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作品详情
古诗异读系列探讨 [诗论]

南郭居士     发布时间: 2023/7/12 20:32:52
阅读:432次      分享到

古诗异读系列探讨
南郭居士

前言
最近一个文友把她的《诗词300首录音稿》发我,要我帮助核对一下其中一些多音字或异读词的读音,她说这是一套小学生及幼小衔接启蒙用的识字卡片,我突然感觉此事重大,马虎不得,弄不好会误人子弟,于是便认认真真地核对起来。不过核对过程中,发现许多字的读音不统一,各有各的理由,甚至和该文友的观点也不是太统一,于是我觉得校注该录音稿出现了难度,已经有必要对古诗的读音做一些明确的时候了,本着负责任的态度,起码要表明我的意见。我觉得自己的观点必须明确,绝不能模棱两可,该怎么读应该说明自己的理由和依据,供读者参考。

无独有偶,曾有一篇《播音员请注意,这些字词的拼音被改了》的帖子引起热议。“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念cuī还是shuāi?“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念xiá还是xié?“一骑红尘妃子笑”中的“骑”,念jì还是qí?“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野”,念yǎ还是yě?该帖指出,现在新版教科书上的注音是衰(shuāi)、斜(xié)、骑(qí)、野(yě),与大部分人印象中的衰(cuī)、斜(xiá)、骑(jì)、野(yǎ)已不同。

其实针对异读词的读音,国家语委、国家教委和广电部于1985年12颁发过《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2016年5月作出修订),它是关于异读词读音规范的最新的法定标准,是我们规范异读字读音的主要依据。然而,它依然满足不了我们读古诗的要求。因为它“不列出多音多义字的全部读音和全部义项”,且在字后注明"统读"的,表示此字不论用于任何词语中只读一音,这便是引发“这些字词的拼音被改了”议论的最终溯源。

我随意查了一下“骑”字,《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注明“骑qí(统读)”,没有“骑(jì)”读音。又查了一下“斜”字,也未被列入。看来的确有必要对古诗中的一些字的读法做出明确探讨了。好在涉及古诗读音问题的字的数量并非很多,因此,针对此问题,下面我想通过一些具体的诗例,分节进行探讨并与读者商榷。


第一节  古诗词中“斜”字到底该怎样读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当年在小学读唐朝杜牧的这首《山行》时,硬是没有理解这个“斜”字为啥要读xiá。

后来又发现现在许多人读古诗,只要发现“斜”字,便通通读作xiá。那么我们的“斜xié”到底去哪儿了呢?该怎样读这个“斜”才算合理呢?

《古代汉语词典》中的“斜”字有三种读音:①xié;②xiá;③yé,陕西终南山山谷名。根据其注解,“斜”旧读“xia”。“斜”在我们现代的读音是xié,是指不正,跟平面或直线既不平行也不垂直的。而在古代是念xiá,在部分古诗中使用古音以求押韵。比如下面这首诗: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乌衣巷口夕阳斜”韵脚处的“斜”,在平水韵中是归于六麻(平)部,读音为斜(xiá),和“花”“家”同归一部,因此读起来就押韵,而押韵是古诗词最主要的特征,比平仄更为重要,古诗可以不讲平仄,但绝不能不押韵。下面我们标清楚韵脚看起来就很明白了:

朱雀桥边野草花【花:六麻】 押韵
乌衣巷口夕阳斜【斜:六麻】 押韵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家:六麻】 押韵

我们看到,三个韵字都在“六麻”部。而“花”和“家”的韵母都是在新韵“一麻 a,ia,ua”部,“斜”却在新韵“三皆 ie,üe”部,因此用现代读音显然就不押韵了。为了保持古诗词的韵味,故此我们有必要甚或必须把这个“斜”按古音xiá读。以上就是“斜”读xiá的理由和原理。

同理,下面两首诗词中的“斜”也就应该读xiá了。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xiá)。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这里,斜(xiá),平水韵六麻(平)

望江南·超然台作
[宋]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xiá)。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这里,斜(xiá),词林正韵第十部(平)】

不过,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斜”字如果不在韵脚处,我们是否还要读xiá?比如下面这首诗:

送灵澈上人   
[唐]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
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
青山独归远。

这里如果我们把诗中的“斜阳”读作“斜(xiá)阳”,是不是感到非常别扭和滑稽呢?的确,我们不能一根筋的非把“斜”按古音读,该灵活时就应该灵活,不该泥古的时候就不能泥古,不然反而不伦不类。本诗中我们就应该读斜“xié”,因为它不涉及押韵了,因此便可放心地按普通话发音。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按普通话发音是否会影响平仄呢?比如下面这首诗:

