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作品详情
词的基本知识(诗词知识讲座第六讲) [诗论]

徐生元     发布时间: 2023/5/26 23:53:37
阅读:430次      分享到


       诗词知识讲座第六讲

         【词的基本知识】

第一节     词的起源和发展

词最早的名称叫曲子词,是继唐代格律诗之后,我国古代诗坛上又一种新兴的诗体。词萌芽于中唐,发展于晚唐、五代,繁荣鼎盛于两宋。与格律诗比较,词最大的特点就是句式长短不一,可押平、上、去、入四韵,且可度曲演唱。唐、五代时,词被称做曲子词,其中的“曲子”指音乐、乐曲,词指文体、文字,说明当时词与曲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到南宋时,词才被专称为“词”。词在其发展过程中,除了曲子词外,还有以下一些别名:

1.长短句。词在形式上打破了此原有诗歌五、七言的基本句式,而多用长短不一的句式。所以后来人们就把“长短句”作为词的别名。在北宋时期,长短句就是词的本名。词之所以由诗的五、七言形式演变为词的长短句,主要原因是配乐的需要。文体句式的长短,要根据音乐的节拍来处理。这样就打破了五言、七言诗体的固定模式,形成了长短不一的句式特点。在宋代,有的词人就是以长短句来做自己词集的名称,比如苏轼最早的词集刻本就题名为《东坡长短句》,秦观的词集名称就叫《淮海居士长短句》。

2、诗余。明朝人曾予阐说:“词者,诗之余也。”南宋廖行之的词集名《省斋诗余》,林淳的词集名《定斋诗余》。现存宋朝人词集题名为诗余的有27部之多。

另外,还有把词称做“乐府”、“南词”的,等等。


第二节词的分类

古人关于词的分类有三种方法。

一、根据词调的字数多少分类这种分类法把词分为三类:第一类叫小令,字数从最短的十六字令到五十八字以内的词;第二类叫中调,字数从五十九字到九十一字;第三类叫长调,又叫慢词,字数在九十二字以上。从宋朝到明朝,很多词人编的词集都是按这种分类法分卷编辑的。这种按字数分类的方法虽然有些机械,也不完全切合实际,但它比较简单,久而久之,无形中已得到诗词界的公认。

二、根据词的段数分类有的词不分段,有的词分两段、三段或四段。不分段的词叫单调,分段的词根据段数多少分别叫双调、三叠、四叠。叠是重叠的意思,三叠、四叠也就是三段、四段的意思。词调的分段,前人又有叫片和阕的,“片”是遍的意思,“阕”是完了的意思,意即音乐已演奏了一遍,或者音乐已经演奏完了。下面分别做一介绍。

1、单调 

唐代诗人开始写作的词大多是单调。单调词字数较少,韵脚较密,比较接近民歌和近体诗。单调词的用韵既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中间换韵,而且不限于用平声韵或仄声韵。一韵到底的,如晚唐词人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首《渔歌子》词用的韵字是“飞”、“肥”、“衣”、“归”,四字全是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不换韵。中间换韵的,如五代词人欧阳炯的《南乡子》:画舸停桡。槿花篱外竹横桥。水上游人沙上女,回顾。笑指芭蕉林里住。

先用的是两平韵“桡”和“桥”,后转两仄韵“顾”和“住”。这种中间转韵的现象在格律诗里是不允许的。

2、双调

双调就是词分为上下两段。这是词中最常见的体式。上段又叫上片或上阕,下段又叫下片或下阕。如白居易的《长相思》:

上段: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下段: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上、下两片的句数、字数、句式都完全相同,用的韵也相同。这是标准的双调。

3、三叠、四叠

叠就是重叠的意思,就是指该首词的段落需要重叠。重叠三次的叫三叠,也就是三段;重叠四次的叫四叠,也就是四段,而每段的句数和每句的字数都不要求相同。三叠、四叠的词,又称为长调,都是宋代以后文人的作品。特别是四叠词,词调过长,不好掌握,历代写的人都很少。

