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作品详情
宁海竹枝词与元宵灯节 [其它]

应可军     发布时间: 2023/1/20 8:53:34
阅读:447次      分享到




宁海竹枝词与元宵灯节 




文/应可军


元宵节: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又称为“上元节”。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元宵节习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不过,正月十五元宵节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正月十五燃灯的习俗与佛教东传有关。唐朝时,佛教大兴,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供佛”,佛家灯火于是遍布民间。从唐代起,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并逐渐成为民间习俗。元宵节是中国与汉字文化圈地区以及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元宵节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等传统民俗表演。2008年6月,元宵节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宁海的元宵与全国的日期不同步,在农历正月十四过,俗称“十四夜”起因于何时,已无资料可考,晚清诗人王吉人,他在《日吟小草》里写道:“元宵增得畅怀无,游兴将阑复,一阵衣香人似蚁,倩谁绘出太平图。”此书是按日期顺序写的,也是在农历正月十五日这一天写的,说明宁海在晚清时也是与全国一样时间过元宵节,现在来看看其它诗人写的诗词,领受一下宁海古代的节日气氛。如胡陈鲍谦《梧岑杂咏》“元宵灯火闹芳春,演剧年年为赛神。近日桑园歌拍好,弋阳旧調喜翻新。”



大湖胡日晋《大湖竹枝词》“上元灯市遍安排,多少行人畅雅怀。只听儿童归笑说。山头灯好胜长街。”百姓口碑非常厉害的。当时山头村的灯会十分厉害,山头灯人会,也称“鳌山灯会”,是宁海县长街镇山头村元宵期间举行的传统节庆活动。据《旗山冯氏宗谱》和《山头村史》载,该活动自明朝起历代相沿,迄今有500年左右的历史。连把长街的灯会都比下去,大家包括儿童也纷纷传说山头灯好胜长街。桥头胡尤荣龙《上尤竹枝词》“灯光月色艳新春,狮子打来酒碟陈。锣鼓棒拳声远震,应教尚武有精神。”力洋叶得薪《长亭竹枝词》“元宵杂戏集年年,彻夜怜侬未得眠,狮子龙灯才过去,门前又闹采莲船。”长街陈其传《龙山竹枝词》“元宵观喜动人家。男着新衣女戴花。齐向外吴桥上去,外山庙里拜关爷。”前童镇每年正月十四的元宵鼓亭抬阁行会,始于明代,至今已有多年历史,当年一位叫童濠的家族祖先发动民众开渠引白溪水入村,让前童土地得到浇灌。村民精雕细刻了18杠抬阁,在每年正月十四、十五的日子里于村内外巡游以此祈求丰收与平安。这项民间活动已成为浙东有名的元宵嘉年华。1997年,宁波市文化局授予前童为“鼓亭之乡”;2006年,前童台阁列入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2009年,前童行会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代表项目;2014年前童元宵行会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7年童全灿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录。在宁海,正月十四要燀址界、喝胡辣汤。具体的做法是:早晨将樟树枝叶折来,插在门首,说是“压瘴气”。黄昏,一人手持樟树枝叶和易燃的草把点着火,发出一股清香,沿着家里旮旯走,另一人拿一把扫帚跟在后面扫,嘴里反复地念“燀址界,燀址界。燀燀樟树梗,银子哗哗响;燀燀樟树叶,银子叠打叠;金银财宝燀进界,腌躜晦气燀出外。”并阖家在一起喝糊辣羹。糊辣羹,一般也是十四夜吃的食品,先在锅里炒好肉丝、冬笋丝、香菇、木耳、蛏干、香干丁、油豆腐丁、川豆板、菠菜等,米粉用水调匀后,混在一起烧开糊状即成糊辣羹。十四夜有些乡间小孩拿着碗,到各家各户品尝,特别是有新媳妇的家庭,还要比较手艺高低。正月十四的一市镇,为前去的游客准备了一顿丰盛的大餐。这一天,全镇几乎每户村民家都要点起灶火,摆上大锅,煮一锅满满的馏。馏的配料十分丰富,有猪肉、冬笋、墨鱼干、牡蛎、香干、虾皮等,配料切成细丁,蔬菜切碎。料理翻炒后,往锅里加满水,待水开放上新鲜蔬菜,再将均匀掺水的米粉倒入锅中,一边慢倒,一边不断搅拌。待沸腾时,撒上爆炒过的花生和葱花,倒入牡蛎,搅动几下锅铲就可盛碗吃了。这种多肉多蔬菜的叫“咸馏”。还有一种馏会加入苹果、菠萝、桂圆、蜜枣和葡萄干,做成了“甜馏”,酸酸甜甜,口感非常好。根据一市风俗,甜馏也是“媳妇馏”,新婚第一年的人家都会制作甜馏,寓意着新人甜美幸福。相传,吃馏的习俗始于戚继光抗倭年代,当时,戚家军与倭寇浴血奋战、最后缺衣少食,村民感激戚家军舍命保家卫国,对百姓则秋毫无犯,故自发拿出各自的粮食、蔬菜等食物,混杂在一起做成糊状的羹,供戚家军充饥,此羹就叫“馏”。此后,这留下古代军民鱼水情佳话的“馏”渐渐在当地盛行,成为元宵节独特的待客风味美食,这习俗代代相传、沿袭至今,成为宁海南乡东岙一带特有的民风民俗。有些地方举行的活动,在历史长河中消失只能以诗为证,在宁海竹枝词找到一些痕迹。宁海竹枝词承载宁海地区民众的观念心理与审美情趣,纪录着他们的理想、情感,并长期扮演着沟通知识精英阶层与普通民众,传播地域文化信息,表达民众真实情感的重要角色,是农耕文明时期文化传播中最具生机的精神的媒介。与竹枝词相伴,也是宁海诗人的审美化生存方式。然而,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发生转型,随着商品经济汹涌袭来的大众流行文化,强烈地冲击着传统文化。介于口传和书写之间的竹枝词也未能幸免于难,受到新的文化元素和文化样式的挑战甚至重创,失去了创作和传播的群体与渠道,流传了千年的记述工具竹枝词已然处于濒危的境地。


点赞
收藏
推荐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