为文艺“为什么人”和“如何为”的问题,提出革命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文艺工作者要与工农兵相结合,号召“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他的这些理论成为中国共产党文艺政策的基石。(待续)
发表时间:2025年06月21日 07:09:53     分类:其他作品
   13         0
[诗论] [常德诗词诗人史料研究 (43)] 毛泽东《临江仙-给丁玲同志》的历史高度(2)
[常德诗词诗人史料研究 (43)] 毛泽东《临江仙-给丁玲同志》的历史高度(2) 凌 云 清 风 二 毛泽东《临江仙》词 蕴涵着造就文化精兵的初心与思路 根据丁玲要求“当红军”的意愿,也是贯彻“你们文学家也要到前线去鼓励战士”的精神,“中国文艺工作者协会”成立后不久,毛泽东就安排丁玲穿上军装,打着绑腿,跟着部队北上定边前线了。她接触的不是出生入死的红军将领和战士,就是质朴的陕北农民,毎天都在观察和记录,搜寻写作素材,在短短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就写出了《记左权同志话山城堡之战》《到前线去》《彭德怀速写》《南下军中之一页》等战地散文。消息传到毛泽东那里,他对丁玲的表现非常满意,就在1936年12月30日,写了一首《临江仙-给丁玲同志》的词,用电报发到前线聂荣臻司令部,由聂转给丁玲。词曰: 壁上红旗飘落照,西风漫卷孤城。保安人物一时新。洞中开宴会,招待出牢人。 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阵图开向陇山东。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 用电报发与军事无关的诗词,本身就是一个非常之举。它不但反映毛泽东想把对丁玲的赞赏用最快捷的方式传达出去,而且,希望通过这个非常之举给广大的知识分子树立榜样和指明方向。 词的上阕,描写在夕阳西下、秋风漫卷的苏区保安城,中宣部在窑洞开宴会,招待从国民党幽禁中逃脱,新到陕北苏区的作家丁玲的场景。寥寥几笔,就把当时苏区的处境、出现的新气象,以及对丁玲热烈欢迎的气氛勾画出来。 词的下阕,表达对丁玲到前线工作的称赞和鼓励。“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字面的意思是说,丁玲纤细的一枝笔有什么能比,其战斗作用胜似三千拿毛瑟枪的精兵,表示对丁玲所写战地散文的赞誉。“阵图开向陇山东。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字面的意思是说,丁玲随部队到达陇东前线,很快就实现了由文学小姐到军队干部的身份转变,表达了对丁玲勇于奔赴前线,成为革命将士的鼓励和期望。 纵观各种版本,对这首词的注解,大体上只是停留在上述的层面,其实,透过字面的意思,我们可以悟出其中蕴涵着毛泽东造就文化精兵的初心与思路。 “西风漫卷孤城”和“保安人物一时新”的描写,反映在国民党围剿下的苏区,迫切需要增加新鲜血液,特别是象丁玲这样的文化人才。“洞中开宴会,招待出牢人”,表明共产党和国民党对待知识分子的不同态度,透露出共产党对国统区知识分子到苏区来的热烈欢迎姿态与政策。 “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不仅是对丁玲战地散文的称赞,更是对文化精兵战斗作用的高度肯定与认知。“中国文艺工作者协会”成立后,丁玲曾于1936年11月30日在当时保安唯一的报纸《红色中华》的副刊,发表过《刊尾随笔》的文章。她写道:“战斗的时候要枪炮,要子弹,要各种各样的东西,要这些战斗的工具,用这些工具去摧毁敌人;但我们还不应忘记使用另一样武器,那帮助着冲锋侧击和包抄的一枝笔!一枝笔写下了汉奸秦桧,几百年来秦桧就一直长跪在岳庙前,受尽古往今来游人的咒骂;《三国演义》把曹操写得很坏,直到现在戏台上曹操的脸上就涂着可怕的白色,那象征着奸诈小人的白色。所以有人说一枝笔可以生死人,我们也可说一枝笔是战斗武器。”⑥ 毛泽东很可能是看了丁玲这篇文章,才在《临江仙》词中提到纤笔一枝的战斗作用的。 “阵图开向陇山东。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不正是后来毛泽东提出,文艺工作者要到工农兵群众中去,与工农兵相结合,转变自己的立场和思想的先声吗?(待续)
发表时间:2025年06月20日 07:43:52     分类:其他作品
   13         0
[诗论] [常德诗词诗人史料研究 (42)] 毛泽东《临江仙-给丁玲同志》的历史高度(1)