另外,根据词调音乐节拍和词调的长短,古人又把词分为令、引、近、慢等名称。


第三节      词牌、词调与词谱

一、词牌

词牌就是词人填词用的词调名。词是依调填词,所以,曲调的名称就是词牌。比如我们平常所说的“十六字令”、“菩萨蛮”、“虞美人”、“临江仙”、“满江红”、“西江月”、“水调歌头”、“沁园春”等等,都是词牌的名称。词牌是各牌各调,互不相同。作者要用某个词牌填词,就必须按照那个词牌的段数、句数、字数、用韵和平仄的规定去填写,严格做到“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否则,写出的作品就不能用这个词牌的名称。

词从隋唐出现的时候起就开始有了词牌。以后随着词的发展,词牌也就随着增多。词牌的名称是古人根据当时当地的各种情况定下的。比如,有的是根据词的字数的多少定的,如“三字令”、“十六字令”等;有的是根据词的内容或摘取本词中的几个字而定的,如“忆秦娥”、“双双燕”等;有些词牌则是所用乐曲的名字。现在,在众多的词牌中,真正可以考证出出处的只占很少一部分,绝大部分已无法弄清它的来历。所以宋代以后的词人,或者是后代的编书者,为了不改变所用词牌的名称,又能说明作者写作这首词的背景和意图,往往在词牌后面,再加上词题或者小序之类的文字。如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就加个“春花秋月何时了”,写做《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岳飞的《满江红》,就加个副题“怒发冲冠”,写做《满江红·怒发冲冠》;陆游的《钗头凤》,就加个“红酥手”,写做《钗头凤·红酥手》。如果是小序,就用小一点的字写在词牌的下面一行里,如苏东坡悼念亡妻王弗的词《江城子》,在标题下面就写了一行序言:“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二、词调

词调就是原创曲子的腔调,也就是词的乐谱。词牌不同,其词调也就有所不同。我国现存的词调,就其乐曲来源,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

1、来自民间。即文人对内地民歌和边疆少数民族民歌的加工整理,或民间歌手的创制。例如唐朝诗人刘禹锡写的《竹枝词》。他在《竹枝词·引》中说:“四方之歌,异音而同乐。岁正月,余来建平(今巫山县),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提袂以雎舞,以曲多为贤……故余亦做„竹枝词‟九篇,裨善歌者扬之,附于末。”这段文字,详细地记叙了他当时创作《竹枝词》的经过。

又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的《何满子》词:“世传满子是人名,临就刑时曲始成。一曲四词歌又叠,从头便是断肠声。”白居易自注:“何满子开元中沧州歌者姓名,临刑进此曲以赎死,上竟不免。”后人就用“何满子”这个人的名字做了这个词的词调名。

2、根据大型歌舞曲或其他乐曲改制。

隋唐时期,宫廷音乐机关沿袭、改制和创编了许多大型乐曲。这些乐曲的演奏往往要动用十几种乐器、几百人的歌舞队伍,有的大型乐曲演奏长达50多遍。但这种大乐并不适合于日常生活以及歌楼、舞馆等场所的演奏。于是歌手、乐工和文人们便动手对这些大型乐曲进行改编,或摘取其中的一段或几段,配上歌词进行演唱。有的仍用原名,如“破阵子”,有的截取其中的一部分,如《水调》的歌头部分,就称作“水调歌头”,等。

3、文人创制的乐曲。

古代文人一般都精通音律,五代以后一些著名词人,本身大都是音乐家,如柳永、周邦彦、姜夔等,他们都能自制新曲,配以歌词。据史书记载,柳永自制的曲调有100多个,经周邦彦整理的古乐有80多个,姜夔自制的乐曲有17个。后来的词人根据他们所创制的曲调来填词,便成了一种公认的词调。