沈园二首·其一
[宋]陆游
城上斜阳画角哀,
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
曾是惊鸿照影来。

“城上斜阳画角哀”的平仄是“平仄平平仄仄平”,其中“斜”是平声,而新韵中“斜”同样是平声,因此与平仄没有冲突,故此本诗中斜阳亦放心大胆地读斜(xié)阳。

说到此,就应该表明一下我的另一个观点,笔者以为,今人读古诗,除了韵脚处押韵的特殊读音外,其余如果意思没有变化,发音都应该按诗意读普通话的音调,也无需考虑平仄,因为这对古诗音乐美的影响其实是零,我们是感觉不出其中的所谓“拗口”的,除非个个都是贝多芬,然而贝多芬恰巧后来有耳聋的疾病。但如果发音破坏了原诗的诗意,那就得特殊对待,比如“骑”的读音,我将在下一节论述。

接下来再言归正传,对于词,如果“斜”字不在韵脚处,我们仍然应该按现代读音读“xié”,下面是两首词例:

【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xié)风细雨不须归。

【蝶恋花】槛菊愁烟
[宋]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xié)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那么,我们现代人写古诗词如果遇到“斜”字,又该如何处理呢?这里不妨先看一首词:

【菩萨蛮】大柏地
毛泽东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
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本词中“雨后复斜(xié)阳”直须按现代读音,虽然湖南人毛先生把“斜”怎么读我不知道。但由于有“xiá”的读音的缘故,我们写诗时尽量避免把“斜”字放在韵脚处,省得教人不知怎么读好,画虎不成反类犬,当然如果你非放韵脚不可,那么建议你用新韵,在标题处注明(新韵)字样,这样读者就无需把你的“斜”字读成“xiá”了。再说了,由于古今读音的不同,已经给我们造成麻烦了,古诗已既成事实,我们只能灵活掌握,而现代人就不必食古不化,我们要用新的方法思路来化解,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好传统文化。

另外,比较有意思的是,前面诗例中不在韵脚的“斜”修饰的多是斜阳,笔者的诗中“斜”字也用的不少,还请念作xié,这里特找两首不是“斜阳”的作为本节结尾吧:

七律·过陕甘茶马古道
南郭居士

古道难行羡鸟飞,霜蹄声累客商归。
猿猱出穴犹闻号,樵父攀山也见唏。
西去负茶披曙日,东来牵马沐斜晖。
始从唐宋兴甘陕,北陆还愁远贾稀。

七律·东园诗话
南郭居士

一抹飞峰入碧天,百竿悬瀑下松烟。
不闻此地藏风物,未晓何方醉谪仙。
斜卧东园青石上,漫吟逸句野花前。
谁言万事如流水,头枕诗书问去年。



第二节  古诗词中“骑”的读音

第一节我们探讨了“斜”在古诗词中的读音,但如果说人们对“斜”的读音存有异议,那么对另一个字“骑”的读音就可以说是存在争议了。我最初知道把“骑”读作“jì”是上初中语文时学到的一首诗。

过华清宫
[唐]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本诗后两句的意思是,飞骑驰来烟尘滚滚博得妃子欢心的笑,却没有人知道是南方送来了鲜嫩的荔枝。这里“一骑红尘”中的“骑”,就是指骑马送荔枝的人,一人一马谓之骑(读作“jì”),这样读才能表达诗句的真实含义。但在新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骑字的两个读音被合二为一,都读作“qí”了。

而且,《过华清宫》是一首绝句,其平仄为:
平平平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平仄仄平平
这里“骑”必须是仄声,不然就不符合平仄了,如果读作qí就成平声“平水韵 四支(平)”,杜牧写时也是按仄声jì“平水韵 四寘(仄)去声”的,否则就不成绝句了。当然平仄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诗中的原意。

“骑”的本义为跨马,骑马。《史记·袁盎晁错列传》:“文帝从霸陵上,欲西驰下峻阪。袁盎骑,并车擥辔。”南朝齐王融《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之四:“今欲专士女于耕桑,习乡闾以弓骑。”引申为跨坐;乘坐。《庄子·齐物论》:“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又从本义引申为一匹马(旧读jì)。《战国策·赵策二》:“赵地方三千里,带甲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又引申为一人一马(旧读jì)。《文选·班固〈东都赋〉》:“千乘雷起,万骑纷纭。”唐白居易《卖炭翁》:“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辞源》的解释为,骑 qí :跨马。也指分腿跨坐。靠近。骑 jì  :备有鞍辔的马。如坐骑。马兵。也指一人一马。姓。

