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词法】
第十四节 写景特点
景物描写是词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景物描写,我们才知晓词作中所反映的具体时间、地点和场景,才能够领悟词作的意境,以及抒发的情感。而且,景物描写是外显的客观世界的描绘,它能够直接触及读者的感官和知觉,产生形象思维,让人易于产生联想,体会到艺术的美感。许多妙语佳句,是由景物描写的词句组成的。一篇词作,景物描写出彩,就能够引人注目。词作大家皆是景物描写的高手,但每个作家由于各种原因,其写景却具有不同的特点。
苏轼词的写景有什么特点呢?
首先,发展了柳永铺叙式写景的手法。
柳永开始大量创作慢词,开创了宋词铺叙式的写作方法,他往往以写景为主,在上阕集中连片全景式的描写景物,下阕重点借景抒情。这种方法多运用于羁旅行役或市井风光词中。苏轼少量作品也曾采用这种方法,如,《沁园春》:“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这是苏轼早期的慢词之作,明显有模仿柳永的痕迹。
苏轼大量的铺叙式写景作品,却与此不同,而是以叙事议论为干,即事写景,在夹叙夹议中写景。如,《念奴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其中真正描写的实景,仅大江、故垒、乱石、惊涛等数句,其他均是叙事、议论、怀古、抒情。再如,《八声甘州》:“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此词苏轼的着力点不在写景上,而是在稍微点缀的钱塘江潮大场面下,勃兴俯仰古今的壮美豪情,在回忆往日西湖春山的“空翠烟霏”中,抒发思念朋友的殷殷深情,乃情胜于景也。
其次,具有精炼的画龙点睛式的生花妙笔。
苏轼有些小令词,多叙事用典,仅用一二句写景,就把现实的时空,氛围露出来。有点神龙见首不见尾,云雾中显出一鳞一爪,借以窥全貌的味道。如,《南歌子》:“欲执河梁手,还升月旦堂。酒阑人散月侵廊,北客明朝归去雁南翔。 窈窕高明玉,风流郑季庄。一时分散水云乡,惟有落花芳草断人肠”。这是一首送别词,实写别宴之场景就只有“还升明月堂”“酒阑人散月侵廊”这两句。让我们知晓,是在明月堂会饮践行直到月侵廊才酒阑人散。再如,《卜算子》:“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 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这是一首怀人词,回忆去年同朋友一起坐在西湖草地上饮酒,写景仅“西湖草”一句。
苏轼词在一般性写景的同时,还注意突出重点景物的描绘,或者插入特写,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如《南乡子》上阕:“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在一般写山、城景的同时,重点写了临平山上亭亭而立迎送客人的塔。再如《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攲枕江南烟雨,渺渺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此词,作者用了两个特写,一是“窗户湿青红”,对朋友为迎接他到来而新作油漆而感谢;二是“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描写一个白头老人驾一叶轻舟在江浪中“掀舞”的情景,为结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进行了渲染。这样的写景,不是泛泛用笔,不是凭空想象,也不是抄袭雷同,而是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耳目一新之美。
其三,通过分散的景物描写,构成全词完整的场景。
这种方法与集中连片的写景不同,而是在叙事的过程中,点滴写景,逐渐地象蒙太奇一样展开全景。如,《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此词每两句为一景,“照野”两句,描写了月光下春野的潾潾浅浪,天空中隐隐的层云;“障泥”两句,描写作者骑在马上未解障泥,因酒醉想在芳草地上睡觉;“可惜”两句,描写作者骑马继续在溪水中行进;“解鞍”两句,描写作者下马在绿杨掩映的溪桥上睡觉,只到第二天早晨杜鹃鸟的叫声将他吵醒。月光、山野、层云、芳草、溪水、绿杨、小桥、杜宇、春晓等景物随着人物的行动和时光的流转而渐渐象一幅幅画面展现在我们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