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七绝] 黄河金岸
黄河水过贺兰山,疑是银河下九天。 塞上凤城拨地起,人间仙境是银川。
发表时间:2021年08月04日 18:00:03     分类:诗
   682         1
[文章] 拳拳赤子情 殷殷爱民心 ——刘虎诗文《厚德集》序
著名作家张贤亮曾说:“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贯穿着‘学而优则仕’的选拔人才制度,所以古今官员皆文人。”因各级公务人员大都是文化人,故而相当一部分人有一种文人情怀,喜欢舞文弄墨,更喜欢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素来是中国文人的优秀传统。刘虎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按时下的说法,是一个文化人。窃以为,刘虎是一个文人气息更为浓重的典型的文化人,和我平常所见的行政工作者不大相同,言谈举止温文尔雅,有一种儒者之风骨。 作为一个在县区领导岗位工作多年的资深公务人士,刘虎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创作了数百篇(首)诗文,影响不小。2014年他的理论文章发表在《求是》杂志上;2017年,理论文章又登上了《中国政协》杂志,并多次荣获省级和国家级论文奖励,作品入选《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诗词箴言录》《为人民放歌》等集子。综观刘虎的理论文章,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谈观点,说思考,从不人云亦云,且颇有见地。如《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的思考》一文,不板着面孔说教,立论严谨,论证严密,有理论高度,又便于操作,因而被全国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发展专业委员会评为优秀理论成果一等奖,后来又被编入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科学发展铸就辉煌》一书。又如《以民为本是落实好“三农”工作的根本保证》,从自己耕耘数十载的农业农村工作谈起,娓娓道来,说理中肯,用情颇深,令人信服。事实上,我国古代的政论文章大都很有文采,可以说是既形象,又生动,但这个传统被不少人弄丢了,而刘虎能够保持这个传统,尤为可贵。文章说到底是要让读者读的,没有表现力,谈何影响? 刘虎的理论文章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作者所有的诗文都有一条红线,贯穿始终,那就是拳拳赤子情,殷殷爱民心,用他的文章标题说:是“在职不敢忘民苦”,用他的诗文集辑名说,是“责任、感恩、追求”。“感恩才会思报,才会有责任,才会有担当。”有人文情怀的人,大都自律性较强,有使命感,也有担当。作者的这几句话,其实是他理论文章的一个很好注脚。与一般喜欢写理论文章的公务员不同,刘虎还喜欢撰写修身养性类文章,而这更是一个具有人文情怀公务人士的特点。如《简谈公务员的作风与形象》《读书与做人做事做官》《做人要有骨气》等。自然、冲淡,作者将感情渗透到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让读者不由自主地受到感染。这类文章,可称之为随笔,有感而发,语言朴实,再读便会发现闪光的佳句,思想的火花,以及那颗炽热的心灵。“公务员应当做到——在社会上是一个有素质/善于助人为乐的好公民;/在基层是一个有能力/乐于奉献服务群众的好公仆/在单位是一个有朝气/善于学习敢于担当的好同事/在家里是一个有孝心/肩负责任同甘共苦的好成员。”这些精警凝练的语句,意深情浓,其实就是诗。极省简的语言里,包含着某种跳跃性和多义性,深中肯綮,因而托意深远,引人入胜,启人深思,质实而含义丰赡。 诗人的父亲是一位教育工作者,钟爱诗词歌赋,退休后创作了300余首诗词作品,出版了两部诗文集。