近代以来,由于语言演变,骑字含义中的动词义(qí)和名词义(jì)开始分化成了两个读音,成为多音字。一般做动词或类动名词时,骑读为qí,如骑马、骑兵、骑车等等。而当“骑”字后置,出现在偏正词组中作名词或量词时,应读作jì,如铁骑、轻骑、车骑、坐骑、胡骑、千骑等。

但由于1985年国家语委颁布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废jì,统读qí,这样一来,一些人便理直气壮地将“一骑红尘妃子笑”中的“骑”读作qí了。不过这的确叫人如噎在喉,因为本诗中的骑是名词,特指一人一马,没有复数的性质,如果读作qí含义就产生了变化,诗意也就产生了变化,而诗意是诗的灵魂,因此我们不能轻率地把jì读作qí。本着为古人负责,为诗意负责的态度,我们在读古诗词时就应该区别对待,如果骑作名词或量词时,我们就应该读jì,比如下面几首诗词中的骑都应该读jì:

塞下曲六首·其三
[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江城子·密州出猎
[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其实,笔者也不想当古板的人,也是主张汉字尽可能读现代读音,因此如果骑作动词或类动名词,或者说和现在的意思一样时,我们就可以读qí,比如下面两首诗中的骑就可以读为qí了:

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临安春雨初霁
[宋]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历史不能改变,古诗的诗意也不容改变,如果你的读音改变了诗意,就是对古人不负责或不尊重。近几年部分小学规范字典便将“骑”的本音jì取消,统读为qí,这是不严谨的。专业权威的词典都详细注明了骑的读音的区别,就是在港台地区,“铁骑”仍然读作tiějì。

不过有人说,教材中对古诗词读音改动,可能是为了小学生方便理解。虽然这种出发点是好的,但小学生本来就是学知识的,他们会渐渐理解这些读音的,如果我们“偷工减料”了,这并不见得是好事,他们将来或许会怪罪我们。

本节所说的“骑”的读音,都是针对古诗词而言,因为古诗词涉及了平仄押韵等,有它的特殊性,而对于其它文体,没有了平仄押韵等限制,有时我们就可以“屈从”于现实,按大众习惯了的读音。比如“千里走单骑”,如果不是出现在古诗词中(好像古诗词中的确没有该句),我们就可以读作“qí”,当然读作“jì”(本意)也对,只是反而不习惯了。当然对现代人所写的文章,我们自然按现代的读音了,“骑”也无须例外。

最后,笔者也写过几首含有“骑”字的诗和词,读音文中都已经涉及,就留给细心的读者去判断吧。

【甘州遍】骠骑战祁连
 ◎南郭居士
关山望,明月出长安。向祁连。 雄兵悍将,犀弓铁甲,军行未歇朔方寒。
吞宿雪,点狼烟。胡兵汉骑相逐,鼙鼓不曾闲。 雁声绝,戍角向天喧。拓疆难。家书更待,节使靖三边。

【如梦令】怀古思伊人
 ◎南郭居士
铁骑大漠黄尘,故国几度风云。 庭院落英处,启眸不见伊人。 伊人,伊人,梦共起舞星辰。

七绝·千里走单骑
◎南郭居士
纵刀策马五重关,千里戎装护嫂还。
身陷魏营心在汉,英雄肝胆照人间。
(《蜀国英雄志》之三)



第三节  古诗词中“见”的读音

第两节探讨了“斜”和“骑”在古诗词中的读音,这一节我们说说一个常见字“见”在古诗词中的读音。其实大家对“见”这个字的读音并无异议,难点只在该字在诗词里字义的判断上,意思判断对了,读音也就正确了。

小学时学过一首诗,其实是一首北朝民歌: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老师讲,“风吹草低见牛羊”中的“见”读(xiàn),是“现”(显露、显现)的意思。当时我想,既然这样,为什么不直接写成“现”呢?而且见(jiàn)牛羊不也对吗?后来才明白,原来这是一个通假字,在古诗词里要根据意思分析它的读音。正如“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该句中的“见”也是通假字,都通“现”,是“显现、显露”出来之意,因此读“xiàn”,不读“jiàn”。

在《夜书所见》(宋·叶绍翁)和《所见》(清·袁枚)题目中的“见”,“岁寒知松柏,患难见真情”《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中的“见”,都是“看见”“看到”的意思,并无“显现”之意,不是通假字,所以不读“xiàn”,而读“jiàn”。

这里需要简要解释一下通假字。所谓通假字,是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就是用读音或字形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例如:“女还,顾反为女杀彘。”(《曾子杀彘》)句中“女”就代表“汝”。另外我们还要注意区别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和假借字等不同的文言现象,初学者容易将其弄混,但这不属于本文讨论的内容。

