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作品详情
芬芳沙枣开宁夏 ——吴淮生和他的诗歌创作 [文章]

张铎     发布时间: 2021/8/4 16:35:26
阅读:601次      分享到

          我即将离去

           ——留给爱人、亲人和友人

    我即将离去/去到那永无返程的地方/一路上我并不寂寞/卡隆的渡船为我遮风避雨/孟婆的茶棚也可以小坐/亲爱的人们哪/我带着你们的记忆/你们的怀念 /你们的全部关爱远行/然后枕着它们安眠

     我即将离去/漫长旅程我已走得太疲倦了/需要躺进休止符里憩息/但我怀念已经消逝的一长串彩色的梦/无论是阳光明媚的春晨/还是风雪交加的冬夜/无论是友人/还是亲人深情的叮咛/我都放在灵魂的收藏夹里永存

    我即将离去/我将我的记忆我的怀念我的梦幻/  我的影子/我的诗文/  我火热的爱……/都留给你们/ 留给这烦嚣而美好的红尘/然后轻松远行

这是老诗人吴淮生先生90华诞时,创作的一首诗。全诗采用内心独白的方式,每节以“我即将离去”开头,营造出一种表现内在情绪的艺术氛围,这氛围冲击人们的心灵,荡起无数回音。事实上,这是一个耄耋老人,在人生最后时刻的真情告白,来自诗人生命本身的直觉。诗作分三节,开头向人们报告要去的地方,那儿是人生“永无返程的地方”。诗人不说自己“寂寞”,而是说大家担心他“寂寞”,故而反过来告慰人们,“我带着你们的记忆/你们的怀念 /你们的全部关爱远行”,请不要担心我。起伏跌宕,一唱三叹,形成了诗的旋律,骤然增加了诗的情绪宽度。然后宕开一笔,回忆自己走过的路。尽管“漫长旅程我已走得太疲倦了/需要躺进休止符里憩息/但我怀念已经消逝的一长串彩色的梦”,而且把这一切“都放在灵魂的收藏夹里永存”。从自身的感觉刻画对生活的感受,折射出生活和心灵的多重色彩,但又催人泪下。最后写自己把一切都留下。“留给这烦嚣而美好的红尘/然后轻松远行”。细究其诗,看似超脱、达观,却又感慨人生,流露出一种茫然和惆怅之情。如“彩色的梦”、“美好的红尘”、“温馨的话语”、“深情的叮咛”等等。诗作显示,吴老追求的不是客观生活的外在真实,而是现代人复杂意念、微妙感情的内在真实。由于该诗贴近生活本身,贴近人的本身,纯净而又能折射出复杂的光彩,透明而又有一种朦胧的神秘感。语言通俗易懂,朴素自然,没有令人眼花缭乱的意象,也没有夸张、变形、错觉,铅华落尽见真醇,达到了陶渊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艺术境界。

吴老是安徽泾县人,1929年出生。1958年,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响应学校的号召“到边远地区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志愿到正在筹备中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工作。到银川后,先在教育部门供职,又转到文学界。吴老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历任中国散文学会理事,宁夏文联文学讲习所常务副所长、文艺理论研究室主任、作协副主席等,《朔方》编辑部副主任、《塞上文谈》主编等。中华诗词学会发起人之一,现为名誉理事,宁夏诗词学会名誉会长。个人小传被收入《中国文学家辞典》、《当代中华诗词家大辞典》、《世界华人文化名人传略》等十五种辞书。宁夏有突出贡献专家。

吴老写新诗也写诗词,亦写散文、评论,各种文学体裁均有建树。自1945年,在家乡安徽《泾县报》发表处女作散文《黄昏》以来,迄今,吴老已在海内外百余种报刊上发表新诗、诗词、散文、评论和小说等各种文学作品一千余篇(首)。出版了诗集《塞上山水》、《漂泊的云》、《新声旧调集》,散文集《梦里青山》、《人世沧桑谁识》、《思濂庐散文》等十余种。他的新诗作品入选《中国四十年代诗选》、《中国西部诗选》、《当代短诗选》、《中国50年诗选》等,诗词作品入选《中国当代诗词精选》、《当代中华诗词选》、《五四以来诗词选》等,散文作品入选《中国新时期抒情散文大观》、《中国散文百家谭》等约90余种海内外文学作品选集。文学作品曾获宁夏第一、三、五届文艺创作一等奖等。

诗人年过九十,仍笔耕不辍,时有诗词、评论佳作问世。

2015年,自治区文联在“塞上文艺名家书系”,推出了《吴淮生诗文选》。2019年,又拍摄了“宁夏文艺名家——吴淮生”专题片。吴老70年的创作历程,饱尝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但精神始终不倒,勇于探索,积极进取。他的作品多以表现宁夏山川风物、名胜古迹以及亲情友情为主,题材广泛,言近旨远,清幽出尘,豁人耳目,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宁夏最早走向区外,在全国产生影响的诗人。