[常德诗词诗人史料研究 (42)] 毛泽东《临江仙-给丁玲同志》的历史高度(1) 凌 云 清 风 在毛泽东诗词中,题赠作家的只有一首,就是写给丁玲同志的《临江仙》,足见毛泽东对丁玲的器重。我看了多种版本对这首词的注解,发现大多数只是仅仅停留在毛泽东对丁玲赞赏和鼓励的层面,只有个别注解有所生发。如常德诗墙丛书对这首词的注析中写道:“革命作家的一枝笔,即可当三千毛瑟精兵,这是对丁玲——对所有参加革命的知识分子的正确估价与赏识,也说明当时革命需要自己的知识分子干部。”① 其实,从这首词发表的历史背景,以及后来产生的深远影响来看,《临江仙-给丁玲同志》具有更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它不仅体现了毛泽东对丁玲等革命知识分子的正确评价和赏识,也是对革命需要自己的知识分子队伍,急需造就文化精兵的期待和自觉意识。 一 丁玲到陕北根据地, 使毛泽东敏锐抓住了造就文化精兵的契机 丁玲早在到陕北根据地之前便已成名,继处女作《梦珂》之后,《莎菲女士的日记》《暑假中》《阿毛姑娘》《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等作品接连在当时全国影响最大的《小说月报》上以创作栏头条的显要位置发表,使她跻身当时全国著名作家行列。而且,她积极投身革命,参加左翼文化运动,担任左联党团书记。 1936年11月,在中共党组织帮助下,丁玲逃离被国民党幽禁3年的南京来到陕北根据地保安。中共中央对丁玲的到来非常重视,中宣部在一孔大窑洞里开宴会欢迎她,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等中央领导也出席了。周恩来发言时说:“我们红军队伍,不仅需要扛枪杆子的战士,也需要拿笔杆子的战士,我们欢迎更多的作家、诗人、戏剧家、音乐家、画家,到我们苏区来。”②表达了当时中央领导们的共同心声。 欢迎会后,毛泽东与丁玲谈起工作安排时说:“你是从国统区来到苏区的第一个作家,现在这里的条件很差,打仗的人多,文化人少。你来了好,可以把苏区的文化工作开展起来。你在上海领导过左联工作,多想些办法,多发挥一点作用。”丁玲建议,先要成立组织,比如文艺俱乐部之类,把文艺爱好者聚集起来,开展活动。③ 丁玲到达陕北苏区前后,中国历史正处于一个即将发生重大转折的关口。1935年12月,“一二九”抗日救亡学生爱国运动爆发。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的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与先期到达陕北的红一方面军及陕北红军会师,完成史无前例的二万五千里长征。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发生,在中国共产党参与下,“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即将形成。面对日寇侵华的民族危机和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浪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这时偏居一隅,经济困难,条件很差,力量薄弱,文化人少,急需充实大批新鲜血液,特别是有文化的知识分子壮大队伍,宣传党的主张,扩大党的影响,担负起领导抗日救亡的历史重任。这时,国民党部队围剿进攻陕北苏区的态势大体迟缓,趋于停滞,毛泽东才有可能从全神贯注的军事工作中,分出一部分精力来考虑其它工作,包括文化工作。 丁玲的到来,不仅为国统区知识分子奔赴陕北苏区带了一个好头,而且使毛泽东找到了建立文化队伍的领队人。于是,丁玲到保安后大约十来天,即由丁玲等人发起,成立了中共革命根据地(包括江西苏区)第一个文艺协会组织“中国文艺工作者协会”,丁玲被推举为协会主任。④ 当天,毛泽东在“中国文艺工作者协会”成立大会上说:“我们要抗日,我们首先就要停止内战。怎样才能停止内战呢?我们要文武两方面都来。要从文的方面去说服那些不愿停止内战者,从文的方面去宣传教育全国民众团结抗日。如果文的方面说服不了那些不愿停止内战者,那我们就要用武的去迫他停止内战。你们文学家要到前线去鼓励战士,打败那些不愿停止内战者。”⑤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毛泽东造就文化精兵的动机与谋划。(待续)
发表时间:2025年06月19日 10:36:29     分类:其他作品
   17         1
[诗论] [常德诗词诗人史料研究 (41)] 毛泽东写给丁玲几首词的史实钩沉(3)
[常德诗词诗人史料研究 (41)] 毛泽东写给丁玲几首词的史实钩沉(3) 凌 云 清 风 三 胡风代丁玲保管毛泽东诗词手迹的史实 李友唐版本说:丁玲与胡风是在1932年冬认识的。1934年6-7月,冯雪峰给胡风一个任务,就是到车站去接从南京借口来上海就医的丁玲。他按照冯雪峰的要求安排了丁玲的住处和看病的医院,照料她就医,直到她回南京。 抗战期间,在延安的丁玲常给在重庆的胡风写信,叙说自己的生活和心情,并寄去一些稿件。胡风在其所编的《七月》和《希望》上发表了不少她的文章,还编印了她的小说集《我在霞村的时候》,并按照丁玲的嘱咐将稿费寄给她母亲作为生活费。 丁玲为防丢失,于1939年初夏将珍藏的毛泽东写给她的诗词手迹寄给了在重庆的胡风,请他代为保管。对于老友的信任,胡风十分感动,他将毛泽东的手迹诗词放在随身的小皮包夹层内。无论是躲避日机的轰炸还是在香港沦陷后的逃难途中,都一直小心护卫着,毫发无损。 新中国成立后,胡风只看过丁玲母亲一次。1953年,胡风在北京定居后,曾在新家请丁玲来吃饭。