现在言归正传。因“见”在平水韵里虽有两个韵部,但都是仄声,又不做韵字,因此在格律诗中就不存在平仄及押韵方面的矛盾。在词林正韵里都在第七部(仄),也不存在这方面的矛盾。我们前面讲过的“斜”出现在韵脚处时,还可以通过韵判断读音,“骑”有时也可通过平仄或者韵脚来判断读音。而“见”只有仄声,这反而给我们判断增加了一定难度,因此它在近体诗中的平仄押韵方面便不能给我们判别读音提供依据,我们只能通过其他途径进行判断分析。

“见”在古诗中读“ xiàn”时,大多意同“现”,意为“出现”,个别只有“现存”的意思。比如“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路转溪头忽见”“风吹草低见牛羊”等等。但在文言文中通“现”的意思就多了,比如:

暴露,露出来。动词。“图穷而匕首见。”“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

展现,表露出来。动词。“信义安所见乎?”“才美不外见。”

现在。副词。“明标着册历,见放着文书!”

关于在诗词中“见”读(xiàn)的情行已经基本说清楚了,下面列举三个例子,诗中的“见”均通“现”:

饮酒·其五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曲江二首·其二
[唐]杜甫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我们知道,“见”读“jiàn”时,是“看到、接触、遇到、看出、会晤、见解”的意思,并且还作助词和姓。部分古诗词中则以“看见”之意者居多。

笔者并没有统计,但据我所接触到的“见”,在古诗词中读(jiàn)的似乎要比读(xiàn)的多,而文言文中似乎又正好相反。下面三首诗和两首词中的“见”都是不通假而读(jiàn)即原意的例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鹿柴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江南逢李龟年
[唐]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   
[清]纳兰容若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宋]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而下面三首诗中的“见”又比较特别,因此分别解释一下。

【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五代] 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这首词的词牌名叫【相见欢】,其“见”读(jiàn),非通假。

清平调·其一
[唐]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这首诗中“若非群玉山头见”中的“见”似乎有点争议,一些人说读(jiàn),一些人说读(xiàn)。看了两方的理由都合理,而且解释的都通顺,我自己也分别用通假和不通假试着解释了一下,结果还都能说通。不过看了一些网上的文章,认为诗中的“见”不通假的占多数,那么姑且我们还是少数服从多数吧。

舟夜书所见
[清]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这首诗也很有意思,标题中的“见”为原字,读(jiàn),而诗中的“见”却是通假字,读(xiàn),如果朗读的话我们就得注意了,中国汉字的魅力就在这些细节中显现。

当然,现代人已经不需要通假字了,因此我们写诗时也就直接用“见”的原意了,更无须有言自己诗中的“见”读(xiàn)云云。



第四节  古诗词中“看”的读音

话说在去年的中华诗词大会上,有网友问“‘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最后那个‘看’字,董卿念第一声(勘),康震念第四声,谁对谁错?”不过后面有网友回答:“这个我昨晚也留意了,康震昨天晚上念的是四声,但今晚念的是一声。”这说明应该是康震口误了。

清平调词三首(其三)
[唐]李白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不知读者您之前是否也读错过呢?这首诗中的“看”的确应该读(kān),究其原因,还得从诗词的叶韵说起。所谓叶(xié)韵,一作“谐韵”、“协韵”,是诗韵术语。谓有些韵字如读本音,便与同诗其他韵脚不和,须改读某音,以协调声韵,故称。南北朝有些学者按当时语音读《诗经》,感到好多诗句韵不和谐,便将作品中某些字临时改读某音。明陈第始用语音演变的原理,认为所谓叶韵的音是古代本音,读古音就能谐韵,不应随意改读。"叶韵"或称“叶句”(叶,同“协”,和谐之意)。

如此看来,这个“看”我们的确读错的太多了!当然这并不能怪我们,主要是因为古今读音变化的原因。但这并不能为我们错读打圆场,这是因为古诗词讲求平仄押韵,如果读错,就不符合其规则了,同时会影响声调变换的美感。当然也不要说规则是人定的,因为这规则早就由古人定好了,你变了就不是古诗了。

古诗中的押韵基本是以平韵为主,李白的清平调三首也全押的是平韵,因此这首诗中的“看”也就读平声无疑了。而有人说清平调在清蘅塘退士所编唐诗三百首中收录在七言乐府中,故应读四声的理由便可以排除了。平声韵的主要特点是发声比较平和,押韵的诗使得心理感觉通畅、安稳和合拍。唐宋时期,为了科举需要,当时政府开始大规模修纂韵书,以作为用字标准,其中平声韵便是古韵类中最大的一个组成部分。

