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诗词诗人史料研究(32)] 姜夔《昔游桃源山》的史料价值(3) [诗论]
凌云清风 发布时间: 2025/4/13 7:39:36
阅读:58次
分享到
[常德诗词诗人史料研究(32)]
姜夔《昔游桃源山》的史料价值(3)
凌 云 清 风
三 让我们认知南宋时桃源山的地理与环境
《昔游桃源山》诗中涉及一些地名和地理位置,作者就是按地理顺序写作的。“先次白马渡”,指他先到达沅江北岸的白马渡。古代没有火车和汽车,水运是主要交通,比路运便利,从武陵城到桃花源的游客多沿水路乘船而来。白马渡的对岸是桃源山,所以姜白石要到桃源山“瞻彼羽人宅”,就需“乃乘方船渡”。
站在桃源山的山顶上,姜白石环顾了一下周围的地理位置。“山椒望五溪,壶头人指顾”。五溪,指沅水上游的雄溪、樠溪、酉溪、舞溪、辰溪。壶头,指壶头山,在今沅陵县境内,是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当年征讨五溪蛮的进军驻防之地。壶头山在沅江的上游,桃源山在沅江的下游,两山大约相距几十公里,遥遥相对,肉眼是看不到的。所谓“壶头人指顾”,大概只是指示一下方向。
桃川宫的位置,诗中曾两次提到:“故宫在其北,屋瓦带松雾。”“桃源独不见,僻在宫南路”。大意是,桃川宫在桃源山的北部,而桃花源在桃川宫的南路。这与现在两者的位置是吻合的。从诗中文字看,姜白石这次没有游览桃花山景区,也就是秦人洞等处。而且因为他只看到“石窦出微涓”,也就是从石头缝里流出的一点山泉,没有看到桃林夹岸的溪水,所以“令我意犹豫”。犹豫什么呢?下文说:“昔闻渔舟子,水际见洞户。今看去溪远,定自后人误。”意思是,哪里有什么溪水呀!所谓渔舟子沿溪行,到达秦人洞的传说,一定是后人搞错了。
从现在地形看,桃源山的西边确有一条溪水通桃花山景区,溪名小桃花溪。它发源于水府阁南门之下,又从水府阁北门前注入沅水,转了一个270度的大弯。这条溪水在南宋姜白石游览时是否存在,不得而知。但我认为,大自然的造化需成百上千年才有所变动。南宋距今不过八百多年,桃源山的自然面貌应该变化不会太大。那么,姜白石为何没有见到小桃花溪呢?我从诗文推测,大概姜白石走错了路,没有进入小桃花溪。他下了八叠坡,见到仙径亭,前面两山抱潭,老木枝交,可能进入了另一个山沟。据明朝桃源人印伟所著《重修桃源万寿宫记》载:“东向为仙径亭,南若干步为官道”。仙径亭在桃源山的东边,小桃花溪在桃源山的西边,两者方向不对。南边有一条官道,姜白石与印伟的记载却是一致的。
此外,姜白石在诗中还描写了不少大自然的景物。动物有鸿鹄、狙猿(狙,指猴子);植物有高树、千树、绿荫、松杉、老木;地貌有渡口,江水、山峰、叠坡、澄潭、石窦、泉水、山沟、山径等等。
总之,姜白石的《昔游桃源山》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八百年前风景秀丽、景物丰富、历史悠远、人文深厚的桃源山。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