三、词谱

本来意义的词谱,是指词的乐谱。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词的乐谱亡佚,就出现了今天“按词填词”的词谱。就像律诗的基本句式、格式一样,这种词谱也是根据每一首词的段落、句数、字数及其平仄、押韵的情况,用平、仄和可平可仄三种符号标示出来,供人填词使用。其实质也就是填词用的平仄格律谱。它一出现,就受到人们的欢迎,取代了已经亡佚的词的乐谱。比如《忆江南》,本是唐教坊的一支曲名,是有曲谱的,但后来曲谱失传了,人们就按照它的词谱来填词了。

现在诗词界通行的词谱,都是后人从唐宋词人的词作中,按照词调的不同,而分别加以归纳出来的。这些被归纳出来的词谱,就成了后人填词时共同遵守的格律——词律。今天诗词界比较通行的词谱,有清人舒白香编辑的《白香词谱》,收词100调。今人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词谱举要》,收词50调,还有他的《汉语诗律学·词谱举例》收词206调。还有龙榆生先生的《唐宋词格律》,收词150多调。另外,收词调多的有清人万树的《词律》,共收660个词牌,1180多体;还有清人王奕清等人合编的《钦定词谱》,共收词调826个,2306体。但其中有很多词谱是不常用的。填词时一定要仔细查阅词谱,弄清各种不同词调的字数、句式、平仄、韵位及用韵等,严格做到“词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音”,而不可自以为是,胡乱填写。


第四节       词韵

词是在格律诗的基础上演化、发展起来的。词兴起于中唐,发展于晚唐、五代,繁荣鼎盛于两宋。两宋时期是我国词的黄金时代,词坛群芳争艳,名家辈出,佳作如林,但却没有词韵传世。词人们填词用韵,都是参考诗韵适当放宽限制来处理的。直到清朝初年,有个叫沈谦的学者博考宋词用韵情况,才编著了一本《词韵略》。后来,戈载又在沈谦《词韵略》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工整理,编成一本《词林正韵》。从此,词人们填词,才有了一本共同遵守的基本统一而又具权威性的韵书。直到今天,词人们填词,只要用古声韵,基本都是戈载的《词林正韵》。

词韵出于诗韵,但与诗韵又有所不同。戈载的《词林正韵》把“平水韵”的106韵归纳为19部,其中平、上、去三韵合并为14部,入声韵为5部。

总的说来,戈载的《词林正韵》与古平水诗韵大体相同,但较诗韵宽松,因为《词林正韵》把某些同韵的韵部做了调整与合并,但它仍然保留了入声。其调整合并的情况大致如下:

一、平声东、冬,上声董、肿,去声送、送。

二、平声江、阳,上声讲、养,去声绛、漾。

三、平声支、齐、微、灰(半),上声纸、尾、荠、贿(半),去声寘、未、霁、泰(半)、队(半)。

四、平声鱼、虞,上声语、麌,去声御、遇。

五、平声佳(半)、灰(半),上声蟹、贿(半),去声泰(半)、卦(半)、队(半)。

六、平声真、文、元(半),上声轸、吻、阮(半),去声震、问愿(半)。

七、平声:寒、删、先、元(半),上声:旱、潸、铣、阮(半),去声:翰、谏、霰、愿(半)。

八、平声:萧、肴、豪,上声:筱、巧、皓,去声:啸、效、号。

九、平声:歌,上声:哿,去声:箇。

十、平声:麻、佳(半),上声:马,去声:祃、卦(半)。

十一、平声:庚、青、蒸,上声:梗、迥,去声:敬、径。

十二、平声:尤,上声:有,去声:宥。

十三、平声:侵,上声:寝,去声:沁。

十四、平声:覃、盐、咸,上声:感、琰、豏,去声:勘、艳、陷。

十五、入声:屋、沃。

十六、入声:觉、药。

十七、入声:质、陌、锡、职、缉。

十八、入声:物、月、曷、黠、屑、叶。

十九、入声:合、洽。

.我们今天学习填词,主要用新声韵。按照中华诗词学会的要求,古词谱中凡是用入声韵的地方,用新声韵填词,改用仄声韵就行了。

词的一般用韵方法。

词的用韵与格律诗的用韵是不尽一样的,情况比格律诗要复杂得多。词的用韵是由词牌决定的,词牌不同,其押韵的方法也不一样,所押的字声调是平是仄也不一样。词的押韵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方式:

