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词法】
第二十节 词语采珠
词语是构成文本的材料和基础。词语精炼、生动、有文采,文本自然锦上添花。如果有一、二个警策、传神、新颖的佳词妙句,全篇就能熠熠生辉,光彩照人。
苏轼词中的一些名句,人们早已耳熟能详,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等,这些不用多言,大家已心领神会。本篇从炼句、炼字的角度,从苏轼词中精选一些例句来学习分析。
如容量大,又精炼的句子。“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鹧鸪天》)。两句中写出林、山、竹、墙、蝉、草、池塘七种景物,形成一个远近上下的立体夏景图,又用“断”“明”“隐” “乱”“衰”“小”等词表现出主体的观感,使景着情色。“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蝶恋花·密州上元》),两句中写出火、灯、霜、露、雪、云、野七种景物,把密州上元节的萧条,冷清,以及作者深感的寒意及压抑生动地表现出来。
如动词用得生动的句子。“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浣溪沙·春情》),“压”“贴”“飞”三个动词连动,“燕争泥”的“争”字非常传神,把燕子趁天晴忙着衔泥筑巢的动作用一个字勾画出来。“墨云拖雨过西楼,水东流,晚烟收。柳外残阳,回照动帘钩”(《江城子》),“拖”“过”“收”“照”字,把一阵乌云带雨飞越西楼,黄昏时的烟雾散尽,斜阳返照西楼窗户的天气变化连贯反映出来,“动帘钩”的“动”字,看似不合理,回照怎么能动帘钩呢?实则写因当西晒,楼内的人将窗帘放了下来。
如形容词用得鲜明的句子。“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水调歌头·快哉亭作》),“湿”字表明是新作的生漆,青红色的生漆鲜润醒目,新意全出。“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采桑子·多情多感仍多病》)将喝酒后歌妓的满面春色放在“一抹红”的“斜照”背景中,相衬益彰,格外艳丽。“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阮郎归·初夏》),将美人端着盆子泼水的动作描绘得美极了,功夫全在“玉”“纤”“清”“琼”几个字上,水珠的“碎却圆”又是何等的逼真传神。
如情景交融,令人赏心悦目的句子。“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云清,影湛波平。鱼翻藻鉴,鹭点烟汀”(《行香子·过七里濑》);“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念奴娇·中秋》);“小溪鸥鹭静联拳,去翩翩,轻点烟”(《江城子·前瞻马耳九仙山》)。
如余韵蕴藉,耐人寻味咀嚼的句子。“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翻古人诗意,表现词人日复一日,消磨岁月的无可奈何情绪。“未信此情难系绊,杨花犹有东风管”(《蝶恋花·蝶懒莺慵春过半》),意思为杨花尚有东风吹拂,怎么自已的感情命运就不能把握呢。
如对仗工整,美不胜收的句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永遇乐·夜宿燕子楼》),港之曲,荷之圆,鱼之上跳,露之下泻,以动衬静,使本来十分寂静的燕子楼园的月夜,越发安谧。“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睛滩”(《浣溪沙》),上下句结合,把天气、景物、时间、地点,人物感受都高度概括,优美表达出来。
有些很能反映个性的字,苏轼喜欢多次重复使用,每次使用却有不同的韵味。如表示豪放不羁的“狂”字,苏轼词中用过7处。“老夫聊发少年狂”(《江城子》),这里的“狂”是指少年任性的狂;“莫道狂夫不解狂,狂夫老更狂”(《十拍子·暮秋》),这里连用4个狂字,强调的是“老更狂”;“更问尊前狂副使”(《定风波·两两轻红半晕腮》),谓其在黄州任团练副使时就狂;“狂处士,真堪惜”(《满江红·江汉西来》),表示对三国狂士祢衡命运的惋惜;“垂杨系马恣轻狂”(《定风波·莫怪鸳鸯绣带长》),指年青时的轻狂生活。“坐中有狂客”(《满庭芳·香叆雕盘》),指为歌妓美妙歌声所陶醉。“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满庭芳·蜗角虚名》),意谓趁年青不妨放任率性,不受局限。
还有一个“一”字,颇能反映苏轼挥洒自如,干净利落的气质。宋人俞成《萤雪丛说》卷上《诗随景物下语》条,将苏轼词中的“一犁春雨”“一蓑烟雨”“一篙春水”,并称“皆曲尽形容之妙”。其实,何止这三个带一字的句,还有“一溪风月”“一声春晓”“一江春绿”“一饮空缸”“一梦江湖”“一池萍碎”“一船离恨”“一点明月”“一洗闲愁”等等,略作检索,纷至沓来,琳琅满目,可见苏轼用词的禀性偏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