她还送了一个带纱罩的景泰蓝花瓶式台灯给胡风。 1955年胡风案发生后,胡风所保管的毛泽东写的《临江仙-给丁玲同志》诗词手迹,也被有关部门“抄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该手迹发还给胡风。胡风夫人梅志给丁玲打电话,丁玲让女儿祖慧夫妻取走该手迹。 这个版本说明了丁玲委托胡风保管毛泽东诗词手迹的背景,但是有一个疑问,就是胡风为什么在新中国成立后没有及时将毛泽东诗词手迹交还给丁玲呢? 李向东、王增如在《丁玲传》中,对丁玲委托胡风代为保管毛泽东诗词手迹的背景与李友唐版本大体相似,并且根据胡风的回忆录,确定胡风于1939年7月3日收到丁玲寄来的一包稿子,其中有一份用纸包得很仔细的用毛笔写的旧诗词。 1949年初,丁玲与胡风相逢于沈阳,长谈近10次,丁玲还赠送《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给胡风。不久他们又相继来到北平参加第一次文代大会筹备工作。1952年开始,胡风的文艺思想受到批判,丁玲与胡风的关系开始发生变化。作为文艺界党的高级领导干部,自然会小心地同他保持距离。 对胡风没有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就将毛泽东诗词手迹交还丁玲的原因,《丁玲传》中说:1980年4月18日,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青年教师王中忧给丁玲写信说,曾就1936年毛主席给丁玲《临江仙》词一事函问胡风,他在病中让家人代笔作复说:“丁玲所谈毛主席给她的诗词曾寄我保存,实有其事,后来虽多次见面,可忘了交她。此稿我一直妥为保藏的,虽经过多次抄家,据家人说还在暗藏处,但行李可一直未取去,不能交还她。” 那么,毛主席的诗词手迹是什么时候交还丁玲的呢?《丁玲传》说:不久胡风从成都来北京治病,住在朝阳门外小庄。1980年6月13日梅志致信丁玲:“40年前,你从延安曾寄来文稿及主席手迹。文稿以后编成《我在霞村的时候》,版税也直接寄你,手迹一直保存至今,虽经历了许多灾难和波折,幸好还完整无缺。1953年迁京时,本已提出,想找一机会面交你,并叫你谈谈当时情况,可因种种不愉快事,将它耽下了。最近从藏文稿的皮包夹层中找出了这手迹,不能说完璧归赵,实在应该立即奉还物主。”丁玲立即派人取回。(也就是说,取回手迹的时间在收到梅志信后不久,当在1980年6月13日后的几天之内。有的版本说是在1982年归还,应为误传。)9月18日张凤珠(《新观察》编辑部主任)来木樨地丁玲住处时见了,十分惊喜,在10月10日出版的《新观察》第七期刊出了毛泽东《临江仙-给丁玲同志》手迹的照片和这首词的全文。 以上两个版本,有出入的是:其一,新中国成立初期,丁玲与胡风有多次接触,而不是李友唐版本所说的较少接触;其二,胡风夫人梅志通知取走主席手迹是写的信,而不是给丁玲打电话。但是两个版本,都没有说明一个问题,就是胡风保存的仅是《临江仙-给丁玲同志》这一份毛主席手迹,还是毛主席抄写的几首词的手迹。按道理,应该是毛主席抄写的几首词的手迹,因为它们都是非常珍贵的,当然,这需要史料予以证实。
发表时间:2025年06月09日 07:48:53     分类:其他作品
   17         0
[诗论] [常德诗词诗人史料研究 (40)] 毛泽东写给丁玲几首词的史实钩沉(2)
[常德诗词诗人史料研究 (40)] 毛泽东写给丁玲几首词的史实钩沉(2) 凌 云 清 风 二 毛泽东抄写几首词给丁玲的史实 毛泽东不仅给丁玲写了《临江仙》词,而且另外抄写了几首词给丁玲。对这件事各版本说法也有差异。 李友唐版本说:“1937年初,丁玲回到延安,请毛主席亲笔抄录了这首词,写在两张16开大小的浅黄色毛边纸上。”他没有提到其他的词。 搜狐视频的文化专题2015年9月28日有一篇报道(作者:许子东)称:有趣的是毛泽东还手抄了一些他的诗给丁玲。有的地方不知道他是有意改了还是故意抄错。比方说原来的“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可是毛泽东写给丁玲的版本是“向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还有“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他写成“环球一样凉热”。“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毛泽东写的是“绝代姿容成吉思汗”。现在,收藏文物的人要是拿到“错版”的毛主席诗词,价值是完全没办法估价了。 李向东、王增如在《丁玲传》中对此事叙述得比较详实: 丁玲于1937年1月陪同到前线访问的史沫特莱到延安。当时,中共中央机关已进驻延安。丁玲常去看毛泽东,主要话题常常是古代文学。她后来回忆:“他给我的印象是比较喜欢中国古典文学,我很钦佩他的旧学渊博。他常常带着非常欣赏的情趣谈李白、谈李商隐,谈韩愈,谈宋诗,谈小说则是《红楼梦》。” 有时毛泽东一边谈话,一边用毛笔抄几首他自己填的词或者他喜欢的词,有几首就给了丁玲,其中有1925年作的《沁园春-长沙》,1927年的《菩萨蛮-黄鹤楼》,1935年的《念奴娇-昆仑》和《清平乐-六盘山》,1936年的《沁园春-雪》等,都写在毛边纸上。