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诗词诗人史料研究(18)]
李白流放夜郎行经武陵探析(2)
凌 云 清 风
二 《望木瓜山》诗是证据
上节说的第一条路线,学术界多已认可;那么,第二条路线存在吗?李白到底是走的那条路线?有什么依据呢?本节就来分析这个问题,而且认为李白的《望木瓜山》诗是重要证据。
武汉工程大学李利民在《李白两次流放夜郎考论》中论证:李白很可能遭受过二次流放夜郎的经历:第一次在至德二年(757)到乾元元年(758)春,李白走的是第二条路线,取道洞庭、五溪入黔;第二次在乾元元年秋到乾元二年(759)春,李白走的是第一条路线,溯长江西上。这个考证如果成立,很多纠缠不清的问题便能迎刃而解,说李白流放夜郎到过武陵的理由就顺理成章了,而且与李白流放夜郎到过巫峡的说法也不互相冲突了。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云:“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这首诗是确认有由湘入黔到夜郎路线的证明。天宝七年(748)王昌龄由江宁(今南京市)丞贬为龙标(今湖南怀化)尉,经武陵,过五溪(雄溪、楠溪、㵲溪、酉溪、辰溪),溯沅江东去。有《留别武陵袁丞》等诗为证。李白说“随风直到夜郎西”,是说从这条路可到达夜郎的西边。
即然,走武陵可到达夜郎,那么,以路线不对为由,否认李白到过武陵木瓜山的论据就不能成立了。绵阳师范学院王义全《李白流放夜郎探析》说:《望木瓜山》这首诗能为李白到过夜郎提供有力证据。他说木瓜山有三处,常德府城东七里为一处,但因与李白流放夜郎的真实路线不符,可加以排除。他认为木瓜山在今贵州桐梓县木瓜庙附近。
上文的这种推理是站不住脚的。因为他使用的是间接推理法。他只证明夜郎有木瓜庙,但不能证明有木瓜山。而木瓜山在湖南常德府却有多处历史记载和相关信息链支撑而得以证明。
明《嘉靖一统志》云:“木瓜山在常德府城东七里,李白谪夜郎过此。”清嘉靖《常德府志》亦云:“木瓜山。府东十五里,唐李白谪夜郎过此,有诗。”清康乾年间学者王琦注释《李太白诗》中“望木瓜山”诗云:“《一统志》:木瓜山在常德府城东七里,李白谪夜郎过此,有诗云云。”清翰林院编修、四川学政何绍基亦有《木瓜山》诗云:“澧兰沅芷湘江竹,楚国芬芳万古情。却怪谪仙题句后,山头无复木瓜生。”
因为有明清史志、诗文为证,现代文献多认定李白诗中的木瓜山在湖南常德。《辞源》(商务印书馆,1988年7月第1版)“木瓜”条注释三:“山名,在湖南常德县东。唐李白《李太白诗》二一《望木瓜山》:‘早起见日出,暮见栖鸟还。客心自酸楚,况对木瓜山。’”《中国历史人物丛书》王瑶著《李白》(上海人民出版社,1954年9月第1版,1979年4月第2版)云:“刚刚走到常德附近的木瓜山,他就说:‘客心自酸楚,况对木瓜山。’木瓜的味是酸的,但他的心更酸!”
何况,李白由湘入黔流放时不仅只写了《望木瓜山》,另有《春滞沅湘有怀山中》云:“沅湘春色还,风暖烟草绿。古之伤心人,于此肠断续。予非怀沙客,但美采菱曲。所愿归东山,寸心于此足。”此诗所写“伤心”“断肠”的心情与望木瓜山酸楚的心情是一致的,但他不会学屈原投江而尽,而要享受大自然的美,所愿归隐“东山”。张传锡著《历代常德诗词选注》(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认为此诗当是李白乾元二年(759)春流放夜郎赦还时滞留沅湘写的一首五言古诗。(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