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词法】
第十九节 短句赏玉
宋词中一字句至三字句,称为短句。短句简洁明快,干净利落,短促有力,形成紧张节奏,抒发激烈感情,很适合豪放词风的发挥,所以苏轼词中常用这种句式。
唐五代词谱,多五字和七字句式,因为它们才从唐诗的五言和七言诗中脱胎出来,还保留着原来文体的某些特征。到了宋朝前期,柳永大量创制慢调长词,三字和四字句式大量出现,才正式形成宋词的完备体式。而苏轼继承了柳永开创的宋词体式,又进一步扩大了短句的运用,成为豪放词中一种特别的句式形式。至南宋张孝祥的《六州歌头》,用三字句达21个之多,可谓此种句式运用之巅峰。
宋词中一字句,比较少,常见于《十六字令》的首句。《东坡乐府笺》收录的340多首词中,只见到《哨遍》(为米折腰)下片开头用了一个一字句:“噫!归去来兮,我今忘我兼忘世。”“噫”字在这里是个语气词,表示叹息。
《东坡乐府笺》中的二字句主要在《南乡子》(2个二字句)、《定风波》(3个二字句)、《如梦令》(2个二字句)、《调笑令》(4个二字句)、《醉翁操》(4个二字句)这5个词牌中。其中《南乡子》有17首,《定风波》有9首,《如梦令》有5首,运用还是较多的。
《南乡子》的二字句,用在上片或下片的第4句,起到词意承前启后的作用。如《南乡子》:“晚景落琼杯。照眼云山翠作堆。认得岷峨春雪浪,初来,万顷蒲萄涨渌醅。 春雨暗阳台。乱洒歌楼湿粉腮。一阵东风来卷地,吹回,落照江天一半开。”《定风波》的二字句,除了顺接上句意思外,多起转折作用。如《定风波》:“月满苕溪照夜堂,五星一老斗光芒。十五年间真梦里,何事,长庚配月独淒凉。 绿发苍颜同一醉,还是,六人吟笑水云乡。宾主谈锋谁得似,看取,曹刘今对两苏张。”
《南乡子》、《定风波》里的二字句,是嵌在其他句式中,单独出现,而《醉翁操》中的二字句比较独特。它在词头,连珠出现:“琅然,清圜,谁弹?响空山,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似操琴者开始弹琴时的调琴节奏。《如梦令》和《调笑令》中的二字句,则以叠句形式出现。“两句一样为叠句,一促拍,一曼声”(沈雄《古今词话-词品》)。如《调笑令》:“渔父,渔父,江上微风细雨。青衰黄蒻裳衣,红酒白鱼暮归。归暮,归暮,长笛一声何处?”《如梦令》:“为向东坡传语,人在玉堂深处。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叠句运用,增加了急促、复沓的意蕴。
苏轼词的短句中数三字句最精彩,不但用得多,而且用得妙。有5个以上三字句的词牌是《行香子》(7个)、《江城子》(8个)、《满江红》(9个)、《戚氏》(9个)、《贺新郎》(8个)、《瑶池燕》(7个)、《千秋岁》(6个)、《更漏子》(8个)、《翻香令》(6个)、《意难忘》(6个)、《无愁可解》(5个)。其中《江城子》有13首,《行香子》有7首,《满江红》有5首。有3至4个三字句的词牌有《哨遍》《满庭芳》《念奴娇》《水调歌头》《祝英台近》《苏幕遮》《荷花媚》《八声甘州》《双荷叶》《洞仙歌》《殢人娇》《水龙吟》《诉衷情》《皂罗特髺》。有2个三字句的词牌有16个。有1个三字句的词牌就更多了。
三字句句式在词中存在的形式多种样式。有的嵌在其他句式中单独存在。如“归去来,谁不遣君归?”(《哨遍》);有的2个三字句并列存在。如“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江城子·别徐州》);有的3个三字句连排。如“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水调歌头·兼怀子由》);有的4个三字句连出。如“幽梦里,传心曲。肠断处,凭他续。”(《满江红·忧喜相寻》);有的由1字领起后面3个三字句。如“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行香子·过七里濑》)。
三字句所表现的美学意义丰富多彩。“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行香子·过七里濑》);“莫忘使君歌笑处,垂柳下,矮槐前”(《江城子》);意境洗炼,优美。“左牵黄,右擎苍”(《江城子·出猎》);“挂轻帆,飞急桨”(《祝英台近》);对仗工整。“任酒花白,眼花乱,烛花红”(《行香子·病起小集》);“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行香子·清夜无尘》);展示一种生活态度和情趣。“花尽后,叶飞时,雨凄凄”(《诉衷情·送述古,迓元素》);“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江城子·梦中了了醉中醒》);借景抒情。
有些二字句和三字句在词中押韵,与其它句式搭配,长短相间,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形成一种铿锵有力的韵律。如“何处遇良工,琢刻天真半欲空。愿作龙香双凤拨,轻拢,长在环儿白雪胸”(《南乡子·裙带石榴红》);“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为问东风余几许,春纵在,与谁同?”(《江城子·别徐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