笔者见过丁玲收藏的毛泽东诗词手迹的复印件,与官方的权威版本稍有不同。《沁园春-长沙》的最后两句是:“向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菩萨蛮-黄鹤楼》最后两句是“举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念奴娇-昆仑》的开头是“试问昆仑:为谁来装点许多银物?”末尾“安得倚天挥宝剑”一句,将“挥”字改为“抽”,接下来是:“把你挥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遗美、一截留中国。太平世界,环球一样凉热。”“一样凉热”原为“同此凉热”,又将“同此”改为“一样”。《清平乐-六盘山》末两句是“今日长缨在手,他年缚住苍龙。”《沁园春-雪》中是“绝代姿容成吉思汗。”各首只写了词牌,无题目,《黄鹤楼》一首连词牌也没有。 丁玲还请毛泽东抄写了给她的《临江仙》词。另外,据朱正明《丁玲在陕北》回忆,在丁玲“一本普通纸张装订好的小册子里,有许多人的题词。毛泽东亲笔写着一首很长的诗词。是他以前写给亡妻杨开慧在生前的一首旧词。我只记得那是一首美丽的而且是充满着革命的雄壮情绪的诗……” 那首写给亡妻杨开慧的旧词,很可能就是《贺新郞》。2014年1月7日和1月8日《中国警察网》和《人民网》先后转载了《北京青年报》的《毛泽东的婉约情词是写给谁的?》一文(作者:徐焰)。文中认为《贺新郞》是写给陶斯咏的:“《贺新郞》被认定是写给陶斯咏的,还有一个佐证,那便是1937年毛泽东曾抄录此词赠给女作家丁玲,”“在丁玲自我介绍曾是陶斯咏的学生后还手书了《贺新郞》一词相赠。”文中还说,抄给丁玲的这首词是现在能看到的最早稿本: “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惨然无绪。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知误会前翻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与汝。曾不记,倚楼处? 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思恨缕。我自精禽填恨海,愿君为翠鸟剿珠树。重感慨,泪如雨!” 毛泽东对过去的作品总在不断修改,对自己的诗词多年后仍对字句不断推敲修正。在1961年曾将此词亲手书写交给贴身卫士张仙鹏。“惨然无绪”改为“苦情重诉”;“曾不记,倚楼处?”改为“人有病,天知否?”;“我自精禽填恨海,愿君为翠鸟剿珠树。重感慨,泪如雨!”改为“我自欲为江海客,更不为呢呢儿女语。山欲堕,云横翥!”1973年冬天,毛泽东又让人拿出12年前的原稿,反复斟酌修改,将“我自欲为江海客,更不为呢呢儿女语”改为“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加上“别友”标题,并注明是1923年12月所写,交给了保健护士吴旭君抄正保存。 从上述史料分析,毛泽东除抄写《临江仙-给丁玲同志》的词以外,还抄写了六首自己的词给丁玲。这些词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青年时期的作品,大慨有怀旧的意思;一部分是近一二年的作品,表现当前的心境。除了这几首词之外,还有其他词吗?湖南宁乡沩山密印寺里展示1917年毛泽东、萧子升游学至此,写的《归国谣-今宵月》,据说也曾在1937年抄给丁玲。只是此词作于何时何地尚有争议,是否抄给丁玲也缺乏史料证实。 关于毛泽东抄写的词,有些字句与后来官方公布的版本不一致,应该反映的是这些词的早期稿本,决不是许子东所说的“他是有意改了还是故意抄错”的所谓“错版”。从毛泽东对《贺新郞-别友》一词的多次修改就可以说明这个问题。徐焰版本说,丁玲自我介绍曾是陶斯咏的学生,所以毛泽东手书《贺新郞》相赠,以此佐证《贺新郞》是写给陶斯咏的。此话理由不充分,因为丁玲当时也说过她与杨开慧是岳云中学的同学。(待续)
发表时间:2025年06月08日 06:19:40     分类:其他作品
   22         0
[诗论] [常德诗词诗人史料研究(38)] 对秋瑾《意难忘》《齐天乐》两词的研讨(2)
[常德诗词诗人史料研究(38)] 对秋瑾《意难忘》《齐天乐》两词的研讨(2) 凌 云 清 风 二 两首词应为秋瑾闺中所写 从上面三份资料的不同说法中,虽然不能确定两首词是在常德所写,但我从词的内容分析,认为两首词应为秋瑾闺中所作。秋瑾于1896年5月17日(夏历四月初五)在湘潭结婚,也就是说这两首词写于1896年5月秋瑾结婚前。 对《齐天乐》,三份资料看法比较一致,认为是1894年或1895年在秋瑾婚前所作,分岐主要在《意难忘》上。我们着重分析《意难忘》。 第一,《意难忘》所绘之景象城市,不象农村。如“花作槛,柳排衙”“畅好是栏干倚处,月满窗纱”“俯看万人家”。有那么多整齐排列的花和柳,还有楼房(秋瑾在大冲村的故居确有楼房,我去过故居),可以俯看万人家,这难道是秋瑾婚后所居湘潭县大冲村的景物吗?说象城市,还有一个间接的佐证。