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诗词诗人史料研究(33)]
姜夔《念奴娇·闹红一舸》史实探寻(1)
凌 云 清 风
在常德诗墙“名贤题咏”篇章,刻有一首与常德有关十分优美的南宋词人姜夔《念奴娇·闹红一舸》词。中国常德诗墙丛书诗词系列《名贤题咏注析》只对这首词的内容和艺术特色作了介绍,但对该词的史实涉及很少。
词的内容是: 闹红一舸,记来时、尝与鸳鸯为侣。三十六陂人未到,水佩风裳无数。翠叶吹凉,玉容消酒,更洒菰蒲雨。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 日暮,青盖亭亭,情人不见,争忍凌波去?只恐舞衣寒易落,秋入西风南浦。高柳垂阴,老鱼吹浪,留我花间住。田田多少,几回沙际归路。 为了便于大家理解和欣赏该词的意思,我引用了百度百科的白话译文:小舟荡漾在红火、繁茂的荷花丛里,记得来时曾经与水面鸳鸯结成伴侣。放眼望三十六处荷塘连绵一气,罕见游人踪迹,无数映水的荷花衬着荷叶在微风中摇曳,就象系着佩带和裙裳的美女。翠碧的荷叶间吹过凉风,花容粉艳仿佛带着残余的酒意,更有水草丛中洒下一阵阵密雨。荷花嫣然微笑轻摇倩影,幽冷的清香飞上我赞美荷花的诗句。 日暮之际,荷叶如青翠的伞盖亭亭玉立,情人艳姿已隐然不见,我怎忍心乘舟荡波而去?只恐怕寒秋时季,舞衣般的荷瓣容易凋落。西风吹得南浦一片狼藉,使我愁恨悲凄。那高高的柳树垂下绿荫,肥大的老鱼将浪花吹起,仿佛挽留我在荷花间留居。多少圆圆的荷叶啊,曾知我多少回在沙岸边的归路上徘徊,不舍离去。 这首词是历代咏荷词中的上乘之作,也是姜夔的代表作之一,后被收录在《宋词三百首》中。而其一百多字的序,似一篇优美散文,亦颇居鉴赏和史料价值: 余客武陵,湖北宪治在焉。古城野水,乔木参天。余与二三友,日荡舟其间,薄荷花而饮。意象幽闲,不类人境。秋水且涸,荷叶出地寻丈,因列坐其下。上不见日,清风徐来,绿云自动。间于疏处,窥见游人画船,亦一乐也。朅来吴兴,数得相羊荷花中;又夜泛西湖,光景奇绝,故以此句写之。 朅qiè:发语词,朅来:来到。相羊:即徜徉。 下面,我就这首词及序的相关史实做一些探寻。 一 该词写作的历史背景 姜夔的父亲姜噩,是宋绍兴三十年(1160)进士,先后官任新喻(今江西新余)县丞,汉阳(今湖北武汉)知县,在知县任上病卒。姜夔很小时候,跟随父亲到任职地汉阳,父亲死后,十四岁的姜夔依靠姐姐,在汉川县山阳村度完少年时光,直到成年。曾于淳熙元年(1174)至淳熙十年(1183)四次回家乡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参加科举考试,均名落孙山。仕途不顺,姜夔四处流浪,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二十余年之间,他间归饶州,历淮楚,客湖南,行踪无定,然实以居汉阳为最久。 姜夔虽然屡试不第,终身未仕,但他并不气馁。潜心学艺,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尤其工于填词,格律严密,精通音律,且善自度曲。淳熙三年(1176),他二十二岁,自鄂中沿长江东下,路过杨州,写下《杨州慢· 淮左名都》,“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自此一举成名。淳熙十二年(1185),姜夔在湖南结识千岩老人萧德藻。萧德藻对姜夔的才华非常赏识,“自谓四十年作诗,始得此友”,并把其兄之女嫁给他。姜夔此后便跟随萧德藻。 萧德藻自号千岩老人,闽清(今属福建)人,绍兴二十一年(1151)进士。初任尤川县丞,后为湖北参议。姜夔《念奴娇·闹红一舸》序中提到的“余客武陵,湖北宪治在焉”,就是跟随萧德藻来到的武陵。当时,荆湖北路提点刑狱的官署设在武陵。萧德藻任湖北参议,主要职责包括参预军事谋划和监督地方事务。而提点刑狱是地方最高司法机构。姜夔在客居武陵期间,喜游览风景名胜,不但留连荷塘,而且还到过桃花源。他后来曾写《昔游桃源山》的诗。淳熙十二年秋天,姜夔随萧德藻来到长沙,“予客长沙别驾之观政堂”。当时萧德藻移任湖南通判(亦称长沙别驾)。姜夔曾与好友泛湘江,登定王台、岳麓山、祝融山(见《一萼红》《霓裳中序第一》《湘月》等词序)。这时,姜夔正当三十多岁,新婚不久,春风得意,游兴正浓之际。 淳熙十三年(1186)冬,萧德藻调官湖州乌程(今浙江省湖州市,古称吴兴,唐时置乌程县治于吴兴)令,姜夔也和萧家随行。第二年暮春,萧德藻赴湖州上任途中,经杭州时介绍姜夔认识著名诗人杨万里,之后,杨万里还专门写信介绍他往苏州见另一著名诗人范成大。范成大曾官任参知政事(相当副宰相),当时已经告病回老家苏州休养。姜夔得到杨、范两位诗坛大家揄杨,名声籍甚。此后数年,姜夔依萧德藻在湖州居住。湖州、杭州相近,当时常来往。姜夔在湖州作《念奴娇·闹红一舸》,因其序云:“朅去吴兴,数得相羊荷花中,又夜泛西湖,光景奇绝。”(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