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作品详情
[常德诗词诗人史料研究 (24)] 刘禹锡学医的史迹(3) [诗论]

凌云清风     发布时间: 2025/3/15 8:00:59
阅读:62次      分享到

关键字
刘禹锡学医的史迹(3)
[常德诗词诗人史料研究 (24)]


            刘禹锡学医的史迹(3)

               凌 云 清 风         
           
            三  医理体验和认知


   刘禹锡不但积极地从事医学的实践活动,更重要地是能从这些实践活动中体验和认知出一些重要的医学观点,这些观点闪耀着朴素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思想光辉。
   他在《答道州薛郎中论方书书》中说:“常思世人居平不读一方,病则委千金于庸夫之手,至于甚殆,而曰不幸,岂真不幸邪?甚者,或乘少壮之气,笑人言医,以为非急,昌言曰:‘饴口饱腹,药如我何!’所承之气,有时而既,于祷神佞佛,遂甘心焉。”大意是,常想世界上有些人平时不学一点方药,病来了就花巨资交于庸医之手,病的非常严重了,就说自己不幸,难到是真的不幸吗?更有甚者,乘自己年青气壮,笑别人谈医术,认为这不是什么急事,还宣称:“吃饱喝好就行,方药对我没有什么作用!”由于有这种认识,那怕生病了,情愿求神拜佛,也不去求医问药。刘禹锡进而提出:“万物不可无法,谓生不由养致,其诬乎!”“率以弭病于将然为先,而攻治为后”的养生防病思想。在这里,他从医学领域,对天命论,无所作为论进行了批判。
   《述病》述说自己一次生病的经历:他与仆人同因暑热而患病,一开始,他的病状轻而仆人的症状重,但因为自己不注意调理,“口不能忘味,心不能无思”,所以反倒迟迟不能痊愈;仆人则“虽饮食有念,无滑甘之思”,且不以病患为意,结果竟早于自己康复。于是,他悟出:患者的不同体质,对待疾病的不同态度,服药和调理的不同方法,都可能影响治疗效果,导致疗程长短的改变。这既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和“个体化辩证”的理念,也从哲学层面论述了利与钝的矛盾转化关系。
   《鉴药》中,刘禹锡又自述了一次生病服药的经历:有一次,他因平日“食精良弗知其旨”,久而导致“血气交沴(血气不和畅),炀燃焚如。”医生诊断后,给他服配制的药丸,告诫他,此药有毒,不可多服,“过当则伤和”。他服后见效,几乎己经康复。但由于听信他人之言,为了巩固疗效,延时并多服用了该药丸,结果,病情加重,不得不再求医治疗。由此他领悟到:“用毒以攻疹,用和以安神,易则两踬(跌到,此指不顺),明矣。苟循往以御变,昧于节宣(节制与宣泄),奚独吾侪小人理身之弊而已。”意思是,用有毒的药治病,用解毒的药安神,两者不可改易,否则就会出现问题。如果因循守旧以应对不同的病况和药物,不明白养身需节制与宣泄的道理,就会成为损害人健康的弊端。这种反对“循往以御变”的变化思想与“过当则伤和”的适度思想,正是中医治病的传统原则,蕴涵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刘禹锡研究药方多年,深谙药理之道,他在《答道州薛郎中论方书书》中有一段精彩的论述:“言君臣必以时,言宣补必以性,言砭灸必本其输荣,言祓禳必因其风俗。剂和之宣,炮剔之良,暴炙有阴阳之候,煎烹有少多之取,挠劳以制驶,露置以养洁,味有所走,薰有所归,存诸纤悉,易则生患。”大意是:讲配药的主次必须考虑时令,讲散泄和滋补作用必须考虑药性,讲针灸必须根据人体经脉气血运行的构造及原理;讲祈祷消除灾病必须考虑当地的风俗习惯。而药剂的配合要恰当,选择与炮制药物要精良;曝晒与烤炙药物要掌握温度火候;煎煮药物要注意材料与水量的多少;搅拌药物是为了控制药性不使挥发;露置药物是为了保持药物的纯洁。药物各有所走,药性各有所归;这一切都在于仔细详备,疏忽大意就会出现问题。刘禹锡在这里阐明了根据药物的性质和规律来配合、炮制药物的方法,是其“万物不可以无法”,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的思想反映。
   刘禹锡非常重视精神作用对人的健康的影响,这与他“天与人交相胜”的哲学思想是密切联系的。《天论》云:“天,有形之大者也。人,动物之尤者也。天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者。故余曰:天与人交相胜耳。”“天之所能者,生万物也;人之所能者,治万物也。”他认为人是动物中“为智最大”者,“乘气而生”,不能听天由命,也不能无所作为,而要发挥“治万物”的能动作用。因此他“以为君子受乾阳健行之气,不可以息”(《答道州薛郎中论方书书》)。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将刘禹锡与柳宗元寿命长短的原因作一对比分析。刘禹锡与柳宗元是挚友,刘禹锡比柳宗元大一岁,但刘禹锡活到了71岁,柳宗元只活到47岁,相差24岁。他们青壮年时期的经历是非常相似的。一同进士中第,一同参与“永贞革新”,一同贬远州司马(刘在朗州,今湖南省常德市;柳在永州,今湖南省永州市)。十年后,一同回京城长安,又一同再贬远州刺史(刘在连州,今广东省清远市连州县;柳在柳州,今湖南省柳州市)。那么为什么柳宗元会早夭呢?我分析,主要有如下原因:
   第一,因政治迫害,被贬到南方僻州,精神压抑,生活、水土都不习惯。柳宗元生长在北方,少年时短期随父在南方待过。而刘禹锡生在南方,少年时期也一直在南方,所以比柳宗元要适应南方生活。
   第二,亲人的相继逝世,对柳宗元心理的打击很大。柳宗元27岁时,原配夫人杨氏就亡故了。30岁时,其姐去世。到达永州贬所后不久,其母卢氏病故,他为自己拖累了家人而非常悲伤。相隔4年,其十岁的女儿亦不幸亡故。可想而知,这接二连三的精神摧残,人何以堪!其间刘禹锡在41岁时,其妻薛氏在朗州亡故,48岁时其母卢氏在连州亡故,只是没有柳宗元的亲人死得早,死得多。
   第三,柳宗元比刘禹锡写作要勤奋。就拿他们当司马那十年来说,柳宗元写了400多篇诗文,大多是文章;刘禹锡只写了近200篇诗文,而且大部分是诗歌。柳宗元长时间坐着读书写作,对身体自然有不良影响。
   第四,刘禹锡学医起步较早,学得也比较精通。柳宗元是到永州后,因病才被迫学习医药的,而且学得也不太精。有一次生病,竟然被药商用老芋头充当茯苓而骗了。他当时非常气愤,曾在《辨伏神文并序》中痛陈此事。
   影响一个人的寿命长短,有许多的因素,纵观上述原因,精神上的因素应是主要的。这从刘禹锡与柳宗元诗歌所反映的不同情感和心境也可以表现出来。刘禹锡坚毅、豪放的性格表现在文字上,自有一股铮铮之气:“世道剧颓波,我心如砥柱。”(《咏史二首》)“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秋词二首》)“明日长桥上,倾城看斩蛟。”(《壮士行》),以至白居易以“诗豪”称之,而盛赞其森然诗锋。柳宗元虽然也时有“爪毛吻血百鸟逝,独立四顾时激昂。”(《笼鹰词》)的激愤之句,但其诗作的基调还是比较悲凉的。如:“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仿佛有一股孤寂、寒冷之气向我们袭来。(待续)

点赞
收藏
推荐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