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作品详情
苏轼词词法 第十五节 写人手法 [诗论]

凌云清风     发布时间: 2023/11/23 8:11:14
阅读:182次      分享到

关键字
写人手法


【苏轼词词法】


        第十五节 

   苏轼词塑造了千姿百态的人物形象,有英雄、佳人、士子、农民、渔父、妻妾、侍女、歌伎、舞伎、少女等,是词境扩大的另一重要表现。这些人物鲜活地呈现在苏轼词中,随着历史的流传,成为了文学史上千古不朽的人物形象。苏轼为什么会描写这些人物,又是怎样来描写这些人物的呢?这是一个大课题,在此短文中只能做点简略的探讨。
   苏轼描写人物的手法,除了一般的技巧外,具有如下特点:
   一、营造人物的典型环境,在典型环境中表现人物的风采。
   人物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环境影响、造就人物,环境能够从侧面反映和烘托人物的性格。苏轼为了表现英雄人物,往往会营造一个气吞山河的大场面,并且与历史上相关的事件和人物联系起来。如在《念奴娇》(赤壁怀古)里,他首先描绘了一个大江东去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的壮阔自然环境,为千古风流人物周瑜的出场做足了铺垫,然后,周瑜在他的忆想中正式出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除了直接刻画人物的装饰用具,音容笑貌外,还用年轻漂亮的妻子小乔和烽火漫天的赤壁大战来映衬,使周瑜青春勃发,少年志得,谈笑风生,指挥若定的儒将风采非常鲜明地呈现在我们眼前。另如《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也是用的这种手法。
   描写美女佳人,苏轼营造的却是优雅宁静,风花雪月的典型环境。如《洞仙歌》(冰肌玉骨),描述蜀主孟昶与贵妃花蕊夫人夏夜在摩诃池上纳凉的情景。上片为突出花蕊夫人冰肌玉骨的气质,用水殿风来暗香满,从触觉和嗅觉上让人感知风来的凉意和满屋的花香;又用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从视觉上引导我们观看绣帘内倚枕未寝的佳人,一个清凉无汗”“钗横鬂乱的睡美人的形象就呼之欲出了。下片为表现花蕊夫人对流水一样年华暗中偷换的感叹,用时见疏星渡河汉”“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等星宿、月光的变化来予以衬托,营造了一个情景高度融合的美妙意境。另如,《贺新郎》(乳燕飞华屋),也是用的这种手法。
    二、抓住人物的不同个性和特点,采用联章方式塑造人物群像。
   同一类型的人物往往具有共同的特征,但又各具个性,各呈风采,能在同中显异,异中求同中表现人物群体,是需要一定的功底的。元丰元年春,徐州发生旱情,作为地方官的苏轼遵照旧例,往郊外石潭为民求雨。雨降后,又按照民间习俗前去设祭谢雨,在谢雨途中,苏轼创作了五首《浣溪沙》词,第一次在词史上塑造出一组鲜活的农民群像,在表现他们勤劳、淳朴的共同特征的同时,又展示了他们各自的特色。在第二首词中,描写采桑姑挤在篱笆门外争观途经的太守,她们旋抹红妆,挤在一起把红罗裙都踩破了。参加社日迎神賽会归来的醉叟在黄昏时倒在路边睡着了;在第三首词中,描写篱笆边传来缫丝女子悦耳的谈笑声,又看到一位老翁正捋取新麦准备捣成麦粉以充饥;第四首词中,描写身着粗布衣的老汉在古柳下叫卖黄瓜。
   苏轼还有五首《减字木兰花》(娇多媚杀)(双鬟綠坠)(天真雅丽)(柔和性气)(天然宅院)联章词描写友人徐君猷家的四个侍人妩卿、胜之、庆姬、懿懿,也是各具风采。有的体柳轻盈,有的妙舞蹁跹,有的响亮歌喉,有的柔和性气,把每个人的音容笑貌,秉性特长都勾画出来了。
    三、善于选择日常生活小景和细节来刻画身边的人物。
   苏轼对身边的人物平时比较关心,细心观察体贴,写在词中自然神态毕至。王朝云从12岁就入苏家,20多年间一直跟随苏轼辗转南北,无论苏轼升迁贬黜,她始终忠诚不贰。苏轼远谪岭南时,只有王朝云随他南迀,承担起主妇的责任,不幸病逝于惠州,年仅三十四岁。对这个同患难的红粉知己,苏轼是非常看重,在多首词中颂扬和怀念她。如在《南歌子》(云鬓裁新緑)中描写王朝云云鬓裁新緑,霞衣曳晓红。待歌凝立翠筵中,一朵彩云何事下巫峰,写她鬓发如新裁的绿云,彩衣如晓云红霞,等待歌舞时凝神静立在翠筵中,美如巫山之神女。在《殢人娇》(白发苍颜)中描写王朝云闲窗下、敛云凝黛。明朝端午,待学纫兰为佩。在《三部乐》(美人如月)中描写王朝云娇甚空只成愁,待下床又懒,未语先咽。数日不来,落尽一庭红叶,写她卧病愁态,下床慵懒无力,导致庭院无人清扫而落满树叶。
    此外,苏轼对官宦士子朋友的描写多用典故来比附。如醉客各西东,应思陈孟公(《菩萨蛮》)用后汉陈孟公比陈襄豪爽好客;今古风流阮步兵,平生游宦爱东平(《定风波》)借魏晋阮籍来赞誉杨元素。有时还用幽默、戏谑的笔墨来窥视、试剖朋友的心意。如《菩萨蛮》(杭妓往苏迓新守杨元素,寄苏守王规甫):清香凝夜宴,借与韦郎看。莫便向姑苏,扁舟下五湖,戏嘲苏州太守王规甫,莫留住杭妓,如范蠡之携西施下五湖一去不返。

点赞
收藏
推荐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