该词下阕所引“乘槎”飞上月宫,“须将双眼拭,俯看万人家”的典故,出自《博物志》:“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浮槎去来不失期。……乘槎而去,至一处,有城郭状,居舍甚严,遥望寓中多织妇。” 第二,《秋瑾诗词注释》说这首词写常德秋日夜晚官衙中景色,虽然证据不足,也好似有点影子。它可能将“柳排衙”理解为柳树在衙门外整齐地排列。其实这是误会。“衙”本义是行进地样子,旧时官吏每日到公堂排队参见上级,禀报公事以及排列成行的事物称为“衙”。“排衙”,就是指旧时主官升座,衙署陈设仪仗,僚属依次参拜,分立两旁。汉语成语有“群蚁排衙”,意指许多蚂蚁排列成行,也指事物或者队伍整齐地排列着。“柳排衙”与“花作槛”对,应是指柳树整齐排列成队,与官衙无关。但常德是湖区,柳树很多却是事实。 第三,《意难忘》与《齐天乐》中有些景物相似,应是秋瑾闺房及周围景物。《齐天乐》中“朔风萧瑟侵帘户”“谢家娇女,正笑倚栏干,欲拈丽句”“玉宇琼楼,珠窗银瓦”“清香暗度,知庭角梅开”“暖阁围炉,刚好持樽俎”,明显是秋瑾待嫁闺中时的景物。而《意难忘》中“炉烟销馝馞,箔影斗尖叉”(馝馞:bìbó,奇异的芳香;箔:帘子;尖叉:旧诗指险韵),“畅好是栏干倚处,月满窗纱”,有香烟缭绕,帘影投射,倚楼望月,写诗吟怀,与《齐天乐》中的闺情雅韵不是异曲同工吗? 秋瑾1986年出嫁湘潭后不久给妹妹秋珵写的《念奴娇·寄闺珵妹》中,有“年年今日,围炉同把樽酒”句,回想当年此时同家中兄妹在一起围炉喝酒的情景,与《齐天乐》中“暖阁围炉,刚好持樽俎”意境何其相似。她于1904年秋,送别赴粤的好友季芝时写的《金缕曲》中,有“正喜闺中酬韵事,同凭栏干伫月”句,与《意难忘》《齐天乐》中倚栏干伫月吟诗的场景又何其类同。所以,我认为《齐天乐》《意难忘》都应是秋瑾闺中之作。 三 两首词的情感与风格 论《意难忘》和《齐天乐》是秋瑾闺阁之词,其实最根本的还得从词的情感和风格来分析。秋瑾的闺阁词,一般来说,比较注重客观美景的描写和古代典故的运用,充满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亲友的眷念,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婉约中有豪放,就是有点愁绪,那也是浅淡的,比较单纯的。 在《意难忘》下阕,她遐想自己乘木筏从海上通往天河,来到月宫听音乐,攀桂树,玩云霞,俯看人间,观看玉兔捣药,还要求嫦娥给她丹药,以永葆青春,那是多么浪漫而天真。而她婚后写的《满江红· 鹃》中,却对自己的年华早逝及与亲友的分离表达出强烈的愁怨:“老我韶华春不管,妒人风雨愁将绝”“问青天缺月可常圆?空啼血!”同样是写雪景,《齐天乐》中,虽然也写愁绪,但那只是闺中的闲愁,最后情感还是转移到赏梅闻香,感受“暖阁围炉,刚好持樽俎”的家庭温馨之中。而在婚后写的《东风第一枝·雪珠》中,却是另一番悲凉,主观诘问的态度更加突出:“千盘万椟,堪买韶华重转?尽围炉闲理诗牌,瘦了梅花人面。” 秋瑾婚后,因为对婚姻不称心,对丈夫不满意,其诗词情感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同样用东晋女诗人谢道韫的典,在《齐天乐》中,她将自己比着谢道韫,说“谢家娇女,正笑倚栏干,欲拈丽句。”一幅轻松自然而自信的神态。而在婚后她写的《谢道韫》诗中,却说“可怜谢道韫,不嫁鲍参军。”鲍参军,即鲍照,东晋、南北朝人,曾做过临海王刘子顼的前军参军。他擅长写作七言歌行,能够吸收民歌精华,在我国文学史上很有名。秋瑾将谢道韫与实无瓜葛的鲍照联系在一起,表面是说,文才敏捷的谢道韫不能嫁给以文才著名的鲍照,实在是件憾事。隐含的意思是以此诉说自己误嫁王廷钧的苦衷。 通过比较秋瑾婚前和婚后的诗词,可见其前后风格是明显不同的。分析秋瑾诗词的写作年代应该注重于其中的情感底色与风格变化。
发表时间:2025年05月25日 08:18:39     分类:其他作品
   28         0
[诗论] [常德诗词诗人史料研究(37)] 对秋瑾《意难忘》《齐天乐》两词的研讨(1)
[常德诗词诗人史料研究(37)] 对秋瑾《意难忘》《齐天乐》两词的研讨(1) 凌 云 清 风 秋瑾曾随任武陵厘金局总办的父亲在常德住过几过月。那么,秋瑾在常德写过诗词吗?我对此很关注,也一直在搜寻。终于在《秋瑾诗词注释》(刘玉来著,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年4月第1版)中找到《意难忘》《齐天乐》两首词,作者说是秋瑾在常德写的。 意 难 忘 幽恨无涯,听归鸿阵阵,和那栖鸦。炉烟销馝馞,箔影斗尖叉。花作槛,柳排衙,风景足矜夸。畅好是栏干倚处,月满窗纱。 豪情欲继乘槎,向广寒宫里,听谱红牙。须将双眼拭,俯看万人家。攀桂树,玩云霞,臼杵玉无瑕。乞嫦娥分侬丹药,长驻年华。 大意是:心中充满远离家乡无限愁苦的我,一边听着排列成阵的鸿雁和着那夜宿枝头的乌鸦乱鸣,一边在帘里燃起香,作着诗。花儿一行行排列如栏,柳树一排排成行列队,景色真值得夸耀。正是在我倚栏干处,月光透过窗纱照来。 我豪情满怀,真想乘槎飞到月亮里听那动人的歌和从月宫拭目俯看世间万户人家。在月宫里攀上桂树,玩赏云霞,看白兔用玉杵在臼中捣药,请求嫦娥分些长生药,使我青春常在。 齐 乐 天 朔风萧瑟侵帘户,谁唤玉龙起舞?