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作品详情
燃烧的诗情 —郑占荣先生《战疫诗词三百首》浅评 王学新 [散文]

郝玉平     发布时间: 2022/5/18 3:54:00
阅读:823次      分享到

关键字
王学新



决战毒烟自请缨,满腔热血荡心胸。

吟诗连响冲锋号,敲键频传呐喊声。

心纵意,笔燃情,篇篇高亢唱英雄。

千军摆下歼敌阵,我是其间一个兵。

——《鹧鸪天·战疫诗篇截稿留句》

 

        这是郑占荣先生在他撰写成《战疫诗词三百首》初稿时,填下的一首《鹧鸪天·战役诗篇截稿留句》。从中仿佛看到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抗疫之战中,一位久经沙场的老战士“自我请缨,投笔从戎”的飒爽英姿;看到他挑战人生极限,“我以诗心战疫情,高歌天使众英雄”的顽强斗志;看到他“岁过七十笔更坚,倾心诗韵似童顽,”的执着精神。

        当我在微信中收到郑先生《诗词三百首》(以下简称)即将付梓的稿件后,立即打印成册,逐一拜读,被一场场“争分夺秒,抢救生命”的场面所震撼;被一个个“号令一声援楚地,并肩携手战瘟神”的故事所感动;被一群群“何惜命陷瘟毒阵,甘愿心融荆楚天”的英雄所折服。从字里行间似乎能触摸到作者砰砰涌动的心,感受到作者每每投入的爱,体验到作者浓浓牵挂的情。

        自疫情暴发以来,在诗词界陆续推出了一批批“讴歌抗疫,赞美英雄”的作品,起到了为抗疫鼓劲、加油的作用,而郑先生就是其中的“先行者”和“佼佼者”。古稀之年,披挂上阵,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就写出抗疫诗词 316 首,这一“苦吟”精神,不,应当说是一种“奉献精神”,实在是难能可贵,佩服之至。人们将其称之为“抗疫诗人”,当名副其实,非他莫属。

        《诗词三百首》是作者精心打造的精品力作,可以说是他人生最亮丽的一道“光环”,晚年享受最有韵味的一席“盛宴”,诗词生涯中具有“里程碑”式的又一次跨越。诗集充满了正能量,突出了主旋律,与时代共舞,为人民代言;诗集坦露了作者的炽热情怀,大爱心声,即是心灵深处的“火花”喷发,又是感情旋涡的“激浪”奔涌;诗集展现了作者驾驭诗词的超强能力,扎实功底,娴熟技巧,具有很高的艺术性、欣赏性和史料性。归纳起来有以下几大特色。

        一、真情的撼动性。古往今来,凡诗词大家除了在写景上“别出心裁”,在练句上“独辟蹊径”,更主要的是在意境上“出奇制胜”。正如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所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为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我读过当今的不少诗作,真正在情感上打动的为数不多,往往看的“眼花缭乱”,读后很快“烟消云散”。而当我拜读郑先生的抗疫诗作后,如“惊涛拍岸”,撼动着久久不能平静的心潮,激情难抑,潸然泪下。当我们看到年过八旬的医学院士钟南山“直冲险地施多策,挽救病人消诸难”,为我国的医学事业殚尽竭虑、鞠躬尽瘁、置身疫区、实地考察、果断发声,怎能不让人敬重;当我们看到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步伐蹒跚圆梦想,全身渐冻抢时间”,忍者病体的伤痛,与生命抗争,同疫魔竞速时,怎不让人心疼;当我们看到武汉市中心医院医生李文亮“堪笑污名成逝水,且留清气向来人”,被称作疫情“吹哨人”,却忍辱负重,以身殉职时,怎不让人惋惜;当我们看到攀枝花市中心医院医生张菊“双魂全靠同心系,一愿相将两命牵”,不顾身孕,照顾新冠弱儿,胜似亲生,怎不让人钦佩。如此等等,作者笔下的每一首诗,都是一群群鲜活的人物,一段段真实的故事,一个个震撼的场面,怎不让人感动,让人折服呢!

        二、题材的厚重性。郑先生选择写抗疫方面的诗词,可以说是当下最现实、最紧迫、最需要的重大题材,而且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政治性,其难度可想而知。但郑先生义无反顾、自我加压,“越是艰险越向前,”为自己拟定了一个在常人看来难以实现的目标——战疫诗词三百首。其实它已大大超出了写诗的范畴,而是将其视作一种责无旁贷的政治使命,当仁不让的神圣职责,躬身践行,立竿见影。

