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作品详情
苏轼词词法 第六节 词体翻新 [诗论]

凌云清风     发布时间: 2023/11/14 7:55:22
阅读:142次      分享到

关键字
词体翻新


【苏轼词词法】

 

        第六节     

   苏轼以诗为词,不但以诗的内容和题材入词,而且还以诗的形式和技巧入词,把一些原来只在诗上面运用的形式和技巧,如集句、回文、藏头、次韵、叠韵等也移植到词的创作中,而且还独创了隐括词,使词体花样翻新,给词的形式带来了一些新的变化。
   隐括,原为矫正木竹弯曲的工具,引申为依诗文原有的内容和情节剪裁、改写成另一种体裁的作品。苏轼往往把前人的诗词和自已的诗改写成自已的词。如《定风波》(重阳括杜牧之诗):与客携壶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飞。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天归。   酩酊但酬佳节了,云峤,登临不用怨斜晖。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杜牧的原诗《九日齐安登高》为: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泪沾衣。苏轼只是在原诗基础上,加了几个字,改了几个字,有些句子换了位置,就把诗变成了词。
   据考证,苏轼有7首隐括词:《哨遍》(为米折腰)隐括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木兰花令》(乌啼鹊噪昏乔木)隐括白居易《寒食野望吟》;《浣溪沙》(西塞山边白鹭飞)隐括张志和《渔父歌》;《水调歌头》(呢呢儿女语)隐括韩愈《听颖师弹琴》;《定风波》(与客携壶上翠微)隐括杜牧《九日齐山登高》;《定风波》(好睡慵开莫厌迟》隐括自已的《红梅》诗;《临江仙》(冬夜夜寒冰合井》隐括李白《夜坐吟》。另有《无愁可解》(光景百年);《华清引》(平时十月幸莲汤);《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戚氏》(玉龟山)也疑似隐括词。苏轼为什么要写作隐括词呢?从这些词的题序可知,一是对原诗推崇;二是使原诗就声律而歌之,以便更好流传;三是应景联想而作。
   虽然出色的隐括词,对不同的文学样式通过改写,相互演变,可以获得新的独立的审美价值。但隐括前人诗篇有方便处,也有难处,原作虽可在创意、用语上提供凭借,却也为作者骋才运思带来桎梏,因此不易把作品写得自然无迹。历来词评对苏轼的隐括词褒贬不一,后来也有少数模仿者,但并未见有影响之作。
   藏头诗现在常见的形式是将所说之事分藏于诗句之首,每句的第一字连起来读,表达作者的某种特有意思。苏轼将这种形式移植到词体中,创作出藏头词。一次苏轼路过润州,润州太守设宴,座中营妓出牒,太守命呈蝶给苏轼,苏轼见牒上是妓女郑容求落籍,高莹求从良,即不当妓女而嫁人。那时规定,营妓要求从良须得本郡长官批准。苏轼为客,不便作主,便分别以郑容落籍,高莹从良为每句首字,写了《减字木兰花》藏头词于牒后:郑庄好客,容我尊前先堕帻。落笔生风,籍籍声名不负公。   高山白早,莹骨冰肤那解老。从此南徐,良夜清风月满湖。
   回文诗,指诗中字句回还往复,倒顺读之皆成义可通者。回文体有一句回者,有一调回作两调者,有通体回者。回文词就句回者,始于苏轼。苏轼有《菩萨蛮》回文词七首,如:落花闲院春衫薄,薄衫春院闲花落。迟日恨依依,依依恨日迟。   梦回莺舌弄,弄舌莺回梦。邮便问人羞,羞人问便邮。
   集句诗,指撷取前人一家或数家作品中的成句,集而成篇。[]卓人月《古今词统》卷八曰:集句有六难,属对一也,合韵二也,不失粘三也,切题四也,意思接续五也,句句精美六也,其谁兼之?对于这种文字游戏,苏轼将其引入词中,却用得得心应手,连缀巧妙,自然浑成,不是强记多识,博学宏才的人不易做到。苏轼有《南乡子》集句词三首,如:寒玉细凝肤(吳融句),清歌一曲倒金壶(郑谷句)。冶叶倡条遍相识(李商隐句),争如,豆蔻花梢二月初(杜牧句)。   年少即须臾(白居易句),芳时偷得醉工夫(白居易句)。罗帐细垂银烛背(韩偓句),欢娱,豁得平生俊气无(杜牧句)。还有《定风波》(雨洗娟娟嫩叶光)一首。
   次韵,即依照所和诗中的韵作诗,且用韵的先后次序都相同。苏轼也将这种和韵法用到词中,其最著名的就是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水龙吟》。此外,他还有多首次韵词,如《木兰花令》(次马中玉韵),《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叠韵,即用自已前诗的原韵,等于自已和自已的诗。苏轼词中也多用此法,有时自题为次前韵。如元丰四年冬,苏轼被贬黄州后,太守徐君猷携酒来访,他在两天之内连写了五首《浣溪沙》,都是用的车、无、珠、须韵。
   苏轼还善于把同一时间,同一词牌,意思相近的几首词形成一组,创作联章词。如上述的五首《浣溪沙》就是一组联章词。他在徐州作的五首农村题村的《浣溪沙》也是一组联章词。还有他自度曲《渔父》四首,每首词分别用渔父饮”“渔父醉”“渔父醒”“渔父笑开头,虽独立成篇,合起来却是一个整体,生动地展示了渔夫超然物外、悠闲自得的生活情景,正是词人在黄州期间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渔樵杂处(《答李端叔书》)的生活和思想写照。

点赞
收藏
推荐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