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词法】
第十二节 酒的意象
苏轼词中有大量酒的意象,把酒著词,最具“词酒风流”韵味的非苏轼莫属。在苏轼300多首词中,“酒”字出现80余次,“醉”字出现60余次,还有与饮酒有关的字,如樽、觞、盏、杯、壸、饮、斟、酌、酿、酣、钟、金卮、金荷等出现50余次,加上酒名出现就更多了。涉酒词约150首,占苏词总数近50%。
苏轼好酒,其实酒量并不大。“子瞻尝自言,平生有三不如人,谓着棋,吃酒,唱曲也”(彭乘《墨客挥犀》);“吾少年望见酒盏而醉,今亦能三蕉叶矣”(《题子明诗后》)蕉叶指小酒杯,其三杯也就是今天白酒二两的酒量。苏轼在《饮酒说》中云:“予虽饮酒不多,然而日欲把盏为乐,殆不可一日无此君”。又在《浊醪有妙理赋》中说:“惟此君独游万物之表,盖天下不可一日而无”。
苏轼为什么“日欲把盏”呢?
首先,这与宋朝的酒文化有关。宋代城市经济发展,市井娱乐之风盛行,朝廷鼓励酒在市场上消费,文人之间行酒和借酒斗才,常有艺妓客串司仪、唱词助兴。苏轼进入仕途,与许多官宦文士交集,有了很多筵席酒会机会,彼此饮酒作乐,斗酒作诗,以酒交谊,敬酒赠别,自然应酬频繁,酒不离口了。所以,苏轼词几乎近半都与宴饮酒会有关。
其次,这与苏轼的坎坷经历有关。苏轼一生屡起屡落,经历过“在朝一外任一贬谪”两次大循环,到过很多地方为官,身世飘浮不定。政治的失意,羁旅的辛劳,告别朋友的伤感,怀念亲人的幽绪,怎不使他举杯痛饮,借酒浇愁呢?
再次,这与苏轼的思想性情有关。苏轼思想开朗,性格豪爽,结交各种朋友,爱好非常广泛,乐山喜水,访禅问道,挥墨作画,品茶咏花,豪气勃发之时,随缘自适之际,开怀畅饮成为他追求生命本真,“独游万物之表”的一种赏心悦事。
苏轼把酒当成了他生活乃至生命中最好的朋友,无论情感是喜是哀,酒的陪伴无疑是对他最大的精神鼓舞。他在醉酒状态中自由地渲泄情感,寻求剝离外物的解脱,顿悟人生的真谛,也在顿悟过程中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和个人情感的无限升华。从酒的意象中探析苏轼的人格,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率真自然的苏东坡。
一、酒象中的旷达与洒脱。苏轼在醉酒以后,往往打破传统规范及日常生活准则,尽情地自由渲泄感情,表现出旷达洒脱的本性。如“醉梦醺醺晓未苏”(《浣溪沙》);“曲肱醉卧少休”(《西江月》);“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西江月》);“醉归江路野梅新”(《浣溪沙》);“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念奴娇》);“尊酒相逢,乐事回头一笑空”(《采桑子》);“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江城子》)。他在酒的刺激下,或梦、或卧、或眠、或归、或歌、或笑、或猎,完全丢弃了文人雅士的矜持,任凭个人情绪和豪情壮志自由抒发。
二、酒象中的愁闷与感伤。苏轼满怀经世济民之志,但他的仕途大部分是在贬谪中度过,当理想被现实打碎,他的心情是非常苦闷的,只好在酒醉中去寻求慰藉与解脱。如“夜饮东坡醒复醉”(《临江仙》);“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满庭芳》);“都将万事,付与千钟”(《行香子》);“天气乍凉人寂寞,光阴须得酒消磨”(《浣溪沙》)。苏轼一生辗转多地,在与亲朋离别的黯然销魂中,常以酒来寄托相思与愁绪。如“殷勤且更尽离觞”(《临江仙》);“醉客各西东,应思陈孟公”(《菩萨蛮》);“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水调歌头》)。
三、酒象中的感悟与超脱。酒,对于苏轼不仅是发泄情志,纾解痛苦,它还是对现实的顿悟与调适,对人生境界的重新探寻。如,“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展示自己“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达观人生态度。《渔父》写渔父的饮、醉、醒、笑,其实就是写自己超旷的精神世界。“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行香子》),将归隐的情思化作了陶渊明式的“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的意境。《念奴娇》(古来云海茫茫)中:“八表神游,浩然相对,酒酣箕踞。待垂天赋就,骑鲸路稳,约相将去”,大有追随李白饮酒成仙,超凡脱俗之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