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词法 引论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谪居黄州〈今湖北黄岗〉时,筑室取名雪堂于东坡,因自称东坡居士),四川省眉山县人,北宋大文学家、书画家。散文、诗词、书法、绘画皆有高深造诣,是中国文化史上少见的全才。其文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书法自创新意,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其画喜作墨竹、枯木怪石,主张神似;其诗清新豪健,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影响深远。他是继欧阳修之后北宋文坛的领袖,在柳永之后把宋词创作推向了又一座高峰。
学习理解苏轼词,必须了解他跌宕起伏,坎坷飘泊的一生。影响苏轼人生命运和思想感情的几个重要阶段和转折是:
一、脱颖而出。宋仁宗时,其父苏洵,带领他和弟苏辙(字子由),进京赶考。在嘉祐二年进士及第,嘉祐六年参加应制科试,取为最优的第三等。得到欧阳修的热情奖掖和宋仁宗的夸赞,一时名震京师。被授予大理评事(司法机关大理寺的属官)、风翔府(今陕西风翔)签判(签书判官厅公事的简称,知府的助理官),正式进入仕途。后转京任殿中丞直史馆(编修国史机关的官员),差判官诰院(负责颁发官吏授官凭证的机构)。在这其间,父母及发妻王弗不幸先后去世。
二、反对新法。宋神宗时重用王安石推行变法,苏轼有不同政见,二次上书皇帝表达自已的意见,未得支持。这时支持变法的新党与反对变法的旧党形成尖锐对立。苏轼感觉自己在京师已无用武之地,申请外放。被迁任杭州通判(州府副长官)、后又迁任密州(今山东诸城)、徐州、湖州(今浙江吳兴)知州(州府长官)。连续三任地方主官,政绩斐然,尤其在徐州任上抗洪斗争中表现卓越,深得百姓拥戴。
三、乌台诗案。苏轼的政绩和才华被宋神宗所赏识,朝中一帮新党小人,怕苏轼被皇帝重用于己不利,从苏轼的上疏和诗篇中断章取义,无限上纲,找到苏轼所谓讥讽新法,诽谤朝政,轻慢圣上的罪证,迫使皇上下令追究,从湖州知州任上将其逮捕解京,关押御史台牢房(御史台四周遍植柏树,乌鸦栖居其上,所以御史台又称“乌台”或“柏台”)。此案审理历经130多天,牵涉几十人,后在包括太皇太后、宰相吴充,退隐的王安石等多人劝谏下,苏轼才得以保全性命,被贬黄州团练副使。
四、东山再起。元丰八年,宋神宗病重,神宗母亲高太后垂帘听政,起用反对变法的老臣,苏轼得到重用。初任登州(今山东蓬莱)知军州事、到官才五日,又以礼部郎中(中央负责礼仪、祭享、贡举等事的机关主管官)召还京师,先后升任起居舍人(记录皇帝言行的机要秘书)、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起草皇帝诏书),兼侍读,已然居于“宰相之储” “帝王之师”的显要位置。
五、再度外任。苏轼直率坦荡,争论政见,动辄得咎,陷入党争旋涡,不愿呆在京都,申请外任。先后转任杭州、颍州(今安徽阜阳)、扬州知州。其间在杭州战饥驱疾,治理西湖,尤为人民称道。
六、短暂还京。元祐七年,宋哲宗皇帝即将亲政,以兵部尚书召苏轼还京师,续迁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这是苏轼一生最高的官位。然而,已倦于党争,对哲宗皇帝失望,加上一直欣赏和支持苏轼的高太后在元祐八年病逝,他坚决要求外放,在绍圣元年,转任定州(今河北定县)知州。在这期间陪伴他25年的续弦夫人王闰之病逝。
七、再次被贬。宋哲宗亲政后,重用变法派大臣。新党得志疯狂打击反对变法派的大臣,以讥刺先朝罪名将苏轼再次贬谪。先贬英州(今广东英德),再贬惠州(今广东惠阳),一直陪伴他的姬妾朝云病逝。最后远贬儋州(在今海南岛)。直到元符三年,哲宗崩逝,徽宗继位,朝政翻转,苏轼才遇赦北返,颠沛流离多地,因暴病卒于常州,享年66岁。
苏轼最早的编年词在熙宁五年,这时他已37岁,比他作散文诗歌迟了十余年。其初期词作受晏殊、欧阳修、柳永的影响,多婉约之作。他离杭州赴密州途中作的《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怀子由),着意于词体改革,试用新的文学样式表现严肃的社会性内容,在艺术上有了自己独创的特点。但有过多缺乏形象的议论,在艺术上还不够成熟。熙宁八年,苏轼在密州作《江城子》(密州出猎)第一次树起了豪放词的旗帜,但表现过于简单与率露,缺乏艺术应有的含蓄。熙宁九年,他在密州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成为其豪放风格的成熟之作。直到元丰五年,乌台诗案后,苏轼四十七岁在贬所黄州作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达到其豪放词的艺术高峰,奠定了开创豪放词风的历史地位。
苏轼开始作词之前,已经熟练掌握了作诗与作文技巧,写了大量诗作、散文,并已有较高声誉。他开始作词必然带着自已熟悉的作诗与作文技巧入词。因而词评家多论其词是“以诗为词” “不协音律” “以文为词”。这些词评具体所指什么内容,有何意义呢?这是我们学习苏词词法首先要弄懂的问题。其次,苏轼改革词体,在艺术上也有较大创新,其词境扩大,词体翻新,意象新颖,写景、写人、咏物、章法、句法、字法、修辞等均有其特点和优长,也是我们学习苏词词法要探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