受父亲影响,刘虎也喜欢创作诗词作品。尤其是到石嘴山市政协后,文如泉涌,创作了200余首诗歌作品。虽说才开始创作,但在诗艺上已取得了较高的成就。试看《春日过平罗姚伏镇》。诗人在诗前小序里写道:“2018年3月27日回平罗县姚伏镇老家祭祖,沿途看到麦苗青绿,草长莺飞,农民种瓜点豆,机声隆隆,一片春耕之气。到了太阳落山之后,缕缕炊烟冉冉升起,阵阵菜香飘来。不一会儿,农家谈论全国“两会”的欢语声传来,深感今日之中华,处处洋溢着迈向习近平新时代的青春气息,故欣然歌之。”“昨夜微风细雨来,/今晨野花遍地开。/塞北古镇春意浓。/笑语声声如云霭。”作者只用了28个字,就勾勒出一幅塞上春景图。开首一句“昨夜微风细雨来,”初看起来,有孟浩然《春晓》的味道,更有杜甫《春夜喜雨》的余韵。昨晚微风徐来,细雨蒙蒙;今早空气清新,野花盛开。一个“开”字,而且是遍地“开”,动词的灵活运用,使大地显得生气勃勃。由于“春意浓”,所以“笑语声声”,而且飞入了“云霭”,那袅袅炊烟中,表现出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独特体悟,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全诗景中含情,情自景生,情景交融,客观的环境与作者的主观心境,感受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开合有度,跌宕有致,创造了一种生机盎然的艺术境界。当然,这浓浓春意,不只是自然之春,更为重要的是时代之春。作者在诗前小序中说,这首诗是在全国“两会”之后所作,诗中乡亲们谈论的就是“两会”精神。诗人讴歌我们伟大的时代,含而不露,不动声色,颇见其旧体诗词的艺术功力。又如《百年老藤》等,似乎并不怎么刻画景物,却能在景物中透露出作者的情思,寥寥数句,神情毕肖,深得唐人诗作的神韵。这也说明了,写诗不能专在景物上下功夫,而是先要有真情实感,才能写好景物,写好作品。否则,事倍功半,甚至毫无效果。 众所周知,“厚德载物”的出处是《周易·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是说品德像大地一样容纳百川,指道德高尚者能承担重的任务。在某种意义说,只有行善积累厚厚的功能,才能承受得起你今天所拥有的所享受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由此可见,刘虎将自己的诗文合集命名为《厚德集》,不仅仅是昭示了自己的赤子情、爱民心,当别有寄寓,故弥觉动人。 是为序。
发表时间:2021年08月04日 16:50:23     分类:诗
   649         0
[文章] 三百六十五场梦 近乎一半梦三营 ——读王祥庆老师的诗词
清惠堤上柳色好,农家田舍瓜果新。 三百六十五场梦,近乎一半梦三营。 这首诗是王祥庆老师《三营中学四十华诞纪盛》组诗中的第三首。 清惠,指清惠渠,是固原市原州区三营中学东边的一条灌溉渠,渠边有许多柳树。“柳色好”的时节,渠水悠悠,一路欢歌。课余,同学们或坐在树下看书,或聚在一起讨论问题。那景,那人,迄今难忘。清惠渠外,便是“农家田舍”,阡陌纵横,屋舍俨然,瓜果飘香。一个“柳色好”,一个“瓜果新”,作者的怀想和喜爱之情溢于言表。一年“三百六十五场梦,近乎一半梦三营。”全诗没有生僻字,通俗易懂,含蓄蕴藉,清新自然,但又催人泪下。作为三营中学曾经的一分子,读到此处,我禁不住泪眼婆娑,思绪万千。 王老师是甘肃省泾川县人,1957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学院中文系。在三营中学任教时,年富力强,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天下午,我和几个同学,在校园里办黑板报。王老师外出归来,看到我们办的黑板报,有一块空白,于是拿起粉笔,填写了白居易的一首词《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然后,又给我们讲起了这首词的意思。白居易曾在江南杭州、苏州等地为官,深受当地群众爱戴。这首词就是他回忆江南的作品。阳光映照的江边红花,比熊熊燃烧的火焰还要红;春风吹拂的满江绿水,像青青的兰草一样绿。