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作品详情
试评邱利权的几首小诗 [点评]

王兴一     发布时间: 2022/5/18 21:14:45
阅读:502次      分享到

创作背景
试评邱利权的几首小诗
关键字
试评邱利权的几首小诗

试评邱利权的几首小诗

王兴一

 当今诗坛,推崇古人意象的作品如汗牛充栋,用那些已经烂熟的意象在古人营造的氛围中吟风弄月,其技巧有的或已可比肩古人,可那充其量也就是仿古的赝品而已。

诗词要直面人生,直面现实生活,反映当前的人事情感,很多陈旧圆熟的意象、典故、词语常常并不合用,要摆脱前人的窠臼,这就需要有独到的眼光、个性化的创造,从构思到意境以及用词技巧等都要去探索。今日读邱利权的几首小诗,就具备了以上特质。

冬日怀母

寒夜谁催梦?母亲纺线声。

手皴难拧捻,摇落满天星。

   《冬日怀母》乃诗人用深情的笔触在幽静恬淡中勾勒出儿时的温馨回忆。这是一帧亲情缩影,其诗旨在透过母亲的纺线声,从而突出“天寒思亲”的主题。天寒思亲,其实是渴求一种温馨、一种温暖,也只有亲人,才会给予这种温暖,所以,天寒而思亲是很自然的情愫,思母亲而亲不待,这就更让人伤痛不堪,如何寻得亲人的温暖?恐怕只有在梦中去寻找了。

 “寒夜谁催梦,母亲纺线声”起语取景自然,亲切熨贴,全诗无一难字,不事雕琢,委婉自然,感情真挚,言简意赅而含蓄有力。物本无情人有情,性灵寄处自纯真。司空图《诗品》云:“语不涉难,已不堪忧”,正道出了这首小诗的质朴手法。尾联“手皴难拧捻,摇落满天星。”正是有前面两句烘托蓄势,特别是“母亲纺线声”的铺垫,结句用夸张手法“摇落满天星。”就显得那样自然,那样深沉。打动作者本身也必然打动读者。

今日农家女

嫂不针织姑不纺,黄婆教艺已成往。

进城乡友找小芳,写字楼中董事长。

这是一首七言古绝。古绝,往往是被人忽略的体裁。七言古绝,在诗词界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从古到今,古绝的优秀作品都很多。此诗全以口语论述,淡中有味。起句嫂不针织姑不纺,问的实实在在,为何一家女人都不事女红呢,结句用写字楼中董事长作了回答。这是喜悦的一笔,是经济大潮中的一朵绚丽的浪花。在改革大潮中,今日的女人,尤其是有抱负和作为的女人,已经和过去迥然不同。女经理、女董事长早已经屡见不鲜,此诗妙在“进城乡友找小芳,”是说的农家女子当上董事长的故事,颇有典型意义。

    此诗语新味醇,自然流畅,意象清新,有时代特色,在我们这个时代,诗词要开一代诗风,需要诗人的不懈努力,今天的我们,不能把感情古典化,不能刻意追求吧诗词意象古典化,否则,诗词美则美矣,和我们的时代相去甚远了。当然此诗也有微瑕,第三句尾字“芳”,用了平声韵字,(俗称挤韵)当戒。

看菊展

十月园林客攘熙,秋风约我赏金菊。

花开万盏惊心目,采朵仙葩藏手机。

    此诗是以看菊展而展开的,历史上咏菊的诗词多的可以车载斗量。或咏其高雅绝尘的姿态,或咏其不畏霜寒的品性。此诗独辟蹊径,没有平面铺陈菊展如何绚烂、如何多姿,只是用了一个动词“惊”字,剩下的任由读者去想象吧。

看到“菊”,联想到秋天,不免使人想到自古逢秋悲寂寥的情景,以及《古歌》: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 座中何人谁不怀忧?令我白头。而作者笔下十月园林客攘熙,秋风约我赏金菊。”使得秋天悲凉氛围淡然无存。作者笔下的秋风约我赏金菊,如此好客,使人惬意,这样秋风谁不喜欢呢?自有一种我言今日胜春朝感受。你看那铺天盖地的菊花惊人心目,这是诗人思维的升华,一个 “惊” 给读者留下遐想,给煞尾埋下伏笔。也道出诗人的气质与情怀。本诗从攘熙”到赏”、再到一惊一藏,几个动词的使用,使得整个小绝浑然一体,耐人寻味。


