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论]
[常德诗词诗人史料研究(34)] 姜夔《念奴娇·闹红一舸》史实探寻(2)
[常德诗词诗人史料研究(34)] 姜夔《念奴娇·闹红一舸》史实探寻(2) 凌 云 清 风 二 该词(序)所写景物及地点 姜夔在《念奴娇·闹红一舸》序中提到武陵、吴兴和西湖三个地点,分别写了日游武陵荷塘,数度徜徉吴兴荷花之中,夜泛西湖欣赏“光景奇绝”荷塘月色的经历。其中日游武陵荷塘写得最详细。 在淳熙十二年秋季的一天,姜夔与二三好友,来到武陵古城郊外,在岸边乔木参天的“野水”,荡舟其间游玩。这二三好友,有可能是萧德藻子侄和父、裕父、时父。《姜白石词编年笺校》(夏承焘著)曰:“白石本年秋,与德藻子侄和父、裕父、时父等泛湘江。见湘月词序。”萧德藻的这些子侄与姜夔妻同辈,故常结伴同游。至于这“野水”,到底是哪里的一处荷塘,现在自然难以考究。但有几条线索,可窥其特征。其一、周围岸边有“乔木参天”;其二、荷塘较大,是一处游玩景点,有游人画船徜徉其间;其三、荷塘的荷叶非常茁壮,茂密,在秋水干涸的滩涂,游人可以列坐其下。而其所述“荷叶出地寻丈”却有些夸张。古代一寻等于八尺,宋代一尺约合31.4厘米,八尺等于约2.5米高。而一般荷叶,一米高上下,某些特殊品种才可达2米以上。在许多传统定义中,一寻通常认为是等于1.65米,如果姜夔说的是这个传统概念,且还说得过去。 姜夔在这里着重描写的是“意象幽闲,不类人境”的意境。周边有参天的乔木,树木葱茏,环境幽静。荷叶翻卷连天碧,人们靠近荷花而饮酒,其酒香花香引人陶醉。而坐在秋水干涸的数尺高荷叶之下,象伞盖般的荷叶挡住阳光,清风缓吹,令人心旷神怡。荷叶如绿云摆动,有时于缝隙中窥见游人画船,如同仙境,颇得其乐。 词序写了三处地点的荷塘,那么,人们不禁要问,词中到底是写的一处荷塘美景,还是融合了三处荷塘的美景呢?《念奴娇·闹红一舸》是姜夔到吴兴后所写。他到吴兴后多次徜徉荷花之中,忽忆起在武陵和西湖游荷塘的情景,触景生情,赋注于词。他描述了作者一天游荷塘的经历。从“记来时”到“日暮”,再到“沙际归路”,来龙去脉交代分明。这一次游玩,与序中描写的武陵游玩不同,虽然都是秋季,但武陵游玩是晴天,吴兴游玩时曾经下过细雨(更洒菰蒲雨),而西湖游玩是在夜晚。所以,该词应是以吴兴游荷塘为亲历之境,但又融入了武陵、西湖的荷塘元素。武陵、吴兴、西湖都是江南水乡,荷花荷叶是秋季常见之景。“三十六陂(bēi,池塘)。言池塘之多,更是三处共同的水文特征。“翠叶吹凉,玉容消酒”“留我花间住”,明显有游武陵荷塘时的影子。所不同的是,游武陵荷塘时意境比较“幽闲”,而游吴兴荷塘时,“只恐舞衣寒易落,秋入西风南浦”,面对众芳零落,隐隐寄寓着所思情人未见,怀才不遇的迟暮之感。 三 史上评点该词的两个关注点 王国维、吴世昌两位大家曾评点姜夔的《念奴娇· 闹红一舸》词,指出其不足之处,成为史上鉴赏该词的两个关注点。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美成《青玉案》(当作《苏幕遮》)词:‘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此真能得荷之神理者。觉白石《念奴娇》《惜红衣》二词,犹有隔雾看花之恨。”王国维这里是以周邦彦《苏幕遮》与姜夔《念奴娇》《惜红衣》作比,说明词的隔与不隔的问题。他认为周邦彦此句写出雨后初阳逐渐晒干荷上宿雨,一个一个又清又圆的荷叶由于水珠消失而在风中悄然昂起的形象,动态地、细腻地表现了荷的神韵。而姜夔的咏荷词,虽然说了很多有关荷的话,却没有勾勒出一个鲜明生动的荷的形象来,因此就有所谓“隔雾看花”之感。从刻画荷的形象来说,王国维此说有一定道理。姜夔的词,除了闹红、翠叶、青盖、玉容等几个零散的颜色词外,几乎没有一句正面直描荷的完整形态。但姜夔的词,使人感觉身于铺天盖地的荷花荷叶丛中,花红妍丽如美人之玉容带着微醺的酒意,香气郁勃,引发无限诗情;“水佩风裳无数”的亭亭翠叶,随着几点菰蒲雨吹来凉意,让人不免生出西风南浦之愁;亭亭的裙裾在暮色中渐次渺茫如情人远去让人望穿秋水。他以“凌波仙子”的轻盈美妍来拟风荷之神韵,是人与物的完全融合。这就是张炎在《词源》中所论姜夔词“皆清空中有意趣”的风格。而周邦彦词尽管写得细致逼真,但主体与客体之间终有距离感。 吴世昌《词林新话》云:“白石《念奴娇·吴兴荷花》有‘冷香飞上诗句’,太做作,太着痕迹。”吴先生可能认为,冷香是自然之物,诗句是主观之物,将自然之物硬加在主观之物上显得生硬、突兀。 词的原句是“翠叶吹凉,玉容消酒,更洒菰蒲雨。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此时扁舟已摇至荷塘深处,水草上洒着细雨,碧绿的荷叶散发出清凉,粉红的荷花似酒意才消,尚带微红的美人娇容,嫣然微笑轻摇芳姿,词人完全被眼前的美景所陶醉,吟诵的诗句也自然融入大自然的香气和寒意。这是一种“通感”的构思,诗化的语言,想象独特,情景交融,非“做作”可言之也。
发表时间:2025年04月26日 07:46:13
分类: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