比喻的精妙运用,把江南的春天渲染得那么秀丽明艳,生机勃勃。在王老师的描述下,我仿佛置身美丽的江南,深深地陶醉! 在三营中学上学时,我知道王老师喜欢诗词,但不知道他也写诗词。后来业余时间,协助已故的著名诗人,时任宁夏诗词学会会长秦克温先生编《夏风》诗刊,偶尔发现王老师也创作诗词作品。不少作品还被收入《当代诗人咏宁夏》《夏风诗词选》等诗词集,并曾荣获宁夏文联《朔方》优秀诗词奖。2016年卷《宁夏文艺评论》刊载的《宁夏新边塞诗的流变及艺术特色》一文,专门谈到了王祥庆老师的诗词创作。 王老师的诗词作品情真意挚,静穆邈远,曲尽其致,艺术特色鲜明。如《除夕思乡》:“游子乡愁鬓上霜,关山梦断九曲肠。经年未饮泾河水,犹忆娘亲茶饭香。”除夕之夜,万家团聚,而作者由于在外工作,不能与亲人一起欢度春节,故而“乡愁”就像两鬓的白发一样浓密。“鬓上霜”,与冰冷的“霜”谐音,看似与乡愁并列,其实是递进关系,烘托乡愁之浓之重。着一“霜”字,诸种感觉打通,力透纸背。“关山梦断九曲肠”,极写诗人思念亲人,思念故乡。接下来,诗人说有好多年没喝泾河水,实际是说多年没回故乡,但始终记得母亲的“茶饭香”。否则,就不会有“关山梦断九曲肠”。 王祥庆老师除了创作诗词、书法作品,还画画,是个地地道道的多面手。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如今我也常常“梦三营”。
发表时间:2021年08月04日 16:48:35     分类:诗
   619         0
[文章] 捎去红枫一片 ——诗词集《轻抚丝弦唱素秋》序
最早接触邹慧萍教授的作品,是一篇散文《我的黑城子的爷爷》,情感真挚,诗味浓郁,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乃至于那个像我祖父的黑城子爷爷,时常出现在眼前。后来先生将自己的作品收集在一起,出了一本散文集《行走的阳光》,我为这部散文集写了一篇读后感《阳光之人阳光之文》,谈了谈读先生作品的初步感受,在报上发表后,又收入我自己的文集《塞上涛声》。不久,先生推出了一本专著《最美中华诗词100首诵读指导》。查阅了有关资料,始知先生不光是一个有成就的作家,还是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长期从事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和普通话口语交际教学工作。怪不得这本书题解精当,注释准确,诵读指导到位,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这也是宁夏学者出版的第一部研究朗诵艺术的专著。为了便于读者学习,先生还延请宁夏朗诵艺术学会主席哈若蕙以及副主席朱江等朗诵名家和部分学生朗诵了书中所选的作品,制成光盘附在书后,使该书生辉不少,出版后深受广大读者欢迎。 邹先生擅长写散文,又通晓音律,故而她的诗词作品格律严谨,情切语挚,真率隽永,辞浅意深,别具一格。如《西江月·梦里山城秋色》: 梦里山城秋色,匆匆又是一年。凭风遥祝体祥安,捎去红枫一片。 塞上纵横阡陌,淡然还复悠然。且抛满腹愁和难,抬首高天云淡。 在古代,诗大都有题目,而词一般没有题目,只有词牌名。到了现代,诗人填词起名者,渐渐多了起来。然而这首词加题目,关键是带有强调之意,即诗人写的是“梦里山城秋色”。山城指固原,地处宁夏南部山区,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作者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固原工作,如今离开山城固原“转眼二十余年”,而在梦中思念的却是“山城秋色”。“日有所思,夜有所梦”,那么“山城秋色”给作者留下的印象极为深刻。说是写“秋色”,开首又写时光流逝,“匆匆又是一年”。接下来过渡到写固原的友人。除了祝福她们“体祥安”,还要“凭风”给她们“捎去红枫一片”。这句诗令我想起南北朝诗人陆凯赠范晔的诗,“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陆凯和范晔是好朋友,陆凯在梅花盛开的江南,给远在长安的范晔,寄了一枝梅花。以花相赠友人,别开生面,极富情趣,烘托出了两人友情之深。