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词法】
第十七节 咏物技巧(下)
二、有离有合,不粘不脱
所谓有离有合,不粘不脱,就是将物异化,忽而为物,忽而为人,离合不定,若即若离。这是宋代咏物词的独特表现手法,也是苏轼在咏物词史上的一大贡献。
如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刘熙载在《艺概》中曾精辟地指出:东坡《水龙吟》起云“似花还似非花”,此句可作全词评语,盖不离不即也。“抛家傍路”勾画杨花的形迹,“无情有思”开始赋予杨花以人的情感。“萦损”六句,单纯从字面看,前三句用双关手法咏吟杨花,且又赋予人的形态。“柔肠”似指细嫩的柳枝,“娇眼”似指柳叶。“欲开还闭”的情状,又恰恰是杨花飞离枝叶之际欲去不去、忽张忽合的最传神的描写。后三句“梦随风万里”的梦,可以说是思妇的梦,也可以说是杨花的梦。杨花随风轻舞,不也正象在梦里一样吗?梦中寻郎,被莺呼起,又刻画了思妇因被黄莺惊醒美梦,不得与夫君在梦中相会的懊恼与痴情。
下片开头“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呼应开篇首句,已肯定杨花是花,明写花飞尽,但连缀两个“恨”字,又给落花增添了浓厚的感情色彩。“晓来”六句,已不再描写杨花的飞舞,而是在寻她遗踪的归宿了。她的遗踪已被晓来风雨打成了“一池萍碎”,而且随着春天的渐逝,化为了尘土,溶入了流水。明里写花,暗里却喻示思妇的惜春之情,哀叹自己的青春韶华,即将付诸流水,淹没在尘埃之中。结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用点睛之笔,将思妇的感情由梦转恨,最后推向泪奔的绝望顶峰。全词杨花与思妇意象,即像又不像,时粘又时脱,两者互相交融,于离合之间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三、有寄托入,无寄托出
咏物词一方面要求有所寄托,但另一方面,在追求有寄托的同时,又要做到含蓄、委婉、浑融。周济云:“夫词,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又认为词人在“既成格调”后,应“求无寄托”,即真正有魅力的词作,不能以寄托为限,而要化除、泯灭寄托的痕迹,做到浑化、浑融,使人难以指实其中的寄托。用沈祥龙的话就是:“盖心中幽约怨悱,不能直言,必低徊要眇以出之,而后可感动人”(《论词随笔》)。如“东坡《满庭芳》‘老去君恩未报,空回首弹铗悲歌’,语诚慷慨,然不若《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觉空灵蕴藉”(《介存斋论词杂著·夏堂词话·蒿庵词话》)。
又如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该词为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湖北黄州暂时寓居定慧院时所作。描写夜晚步月遇见孤鸿,心有所慨,托物以寓怀。当时词人虽然已从监狱放出,实际仍是监视居住之身,亲人远隔,故人疏离,心情相当悲凉与孤寂,但又不能表露自己的愤怒与不满,只能借咏吟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沙洲来暗喻心境。宋代主张寄托说的张惠言生硬的从该词字句中寻找微言大义,认为:“缺月,刺明微也。漏断,暗时也。幽人,不得志也。独往来,无助也。惊鸿,贤人不安也。回头,爱君不忘也。无人省,君不察也。拣尽寒枝不肯栖,不偷安于高位也。寂寞沙洲冷,非所安也。”(《词选》卷一引)这种简单的比附,把作者美妙的空灵意境弄得支离破碎了。苏轼此词的高超之处,在于通过咏鸿而拟人,以有寄托入,又以无寄托出,让人不敢语语加以坐实,但对它的寓意,又可心领而神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