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诗词诗人史料研究(16)] 孟浩然到武陵之探析(3) [诗论]
凌云清风 发布时间: 2025/2/16 8:13:01
阅读:70次
分享到
[常德诗词诗人史料研究(16)]
孟浩然到武陵之探析(3)
凌 云 清 风
三 孟浩然是否到过桃花源问题
孟浩然以写田园诗著称,自然对写田园诗的老祖宗陶渊明情有独钟,对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更是十分向往。他的诗集中多处提到桃花源,如《山中逢道士云公》:“忽闻荆山子,时出桃花源”;《高阳池送朱二》:“殷勤为访桃花源,子亦归来松子家”。他甚至在家乡登望楚山最高顶时,都好像看到了桃花源盛开的桃花,“云梦掌中小,武陵花迷处”。在去武陵时,又多次提到桃花源:“桃源何处是?游子正迷津!”、“鸡鸣问何处?人物是秦余”。从问桃源在何处,到回答人物是秦余,说明他对是否到桃花源很关切。按理说,他既然到了武陵,去桃花源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可是从他的诗作来看,证据似乎又不太充分。
《宿武陵即事》写他初到武陵、夜泊江岸的情景,他在船上睡了一晚,可能没有见到要访的袁太祝,没有人接待他。《武陵泛舟》写白天游武陵川的情景,张传锡认为这是描写作者乘船进入桃花源的情景。可是,方志却说这是孟浩然游览河洑武陵溪的情景。据常德县志记载:“武陵溪在县西。源出高吾山东南,流至平山,西注沅江,源流数里,唐·孟浩然有诗”。武陵人,明朝兵部尚书杨嗣昌在《河洑山记》中也记述:“河洑山者,……一名武山,水即武溪,孟浩然诗‘水回青嶂合,云度绿溪阴’即此地”。从事桃花源文史资料整理、研究等工作二十多年的刘祖荣老师在《桃花源》杂志1982年第2期发表的《桃花流水咏千秋 --读桃花源的几首古诗》一文中也认为:“孟浩然的《武陵溪》(应为《武陵泛舟》)是写他舟行赴桃源途中的见闻。”
于是,这里产生了问题,上述两首诗如果都不是游桃花源后而写,那么,孟浩然到了桃花源难道没有诗作吗?桃源县编的《桃花源文化荟萃》登载了上述两首诗,题名《宿武阳即事》(二首),将两首诗共用一个标题,并“注释:武阳即今桃源。南梁时所置,治武陵(今湖南常德市),辖境相当于沅江流域,后废。陈复置,辖境扩大,隋开皇九年(589)改名辰州。”还登载了孟浩然《游精思题观主山房》诗,诗中有“误入桃源里,初怜竹径深”句。该书在“桃花源名人留踪”一章中介绍说:“他(指孟浩然)写桃花源的有《宿武阳即事》和《游精思题观主山房》共三首。据《桃花源志略》注云:‘武阳即今桃源’。他于公元730年作荆州从事时游览了桃花源,即景抒情,便写下了这些名作。”
笔者对上述注释与介绍作了一番考证,发现有几个问题值得商榷:(1)《宿武陵即事》和《武陵泛舟》是两首诗,不能共用《宿武阳即事》一个标题。各版本的孟浩然集都是将它们分开标示的。(2)查武陵和桃源的历史沿革,没有发现曾有过“武阳”的地名。唐、五代时期,今桃源地域为武陵县的一部分。当时的武陵县辖今常德市武陵区、鼎城区、桃源县。说“武阳即今桃源”证据不足。(3)孟浩然在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才被荆州长史张九龄辟为从事,並不是公元730年。在任荆州从事期间,确陪张九龄和其他朋友游览过一些地方,写了十多首诗,但在诗题中都提到了朋友的名字或官职,如:《从张丞相游纪南城猎戏赠裴迪张参军》、《送王七尉松滋得阳台云》、《与张折中游耆阇寺》等,而《宿武陵即事》和《武陵泛舟》两诗没有提到任何朋友,好像是独自出游。(4)《游精思题观主山房》并不是写孟浩然误入桃花源。精思观,当为襄阳附近一道观,踞孟浩然家半日路程。孟浩然另有《游精思观回王白云在后》诗,可证此事。“误入桃源里”句,只是孟浩然借《桃花源记》中渔人误入桃花源事用典。
据上述分析,笔者认为目前还没有孟浩然亲临桃花源的实证材料。这里有多种可能,也许他匆忙去了,没留下诗作和其它痕迹;也许他走到半路因故就返回了;也许他把武陵溪当作了桃花源。此问题留待日后发现新的证据才能确定,也希望其他对此有兴趣的同仁各述己见,一探究竟。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