陆凯送友人的是鲜花,邹先生送友人的却是树叶,即“红枫一片”,准确地说是“一片红枫”,但就是这似火的一片枫叶,昭示着作者对老朋友的感情像火一样红,非常真挚。由于色彩鲜明,颇为传神,令人印象深刻。 上阙末一句由枫叶写到秋色,自然而然过渡到下阙集中写“秋色”。“塞上纵横阡陌”,阡陌指田间小路,出自晋代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山城秋色最有代表性的竟是“阡陌”,那在田间纵来横去的小路。而这田间小路,只有收获季节过后,才能看得清。由此可见,这山城并不大。古词新意,凝练、清顺,写出了诗人眼中山城固原的地理特征和时代特色。“阡陌”之中,色彩斑斓,果实累累,清香四溢。徜徉其中,饱览丰收的美景,呼吸大地的芬芳,感慨良久,情溢景外,真是别有一番韵味。晋陶渊明诗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东篱下采摘菊花,不觉意看见了远处的南山,“淡然还复悠然”。邹先生与友人在田间散步,看见的却是“阡陌”,脚下的小路。这井字般的小路,怎能让人做到“淡然还复悠然”,我看比较难。否则,就不会出现“且抛满腹愁和难,抬首高天云淡。”这里的“高天云淡”是毛泽东著名词作《清平乐·六盘山》首句“天高云淡”的倒装。试想,红军长征时期,地上围追堵截,天上狂轰滥炸,这是多么危险和困难!而现在遇到的“愁和难”又算得了什么。何况如今“高天云淡”,天地宽阔得很,又有什么可“愁和难”呢。以地带景,内涵丰富,质实感人。故地情深,老友情深。梦中的山城秋色,有太多人生的无奈与矛盾。所谓事业功名,在无情时光的冲刷下,既不“淡然”,又不“悠然”,常令人“满腹愁和难”,但是抬首远望“高天云淡”,以致作者的心情转为晴朗,旷达,显示出一种意兴潇洒的豪情。此词由“红枫”、“阡陌”“高天云淡”之秋景,一步步转入人事,反映出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切体悟,忧而不伤,哀而不怨,豁达大度,别有怀抱,这是诗人创作的一个比较显著的特点,在女诗人中比较少见。 邹先生喜欢填词,也喜欢写诗,而且曲写幽思,慨然一吐,内涵丰富,刚健清新,别开异境。如《岁末湖畔散步即景》: 岁晚黄昏寂寞风,疏林湖畔少人踪。 孤飞鸦鹊徐徐乱,群舞芦花渐渐空。 紫气融融朱鸟落,金星点点暮云横。 回身惊见团圆月,始悟相思天地同。 前面那首词写的是在田间散步,这首诗写的是在“湖畔散步”。一年将要结束的黄昏时分,晚风轻轻的吹着,“匆匆又是一年”,又是时光流逝。由于到了岁末,树上的叶子掉光了,林子当然显得“疏”,加之又是冬晚,那湖畔肯定“少人踪”。恬静闲适,本是世事纷扰之人,向往之地,而此时在湖畔的散步者,却是那么“寂寞”。一个个“孤飞”的乌鸦和喜鹊,在天空慢慢飞着,渐渐地竟有点乱。着一“乱”字,借鸦鹊之乱,写出了诗人自己心情的烦乱。至于芦花“群舞”,表面上是写芦花在“寂寞风”的吹拂下,飞完了,空空如也,其实是侧写心空也空了。思深律细,似有唐人之风。 以上四句勾勒了地上的景物,借景抒情,抒发了作者的“寂寞”之感,动静结合,清新自然,浑然天成。下面四句,写天上的景物。“紫气融融朱鸟落,金星点点暮云横。”紫气东来,给人带来融融的暖意。朱鸟,朱雀,这里借指太阳。夕阳西下,天上的点点金星闪闪烁烁。一块条状的“暮云”横在眼前。这个“横”字,让我们想起唐朝著名诗人韩愈的“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诗句,但此处的“横”,不是“云横秦岭家何在”之“横”,挡住了去路,而是像桥一样,即那座有名的“鹊桥”,把两岸连接在一起。“回身惊见团圆月,始悟相思天地同。”“团圆月”一般是指八月十五的中秋月,此刻是岁末,哪来的“团圆月”。正因为如此,才“惊见”,当然也有月亮初升,看到她,亦有“惊”之意。事实上,是岁末这个月十五的月亮,但诗人这一美好的误会,一唱三叹,拓宽了诗境,弥觉情长。至此,诗人“始悟相思天地同”,即开始觉悟,相思天上地上原来是一样的。该诗从地上写到天上,到二者同一,有张有弛,曲径通幽,刻画出了诗人的情绪转换,以及思想认识的升华,给人一种豁然开朗之感。这个由阴转晴的过程,说明了作者有蓬勃的上进心、事业心,不甘平庸,这也是时代使然。不过,作者在诗中喜用“横”字,切人切事,颇为尽致。