1、一首一韵式

这与格律诗的押韵方式基本相同,一韵到底,中间不变韵。这种押韵方式在词中居多数。如李煜的《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2、一首多韵式

如李白的《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这首词上下两片共八句,每句尾字都押韵,但却用了三个韵部的字。其中上片“织”、“碧”是第十七部入声韵;“楼”、“愁”是第十二部平声韵;下片“立”、“急”是第十七部入声韵,“程”、“亭”是第十一部平声韵。

3、以一韵为主、间协别韵式

如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这首词以平声韵“楼”、“钩”、“秋”、“愁”、“头”五个字为主韵,间入“断”、“乱”两个仄声字为宾韵。

4、数部韵交协式

如陆游的《钗头凤·红酥手》: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蛟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这首词以上片的仄声(上声)字“手”、“酒”、“柳”三字,与下片的仄声(去声)字“旧”、“瘦”、“透”三字相协;又以上片的“恶”、“薄”、“索”、“错”四个仄声(入声)字,与下片的“落”、“阁”、“托”、“莫”四个仄声(入声)字相协。上下片两韵相换,回环出现,所以也有人把它叫做回环式押韵。

5、叠韵式

词的叠韵方式也不完全一样,有的在开头和中间叠,如白居易的《长相思·汴水流》: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这首词的上下片的开头各叠了两个“流”和“悠”字。有的词是在词的后边叠,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就是在后面叠用了两个“否”字: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6、同部平仄韵通协式

即同韵部的平声韵与仄声韵通协,如“东”协“董”、“送”,“麻”协“马”、“骂”等。这种通协押韵的常见词牌有“西江月”、“哨遍”等。如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就是第七部平声“寒、删、先”韵与仄声(去声)“翰、谏、霰”韵通押的: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夜半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另外,词还有一些特殊的押韵方式,如一字韵、重字韵、叠句韵等。

还有一些词调的押韵平仄不能通融,主要有三种情况:

(A)   通首限用平声韵。常见的有:采桑子、朝中措、渔歌子、少年游、眼儿媚、一剪梅、忆江南、临江仙、太常引、捣练子、鹧鸪天、画堂春、浣溪沙、破阵子、小重山、江南春、凤入松、浪淘沙、望海潮、阮郎归、满庭芳、醉太平、长相思、沁园春、水调歌头、十六字令、六州歌头、巫山一段云等。

(B)   通首限用仄声韵。

常见的有:如梦令、蝶恋花、钗头凤、鹊桥仙、渔家傲、生查子、卜算子、谒金门、好事近、醉花阴、点绛唇、踏莎行、青玉案、忆少年、天仙子、水龙吟、伤春怨、苏幕遮、永遇乐、千秋岁、念奴娇、桂枝香、雨霖铃、贺新郎等

(C)    可押平声韵,也可押仄声韵,但押仄声韵必须是入声。常见的有:

庆宫春、忆秦娥、江城子、柳梢青、声声慢、南歌子、满江红、霜天晓角等

由此可见,词的用韵虽然比格律诗要显得灵活,但词的用韵不像格律诗那样简单明了,规则清楚,不同的词调、词牌有不同的用韵要求,需要填词者按照词谱规定去做,而不可任意为之。

 

                            第六讲终


点赞
收藏
推荐
评论
总计:2条评论
提交评论
朱建斌
徐老师辛苦了,传道授业解惑
评论时间:2023/5/27 23:06:43      回复
壹白
拜读佳作,开卷有益,欢迎广大师友尊长多谈写诗词以得,弘扬传承好文化瑰宝,点赞荐赏收藏
评论时间:2023/5/27 17:55:43      回复

1
  • 2 条记录 第 1 页/共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