万里云凝,千山雾合,做就一天愁绪。谢家娇女,正笑倚栏干,欲拈丽句。访戴舟回,襟怀多半为伊阻。 应被风姨相妒,任飘尽梨花,摧残柳絮。玉宇琼楼,珠窗银瓦,疑在广寒仙府。清香暗度,知庭角梅开,寻时怕误。暖阁围炉,刚好持樽俎。 大意是:萧瑟的北风侵入房帘中,是谁叫玉龙在当空起舞?看万里天空乌云密布,千里群山雪花漫舞,使人心中充满了愁绪。我笑倚在栏干上,打算写首谢道韫那样的好诗。想那东晋王徽之雪夜乘舟访戴逵不见而归,多半就是被你(雪)阻挡了访友的兴致。 那随风飞舞的雪花如梨花、柳絮一样,因为被风嫉妒而受到摧残。这时四面屋宇楼阁都成了白色,眼见这珍珠一样的窗,银子一样的瓦,我真疑心身在月宫仙府呢!阵阵清香,悄然飘来,我知道是庭角的梅花开了,快去寻它!别错过机会。因为此时一家人在暖阁中围炉饮酒,赏花正是好时候。 细研这两首词,我对它们所写的时间、地点、景物,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了一些认识,下面分三点来分析。 一 两首词是否写于常德 秋瑾的诗词大多数没有具体时间、地点和人物,也较少题序,所以要对其分期比较难。多数秋瑾诗词集,对其诗词的具体写作时间和地点均避而不谈,或概略述之。 《秋瑾诗词注释》却迥然不同,对大多数秋瑾的诗词注明了写作的时间或地点。它对《意难忘》在“说明”中说:“这首词上阕写秋日夜晚官衙中的景色;下阕写作者在月夜的遐想。作者用浪漫主义的手法表现了自己热爱生活,崇尚自由的美好愿望。词写于作者初到常德时。”对《齐天乐》在“说明”中说:“这首词上半阕写北风吹来,天降大雪,万里长空云结,千里群山似银的景色;下半阕写雪如梨花如柳絮,被风吹得漫天飞舞。眼前的楼阁尽白,令人有在仙府的感觉。诗写于1894年前作者在常德时。” 该书虽然明确说明这两首词写于常德,却没有提供什么依据,我只得自我寻找。《秋瑾年谱》(郭延礼著,齐鲁书社,1983年9月第1版)说,1895年“春夏间,瑾父签分常德,任厘金局总办,瑾随侍。夏,寿南(秋瑾父)调湘乡厘金局,瑾随往。”它将《齐乐天·朔风萧瑟侵帘户》作为1895年的编年词;将《意难忘·幽恨无涯》作为1902年编年词。这时秋瑾已婚,住在湘潭。如果按此年谱,秋瑾在常德期间为春夏间,而《意难忘》《齐乐天》词写的是秋景和冬景,如此说这两首词写于常德的结论就不能成立。 后来出版的《秋瑾烈士年谱新编》(罗章生编著,中国文史出版社2017年12月第1版)却说,1894年11月“瑾父由补任‘郴州知州’改签常德厘金局总办,瑾随父赴常德”“1895年春,瑾父秋寿南调任湘乡县督销局总办,旋改任湘潭厘金局总办。瑾随父迁居湘潭。”而《齐天乐·雪》写于1895年冬季;《意难忘·幽恨无涯》却写于1896年秋季。当时秋瑾婚后的房子在湘潭县大冲新屋(现为珠洲市石峰区清水塘街道大冲村)。如果按此年谱新编,在季节上,与《意难忘》《齐乐天》倒是相符的,只是把《齐乐天》的写作时间延到1895年冬季;把《意难忘》的写作时间延到1896年秋季。而按照《秋瑾诗词注释》的说法,《意难忘》《齐乐天》的写作时间应在1894年的秋冬季(按夏历)。(待续)
发表时间:2025年05月25日 08:09:43     分类:其他作品
   27         0
[诗论] [常德诗词诗人史料研究(36)] 秋瑾《去常德舟中感赋》历史背景新证(2)
[常德诗词诗人史料研究(36)] 秋瑾《去常德舟中感赋》历史背景新证(2) 凌 云 清 风 郭延礼、郭蓁《秋瑾年谱简编》提出秋瑾1893年到长沙,1895年去常德的主要依据是秋瑾父亲秋寿南为李维翰《慕莱堂诗文征存》题的七言长诗。诗中说:“落拓三湘滞不归,幸被广厦山斗仰”“忆我听鼓到湘冬,敦州滥厕癸巳冬”。听鼓到湘冬:指听鼓点卯到湘冬(指郴州)上班;敦州:治敦化县(今郴州市);滥厕:指混充其间;癸巳: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这几句诗的意思是,我在三湘之地飘泊流离,久久不能归乡,但幸运的是,能够仰望那些高大广阔的房屋和山峦,感受到一些精神上的慰藉。直到癸巳年(1893)的冬天,才得以调任郴州可混充其间听鼓点卯上班。这是秋瑾父亲寿南在湖南滞留多年得到的第一份工作。但是这年末,秋父尚未赴郴州上任,秋瑾祖父病故,全家奔丧返浙,直到1894年年初,全家返湘,丁忧守制。1895年春,秋父才调往常德厘金局任总办。(厘金,是清政府对通过国内水陆要道的货物设立关卡征收的一种捐税,厘金局相当于现在的税务局。秋寿南担任的是总办,不是总监。)所以,秋瑾是1895年春随父到的常德,春夏间又随父去了湘乡,在常德只待了三个月左右。 我认为,《秋瑾诗词选注》的说法比较符合史实。从我现在收集到的十来本秋瑾资料来看,很少有秋瑾在常德的人事和诗文记录,如果如《秋瑾诗文集》所说秋瑾在常德待了二年多,应该会有一些人事和诗文记录。而且,郭延礼的《秋瑾年谱》(齐鲁书社1983年9月第1版,《秋瑾诗文选注》所附年谱是其简编)资料丰富,考证详实,可信度也比较高。 那么,秋瑾1907年来过常德吗? 郭延礼《秋瑾年谱》说,1907年春末,秋瑾为“光复军”筹饷,购置武器,曾去湖南湘潭一带劝捐,并回王宅看其子女。 秋宗章(秋瑾同父异母的弟弟)《六六私乘补遗》(载《秋瑾史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12月第1版)说:“迨光复军组织成立,筹饷购械,益难为继。