如《塞上夏日雨后即景》“鸥随云影尽,日落紫烟横。”这横在眼前的“紫烟”,犹如“金星点点暮云横”,一点也不“横”,也没有韩愈“云横秦岭家何在”的“横”的意思,反倒有点亲切,让人充满了希望。以致“始悟相思天地同”,这充分表现出作者对人生的通达与彻悟。诗人把自己“捎去红枫一片”,“孤飞鸦鹊徐徐乱,群舞芦花渐渐空”情思,描写得那么深刻动人,充满诗意,若仔细体会,便可发现诗人飘然洒脱的心境,旷远超脱的人生态度。毋庸讳言,这达观的背后有无限的感慨。 先生笔下的秋景色彩斑斓,摇曳生姿,美不胜收。而秋景也有萧索的一面,那么人生在世,难免会碰到不如意或令人遗憾的际遇,既然这一切均是“天地同”,哪又何必太过执著呢!“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邹慧萍教授嘱我为她的诗词集《轻抚丝弦唱素秋》作序,对我而言,谈不上作序,只是拉杂写了一些阅读体会,不知妥否,尚请邹先生和诸位方家不吝赐教。
发表时间:2021年08月04日 16:44:05     分类:诗
   617         1
[文章] 人格与诗格交相辉映 ——秦克温和他的文学创作
秦克温先生是中华诗词学会发起人之一,曾任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理事,全球汉诗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秦先生又是宁夏诗词学会的创始人,曾任宁夏诗词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会长,宁夏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创始会长,《夏风》诗刊首任主编、《六盘高峰》主编,北方民族大学客座教授,宁夏社科联学术委员,曾连任宁夏作协5届理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著名诗人,《宁夏日报》资深编辑李震杰先生,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该报“六盘山”文艺副刊为阵地,培养了不少文学人才,如雷抒雁、乔良、秦克温、吴淮生、肖川、邓海南、殷实、刘国尧等诗人,都是李老发现和培养的。评论家高嵩先生曾说:李震杰先生是“生产诗人的诗人”。秦克温先生继承了李老的传统,以《宁夏日报》副刊“六盘山”、《夏风》诗刊为阵地,也为宁夏回族自治区培养文艺新人竭心尽力。宁夏的许多诗人、作家,如屈文焜、李云峰、虎西山、导夫、邱新荣、沈华维、张嵩、闫云霞、白林中等,都受过秦先生的真诚指导和无私帮助。 秦克温先生系宁夏平罗县人,自号宗白,笔名秦中吟,与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诗名相同。大学时代师从著名学者霍松林先生,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1951年在《宁夏日报》文艺副刊“宁夏川”发表处女作,六十余年,在海内外百余家报刊发表诗作2000余首,评论、小说、散文、杂文等约200万字,出版著作《秦克温抒情诗选》《朔方吟草》《诗论新篇》等十余种,主编《当代诗人咏宁夏》、《中华当代边塞诗词精选》、《当代中华诗词文库·宁夏卷》等数十种,作品曾获全国第三届诗歌节奖、艾青杯诗歌奖、中国当代诗词精品奖、首届中华诗词大赛优秀奖、《中国作家》世纪论坛文学评奖小说一等奖(长篇小说《梅花开了杏花红》)等各种奖项数十种。作品入选海内外百余种诗词选、新诗选、文论集。秦先生创作丰富,硕果累累,享誉海内外。 秦先生的新诗大都以塞上山水为背景,构筑属于自己的诗美世界,诗中回荡着热爱祖国和家乡的主旋律。当然,这种主旋律又呈现出多样化的情感格调,既有对生活的反思,对人生的追求;又有对历史的思考,对祖国和人民的拳拳之心。正是这种努力,使诗人积极向上的抒情格调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颇富艺术魅力。 我不叹十年风暴造成的精神沙漠 欣喜沙漠把人生之书向我打开 轻薄的嘲笑徒然使我自豪 我所选择的课题关系着祖国和世界 ——《我是治沙队员》 作者由眼前的“沙漠”写到“精神沙漠”,写到“人生之书”,写到“关系着祖国和世界”,刻画出了一个“治沙队员”的艺术形象,透出一种清新、勃发的生机,以及庄严神圣的使命感。