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词法】
第十一节 月的意象
作者在诗词中一般需要借助一个载体来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这个载体就是诗词中的重要元素—意象。意象,是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艺术形象。它已不是纯粹的客观的物象,而是作者借助外物寄托情思的寓意之象。苏轼词中常用的意象有月、酒、梦等,本篇先学习月的意象。
现存三百多首苏轼词,涉月意象词88首,出现频率高达121次以上。按月色类型分,有明月、淡月、微月、暗月;按月形状分,有新月、隙月、缺月、弯月、璧月、斜月、颦月;按月位置分,有墙月、楼月、城头月、画檐月、屏帷月、回廊月、厅堂月、庭中月、花上月、疏桐月、溪月、江月、湖中月、松岗月;按月时间分,有二更月、三更月、晓月、坠月、上元月、中秋月;按月地域分,有杭州月、密州月、徐州月、湖州月、黄州月、京城月、颖州月、定州月、惠州月、儋州月,月象紧跟苏轼仕宦的踪迹,陪伴着他一生的起伏跌宕,悲欢离合。
明月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用得最多的意象之一,在诗人们充满幻想与浪漫的心灵世界,这个离人最近、圆光如镜、清辉似银、盈亏循环的天体,具有诱人的惊奇、神密感,无限的想象空间和强大的陶治心灵的力量。月作为一种意蕴而想象的视觉、感觉的自然景物,能够阐释、实现“言外之意”的深层内涵。透过“月”这一意象,我们可以看到苏轼自身所积淀的文化信息、生命符号和美学追求。
一、月象中的怀人思乡感情。苏轼一生,屡遭贬谪,离亲别土,异乡为客,当夜深人静,皓月当空时,自然会勾起无边的思乡怀人愁绪。他在咏中秋词中感叹:“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在《醉落魄》(离京口作)中,描写自己在轻云微月的二更时分乘船出发,感慨“此生飘荡何时歇?家在西南,长作东南别”。
二、月象中的政治理想追求。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通过对赤壁宏伟壮丽景色的描绘和对古代英雄豪杰的缅怀,抒发了自己“一尊还酹江月”,有志报国而壮志难酬的感慨;在《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中,他对皇帝周围小人当道,自己被贬感到愤慨,故云“月明多被云妨”,但他仍然“把盏凄然北望”,表现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朝廷的期盼。
三、月象中的人生哲理感悟。苏轼经历了多年的人生坎坷,看到了政治斗争的阴暗险恶,便常到山水风景和禅佛老庄中去寻求超越和解脱,使心灵获得平衡与宁静,出现在他词中的月象,也多呈现豁达,澄明的境界。如“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虞美人》);“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可惜一溪明月,莫教踏破琼瑶”(《西江月》);“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行香子》);大量的月象蕴涵月明千里,清景无限的美感。
四、月象中静穆、孤独的情怀。苏轼词中的“月”总是静态地高悬于冰冷的天空,其意境是清朗、空旷的,让我们从中捕捉到苏轼清静、孤独的心灵信息。如“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念奴娇》;“至今清夜月,依前过缭墙”(《华清引》;“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水调歌头》;“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江城子》)。这种清静与孤独,带着淡淡的忧愁,具有东方式的美学意蕴,含而不露,幽而不怨。
苏轼是如何从艺术上来表现月的意象的呢?
首先,苏轼充分地利用了月亮自身圆缺、光泽、起落的外在特点,来塑造月的意象。如“画檐初挂弯弯月,孤光未满先忧缺”(《菩萨蛮》);“明月如霜”(《永遇乐》;“月色如银”(《行香子》);“银汉无声转玉盘”(《阳关曲》;“娟娟缺月西南落”(《菩萨蛮》);“月上屏帏,冷透人衣袂”(《蝶恋花》)。
其次,苏轼将月拟人化,通过与月交流,来呈现月的意象。如“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念奴娇》),把明月当作对酒的客人。“明月多情来照户。但揽取,清光长送人归去”(《渔家傲》),让多情的月光长送心上人归去。“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木花兰今》,将波底月比作与我一样是认识欧阳修的老朋友。“隙月窥人小”(《虞美人》),谓月从船篷缝隙中窥人,月和人都显得小。
再次,苏轼常将月的形象与其他的形象组合在一起,通过复合的形象来衬托月的意象。如“美人如月,乍见掩暮云,更增妍绝”(《三部乐》),以月喻美人,表现美人含羞掩映的风姿。“新月与愁烟,满江天”(《昭君怨》),将新月与愁烟组合,描绘出江天茫茫,新月弯弯的意境。“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将月亮的自然变化,与人事情感变迁进行对比,阐明一种人生的哲理。
最后,苏轼善于用月亮来创造一种环境和氛围,让词中的人和事沐浴在月象的意境之中。如《卜算子》首句“缺月挂疏桐”,设计了一个夜深人静、缺月挂桐的野外场景,幽人、孤鸿、寒枝、沙洲都透着月光的寒冷与寂寞的底色。再如《永遇乐》:“长忆别时,景疏楼上,明月如水”,开篇以月造境。接着又道“月随人千里。别来三度,孤光又满,冷落共谁同醉”,用月怀人。词末“此时看,回廊晓月,也应暗记”,以月结尾,意味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