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尊敬的各位领导、诗友们:
大家上午好!
很高兴能参加顺昌的作品研讨会,感谢诗社能给我这个学习的机会,感谢顺昌优秀作品的引领。多年的交往,我对顺昌很了解,他是个爽快之人,秉性耿直,敢于较真,文如其人,他的作品也恰恰是他性格最好的诠释。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他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他有一个善于思考的大脑,他有一对善于捕捉生活中点点滴滴的触角。他有一颗善良的心。所以,他的作品一出炉就不同凡响,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提炼,朴素的语言,斐然的文采,清新自然的风格,清晰别致的行文思路,注定了他今天的成功!他不是一个高产诗人,但他是个精品诗人,他的作品不多,但首首精彩,每一首,每一句,甚至每个字,他都细细研磨,精益求精,艺无止境,贵在挖掘,不落俗套,激情喷涌。这是他写诗所追求的境界,而涉及立意、字词格律、意脉结构、意境、艺术手法等等,这更是他所追求的人文的、心灵与精神的、直观体验式的美学。虚实相生,气韵生动,有所为有所不为,把情思和志意与景物融为一体,最后上升就到不着痕迹地描写一种感觉,传达出一种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表达出更深隐幽微的情感世界或创造出更加深化的审美境界。
下面就他的《感母亲病重》一诗谈谈我的理解,有不当之处还望顺昌海涵!
耄耋身躯怎禁催,却添玩疾面如灰。
痴呆不识儿和女,饥渴难端碗与杯。
早恐萱堂病床卧,迟来孝道枕边陪。
娘亲喂我千千次,我喂娘亲头一回。
首联作者便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点明年迈体弱的老母亲怎受得了病魔的折磨,脸色如泥土一样,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病重的忧虑和无奈,紧接着进一步说明母亲病情是多么的危险,老年痴呆不识儿女,手脚不灵活,端不起碗和杯子,通过这几个字就可以想象母亲的病情,年岁大了,本来身体就不好,又新添了毛病,不能不让人担心,接下来作者笔锋一转,显示出病母面前作者复杂的心情和照料病母的切身体验,对此,我感同身受。用词精准,感情细腻。最后两句乃是点睛之笔,也恰是整首诗的升华之处,娘亲喂我千千次,我喂娘亲头一回。实话,这是大实话,其实,我猜想,顺昌写的时候一定是香想到了结句,头一回。然后往回去想。成了这首诗。没有造作,是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低落的情绪,朴素的语言,真实的感受,后悔,自责,无法释怀等等,都包含再这里面,让人读了心痛,心酸。特别是作者所采用的韵,我觉得特别贴切,写诗构思,语句,风格都很重要,而韵是加强节奏的一种手段,从催灰到杯陪,最后到回。说明作者用心良苦,而且又有自然而然的独特思维过程,把对母亲的爱和母亲对作者的爱提升到了一定的高度。
几年前我读过永合小学李海华的一篇散文,也是写母亲病重,她护理时的场景和感受,引起了我的共鸣,散文中的细节描写,是对生活的直觉观照,是对生活细致观察的艺术再现和诗意的想象。具体、生动、形象、细腻。把那些令人难忘令人感动的场景拉近放大并精心描绘,读罢,顿觉胸中涌动翻腾的情感流淌成一组视觉强烈的画面,让抽象的感情变得有声有色可嗅可触。当时我俩做了交流,至今仍记忆犹新。今天顺昌用诗的语言来写病母,不同的体裁,不同的风格,却有着相同的经历和感受。两个人的作品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在物我合一的意境中,顺昌形象生动地把蕴藏在作品中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现出来,给人以震撼力、感染力和说服力。可以说,叹为观止。
谢谢大家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