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胡笳十八拍》作者的探讨
◎南郭居士
关于“胡笳十八拍”,其中包含有两种概念,而我们往往只注意到其中的一种,却忽视了其第二种。
首先,胡笳十八拍是一首古琴名曲,是中国古代十大名曲之一,据传为东汉末年蔡文姬以胡笳音色融入古琴中而作成,有"大胡笳"、"小胡笳"等39种不同的版本,传世最广的是明朝万历年间孙丕显《琴适》中的记载,根据该谱,胡笳十八拍是由十八首歌曲组合的琴歌。
同时,《胡笳十八拍》又是一篇文学作品,是一篇长达一千二百九十七字的骚体叙事诗,原载于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五十九及朱熹《楚辞后语》卷三,两本文字小有出入。郭沫若评价其为“这是继《离骚》以来最值得欣赏的一部长篇叙事诗。”
《胡笳十八拍》这首长诗被谱成了曲子,曲名也叫作《胡笳十八拍》,这就是本文开头所说的两种概念。
对这首诗是否为蔡文姬所作,学术界争议颇大,还存在不同观点,比较公认的是为蔡文姬所作,但也有学者认为是民间作品。特别是谭其骧和郭沫若之争。谭其骧“就当时的历史事实,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中所描叙的事物情景相互予以参证,从而对这整个问题中所包含着的各个问题,即作者生平的各个阶段和各篇作品的真伪一一提出我的不成熟的看法”,所以他不赞成郭沫若的意见,认为《胡笳十八拍》是一篇能够相当深切体会蔡文姬心情的、感情炽烈而逼真的动人的好诗,但它是出于去蔡文姬时代已远,不了解蔡文姬的时代背景及其经历的一位作者之手的一篇拟作。
当然,笔者作为一个普通作者,茶余饭后也想表达一下自己的观点,就算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意见或笑谈吧。我想通过以下几方面进行回答。
首先,我们先看看蔡文姬的才学。《后汉书·列女传》称蔡琰“博学而有才辩,又妙于音律”。蔡琰之父蔡邕,为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音乐家,著《琴操》一书,曾对《高山流水》《广陵散》等中国名曲在后世的广为流传贡献甚巨。就连魏武帝曹操都对她的文采欣赏倍至。因此从文采方面说,蔡琰是完全有能力写出《胡笳十八拍》的。作为通晓音律的天才,她给后人留下《胡笳十八拍》琴歌,文学方面,她留下了《胡笳十八拍》,《悲愤诗》等杰作。
其次,我们从有关典籍寻找答案。
古琴谱《新传理性元雅》(明万历四十六年张廷玉编辑)中曲意解题:“……兴平中,天下丧乱,姬为胡骑所获,没于南匈奴左贤王,在胡十二年,生二子。曹操痛邕无嗣,以金璧赎之,重嫁陈留董祀。遂追怀悲愤而作胡笳十八拍,翻琴以写怨,今其音调不传矣。宜昔人恨生不同时也,余特弄之九弦云。”
唐代诗人李颀的《听董大弹胡笳》诗中有:“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客归。”
从以上两个记述明确说明了胡笳十八拍属蔡文姬所作。
最后,我们再通过胡笳十八拍的谱和词进行分析。
胡笳十八拍现有传谱两种,一是明代的《绿绮新声》(1597年刊本)和《琴适》(1611年刊本)中与歌词搭配的琴歌,其词就是蔡文姬所作的同名叙事诗;二是清初的《澄鉴堂琴谱》及其后各谱所载的独奏曲,尤以《五知斋琴谱》中的记谱最具代表性。而胡笳十八拍全诗共十八段,谱作成套歌曲十八首。郭沫若说突厥语称“首”为“拍”,十八拍即十八首之意。又因该诗是她有感于胡笳的哀声而作,所以名为《胡笳十八拍》或《胡笳鸣》。原是琴歌,但魏晋以后逐渐演变成为两种不同的器乐曲,称《大胡笳鸣》、《小胡笳鸣》。前者即为《胡笳十八拍》的嫡传。所以从谱和词的内容看已经有几种不同的版本了。
结合以上三方面综合考量,笔者认为,《胡笳十八拍》应为蔡文姬所写,但由于历史流传太久,其中的内容包括诗和曲谱都已经有了变化(或很大变化),经过后人历代的加工和演化,最后形成留给今天的不同版本,但原著及版权应归蔡琰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