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诗词诗人史料研究 (21)] 刘禹锡笔下沅水与河街(2) [诗论]
凌云清风 发布时间: 2025/3/2 7:07:06
阅读:26次
分享到
[常德诗词诗人史料研究 (21)] 刘禹锡笔下沅水与河街(2) 凌 云 清 风 “淘金女伴满江隈” 刘禹锡贬谪朗州初期,生活不习惯,举目无亲朋,成天闲少事,心情抑郁烦闷,盼望朝廷能及早“恩赦”回京。可是一年一年过去了,回归只是梦想,渐渐地心情平静下来,开始融入新的环境,结交新的朋友,“无雨即登山”,广泛接触社会生活,关心民生,关注民俗,学习民歌,写下了不少描写劳动人民生活,反映劳动人民疾苦的佳作。《浪淘沙词》第六首道: 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
美人首饰候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注:隈wēi:山、水等弯曲的地方。 朗州是历史上有名的产金地。刘禹锡在多首诗中都真实地记录过朗州人民的淘金劳作。如:“披沙金粟见”(《武陵书怀五十韵》),“求金渚溪,淘汰瀺灂(chán zhuó:指在水中出没的东西)流注溃沱,繁光熠熠”(《楚望赋》)。在这首诗中,诗人用鲜明对比,歌颂武陵淘金女的辛勤劳动,愤怒指出贵妇人头上的首饰和候王们手中的金印,都是淘金女经过千辛万苦从“沙中浪底”淘来的。 常德是鱼米之乡,千百年来,渔民都靠打鱼为生。刘禹锡在《楚望赋》中精彩的描写了沅江渔民的捕鱼生活。“渚(水中陆地)居鲜食,大掩(捕捉)水物(鱼类等水族),罟(gǔ:鱼网)张饵啖(吃食鱼饵),不可遁伏。显举(举网)潜缒(垂钓),昼撞夜触,设机(捕鱼器具)沈深,如拾陆地。彼游倏(shū:极快地,此指游鱼)之琐类,咸跳脱(蹦跳挣扎)于窘束(被拘束的困境)。虽三趾(三足鳖)与六眸(六眼龟),时或加乎一目(网眼,此指鱼网)。亦有轻舟,轩轾泛浮(船随水波时高时低浮泛),拕(拖)纶(钓鱼绳,此指捕鱼器具)往复,驯鸥相逐”。 “闻郎江上唱歌声” 刘禹锡身处沅湘,深受楚地传说、民俗与文化传统习染,加之极为重视民风民俗,深入民间生活,因此在创作中颇具楚湘地域特色与楚骚风韵。《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是他最负盛名的一首民歌体诗。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头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踏歌乃沅湘一带民俗。《宣和书谱》卷五云:“南方风俗,中秋夜妇人相持踏歌,婆娑月影中,最为盛集”。刘禹锡的《踏歌词》让我们在千年之后仍可领略这一习俗的风采。 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 唱尽新词欢不见,红霞映树鹧鸪鸣。 注:连袂mèi:同行。欢:江南人称情人为欢。红霞:此指朝霞。 朗州苗族青年男女,春江月夜,连袂而行。手挽着手,用脚踏地作节拍,边歌边舞,竟夜长欢,倾吐爱情。宋代谢枋得云:“堤上女郎非不多也,色必有可观,声必有可听。唱尽新词,而欢爱不见......但见红霞之色,但闻鹧鸪之声,其思想当如何也?” 《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卷一二六,常德府古迹考:“传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江而死,郡人每于是日竞渡以吊之。”刘禹锡专门写了一首《竞渡曲》记此俗,具体描绘了唐时朗州沅江上划龙船的竞赛场面。“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扬桴(fú:鼓槌)击节雷阗阗(雷声),乱流齐进声轰然”,将比赛场面渲染得有声有色,显出拼搏的紧张、热烈气氛。“风俗如狂重此时,纵观云委(如云委积,指观看者众多)江之湄(江边)。彩旗夹岸照蛟室(传说中鲛人在水中的居室,此指龙舟),罗袜凌波呈水嬉”,描写观者如云,彩旗鲜艳,水嬉热闹,欢乐如狂的场面。 “酒旗相望大堤头” 常德为湘西土特产的集散地,古称“九省通衢”。从西南部云贵川来的桐油、茶油、木材等物质,通过沅江到湘西北最大的常德码头,入洞庭,下长江,到长沙、汉口、南京、上海及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直至海外。沿河经常停靠着几百艘大小船只和数不清的木排。明清、民国时期,逐渐形成大河街、小河街、麻阳街,先后兴建起30多个大小码头,商号众多,店铺林立,一派繁华景象。 那么,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朗州河街又是什么样子呢?刘禹锡在《堤上行》中写道: 酒旗相望大堤头,堤下连樯堤上楼。 日暮行人争渡急,桨声幽轧满中流。 又一首 春堤缭绕水徘徊,酒舍旗亭次第开。 日晚出帘招估客,轲峨大艑落帆来。 注:连樯:指船帆众多。幽轧:指桨声。估客:购买货物的行商。轲峨:高大貌。艑:一种大船。 前一首写渡口酒旗纷扬、樯桅林立、高楼鳞次;日薄西山、行人争渡、船家挥桨。后一首写在逶迤的长堤下,酒家相继悬挂着杏黄色酒旗,招徕估客的商船联翩而来,落帆停船上岸入酒肆的情景。两诗表现了唐代中期朗州治下武陵县货船来往不绝,贾客云集,铺店酒楼鳞次栉比,商业经济相当活跃的繁荣景象。 甚至,日暮时在白马湖采菱的女子也来到江边,把采摘的菱角卖给客人。“归来共到市桥步(地名,在常德市东门外),野蔓系船萍满衣。家家竹楼临广陌,下有连樯多估客。携觞(shāng:酒器)荐芰(jì,推荐菱角)夜经过,醉踏大堤相应歌”(《采菱行》)。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