格律诗规定是用平声韵的,而且要一韵到底,这倒为我们判断叶韵提供了方便,因为只能押平声韵,那么“看”如果出现在韵脚处,就一定读平声(kān),出现在白脚处,就一定读仄声(kàn)。比如下面几首律诗是押平韵的,其中的看就必然读平声(kān)了:

月夜
[唐]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kān)。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兰溪棹歌
[唐]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kān)。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无题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kān)。

而有人认为“看”如果不在句尾,那就随便读,这其实也是不对的,还需要通过平仄判断。我大体比较了一下,按照古诗平仄,多数诗词里的“看”都读平声。比如下面五首诗词中的看都读(kān),之所以一下举了五首例子,是为了顺便纠正一下一些人错误的读音,因为我敢说大多数人都是读错的。

诗例,以下诗词中的“看”都读(kān):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仄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
[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雨霖铃·寒蝉凄切
[宋]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仄仄平平仄仄),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按照平仄规则,接下来再举几首必须读仄声的诗例,由于和现代读音一样,因此大家都没有读错过吧。

诗例,以下诗词中的“看”都读(kàn):

七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冬日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放船开看雪山晴,风定奇寒晚更凝。
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坐听一篙珠玉碎,不知湖面已成冰。

宿甘露寺僧舍
[宋]曾公亮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江城子·密州出猎
[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仄平平)。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下面再举两个特殊的例子。

上崔十五老丈
[唐]刘商

天汉乘槎可问津,寂寥深景到无因。
看花独往寻诗客,不为经时谒丈人。

这首诗的“看”出现在句首,按格律规则可平可仄,因此我认为,只要是可平可仄的字,我们只需按现代的读音读便是,无需纠结,因为它不影响音韵效果。因而本诗中的“看”就读四声。

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 玄都观桃花
[唐]刘禹锡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这首诗有人说“无人不道看花回”中的“看”读一声,估计是受了古诗大多读一声及“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影响。但我认为应该读四声,因为本句平仄正格为“平平仄仄仄平平”,这里“看”的位置是仄,如果是平就三平尾,读感受影响。另外本诗中的看是观看的意思,没有看护的意思,因此读四声为宜。

对于古风体裁的诗这里也提一下,如果“看”在韵脚处,此时就按上下句的押韵判断,是平韵就读一声,是仄韵就读四声。如果“看”不在韵脚处,就可按现代字意的音读。

另外,关于古诗词“看”的读音的探讨不在现代和当代诗词之列。现代读音中,“看”为守护、看守、监视、看押之意时读(kān),其余都读(kàn)。因此对于现代诗词,我们只需按字意读音读即可,不存在叶韵问题了。比如“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等,其中的“看”字按诗意都读四声。



第五节  古诗词中“衰”字的读音

想不到一个“衰”字,竟通过网友的一段话不但不衰,而且火了!“儿子在家背《回乡偶书》,我还特意纠正他,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应该读cuī而不是shuāi,没想到糗大了,儿子拿了课本指着注音给我看,果然书上注的是shuāi。”于是呼关于该字的读音就出现了两派意见,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于是解读该字的读音也许就成一块硬骨头,因为不管你作何解释,都会有一派反对你。

那么这个“衰”到底该怎么读呢?我试着研究了一下格律,发现想通过该诗找出一个明确答案反而不易,具体原因且留在后面讲,这里就来个反弹琵琶剑走偏锋,我们先看几首“鬓毛衰”三字出现在韵脚处的律绝,这样的诗在唐宋大概有二三十首之多。请读者注意下面诗例中韵字的韵部。

风月
[宋]陆游

镜中日日鬓毛衰【衰:四支】 
八十还思七十时【时:四支】 
风月不知人意绪
酒醒梦断又催诗【诗:四支】 

寄阁老刘舍人
[宋]欧阳修

梦寐江西未得归【归:五微】 
谁怜萧飒鬓毛衰【衰:四支】 
莓苔生壁图书室
风雨闭门桃李时【时:四支】 
得酒虽能陪笑语
老年其实厌追随【随:四支】 
明朝雨止花应在
又踏春泥向凤池【池:四支】 

秋晚湖上
[宋]陆游

已过西成赛庙期【期:四支】 
家家下麦不容迟【迟:四支】 
夕阳遍野人归後
秋水生滩鹭集时【时:四支】 
灵药不治怀抱恶
好诗空益鬓毛衰【衰:四支】 
从来未识苏司业
愁绝西风满酒旗【旗:四支】 