忆故乡

窗开尽览春畦绿,轩卧时闻秋圃香。

秦岭遣溪门口过,捎来翠韵咏家乡。

这首小诗用笔简洁而极具艺术魅力。首联对仗工稳,以故乡鲜明、细腻的春秋景致铺开温馨,动人的画面。

《诗镜总论》陆时雍云:“善言情者,吞吐深浅,欲露还藏”。作者深谙其法,尤以一“遣”字,代大自然发言,熟练的用比兴换位手法道出家乡所在的位置,和周遭美丽惬意的环境,这样的故乡自有缅怀和吟咏的潜质。这首诗,以情为线索,以景为衬托,以时空为转换,道出诗人对家乡的情愫。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吟咏家乡的典范。而此诗,语意平实,感情深沉,意象新颖,从一个很自我的角度,抒发内心的情感。这在怀乡诗里显得尤为独特而新颖。“秦岭遣溪门口过,捎来翠韵咏家乡。”而这个家乡的翠韵,是秦岭派遣小溪捎来的。原诗读来如此顺畅,而解析起来倒显得拗口了。正如傅庚生先生所言:文词之通者必有达诂。晦而难通,失在作之者;诂而不达,失在述之者。未闻不通之诗文转可以传于后世者也……”相信这样的诗句不用解释,读者都会会心的点头,深层次的理解。

忆修渭河堤

款步芳堤思绪飞,声音鼎沸耳边回。

谁能诠解当年事?风卷雪沙人不归。

   王国维《人间词话》云:“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此绝起句以“款步芳堤”而引出往事,用一“飞”字带出了作者艰辛往事。

“谁能诠解当年事?风卷雪沙人不归。”其转结看似平淡,更无豪言可状,然诗人修渭河堤之辛苦劳作,尽在其中。现在当我们漫步在“芳堤”上,绿荫满满,流水淙淙。蜿蜒渭河不但改变了过去的垃圾遍地、不堪疮痍,而且成了绿色通衢,游览胜地。而我们在舒心惬意中,更应该大声的为规划者点赞,深深的为建设者祝福。“谁能诠解当年事?风卷雪沙人不归。每一株小草,每一片砖石,都凝聚着建设者的智慧和汗珠。在此间我们说:每一个有健全思维的人,都能诠解当年事!让我们向那些风卷雪沙而不归的人们致敬!

全诗气脉顺畅,构思质朴,用百姓语写百姓事,以平和写艰辛,以设问转结,颇具匠心。

农民工

嶢嶢大厦耸天穹,万瓦千砖汗筑成。

鳞栉琼楼多少栋,不知侬居第几层?

随着国家现代化的进程,城乡矛盾的突出,农民工——中国现代化转型中的这一特殊边缘群体,越来越多地受到不同阶层和领域的关注。关注民生,无疑是当代诗词的鲜明功能之一。而民工,尤其是建筑民工这一城市建设的主力军,被关注,被歌咏的远远不够。而民工的生产、生活现状充满着不合理,不人道,不和谐的境况,所以首先为此诗的立意点赞。

“鳞栉琼楼多少栋?不知侬居第几层?”的设问,是大慈悲的普世情怀。过去也读到过关于民工题材的作品,但大多都是表现民工令人悲催的讨薪,或者是客居他乡的艰难,漂泊无定的辛苦,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以及对安定幸福生活的期盼与向往等等。这些感情是人类亘古相通的,容易引起共鸣,打动读者。但是作者没有拘泥于一点一事的议论,而直接是一种拷问!以小见大,直指问题根本。可以说是为生民立命,为国家和谐导向。似在告诫,再不能重复“卖盐的喝淡汤,盖楼的住草房”的覆辙,人民的幸福,不能只是个别人的幸福,或者是少数人的幸福。当然,一首小诗改变不了世界,但是当头棒喝,正是文艺作品的职能之一。

 一日,读吴冠中的《客从何来》其中这样写道:“年耄耋,我见我见艺海中行舟无数,细察,只偶有几只载坐艺人,余皆匠人。艺海无边,下海者日众,鲜有几人修成鲤鱼精,大都沉底,被鲨鱼所吞。”愿邱利权诗友在这诗词创作之路上,不断修炼,终成“鲤鱼精”,而不负众望。


点赞
收藏
推荐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