其实这个“治沙队员”与其说是一个专业的治沙队员,不如说是诗人自己这个“精神沙漠”治沙队员。诗人无暇顾及许多,便在塞上引吭高歌,让人体味到一种坚定、果断的意味和不甘平庸的求索精神。在诗人的歌唱中,隐隐透出了时代的异彩,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理解。这种特质决定了他的诗作很有气势,且又深沉。“治沙队员”这样的艺术形象说明了诗人具有深沉的忧患意识,不是一个“抚摸着自己的伤疤/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徘徊”的人。由于艺术背景的具象化,使诗情向普遍性升华,给诗作带来较大的想象空间,这是诗人直觉艺术思维的结晶。 王维诗云:“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在我国有悠久的传统,春节更是如此。春节一般指农历新年,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人们在春节这一天都尽可能地回到家里和亲人团聚,表达对未来一年的热切期盼和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 “春节渐临更想孩,早盼归来,晚盼归来。深情尽在腹中埋,说个明白,诉个开怀。但见儿时语又塞,喜泪盈腮,热泪满腮。欣喜次女不在呆,既有辩才,又有文才。” 这是秦先生的词作《一剪梅·春节》。写春节的诗词浩如烟海,但诗人没有直接写春节,而是宕开一笔,通过思念孩子写春节。一年一度的春节又要到了,抒情主人公早晚都盼着孩子快点回来,想把藏在“腹中”的话,说个痛快,诉个开怀。谁料到,见了孩子喜泪盈眶,竟说不出话来。诗在这儿,陡起波澜,迂回曲折,增加了语言特有的想象度、感情度和感觉度,构成了一个人们既熟悉又陌生的艺术空间,使诗作具有打动人心的艺术力量。尤其是诗人希望次女“不在呆”的真情表白,这种深沉的父爱之情力透纸背,催人泪下。这情也许人人心中有,但笔下未必有。秦先生的诗词作品,虽抒发的是人之常情,却又极具个性特色,白而不俗,恰如黑格尔所说的“这一个”,语近情遥,颇有唐诗之韵致。 众所周知,诗美的内质在于美的情感,而美的情感是在于个性与非个性、确定性与非确定性的对立统一中显现出来。春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同时也是中国人情感得以释放、心理诉求得以满足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和永远的精神支柱。 秦先生写新诗出身,在创作古典诗词时,借鉴新诗运用意象、象征、时空交错和通感等多样表现手法,不断加强诗词的时代感、形象性,使之空灵有致,意趣盎然。如(牧羊少年): 曲曲花儿漫上天,白云如絮涌高原。 羊鞭甩出风难及,晚带繁星伴笑眠。 这首诗在听觉、视觉、心理感觉上都给人一种新鲜的感受。诗的开首从听觉起笔,一曲曲花儿漫上天,尽管我们看不清主人公,但“曲曲”和“漫”字,就把这位少年的形象勾勒了出来。可谓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白云如絮涌高原”是从视觉角度写羊群,羊群象白云,是比喻的修辞手法,而“白云如絮”乃喻中有喻。用白云比羊,意在强调羊的毛色光亮;用絮比羊,主要强调羊的肥壮,而“涌高原”这—动态描写,则说明羊之多。试想,在蓝天白云之下,一大群膘肥体壮的羊只,在牧羊少年清新激越的花儿声中,在高原“涌”动。一个“涌”字,不仅把诗人欣喜的心情形象地反映了出来,也透露出了时代的风采。接下来,“羊鞭甩出风难及”,又回到听觉,羊鞭声快到风都追不上。在这里,响亮的羊鞭声,已不单单是普通的羊鞭声,而是牧羊少年那种“风难及”的愉快心情的写照。这就象英国诗人雪莱所说的那样,“诗使它所触及的一切都变形”。究其原因,是感情在起作用。这和前两句诗写牧羊少年的高兴劲儿相比,又深入了一层。“晚带繁星伴笑眠”是心理感觉,用一个“笑”字,点明主旨,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诗作运用各种艺术手法塑造了一个牧羊少年的形象,描摹出了一幅情境交辉的放牧图,创造出一个令人神往的艺术境界。