        在选题方面,是作者遇到的第一道“关口”。抗疫期间,全国各地每时每刻,都有无数个感人的场面、故事和英雄的报道,可谓浩如烟海,多若星辰。郑先生以足够的耐心,“如痴似狂地从手机、电脑、电视中搜集资料,”从中掌握了大量的信息,如同作战中的后勤保障一样,将一颗颗“子弹”源源不断的运送到“前沿阵地”,以“以十当一”的素材积累,为“以一当十”的高质量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郑先生的《诗词三百首》,题材之广、数量之多、质量之高,是我目前所看到的个人创作战疫诗词的“第一人”。作者从大量的信息中,经过筛选、分类、归纳、整理,从各个方面,不同角度,敲定内容,确立题目,“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点面结合,相得益彰。有对全国性抗疫的歌颂。如他的开篇之作七律《中国精神》,压轴之作《沁园春·中国精神》,充分体现了“四海同心,五洲牵手,”“顽强楚地毒烟灭,繁盛中华豪气腾”的民族精神,中国力量,华夏风骨。有对各条战线抗疫的赞美,如;《援鄂护士赞》、《军医战疫情》、《武汉“萤火援助志愿群》、《抗疫新闻工作者》、《抗疫中的城市美容师》等,充分展示了白衣战士、人民军队、新闻工作者、志愿者、清洁工等先进群体的抗疫风采;有对抗疫英雄人物的讴歌。如科学院士钟南山、李兰娟、抗疫英烈李文亮、柳帆、“第一警报拉响人”张继光、“武胆英雄”张伯礼、“试药人”黄朝林等,如果说英雄,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如果说明星,他们才是真正的明星,如果要重奖,他们才应予以重奖!

        尤其应当指出的是作者对自己的家乡唐山、所在的丰南区、曙光社区有着特殊的感情,在抗疫期间,都要将他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记录下来,作为创作的素材。仅写家乡抗疫诗词就有 170 多首,占整个诗集一半还多。其中写社区的“小人物”,如《未能庆祝的结婚纪念日》《张学芹飞机上写下入党志愿书》《赞两代“白衣人》《80 后夫妻同战疫》,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个个鲜活,凡人不凡

        三、手法的多变性。 在郑先生的诗作中,律诗称得上是他的“绝活”。他先前出版的《百花吟》,几乎是清一色的律诗;《战疫诗词三百首》绝句和词仅有 50 多首,而律诗所占比例达 95% 以上。在创作的手法上,“十八般武艺”个个精通,赋、比、兴运用自如,起、承、转、合驾轻就熟,律韵、平仄、对仗无可挑剔,几乎到了“完美”的程度。除此之外,还有自己的创新,在他的战疫新著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开合手法。作者根据烘托的景物,写作的对象,描写的情节,或抑或扬、或放或收,或刚或柔、或喜或怒、或乐或哀。时而浪漫无际,豪气冲天,若黄河壶口,一泻千里,势不可挡;时而情意绵绵,温馨洒脱,若操琴弄弦,委婉动听,曲水流觞。先看《除夕夜解放军医疗队驰援武汉》:“正是举杯辞旧夜,礼花闪烁映英雄。三军豪气长天震,诸路戎装壮志腾。昨日保国巡海界,今朝战疫护江城。尽将挚爱床前洒,无愧人民子弟兵。”再赏《解放军医疗队完成使命悄悄撤离》:“何须开路警笛鸣,不扰居民安睡中。一轮相送天边月,满道别离树上风。留下深长思念语,化为劲笔绘江城。”前一首正是解放军星夜赶程,赴汉抗疫的紧急关头,充分表现了子弟兵“召之即来,战之能胜”的豪气和壮志,可谓“放”得得当,“开”得适时。后一首是武汉疫情基本得到控制,而且已经取得重大的战疫战果,解放军为了不扰百姓悄悄撤离,“敬礼依依滴热泪,驱车恋恋洒真情。”可谓“收”之在理,“合”之有道。

        反衬手法。在格律诗的对仗部分,无论是颔联,还是颈联,都有严格的讲究。就一般而言,多数作者偏重于“积极”词组对“积极”词组”,而很少以“消极”词组”对“积极”词组,因此也就难免字义上的相近,以致造成上下联之间的“合掌”。在这方面郑先生有一“诀窍”,即反衬手法。如:“顽强楚地毒烟灭,繁盛中华豪气腾。”(《中国精神》)“精湛医疗歼恶鬼,安全运转聚精英。”(《生命之舱》)“会诊良方毒症灭,研发新药爱情深。”(《院士李兰娟与时赛跑》)如此等等,比比皆是。反衬法的运用,使对句之间形成明显的反差,一褒一贬,意涵丰富,耐人寻味。

