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作品详情
苏轼词词法第二节 不协音律 [诗论]

凌云清风     发布时间: 2023/11/10 7:38:15
阅读:389次      分享到

关键字
不协音律

【苏轼词词法】

       

          第二节 


   从宋朝开始,就有人批评苏轼词不协音律。如彭乘《墨客挥犀》云:子瞻之词虽工,而多不入腔,正以不能唱曲耳。李清照《词论》云:“……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者何耶?意思是,苏东坡才学很高,作小小的歌词,真像从大海中用贝壳舀水那样轻松,所以词做得很好,但缺点是往往不协音律,多不入腔,不能歌唱,成为了句读不葺之诗,也就是不能入乐的句式长短不齐的诗。
   不协音律具体指什么?词的音律包括词的格律和乐律两个方面。词的格律是关于字数、句数、对仗、平仄、押韵等方面的格式和规律。乐律主要指宫调,由七声十二律构成。七声即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其中任何一声都可以构成一种调式。以宫声为主的调式称为宫,以其他各声为主的调式称为调,合称宫调。乐音的音高标准称为律,分六律、六吕,两者合称为律吕,七声配十二律可得十二宫,七十二调,总共八十四宫调。唐代及北宋习惯上用燕乐二十八调,这与用四弦定声是有关的。
   而李清照所指的音律似乎更严格。他在批评苏轼词不协音律后,紧接着说明音律云:盖诗文分平仄,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且如近世所谓《声声慢》《雨中花》《喜迁莺》,即押平声韵,又押入声韵。《玉楼春》本押平声韵,又押上去声,又押入声。本押仄声韵,如押上声则协,如押入声,则不可歌矣。所谓五音,指唇、齿、喉、舌、鼻所发之音;五声,指宫、商、角、徵、羽五个音阶;六律,即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她所说的音律也包括了词的格律和乐律两个方面。可见所谓不协音律是指与词的格律和乐律两方面不谐和。
   宋词的乐律早已失传,我们现在无法从乐律方面来衡量苏词是否不协,只能从格律方面来一探究竟。有人对《东坡乐府》校笺的344首词以《广韵》为依据对苏词平仄和押韵进行了研究。发现平仄不协的词有12首,占苏词总数3.5%。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前后片各75平韵,但字出平犯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前片53平韵,2仄韵,后片64仄韵,2平韵,为平声青部。苏词用韵较宽,通押较多,共102次,占押韵总次数14.9%。不仅涉及同类通押,还涉及阴平与入声通押,甚至阴平阳平与入声通押。如寒山,元仙部通押35次;豪包,萧肴部通押7次;京青,庚生部通押8次。
   在句法上,苏词还有不拘守原有词律的特点。王又华《古今词论》引毛先舒话举例云:东坡‘大江东去'词:‘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论调则当于字读断,论意则当于‘边字读断。‘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论调则‘了'字当属下句,论意则字当属上句。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字亦然。又《水龙吟》:‘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调则当字断句,意则当是字断句。
   为什么苏词会出现不协音律的情况呢?难道苏轼不懂音律吗?当然不是。从上面对苏词格律分析可见,不合格律的词只占少数。而且,许多证据证明多数苏词也是能入乐歌唱的。如苏轼作《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苏轼《与鲜于子骏书》)。太常博士沈遵作《醉翁操》,知琴者以为绝伦,但有其声而无词。欧阳修曾为之作词,可惜“与琴声不合”。后来苏轼为《醉翁操》重新填词,音韵谐婉。郑文焯说:“读此词,髯苏之深于律可知(《东坡乐府笺》卷二《醉翁操》)。苏轼在定州任知府时,宴席间有人唱《戚氏》调,调美而词不曲。苏轼为之重新填词,使歌妓再歌之,随其声填写,歌竟篇就,才点定五六字而已(吴曾《能改斋漫录》)。苏轼不但能倚声填词,还能改词就律。他在《哨遍》题序中说,陶渊明赋《归去来辞》,有其词而无声,他就把陶词稍加隐括,使就声律。苏轼还曾取退之词(指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稍加隐括,以就声律。苏轼既懂音律,为什么他的词又间有不入腔处呢?因为苏轼历来主张文贵自然,不愿以声律害意。正如陆游所说: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耳。(《历代诗余》)或如晁补之所说:居士词横放杰出,自是曲中缚不住者(《苕溪渔隐丛话》)。
   苏轼有些词不协音律,表明当乐曲音律的严格要求与歌词文意的表达需要发生冲突时,在词的双重属性之间,两相权衡,他往往更偏重词的文学属性而不愿意受音律的严格束缚。这在普遍以词隶从于乐的北宋词坛,实属遗世独立的超前意识,有着矫枉救弊的重要意义。正如王灼所说: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碧鸡漫志》)但是,苏轼不愿恪守乐曲音律的严格约束,虽有高扬词的文学属性,使词向诗回归的积极意义,毕竟也存在对词之音乐属性重视不够的缺憾,客观上为词脱离音乐成为独立的抒情文学样式起了某种催化作用,也确实因音律问题而使他对词风、词体的伟大革新而蒙尘。

点赞
收藏
推荐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