馀不溪回舟寄讯章元礼吏部是日雪
[明]冯梦祯

吏部才名旧
琼瑶昔见诒【诒:四支】
山川闻问隔
日月鬓毛衰【衰:四支】 
身退仍忧国
家贫但赋诗【诗:四支】 
回舟缘兴尽
风雪寄相思【思:四支】 

我们看到,这几首诗中“鬓毛衰”的“衰”字都在“四支”部,而且,还有其它类似的律诗也都在“四支”部。也就是说,通过韵部判断,古时的“衰”字的确是读(cuī)的,因为如果读(shuāi),就不在该部了,也就不押韵了,正因格律诗严格的规则,反而在这里给我们帮了大忙。因此,以上这几首诗中的“衰”字我们就应该读(cuī)而不是(shuāi)。

现在回过头来再看《回乡偶书》的押韵情况。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回:十灰】 
乡音无改鬓毛衰【衰:四支】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来:十灰】 

细心的读者会一眼看出,这里的两个关键韵字“衰”和“来”不再同一个韵部!一个在“四支”,一个在“十灰”,这就是我为什么没有通过该诗作为突破口来判断“衰”字读音的原因,因为这追溯起来较为复杂,三言两语说不清,但这其实都是因为古今读音及不同方言的变化引起的。大体讲就是,贺知章所处的年代及地域(注意不能代表唐代),在当时当地“回”、“衰”、“来”其实是都押韵的,也可以说是同属灰韵的,但是到了明清时候渐渐就不在一个韵部了。

本来,“衰”字在古时的读音我已经通过前面的诗例说明是读(cuī)了,却因贺知章这首非常有名的《回乡偶书》弄的复杂化了!就是因为它牵扯的韵字“来”恰恰不在“四支”部,而是在“十灰”部,像是故意节外生枝要打乱人们的判断一样。

由于《回乡偶书》的两个关键韵字的读音都发生过变化,故许多人通过本诗来解读“衰”字的读音说服力就大打折扣,因此,这首诗也只能作为特例进行探讨,却并不是为了解释“衰”字的读音。

这里仅针对《回乡偶书》韵字的读音说说我的看法。尽管本诗中的“衰”在古时的确读(cuī),但现在读来,不管是读(cuī)还是读(shuāi)我们都感觉不到不押韵,这又是为什么呢?

就让我先从读(shuāi)说起。读(shuāi)是今音,那么我们就用中华新韵来标注一下该诗的韵。

少小离家老大回【回:五微】 邻韵
乡音无改鬓毛衰【衰:四开】 押韵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来:四开】 押韵

真个是“歪打正着”,“衰”和“来”正好都在新韵的“四开”,属“开ai,uai”韵部,刚好押韵,这就是我们今天读这首诗按现代读音也感到很顺口的原因。而当我们按古音(cuī)发音时,它和首句的“回”又套上微(微ei,ui)韵,读起来也顺口,这就让辩论双方都有理由,各执一词了。

不过仅就本诗而言,我认为读(cuī)和(shuāi)都对。首先说读(cuī),是本音,原意是毛发减少衰少的意思,读(cuī)自然不能说错,同时出于对传统文化的呵护,我也是偏向读本音的。再说读(shuāi),此时可作人老时鬓发疏落变白解,虽然不是其诗原意,但在诗中是解释得通的,而且按今音读还押韵,因此也是可行的,重要的是,只要我们明白,单就《回乡偶书》而言,为什么“衰”读两个音都算对的原因就达到目的了。

因此,关于课本中《回乡偶书》的两个注音其实都算正确的。即关于二年级教材中读“shuāi”(教材中如此注音),七年级教材中注释为:“[鬓毛衰(cuī)]耳边的头发疏落。”就都是对的,关键是我们要明白其中的原委。另外补充一句,编课本的老师也费心,让小学生读容易理解的音,让初中生读本音。

现在言归正传。前面说了,《回乡偶书》中关于“衰”的读音是特例,现在得说明“衰”在古诗词中的普遍读音了。这还得分两种情况,一是“衰”不在韵脚处时,本着最大限度能读今音就读今音的原则,即不作为韵字时,我们尽管可以读(shuāi),因为这即不影响押韵,也不影响平仄(古今音都是平声)。由于此种情况可以读今音,这里例子也就免了。

第二种情况就是,当“衰”作为韵字时,本着格律诗“一韵到底”的规则,前面已经分析过了,我们“不得不”读做(cuī)(词也一样),不然就“犯规”,不押韵了!下面再举几个读(cuī)的例子,权作为本文的结束吧——

叹发落
[唐]白居易

多病多愁心自知【知:四支】 
行年未老发先衰【衰(cuī):四支】 
随梳落去何须惜
不落终须变作丝【丝:四支】 
(这首请关注标题与“衰”的含义!)