……先大姊目击心伤,深以为虑,谋之同志,急不择术,与竺酌先(绍康)等数人,率校役阿金、阿富,耑(专)赴湘潭。诸人俱假商舶为逆旅,姊则孑身至王宅。时子芳(秋瑾丈夫)宦京未返,君舅健在。初以为怪,继念弱女子穷途未(疑为‘来’字)归,亦属事理之常,转慰劳备至,冀圆破镜。谈次悉姊近状,即畀(bì,给予)数千金,俾偿宿逋(拖欠)。姊受之,将伺机兔脱,而王氏监视甚严,行止未由自主。数日后,左邻某兰若演剧,姊欣然命驾,要娣姒往观。剧半,佯入静室更衣,乘间出走,与诸同志会合,立启椗扬帆而去。” 经搜多种资料,我只查到秋瑾1907年到过长沙、湘潭的信息,未见到过常德的信息。从这些信息推知,秋瑾这次回湘,是与几位同志一起,为即将发动的武装起义筹款购买武器,行动秘密,时间紧迫,她不大可能去已经离开12年,仅在年青时待过三个月左右,没有什么深交好友的常德筹款。所谓“志向相同的女友蒋敦焕”,我搜了百度、deespeek和已收集的秋瑾资料,均查无此人。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中国常德诗墙丛书诗词系列《名贤题咏注析》对秋瑾《去常德舟中感赋》历史背景的解析大有商榷之处。 那么,此诗的历史背景到底如何呢? 《秋瑾传》(李芸华著,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6年1月第1版)说,由于秋寿南奉命前往湖南任职,秋瑾从家乡绍兴随同母亲、哥哥和妹妹,于1893年冬天来到了长沙。因为听不懂湖南方言,也没有相熟的朋友,秋瑾每日闷闷不乐,渐渐患上了思乡病。幸而此时,她在湘江边上邂逅了一位名叫陈阕生的姑娘,很快便建立了姐妹一般的亲密关系。后来,陈阕生听闻秋瑾一家将要离开长沙去常德,万分难过。告别的那天清晨,她恋恋不舍,一边说着“再往前送一点,再送一点点”,一边把秋瑾送到离城很远的江边码头,泪眼蒙眬地望着秋瑾乘坐小船渐行渐远。 “湖南省文史研究馆”官网,2023年3月15日,登载的该馆馆员陈先枢所写《秋瑾与长沙》一文,记述了秋瑾与女友在长沙的友好交往:秋瑾在长沙居住时,结识了一批青年女友,她们游历湘江两岸城郭、乡村、古道,行咏岳阳楼、屈子祠、贾谊宅、定王台等名胜。1895年清明节,秋瑾与吴季芝、陈阕生、曾筱石等携手郊游,一路小桥流水,落红无数,黄鹂声声,芳草萋萋。秋瑾与女友尽情嬉戏,近黄昏才依依不舍回到家中,乘兴写下《踏青记事》诗四首。其中有:“昨日卿经贾傅宅,今朝侬上定王台”句。贾傅宅,即贾谊的祠堂;定王台,因汉长沙定王分封到长沙后思念母亲,建高台望母而得名。它们都是长沙的名胜。 《秋瑾诗文选注》载秋瑾《挽故人陈阕生》长诗,其序曰:“阕生年方二十一,遽作古人。回忆省垣聚首,风雨连床,曾几何时?谁怜一别竟无会面之期,悲从中来,不胜哀惨!手挽一章,亦长歌代哭之意。魂兮有灵,慰予梦寐!”注释云:这首诗大约是秋瑾1903年重到长沙时写的哀悼女友的作品。秋瑾1893年至1895年春曾随父侍居长沙,与长沙人陈阕生相识,二人感情很好。1895年秋瑾离开长沙至常德、湘乡,翌年又嫁至湘潭王氏,她们没有再见面。 这些材料证明秋瑾与长沙女友陈阕生有深厚友谊,联系前述《秋瑾诗文集》提到的秋瑾离开长沙时,写《去常德舟中感赋》的考证,我认为,该诗是1895年春末,秋瑾离开长沙,与女友陈阕生告别,在去常德舟中有感陈阕生的依依惜别之情而写。前二句:“一去江城百感生,论交谁可并汪伦”,意思是:当我一离开长沙城,便百感油然而生。女友陈阕生送我的交情可与汪伦送李白那样相提并论。这里用了李白诗《赠汪伦》的语典:“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后二句:“多情不若堤边柳,犹是依依远送人”,意思是:再也没有胜于河边的杨柳多情了,它还这样依依不舍地远送我呢!这后两句对理解全诗的主旨非常关键,它不是责怪女友薄情,不如堤边柳一样犹是依依远送人,而是用一个倒装句,以拟人手法,描写女友像堤边柳一样多情,依依不舍地远送我。而且这首诗的风格表现的是闺阁女子的多情善感,与1907年秋瑾牺牲前诗文的豪放风格不可同日而语。
发表时间:2025年05月11日 07:32:24     分类:其他作品
   35         0
[诗论] [常德诗词诗人史料研究(35)] 秋瑾《去常德舟中感赋》历史背景新证(1)
[常德诗词诗人史料研究(35)] 秋瑾《去常德舟中感赋》历史背景新证(1) 凌 云 清 风 秋瑾(1875-1907),字璿(xuán)卿,号且吾,后改字竞雄,号鉴湖女侠,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出身在一个官宦世家,从小深受传统文化熏陶和时代风云的影响。清光绪三十年(1904)春,东渡日本留学,次年加入光复会和同盟会,年底回国,积极鼓吹民主革命,创办《中国女报》,主持绍兴大通学校校务,培训革命人才,策划在浙皖两省武装起义,不幸于1907年7月被清廷拘捕,杀害于绍兴轩亭口,年仅32岁。她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的女烈士、女英雄,女革命家,是近代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后人辑有《秋瑾集》,刊载她的诗文。 