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词法】
第二十一节 归字觅魂
在上一篇“词语采珠”中,我们谈到苏轼常用带有个性的字词,如“狂”“一”字,其实还有更多,如“归”“老”“霜”等字,常用意象的“月”“酒”“梦”字就更不用说了。作者经常使用同一个字,说明这个字与他的个性、经历、思想感情、写作风格有着紧密联系,从中,我们可以观察作者的心灵深处、思维逻辑和用笔习惯。
本篇专门学习分析苏轼词中用得非常多的“归”字。我们知道,苏轼出仕后,再也没有回过四川眉州家乡,而且父母、发妻皆早病故,他在京城河南开封重新安了家,唯一的至亲就只有弟弟子由了,而且也常是天各一方,聚少离多。在政治斗争的漩涡之中,他二起二落,到外地任官或贬谪十多处,有时到一个地方才几天,又被朝廷迁谪到另一地方。他就象一只到处迁徏的孤鸿,一个断了线的风筝,到处飘泊,不知道自已的家在哪里,不知道自已的归宿在哪里,于是,这种状况表现在词中,就经常用“归”字去寻找自己失落的魂魄,因此,他才对柔奴说的“此心安处即吾乡”这句话引起强烈的共鸣。
归去来兮,苏轼要归去的地方是家乡,回到父母坟前。“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永遇乐·明月如霜》);“一纸乡书来万里。问我何年,真个成归计”(《蝶恋花·京口得乡书》);“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满庭芳》);“故山犹负平生约,西望峨眉,长羡归飞鹤”(《醉落魄·席上呈杨元素》)。苏轼远在天涯,一直心念自已的家乡,一次一次想回家乡看看,去父母、发妻坟上祭祀,但总是辜负了平生的约定,望断了回乡的山路,真是羡慕归飞的松鹤啊!
归去来兮,苏轼要归去的地方是京城,回到皇帝身边。“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三一引《复雅歌词》云:“元丰七年,都下传唱此词。神宗问内侍外面新行小词,内侍录此进呈,读至‘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上曰:‘苏轼终是爱君’,乃命量移汝州”。“明朝归路下塘西”(《木兰花令·次马中玉韵》),东京在钱塘之西,苏轼元祐六年三月被召回京,此是席间和浙漕马中玉词。
归去来兮,苏轼要归去的地方是隐居山林,回到闲适的大自然怀抱。“归去来兮,我今忘我兼忘世”(《哨遍》),苏轼在黄州东坡,筑雪堂而居,颇有慕陶渊明隐居之乐,特隐括陶渊明赋《归去来》作此词。“底事区区,苦要为官去。尊酒不空田百亩,归来分取闲中趣”(《蝶恋花·云水萦回溪上路》),苏轼借渔翁的话说,为什么辛辛苦苦硬要去做官呢?不如归隐田园,有酒盈樽,分得闲中乐趣。
归去来兮,苏轼要归去的地方是来回迁徏的他乡,回到曾经相聚相欢的朋友们身边。“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如梦令·为向东坡传语》),苏轼在京翰苑为官时,怀念黄州东坡故居,致语黄州故人而作此词,并有归来东坡之意。“隋堤三月水溶溶,背归鸿,去吳中”(《江城子·别徐州》),这是苏轼由徐州调往湖州,叙写与徐州友人的别情。“船头转,长风万里,归马驻平坡”(《满庭芳·归去来兮》),苏轼离开黄州赴任汝州途中,到达南都(今河南商丘)时,皇帝准允他到常州居住,他表达出“归去”的喜悦。
归去来兮,苏轼要归去的地方是自己家里,回到家人身边。“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临江仙·夜归临皋》);“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南乡子·送述古》);“醉归江路野梅新”(《浣溪沙·罗袜空飞洛浦尘》)。苏轼时常与朋友聚饮,喝醉后才回到自己家里。
写了这么多的“归”字,苏轼何曾几时又真正“归去”呢?家乡从来没有归去,京城虽归去过,但不久又离开了,漂泊的地方,有的曾经归去,同样不久也离开了。想归隐山林田园,在黄州东坡尝试了一下,但是终究身不由己。归家,应当是最现实的吧,不幸三任家庭主妇又先后亡故离去。他可真是千里孤魂,无处话凄凉!一个“归”字寄托了多么深沉的期盼与惆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