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诗词诗人史料研究(17)]
李白流放夜郎行经武陵探析(1)
凌 云 清 风
学术界对李白流放夜郎行经的地点和路线一直争论不休。而弄清李白是否确实到过武陵,并写下《望木瓜山》的诗,对厘清李白流放夜郎行经的地点和路线是一个重要的线索。本文对此做一些探析。
一 行经武陵为路线节点
李白是唐朝伟大的诗人,安史之乱中却因卷入永王李璘谋反事件而被朝廷流放夜郎。关于李白流放夜郎的时间、行经的地点和路线,现在学术界一般认为:李白于乾元元年(758)由浔阳(今九江市)出发,经江夏(今武昌市)至岳州(今岳阳市),再由此继续西进三峡,然后南下折还至夜郎(今贵州桐梓市)。
但又有史志记载,李白流放夜郎时到过湖南常德府(唐时称武陵县)。清嘉庆《常德府志校注》“山川考一”云:“木瓜山,府东十五里,唐李白谪夜郎过此,有诗。”但旁注的《统志》对此却否认:“太白年谱,乾元二年(759)以诬璘事长流夜郎,半道承恩放还,憩岳阳、江夏久之,如浔阳。稽其道里所经,实未出武陵,诗似傅会。”意思是,李白流放夜郎,在半道遇赦返回了,在岳阳、武昌休息较久后,回到了九江。考察其行经的路线,实际上没有去武陵,诗也可能是附会的。
两本史志的记载,显然是相互矛盾的。不过,清嘉庆《常德府志》是确认此事;《统志》只是一种推测。其理由为,即然流放夜郎,从浔阳到江夏,再到岳州,为什么会到武陵呢?因为武陵在洞庭湖的最西边,按照行进方向是不对的。
持李白流放夜郎到过武陵说者,为了解释这个问题,演绎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是否有什么根据,我现在还不能确定):李白流放夜郎的目的地是今湖南新晃县(唐贞观五年在此置夜郎县),所以他渡过洞庭湖、青草湖来到武陵,船靠岸后,投宿在木瓜山下的木瓜寺。在这里,写下了《望木瓜山》:
早起见日出,暮见栖鸟还。
客心自酸楚,况对木瓜山。
该诗借木瓜的酸涩,来表达自己被流放的酸楚心情。李白在木瓜寺大约停留了两三天,住持老和尚见这位曾受唐玄宗赏识的大诗人现在竟一贫如洗,就忍不住提醒说,夜郎非常荒凉,就这样去恐怕食宿都成问题。劝他先去找在南平(今重庆市一带)任太守的从弟李之遥,或许能得到一些帮助。李白接受了住持的建议,弃船走陆路北上江陵,再由江陵西上三峡。可是,他这趟三峡之行徒劳无功。因为从弟李之遥这时“因饮酒过度,贬武陵。”乾元二年(759),朝廷大赦天下,59岁的李白在巫山遇赦,惊喜万分,乘舟东下,“千里江陵一日还”。(见湖南人民出版社,《常德德山山有德》,2005年12月第1版)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问题,即李白流放夜郎来到武陵,遇赦时又在巫山出现的原因。
其时,当时从长江中下游地区去夜郎一带有两条常走的路线,一条溯江而上,经江夏、岳州、巫山,自巴符关南折,入赤水,至夜郎;一条是到岳州后入洞庭,溯沅江,经武陵、辰州,入今贵州地区,向北抵达夜郎。这两条路线的分叉点在岳州洞庭湖,而武陵则是一个标志性的节点。不经武陵,即走第一条路线,经武陵,则走第二条路线。(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