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作品详情
浅析聂绀弩先生作品之《挑水》 [诗论]

李红光     发布时间: 2023/3/17 20:42:15
阅读:364次      分享到

浅析聂绀弩先生作品之《挑水》

 

/李红光

 

喜欢聂绀弩先生的诗,由来已久。或许因为我也是从北方农村走出来的,所以对诗人在北大荒留下来的诗作情有独钟。他的作品看似诙谐不羁,押韵宽泛,虽不受格律约束,却总能立意于范囿之外,这正是诗人的孤高独特之处。

在诗人的诗集《三草》中,独《北荒草》领异标新,读来妙趣横生,宠辱皆忘,绝非庙堂群伦所能企及。

生活中的风云变幻,劳动中的苦乐情怀,对世事的独特洞察,对古典文学的高深修养,加之一生肝胆唯疏放的个性,成就了他一篇篇超逸脱俗的华章!

豁达之人,善于苦中作乐;高古之人,善于俗中见雅。聂绀弩先生正是个中妙手。

挑水

这头高便那头低,片木能平桶面漪。

一担乾坤肩上下,双悬日月臂东西。

汲前古镜人留影,行后征鸿爪印泥。

任重途修坡又陡,鹧鸪偏向井边啼。

《挑水》这首诗,是《北荒草》中颇具哲理,手法极为巧妙,用典极为工稳的一篇。

“这头高便那头低,片木能平桶面漪”,开篇看似平实朴素,不雕不饰,纯出自然。但若仅如此,也就突显不出此诗的高妙之处了。人世间的事就如挑水一样,一边高昂另一边必然低落;凡事有好的一面,就有它的不足之处,这是人生的哲理。水桶里的乾坤片木能平,眼前的世界,谁人能够主宰?

比兴是诗歌的传统手法,首联既含着盛衰之道,又见当时小心翼翼的劳动景象,更隐晦的道出了世事的无常,心境的压抑。诗在言外,意在诗外,这样即能引发诗句以外的感想,也体现了诗词创作的技巧,否则诗句就会显得平直无味缺少内涵。

颔联承上句而来:“一担乾坤肩上下,双悬日月臂东西。”出句雄旷,对句瑰奇,既有肩担天下洞彻幽微的意境,又有不堪重荷躲无可躲的隐喻。诗人用故作庄重实为调侃的口吻,把渺小的自身故意写成伟岸的形象。在这里,诗人采取夸张的艺术手段,用比兴寄意来况味自嘲,在诙谐雅谑中饱含浓浓诗意。

颔联对仗工整,形象鲜明,体现了诗人驾驭语言的娴熟和深厚的文字功底。诗的语言是精炼的,也是含蓄的。用精炼的语言把内心含蓄的思想表达出来,且立意不俗,这就是艺术。这也是诗词的精髓所在,生命所在,魅力所在。

颈联“汲前古镜人留影,行后征鸿爪印泥”,出句转说汲水之前所见之景。没有取水之前,井水无波犹如古镜光鉴照人。诗人没有说所照之人形象如何,然而读者自然而然的会去想象诗人弯腰看井之态。再切合贾岛的“新诗不觉千回咏,古镜曾经几度磨。惆怅心思滑台北,满杯浓酒与愁和”,便能捕捉到诗人埋在心底深处的惆怅情绪。

镜鉴之典,流传甚广。一口井便是一面镜子,“世人镜鉴。前惟训,人惟贤,镜惟明,故君子惟鉴之务!”镜鉴,不仅能鉴己,更能鉴世。

颈联对句进而言说挑水上路后行走时留下的一串串脚印,就像要远行的大雁在泥泞的土地上留下的爪印一样。汲前留影是写诗人正面,行后印泥是写诗人背影,前后映照间,那份孤寂的形象便跃然纸上刻在心底。

征鸿,古人常常利用它们寄寓自己的情怀。以豁达乐观著称的宋代大文豪苏轼所写的“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便与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可堪遐想。

尾联“任重途修坡又陡,鹧鸪偏向井边啼”,回看前六句皆是无声之作,而结句则是有声之啼。这一发声,便如画龙点睛般吟出了“行不得也哥哥”的内在含义。“任重”取典于《论语·泰伯》篇:“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诗人把挑水的工作升华到任重的层面,既见庄重又觉滑稽,而鹧鸪的叫声听来既觉得突兀,更觉得心酸。

古代的文人墨客,多喜欢借鹧鸪来抒发情思,使之成为一种特定的意象。鹧鸪虽不会光顾北大荒,但却是诗词里的常客,借以表达游子的凄苦和强烈思归之情。晚唐郑谷的诗以鹧鸪成名,南宋辛弃疾的词以鹧鸪来表述内心的孤独与苦闷。元代梁栋有诗:“奈此乾坤无路何,行不得也哥哥”。诗人亦有自注云:“鹧鸪鸣声,人谓为‘行不得也哥哥’,此借其意,非真闻其声,北大荒似无此鸟。”

聂绀弩的井边鹧鸪,是行不得,说不得,还是归不得?应该是兼而有之!诗人在此用想象中鹧鸪啼鸣的艺术手段将全诗推向高潮。

全诗八句,起承转合极见章法。诗人用看似轻松实则沉重的笔调,写出了看似庄重其实可叹的感受。全篇虽然没有一句悲愤或牢骚的话语,但是读者自能真切的体悟到诗人的心酸与沉痛,而这种心酸与沉痛又不是仅仅限于自身狭隘的感受,这便是此诗令人称颂之处,诚不愧于“当代之离骚,诗家之楷模”的美誉。

作为田园诗的另类,诗人在艰苦的环境中没有自怨自艾,而是借助生花妙笔,娴熟的运用比兴、诙谐、反讽等艺术手段把时代的洪流生动地刻画在作品之中。其卓然风骨和超然的诗人情怀,不仅值得我们敬仰,更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深入体会,深入学习,并且为之传唱不衰。

点赞
收藏
推荐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