丁未春五首
[宋]刘克庄

屡批龙鳞眷未衰【衰(cuī):四支】 
孤臣万死负恩私【私:四支】 
玉阶方寸从容语
惟有天知与上知【知:四支】 

饯济阴梁明府各探一物得荷叶
[唐]张九龄

荷叶生幽渚
芳华信在兹【兹:四支】 
朝朝空此地
采采欲因谁【谁:四支】 
但恐星霜改
还将蒲稗衰【衰(cuī):四支】 
怀君美人别
聊以赠心期【期:四支】 

和陈许王尚书酬白少傅侍郎长句,因通简汝洛
[唐]刘禹锡

寥廓高翔不可追【追:四支】 
风云失路暂相随【随:四支】 
方同洛下书生咏
又见军前大将旗【旗:四支】 
雪里命宾开玉帐
饮中请号驻金卮【卮:四支】 
竹林一自王戎去
嵇阮虽贫兴未衰【衰(cuī):四支】 



第六节  古诗词中“教”字的读音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唐朝诗人王昌龄的这首《出塞》大家都是耳熟能详吧,不过,其中“不教胡马度阴山”中的“教”字许多人可能会读成四声【jiào】吧?其实它在古诗中是平声,此处正确的读音应为【jiāo】,而不是【jiào】。而在我们平常阅读中这样的例子也不胜枚举,再比如“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这句,是金朝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词》中的句子,其中的“教”仍然读【jiāo】(平声)。

之所以这里把“教”字的读音单独来论述,是因为它确实有些特殊,而且在诗词中出现的频率也很高,因此需要我们作进一步了解,从而少一些误解。

我曾写过一首《奇境天池》的诗,当时被一个网络诗词讲习班的老师点评,当评到“古来奇境留仙隐,难教人间烟火知。”时,老师说这个“教”字平仄可商榷,古时是平声,而这里应为仄。当然还遇到类似这样的事,比如另一首《赏裕河漫山野桃花》中“莫问芳菲知几许,遍山粉色教人留。”其中的“教”字也被诗友指出平仄有误。当然老师和诗友的看法是有其理由的,不过我在知道会被质疑的情况下还要这样写,是不是另有说法呢?下面试展开探讨之。

首先,我们就“教”字做一次古今分析比较。

古文中:
教jiào
①<名>教化;教育。《礼祀·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②<动>教导;教诲。《师说》:“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又】<名>教诲;指教。《荆轲刺秦王》:“此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
③<动>指示;指点。《促织》:“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教jiāo
①<动>教授;传授知识技能。《孔雀东南飞》:“十三教汝织,十四能裁衣。”
②<动>使;令;让。《琵琶行》:“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现代:
教jiào
指导,训诲:教习。教头。教正。教师。教导。管教。请教。教学相长。因材施教。
使,令:风能教船走。
指“宗教”:教士。教主。教皇。教堂。
教jiāo
传授:教课。你教给我做。

通过上面比较,基本可得出如下对比结果:
一、“教”是一个多音字,在古文和现代文中都有【jiào】和【jiāo】两种音。二、含教化、教育、教诲等意时,古今都读【jiào】。三、<动>传授、教授之意时古今都读【jiāo】。四、古代作<动>使、令、让之意时读【jiāo】,而现代却读【jiào】,这就是不同点。

然而,经过我对古诗词的大量排查,发现古诗中“教”绝大多数都读平声【jiāo】,读仄声的极少。因此我们读古诗词遇到“教”字时读平声【jiāo】基本都会蒙对,故而如果你是播音员的话,在不懂平仄的情况下把古诗中的“教”字读【jiāo】极大概率不会错。这也就是同行们说我前面两首诗中该字平仄值得商榷的原委之一。

而且词也一样,“教”绝大多数的词中都读平声【jiāo】,此举两例:

捣练子
[宋]无名氏

捣练子,赋梅枝。暖借东风次第吹。自是百花留不住,让教先发放春归(仄平平仄仄平平)。

探春令
[宋]赵长卿

数声回雁。几番疏雨,东风回暖。甚今年、立得春来晚。过人日、方相见。缕金幡胜教先办(仄平平仄平平仄)。著工夫裁剪。到那时睹当,须教滴惜(平平仄仄),称得梅妆面。
(本词中两个“教”字均读平声)

或许有人会问,那你又是怎么知道古人是这样读的呢?原来,我们老祖宗的规则多,讲究多,制定了很严格的格律,当然这也是古诗词的精华之一,它在给我们写作难度的同时,又给我们辨别音调提供了参考和依据,因为其中的平仄是有严格规定的,在多数位置是有固定音调格式的,就像开头举的几个例子一样,是不能读错的,如果读错就违反并破坏了古诗词的音律之美及格律之规则。

