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作品详情
苏轼词词法 第三节 豪放词风 [诗论]

凌云清风     发布时间: 2023/11/11 7:53:47
阅读:248次      分享到

关键字
豪放词风


【苏轼词词法】

                                                              第三节     

    古人对苏轼词的豪放词风,早有评论。[]胡寅《向乡林酒边集后序》云:及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皂隶,指旧时衙门里的差役。皂,黑色,差役常穿黑色衣服,古代称为贱役,地位很低。與和台是古代奴隶社会中两个低的等级的名称,后来泛指奴仆及地位低下的人。胡寅此说极力推崇苏轼的豪放词风,贬低花间词人和柳永的婉约词风。[]刘熙载《艺概·词曲概》云:东坡词雄姿逸气若其豪放之致,则时与太白为近。”[]陈廷焯《云韶集》亦云:东坡词摆脱羁缚,独往独来,虽有一二与调不合处,而飞扬跋扈自足推倒一时豪杰东坡出,而纵横排宕,扫尽纤浮。他们指出了苏轼豪放词风的一些特征。
   建国前30年,由于政治原因和思想潮流,突出豪放词风而贬低婉约词风是研究评价的主流,苏轼的主导词风是豪放几乎是一致观点。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豪放说虽然还保持了相当大的惯性,但独尊局面被打破,开始出现多样化的说法。已有研究者提到苏轼除了豪放词外,还有许多婉约词。对苏轼词风也陆续提出了超旷,清雄,韶秀,精警,清淡,风趣等多种说法。谢桃坊在201610月第1版的《宋词概论》中说到这个问题时,认为中国传统美学把风格按照美感的基本形式分为两大类型,一类为壮美,包括雄浑、劲健、豪放、疏野、冲淡、旷达;一类为秀美,包括纤秾、绮丽、缜密、清奇、宛曲、飘逸。宋词豪放与婉约之分即基于这两大类风格。从两大类风格出发,可以把握和分析某位作家或某些风格类似的作家们的主要艺术倾向。当然这决不能因此而无视或否定作家个人的风格。至于关于东坡词是豪放还是旷达等问题之争,实际上没有什么意义,仅是属于概念的纠缠,表现一种艺术趣味的偏好。我非常同意这种观点,认为苏轼词的主要词风,就是豪放与婉约两大类,本篇先学习豪放词风这一类。
   什么谓之豪放?冯沅君在《中国诗史》中说:豪就是气魄雄伟,放就是解放,不守常规;……有辞句方面的放,有内容方面的放,更有声律方面的放。豪放,在词义上一般认为是气魄大而无所拘束的意思。豪放词往往创作视野较为广阔,境界宏大,气势豪迈,气象恢弘,笔力刚健,不拘成规。豪放风格从广义来说也可包括清旷,飘逸、雄健、疏放、简淡、明丽等多种相近的风格。
   按照上述标准,苏轼的豪放词大约近百首,而不是有些人认为的十余首。它首先表现在那些具有远大政治抱负,直接或间接反映爱国主义思想的词作中。如《沁园春》(孤馆灯青)、《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阳关曲》(受降城下紫髯郎)、《浣溪沙》(怪见眉间一点黄)、《南乡子》(旌旗满江湖)等。苏轼在这方面的开拓,实为后来岳飞、张元干、叶梦得、陆游、张孝祥、韩元吉等爱国词人导夫先路,至辛弃疾而达其峰。表达忠君思想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满庭芳》(归去来兮)、《千秋岁》(岛边天外)等也可归于这一类。
   其次,表现在那些达观看待人生的得与失,从失意中寻求自我解脱的词作中。苏轼一生多次被贬谪,甚至因乌台诗案被捕,差点断送性命,他都能坦然处之,在老庄和佛家的超然中寻求精神寄托,旷达超脱地面对人生风雨坎坷。如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便欲乘风,翩然归去,何用骑鹏翼的《念奴娇》(凭高眺远)、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的《八声甘州》(寄参寥子)等。
   苏轼豪放词的出现意味着词坛的异军突起,它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指出向上一路,表现社会和自然中那些崇高的、伟大的、积极的东西,在词中出现了忠君报国为已任的士人,建功立业的英雄,对月高歌的诗人,挽弓射天狼的边臣,醉卧溪桥的达者,一蓑风雨任平生的逐客等形象,一新天下耳目。它从花间派狭小的表现空间走出来,将现实的社会生活内容引入词体,扩大了题材,开拓了词境,给词体带来了新的生机。而且苏轼践行豪放词风,并非单纯反对婉约风格,而是要改变婉约风格独主词坛的局面,使词的风格由一元化朝多元化发展,形成多种风格同秀共荣的局面。
   豪放词风在实践中也存在着嗜于用典,追求散化,议论过多,音律不精,失之率直,韵味不浓等缺点。这是我们现在学写豪放词应该尽量避免的。

点赞
收藏
推荐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