吴老在致力于文学创作的同时,还乐于为他人作嫁衣裳。多年来,编辑、主编或与他人合作编辑出版了许多书籍。如《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学语文课本》(全套)、《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书》(全套)、以及“塞上诗丛”、《宁夏当代作家论》、《宁夏文学十年》等书。

 吴老的新诗《一对老少校友》收入《新中国50年诗选》,可谓是他的代表作。“我和女儿/漫步在春天的学府里/我寻找烟的淡蓝/她欣赏叶的新绿/那座最早的教学楼还在/只是苍老了多皱的身体/啊,还是那间阶梯形教室/靠着那扇洞开的窗子/我度过第一个五十分钟/心儿沉浸于深邃的湖里/此刻。窗口的座位空着/课椅扶手上有书和笔/洋槐树下,还留有/我的散文诗的梦吗/女儿悄然拾起的/却是《拓扑》与《天体物理》/忽然上课铃响了/我猛地一脚跨了进去/而另一只脚呢/却被女儿轻轻地拽与原地/一对老少校友/中间是三十年阳光风雨......”两代人,一对老少校友,一个“寻找烟的淡蓝”、如烟的岁月,一个“欣赏叶的新绿”;一个寻找“散文诗的梦”、人生的梦想,一个“悄然拾起的/却是《拓扑》与《天体物理》”。“一对老少校友”,他们之间,竟有那么多的不同。极情尽态,自然生趣,言真语挚,诗人呈现出了全新的价值观和审美观。熟悉的上课铃声响了,诗人仿佛又回到当年,但跨进教室的脚,“却被女儿轻轻地拽与原地”。时间不会倒流,现实就是这样残酷。“一对老少校友/中间是三十年阳光风雨......”诗在这儿戛然而止,让读者尽可以从各自的人生体验中,去联想、去填补诗句留下的大片空白,从而在审美感受中获得了大于具象的艺术享受。诗作的概括,也超越了生活表层,直接通向人的心理深层。仅通过勾勒“一对老少校友”之不同,以小见大,就写出了新生活的节奏,时代的变化,以及对光阴流失的喟叹,还有自嘲中暗含的些微自许。诗人深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从中发现了更真实,更本质的存在,既表现出很强的主观色彩,又再现了真实的客观,创造出一个令人陶醉的审美世界,让读者漫步其中,遐思不已。

吴老参观青铜峡大坝电厂之后,以《参观青铜峡电厂》为名,写过两首诗,一首古体诗,一首新诗。在我的记忆中,诗人的风格一贯清丽、柔婉,但这两首诗,却让我感到一种豪壮之气。新诗略去,只看七律:“东去黄河几度旋,问渠底事竟流连。当时月黑风高处,此日银华火树悬。峡上平湖开宝鉴,坝前玉瀑溅飞烟。明珠谁撒三千斛?溶作西陲不夜天。”前两句描写黄河,抓住“几度旋”之特征,即蜿蜒曲折,给人以动态感,显得生机勃勃,以致“竟流连”。接下来两句,写大坝电厂。谁知道今日的“银花火树悬”,竟是过去“月黑风高处”。一句“月黑风高处”,寄意深刻,让人思绪万千。然后写大坝,高峡出平湖,就像把一面宝镜打开了,令人美不胜收。坝前湍急的流水,如玉又如烟,摹状精准,令人遐思。诗的空间色彩,如“黑”、“银”、“火”等,与诗人的感情色彩水乳交融,达到了“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审美效果。那么,到底是谁“撒三千斛”,化作塞上的“不夜天”,不用说,肯定是新时代的建设者。全诗时空、情景交融,音韵铿锵,婉转低回,豪情满怀,极有气势,加之言辞简净,意蕴深厚。而作者又隐身诗中,只用形象说话。这是王国维所说的“无我之境”,是审美主体向审美客体的移动。其实并非“无我”,只是“我”藏于形象之中。吴老的这类诗,不仅有助于将客观景象与主观心象叠加在一起增加诗味,更有助于拓展诗的历史空间和思想容量,在某种意义上而言,也更为蕴藉,更为耐人寻味。从而使诗作既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又有时代印记。

吴老除了讴歌塞上,还撰写了其它题材的大量作品,无论写什么,都有感而发,工稳切当,寄意深远。人生的价值,在于不断地求索。人活着,不是目的,重要的是精神的不朽。吴老扎根塞上,注目华夏这块热土,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宁夏人民的文化教育事业。他就像一棵挺拔的沙枣树,耸立在贺兰山与黄河之间,不声不响地散发着自己的芬芳,用吴老自己的诗句概括就是,“芬芳沙枣开宁夏”,生气远出,清香袭人,不绝如缕......

我是秋天枝头的红叶/并不悲叹自己行将飘零/我憧憬明年的满树新绿/用火红的颜色催它诞生/我是隆冬飞扬的雪片/十分珍爱自己洁白的身影/有一天我将化为流水/流水啊,也赠给人们明净

这是吴老的自况,我不想再多说,就此打住!

点赞
收藏
推荐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