不过,事情并不是绝对的,特别是这个“教”字本来就是多音字,在平水韵中出现在两个不同的韵部“三肴(平)”和“十九效(仄)去声”中,在词林正韵中出现在“第八部(平)”和“第八部(仄)”中,因此古诗词里也出现了一些混读的例子,比如下面这首七绝:

伊州
[唐]白居易

老去将何散老愁,新教小玉唱伊州。
亦应不得多年听,未教成时已白头。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这首诗中出现了两个“教”字,通过平仄我们知道,这是一首仄起首句押韵格式的七言绝句,有意思的是,第一个“教”读平声【jiāo】,第二个“教”读仄声【jiào】。而通过诗意判断,这两个“教”的含义是相同的,那么我们能说白居易错了吗?当然不能说,且不说白居易这样伟大的诗人,单从以下几点就可说明其不能归结为错:一是该字为多音字,二是古今读音差异性方面其它细节问题,三是姑且按现代说法所谓诗意第一等。

而白居易的诗中把“教”不按“常规”排列的还有一些,比如下面这首,其中的“教”应按仄声【jiào】来读:

厅前桂
[唐]白居易

天台岭上凌霜树,司马厅前委地丛。
一种不生明月里,山中犹教胜尘中。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当然这样不按“惯例”读成仄声的不只是白居易有,比如这首:

闽宫词
[明]范汭

四条弦上按新声,半是先皇手教成。
旧事内人谁敢泄,春来燕子不呼名。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下面这首姑且算作特例吧:

又戏答绝句
[唐]白居易

狂夫与我两相忘,故态些些亦不妨。
纵酒放歌聊自乐,接舆争解教人狂。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不过此处如果不忌讳三平尾的话(题外话,三平尾在唐代的确是不太或者说是没有讲究的),其中的“教”字是可平可仄的,即读平仄均可。

而下面这四首绝句中的“教”,你读平【jiāo】或仄【jiào】均可,那是因为,格律诗中有“一三五不论”的变通规则,而且不管读平还是读仄,于古于今都有理可辩(尽管古时在诗中普遍是读平声)。

听竹枝赠李侍御
[唐]白居易

巴童巫女竹枝歌,懊恼何人怨咽多。
暂听遣君犹怅望,长闻教我复如何。

题元处士高亭
[唐]杜牧

水接西江天外声,小斋松影拂云平。
何人教我吹长笛,与倚春风弄月明。

寄龙井辩才法师三绝
[宋]苏辙

我兄教我过东吴,遗墨山间无处无。
忽报冬潮催出堰,俗缘深重道心粗。

咏盆中白牡丹
[清]郑孝胥

倭中亦解重花王,苦为樱桃说擅场。
他日教知南汉事,也如北胜对南强。

当“教”字按<名>教化、教派、学派需读仄声时,其古诗中的例子倒是全规范的,比如如下三首诗中,按“教”的本意都读【jiào】:

同僧宿道者院
[唐]李洞

携文过水宿,拂席四廊尘。
坠果敲楼瓦,高萤映鹤身。
点灯吹叶火,谈佛悟山人。
尽有栖霞志,好谋三教邻。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

龟山之孙杨子顺肇庆一见相投随至德庆谋馆寓
[宋]曾丰

吾教落南无祖师,问谁传得祖师衣。
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渊明抵掌今诚是,伯玉摇头昨似非。
相谢十州风月去,自担千古圣贤归。
归囊道价重于利,未必轑羹不下机。

已亥杂诗
[清]龚自珍

灵鹫高华夜吐云,山凹指点旧家坟。
千秋名教吾谁愧,愧读羲之誓墓文。
平平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以上讨论的是关于古诗词中“教”的平仄与读音,最后说一说我们现代人写诗词时“教”字该怎么用。前面我归纳出古今“教”字读音的不同点是:古代作<动>使、令、让之意时读【jiāo】,而现代却读【jiào】。古代的读音是既成事实,但我们现在写诗词时就不需要刻板了,如今该怎样读就怎样写,毕竟古人也有一些把“教”该读平声的用作了仄声,况且又是一个多音字,我们就更有理由使用现代的读音写了,如果现在我们写首诗当“教”的意思该读四声(仄)时,你说应该读一声(平),是不是让人感到别扭甚至是古板呢?

另外我也研究了一下,近代诗人用“教”字仍然沿用了古人的平仄,他们对该字在诗词中的读音好像还没有专门的论述,但我希望从现在并从本异读系列探讨开始对该字的使用能有所明晰。


点赞
收藏
推荐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