        直叙手法。在格律诗的创作中,诗家往往有一种“惯性”,即在首联卖一个“关子”,做一下铺垫,然后再“书归正传”,也可称作比兴手法,以此寄托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向,当然不失其为“妙法”。而郑先生善于打破“常规”,在不少诗作中,开门见山,直抒胸臆,同样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七律·国家新冠肺炎危重症临床救治专家组成员钟鸣上海出征武汉第一人》首联:“取消赴澳家庭宴,领命背包向险关。”《七律·2 月 19 日河北省军分区组织援鄂物资自唐山出发》首联:“一闻武汉缺食品,火速装箱火速行。”《七律·别样生日会》首联:“姐妹台前齐制作,一席盛宴漾春风。”直叙手法的运用,扩大了叙事的“容量”,拉近了读者的“距离”,成为通向情感深处的“直达车”。

        四、语言的创新性。语言是诗词的基本元素,没有语言就没有诗词,进一步讲没有好的语言,就没有好的诗词。所以古人在遣词造句上是很下功夫的。诗圣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贾岛的“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卢延让的“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既是诗家们苦吟的一种精神,也是诗家们成功的一个“秘诀”。在语言方面,郑先生所下功夫与古人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堪称“武林高手”。

        郑先生的诗语言新奇。《诗词三百首》是作者的一部抗疫专著,所要描写的场景、事件、人物,有着诸多“共性”,而诗词强调的是“个性”的张扬。所有这些对作者来讲无疑是一种新的“考验”。郑先生为了抗疫诗词的个性“张扬”,不惜“背水一战”,从而“出奇制胜”。“护衣可阻毒烟烈,口罩难遮笑语亲。”(《七律·解放军医疗队“五朵金花”》)“检测核酸熬日夜,采集拭子辨阴阳。”(七律·病毒检测员》)“何惜命陷瘟毒阵,甘愿心融荆楚天。”(《七律《河北支援湖北医疗队全员载誉归来》)“眼递余光消恐惧,风传片语送温馨。”(《进院》)“绮梦重燃希望火,良医消却喘息声。”(《七律·98 岁天文学家韩天芑感染病毒康复出院》)试想,若无作者对抗击疫情的细心观察,“二度”创作,就不可能打造出这些特定而又鲜活的语言。

        郑先生的诗语言质朴。作者没有执意追求古人的“风雅”,也没有一味地崇拜“阳春白雪”,更没有华丽辞藻的自我卖弄。而是注重从生活的实践中挖掘、整理,从百姓平常的话语中搜集、提炼,最终形成自己质朴的语言风格。“急性高声天注定,一瘸一拐向明天。”(《七律·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用渐冻的生命托起信心与希望》)好一个“一瘸一拐向明天”,“粗语”照登大雅之堂;“忘却扒拉三口饭,未思带上一杯茶。(《七律·抗疫新闻工作者》)好一个“忘却扒拉三口饭”,方言也可韵味十足; “痛别错过亲三口,喜见难能抱一怀。” (《七律·隔空生日宴》)好一个“亲三口”“抱一怀”,俚语更有人情味道。

        郑先生的诗语言精巧。一首好诗,其中必定有一两个出彩的句子,也必定有一两个妙字点化,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诗眼”。郑先生的诗作中就不乏这样的“点睛”之笔。“歌声含意传千里,手势无音胜万喉。”(《七律·2 月 29 日唐山医护人员在武汉方舱医院为患者表演手势舞》)“岗上无时思嫁日,梦中几次试婚纱。”(《七律·援鄂推迟婚期今天兑现》)“护衣难掩铿锵语,汗水凝成灿烂春。”(《七律·唐山 20 名抗击疫情一线医务人员光荣入党》)“何须朗月明前路,直向蛇山种彩虹。”(《七绝·蜗居一日》)“还是江城这方土,春风犁过又生金。”(《七律·解封》)可谓警句连连,妙字频频。

        郑先生是我的兄长,我俩是先闻其名,后听其声,遗憾的是至今未见其人。记得2016 年 7 月 28 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唐山,到祥富里社区看望拾秋诗社的诗词爱好者,并驻足细听了唐山诗词学会秘书长王跃东讲评郑占荣先生的《重温入党誓词》,从此,郑占荣的名字便进入我的视野,印入我的脑海。当他的《百花吟》出版之后,先生给我打来电话亲切交谈,并将大作馈赠于我。当中华诗词学会专门为他的专著召开研讨会,《燕赵诗词》很快予以了报道,发表了有代表性的评论文章。打那以后,我俩经常通过各种方式切磋交流,成为好友。

        郑先生开朗豁达,胸有诗书,我非常崇尚他的思想境界,欣赏他的诗词作品,佩服他的执着精神。愿郑先生青春永驻,宝刀不老,再创佳作,更上层楼!

        最后,以一首拙诗赠与郑兄并贺大作早日问世:

抗疫激情燃,洋洋三百篇。

英雄担道义,故事感尧天。

字里铮铮骨,行间切切弦。

歌吟留史册,大爱注云笺。

2020 年 8 月 15 日

点赞
收藏
推荐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