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作品详情
好诗是情感的共性载体 [诗论]

韩空谷     发布时间: 2022/7/28 17:43:35
阅读:450次      分享到

       遥记小时,随祖父首次读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短短几句,在祖父的耐心解释下,站在床前抬头望月的一幅景象便跃然纸上了,虽然还是一知半解,但那个叫李白的诗人似乎并不单单只是描述这幅画面,幼时的我似乎看见这几行文字中流淌出了一股淡淡的忧伤。

       直到小学时,随母亲去出外地,一去便是两个多月,一天晚上我不经意的踱到阳台,望了一眼空中的圆月,几乎是十分自然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两句脱口而出,自己都不禁暗暗一惊。即使相隔古今,不同境遇与情况,同是思念,就能以诗共情。这便是诗无可替代的魅力。  

       文字是人类用符号记录、表达信息以传之久远的方式和工具,而诗便是文字应用史上的无愧明珠。当文字以某种特定的方式排列起来,形成一种意境或意象时,便能表达出一种情感倾向而引发读者的情绪共鸣,这便是好诗扣人心弦而引人入胜的原因,一些诗在更深层次的也会直接或间接地表达出作者的思考和思想,将是诗内容诠释的层次引向另一个高度,从而有了深刻的思想性。这样的诗往往能对读者产生更大的影响。

       好诗的标准之一便应该是思想性与文学性的并驾齐驱。很多时候深邃而粗糙的语言给予不了诗词应有的美感,表达效果会大打折扣,给读者乏味刻板的观感,不一定是喜闻乐见的,所以其表达思想与情感的传播性也会受到阻碍。而有时如果仅仅是专注于雕琢字句而不赋予诗应有的灵魂内涵,再美的词句也是空洞而华丽的披风,只有随风飘摇供人摆布拼贴的命运。这样的词句,即使凑成了满篇虚词,于人的感觉也只是无病呻吟罢了。这样的文风既是降低诗歌整体的水准与背离创作的初衷,也是对文字和词汇的不恰当应用。

      其次,好诗的感情应当是纯粹、率真而不做作的。仅拿流传甚广的唐诗《春望》为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二句自然地展现出作者焦急惶恐的心情,仿佛花也要为之溅泪,鸟鸣亦会惊心了。“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从句中可以直观的感受到,诗人此时是真情实感的吐露,恰到其分的比喻与夸张与诗人在诗中所裹挟的真切感情相得益彰,具备的历史性、文学性、艺术性便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给予读者足够的情感与思想的双重共鸣,这便是杜少陵的《春望》能名句迭出且流传甚广原因之一。反观我们当代人的少部分作品,为了充分描绘美好的景色,便认为各种美词巧句绝对是多多益善,词藻华丽却扭捏造作,句式精美却言之无物,也难怪《诗品》中记载汤惠休曾曰:“谢诗如芙蓉出水,颜诗如错采镂金”。这是在评价谢灵运与颜延之的诗风,谢灵运的诗清新干净,而颜延之终身都认为此点为作诗的弊病。古诗如此,当今亦然。

      所以,愚以为若要写出好诗,不仅需丰富的文采与积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与不扭捏作态的正确态度与文风更应重视。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好诗作为人情感的共性载体的作用,为诗歌文化创新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点赞
收藏
推荐
评论
总计:1条评论
提交评论
阿龙(新人)
言之有理读之受益。拜读欣赏,学习问好老师
评论时间:2022/7/29 9:45:01      回复

1
  • 1 条记录 第 1 页/共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