秋瑾系浙江绍兴人,却是湖南的媳妇。她短暂的三十来年生命,有三分之一时间是在湖南度过的,曾经分别在长沙、株洲、湘潭、双峰县生活,在常德也居住过一段时间。她有一首《去常德舟中感赋》的诗,至今刊刻在常德诗墙上: 一去江城百感生,论交谁可并汪伦。 多情不若堤边柳,犹是依依远送人。 在这首诗下面的解说铭牌上说:“1906年,秋瑾来常德找与她志向相同的女友蒋敦焕,因其不在,秋瑾怏怏而去,写诗一首,含蓄地反映了她和常德的关系及来常德进行革命活动的事迹。” 而在后来出版的中国常德诗墙丛书诗词系列《名贤题咏注析》(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对该诗的历史背景却解析为:“秋瑾于1892年随母亲同来常德,与任常德厘金局总监的父亲秋寿南同住一处,1895年随家离开;后于1907年春夏之交秘密到常德进行革命活动,旋即离去。这首诗写于此次离开常德之际。‘去’,离开之意。”“她当时秘密来常德是进行革命活动的,可能受到朋友的拒绝或冷遇,因而发生如此感慨。”“既用拟人,又用反衬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对朋友地不满。” 注析与铭牌解说相比,二者有三处矛盾:一是写诗的时间不同,有1906年和1907年两种说法;二是女友的状况不同,有“因其不在”和“可能受到朋友的拒绝或冷遇”两种说法,前面一种说法是事实表述,后一种说法只是一种推测;三是诗所表明的意思不同,前一种说法是“含蓄地反映了她和常德的关系”,后一种说法是对朋友的拒绝或冷遇表达不满。前一种说法显然不够准确,应是含蓄地反映她和常德女友的关系,而不是与常德的关系,这样说有贬低常德之嫌;后一种说法,虽是一种推测,但我觉得并不恰当,全诗表达的意思应是主要强调与朋友的友情,而不是什么不满。她没有见到女友,也不至于“百感生”,写诗如此感慨吧。 于是,我开始研究这个问题,查阅了一些相关资料后,发现对此诗历史背景的解析多有不同之处。 《秋瑾诗文选注》(郭延礼、郭蓁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9月第1版)解析为:“这首诗是秋瑾离开常德赴湘潭途中之作,约写于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江城,此指常德,因它位于沅江下游北岸,故称。”“‘多情’二句,此紧承上二句,如论情谊,世人还不如那堤边的柳树,杨柳尚能垂枝依依,致惜别之意呢!” 《秋瑾诗词注释》(刘玉来著,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年4月第1版)解析为:“此诗写于1891-1894年秋瑾去常德之时。”前二句说:“一离开故乡,我的心情便格外复杂,说起‘友谊’谁能对我有汪伦对李白那样的诚挚、深厚的友谊呢!”后两句说:“再也没有胜于河边的杨柳多情了,它还这样依依不舍地远送我呢!” 比较以上三本书对该诗历史背景的解析,有四个问题需要弄清:第一,这首诗到底写于1907年,还是1895年或1891-1894年;第二,是秋瑾离开常德去湘潭时所写,还是秋瑾离开家乡或其它地方去常德时所写;第三,秋瑾什么时候来常德,什么时候离开常德;第四,秋瑾此诗的内涵是对朋友的拒绝或冷遇表示不满,还是对朋友依依送别之情的感慨,这个朋友会是谁。 为了弄清这些问题,我查了一些资料,进行了一番考证,逐渐有了清晰的认知。下面先罗列一些信息,然后进行分析。 郭延礼、郭蓁著《秋瑾诗文选注》所附《秋瑾年谱简编》说:1893年冬,秋瑾自台湾随父来湘。1894年春,秋瑾因祖父逝世随父奔丧回绍兴;秋,再来长沙,父寿南仍后(候)补。1895年春,秋瑾居长沙,清明携女友踏青,赋《踏青记事》。春夏间,秋瑾父签分常德,任厘金局总办,瑾随侍。夏,寿南调湘乡厘金局,瑾随往。 郭长海、郭君兮辑《秋瑾诗文集》(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年6月第1版)附《秋瑾年谱简编》说:1892年初,秋父签发湖南,全家随侍入湘,居于长沙。年末,父调任常德厘金局,随侍任所。作《去常德舟中感赋》。1893年年末,父调任郴州知州,尚未赴,祖父病故,全家奔丧返浙。1894年年初,全家返湘,丁忧守制。1895年,父服阕期满,调任湘乡厘金局,全家随侍。 以上是两种有代表性的说法。《秋瑾诗文选注》认为秋瑾1893年冬来长沙,1895年春末离开长沙,1895年春夏间在常德只待了三个月左右,1895年夏就去了湘乡。《去常德舟中感赋》是离开常德去湘乡舟中所写。 《秋瑾诗文集》却认为秋瑾1892年初到长沙,年末即去了常德,1895年去了湘乡,在常德期间有2年多。《去常德舟中感赋》是秋瑾离开长沙去常德舟中所写。 这两个年谱所记在时间上的主要差别在于,秋瑾到底是1892年到长沙,还是1893年到长沙,到底是1892年去常德,还是1895年去常德。(待续)
发表时间:2025年05月10日 08:08:17     分类:其他作品
   45         0

1 2 3 4 5
  • 127 条记录 第 1 页/共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