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诗词诗人史料研究 (42)]
毛泽东《临江仙-给丁玲同志》的历史高度(1)
凌 云 清 风
在毛泽东诗词中,题赠作家的只有一首,就是写给丁玲同志的《临江仙》,足见毛泽东对丁玲的器重。我看了多种版本对这首词的注解,发现大多数只是仅仅停留在毛泽东对丁玲赞赏和鼓励的层面,只有个别注解有所生发。如常德诗墙丛书对这首词的注析中写道:“革命作家的一枝笔,即可当三千毛瑟精兵,这是对丁玲——对所有参加革命的知识分子的正确估价与赏识,也说明当时革命需要自己的知识分子干部。”① 其实,从这首词发表的历史背景,以及后来产生的深远影响来看,《临江仙-给丁玲同志》具有更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它不仅体现了毛泽东对丁玲等革命知识分子的正确评价和赏识,也是对革命需要自己的知识分子队伍,急需造就文化精兵的期待和自觉意识。
一 丁玲到陕北根据地,
使毛泽东敏锐抓住了造就文化精兵的契机
丁玲早在到陕北根据地之前便已成名,继处女作《梦珂》之后,《莎菲女士的日记》《暑假中》《阿毛姑娘》《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等作品接连在当时全国影响最大的《小说月报》上以创作栏头条的显要位置发表,使她跻身当时全国著名作家行列。而且,她积极投身革命,参加左翼文化运动,担任左联党团书记。
1936年11月,在中共党组织帮助下,丁玲逃离被国民党幽禁3年的南京来到陕北根据地保安。中共中央对丁玲的到来非常重视,中宣部在一孔大窑洞里开宴会欢迎她,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等中央领导也出席了。周恩来发言时说:“我们红军队伍,不仅需要扛枪杆子的战士,也需要拿笔杆子的战士,我们欢迎更多的作家、诗人、戏剧家、音乐家、画家,到我们苏区来。”②表达了当时中央领导们的共同心声。
欢迎会后,毛泽东与丁玲谈起工作安排时说:“你是从国统区来到苏区的第一个作家,现在这里的条件很差,打仗的人多,文化人少。你来了好,可以把苏区的文化工作开展起来。你在上海领导过左联工作,多想些办法,多发挥一点作用。”丁玲建议,先要成立组织,比如文艺俱乐部之类,把文艺爱好者聚集起来,开展活动。③
丁玲到达陕北苏区前后,中国历史正处于一个即将发生重大转折的关口。1935年12月,“一二九”抗日救亡学生爱国运动爆发。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的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与先期到达陕北的红一方面军及陕北红军会师,完成史无前例的二万五千里长征。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发生,在中国共产党参与下,“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即将形成。面对日寇侵华的民族危机和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浪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这时偏居一隅,经济困难,条件很差,力量薄弱,文化人少,急需充实大批新鲜血液,特别是有文化的知识分子壮大队伍,宣传党的主张,扩大党的影响,担负起领导抗日救亡的历史重任。这时,国民党部队围剿进攻陕北苏区的态势大体迟缓,趋于停滞,毛泽东才有可能从全神贯注的军事工作中,分出一部分精力来考虑其它工作,包括文化工作。
丁玲的到来,不仅为国统区知识分子奔赴陕北苏区带了一个好头,而且使毛泽东找到了建立文化队伍的领队人。于是,丁玲到保安后大约十来天,即由丁玲等人发起,成立了中共革命根据地(包括江西苏区)第一个文艺协会组织“中国文艺工作者协会”,丁玲被推举为协会主任。④ 当天,毛泽东在“中国文艺工作者协会”成立大会上说:“我们要抗日,我们首先就要停止内战。怎样才能停止内战呢?我们要文武两方面都来。要从文的方面去说服那些不愿停止内战者,从文的方面去宣传教育全国民众团结抗日。如果文的方面说服不了那些不愿停止内战者,那我们就要用武的去迫他停止内战。你们文学家要到前线去鼓励战士,打败那些不愿停止内战者。”⑤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毛泽东造就文化精兵的动机与谋划。(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