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作品详情
苏轼词词法 第一节 以诗为词 [诗论]

凌云清风     发布时间: 2023/11/9 7:52:43
阅读:430次      分享到

关键字
以诗为词

 

  【苏轼词词法】      

                  第一节 

   以诗为词是了解苏轼词法及相关词评的一个纲要,所以首先从这个问题开始探讨。
   以诗为词的元概念由北宋陈师道在《后山诗话》中提出: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此论一出,获得宋朝多数词评者的认可与附和。如苏子瞻词如诗(陈彦行《于湖先生雅词序》);东坡为词诗,稼轩为词论(陈模子宏《怀古录》)。也有反对者说若谓以诗为词,是大不然。(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
   理解以诗为词的意义,我们首先要回到宋人提出此术语时的语境中,还原宋人的词学理念。陈师道此语的大意是:韩愈以作文的方法作诗,苏轼以作诗的方法作词,就像教坊的雷大使跳舞一样,虽然跳得极好,但终究不是本色表演。雷大使指北宋神宗时的著名舞人雷中庆,舞艺极工,可能作过教坊使,时人呼为雷大使。关于要非本色的含义,有二种解释,一说当时认为舞者应为妙龄女子,色艺并重才是真正地道、本色的舞蹈。雷大使以男子而舞,虽舞艺极天下之工,依然非其本色;二说宋代教坊对艺人的划分是以其所习本色当行为依据的。雷大使并不是教坊隶属的本色艺人,表演只是临时应奉,无须像其他艺人那样穿固定的本色服装。
   陈师道这里强调的是苏轼以诗为词,虽然写得很好,但关键却把词的本色弄得似是而非了。什么是词的本色?诗与词的区别在哪里?我搜罗了一些资料,主要有这样一些解释:第一,词必须合于音律,宋词需合燕乐而歌唱,至少在词脱离音律前是如此;第二,词有自已的审美特点,以重婉约,尚文雅,主情致,多含蓄等作为审美标准;第三,词在题材和内容上有其适宜表现的对象。所谓诗庄词媚,诗言志,应写庄重的题材,其功能目的为政治教化;词言情,指向狭义的男女之艳情,其功能目的为声色娱乐。
   北宋初年,为了匤正晚唐五代文格卑弱,文气艳丽的浮糜风气,在文坛领袖欧阳修的号召下,经梅尧臣、苏舜钦、王安石等一代人的努力,开展了一场反对形式主义的诗文革新运动,促进了宋代诗文的发展兴盛。但是被宋人视为小道的词排除于正统文学之外,却没有为诗文革新运动所大触及,只是范仲淹《渔家傲》描写边塞广漠征夫的战争生活,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开始拓宽了词的表现领域。
   唐五代以来,作家们都把词当作娱宾遣兴的工具,形成了词为艳科的传统观念,作品除了描绘恬静闲适的个人生活,绝大多数都是写男欢女爱,别恨相思,就连身为朝廷重臣的晏殊、欧阳修亦未幸免。苏轼倡导词之诗化,提出词为诗裔,由诗脉承传,标举古人长短句诗,以揭示词之渊源。这一方面是为了把词由艳科”“小道提高到与诗并驾齐驱的正统地位;另一方面也是藉此以指示词之创作应予努力的方向,为其革新词体、词风张扬旗帜,开辟道路。苏轼以诗为词,用他的创作实践终于在宋初诗文革新运动之后,在北宋中期完成了词体词风的革新。
   以诗为词的具体含义,如何理解,现在学术界仍然众说纷纭。吴熊和在《唐宋词通论》中说:刘熙载《艺概》卷四云: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几可入诗的,亦以入词,可于诗言之的,亦于词言之。苏轼以诗为词的含义,实即如此。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认为以诗为词是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主要表现为用题序和用典。有些学者认为,以诗为词是要突破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有些学者认为,以诗为词的核心是在词中采用了诗人句法。这些说法都有一定道理,但并不全面。
   所谓以诗为词即以写诗的方法来填词,将诗的题材、内容、风格、手法等引入词的领域。其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以诗的内容与题材入词,举凡诗人所惯用的内容和题材,如咏怀、怀古、感旧、赠别、写景、记游,以及爱国思想,农村生活,说理谈禅等等都写入词中;其二,以诗的风格和意境入词,将前人词的代言抒情模式改为自我抒情为主的模式,开创了豪放词风;婉约词也与前人明显不同,洗脱了脂粉气,从倚红偎翠,缠绵悱恻中走出,变得明丽爽快,时有清旷之境。其三,以诗的形式与技巧入词,在词前大量使用题序,词中大量用典,以理趣入词,大量采用诗的句式,词中直接引用或暗中化用古人诗句,俯拾即是,甚至将诗体间接引入词中,他的词中有与诗不分的作品,如《瑞鹧鸪》《阳关曲》;有集句词,如《定风波》(雨洗娟娟嫩叶光),是集杜甫与白居易诗句为之;还有隐括词,如《哨遍》(为米折腰)隐括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
   苏轼以诗为词,是对词的狭隘题材的解放,对词境的大力开拓,对词表现功能的拓展,改革了当时软绵绵的词风,开创了豪放词风,使艺术风格焕然一新。同时将词提到与诗同等的地位,提高了词的格调。
   以诗为词的短处是对词的艺术个性有所削弱,对唐五代宋初词的体格特征有所异化,致使有些作品奔放有余,含蓄不足,近于散文,不协音律,甚至开了南宋粗豪叫嚣一派之风。

点赞
收藏
推荐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