全诗没有一句直接写牧羊少年,但句句都与牧羊少年有关。可谓“不著—字,尽得风流”。而简短的诗句,匀称的节奏,深情的旋律,给诗作以形式美,与貌似平静的心态相吻合,与诗的美的内质相结合,空灵而包孕无穷,令人赞叹。这首诗,改造了传统诗词赋比兴的手法,避免了铺叙,运用了一些新的艺术手法。这样,更易表达抒情主体的主观感受,有鲜明地时代印记,又有独特的艺术个性。 秦先生在创作诗歌的同时,又将笔触伸进文学批评领域,为我区文学事业发展鼓与呼。宁夏大学朱东兀教授曾说,秦克温文学研究比较突出的特点是旗帜鲜明,另外是有的放矢,逻辑性比较强,说理也较透彻。朱教授的观点,我觉得比较中肯,符合秦先生的创作实际。如针对当时文艺理论界术语大爆炸,新概念堆砌,脱离实际,空洞抽象的洋教条,秦先生撰写了《坚持毛泽东同志倡导的优良学风和文风》,文章发表后,反响很大。从此,秦先生由创作界又步入了学术界。他提出的新诗“要多样化,不要单调”,我国诗歌“要化而不失本调”,这些论述立意高远,思想深刻,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著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美学家、全国毛泽东思想研究会副会长杨炳先生说:“秦克温同志文艺观点的主要内容、根本内容是正确的,因此是应该充分肯定的。”大家都知道,前些年在文艺理论界,当一个“讲话派”并不是时髦的事,可秦先生义正辞严地指出:“有人称我为讲话派,我实觉殊荣,因为我不知道中国的文艺离开了讲话精神能不能叫社会主义文艺。”秦先生呼吁振兴中华诗词,大力实践新边塞诗,但并不排斥新诗,这不仅仅是他写过新诗的缘故。他提倡当代诗词要“向新诗借鉴、学习。”秦先生认为传统诗词“格律过于严格,意象符号及语言外壳的老化,不利于表现现代生活和人们日益丰富的思想感情,”必须“根据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和现代汉语的特点,建设当代诗词,”即“使传统诗词现代化”。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文艺局原局长,著名美学家、文艺评论家严昭柱先生指出:“他的这些见解和诗事活动,为推动中华诗词走向繁荣起到了积极作用。” 秦克温先生去世后,全国各地诗友先后发来悼诗、悼文。中华诗词学会,以及全国不少省市区诗词学会也发来唁电。宁夏诗词学会、宁夏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夏风》诗刊编辑部筛选了其中的一部分,就为秦先生编了一期纪念专号,随后又召开了追思会。宁夏政协原主席、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原副主任,中华诗词学会顾问项宗西先生《痛悼秦中吟诗长》“文苑深耕数十年,朔方吟帜立潮头。痛君西去几多泪,不尽长河滚滚流。”表达了各界文朋诗友的共同心声。 “我全力讴歌生我养我的黄土地,和黄土地一样忠实质朴的黄肤色人民,以及我的祖国母亲。”这是秦先生的夫子自道。诗人的这种心迹,从他的笔名秦中吟和自号宗白就可以看出。秦先生是那种诗格与人格相统一的诗人,故而他的作品不会随着时光的消逝而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它将会像“飘香的黄土”一样流传下去。
发表时间:2021年08月04日 16:40:29     分类:诗
   619         2
[文章] 芬芳沙枣开宁夏 ——吴淮生和他的诗歌创作
我即将离去 ——留给爱人、亲人和友人 我即将离去/去到那永无返程的地方/一路上我并不寂寞/卡隆的渡船为我遮风避雨/孟婆的茶棚也可以小坐/亲爱的人们哪/我带着你们的记忆/你们的怀念 /你们的全部关爱远行/然后枕着它们安眠 我即将离去/漫长旅程我已走得太疲倦了/需要躺进休止符里憩息/但我怀念已经消逝的一长串彩色的梦/无论是阳光明媚的春晨/还是风雪交加的冬夜/无论是友人/还是亲人深情的叮咛/我都放在灵魂的收藏夹里永存 我即将离去/我将我的记忆/ 我的怀念/ 我的梦幻/ 我的影子/我的诗文/ 我火热的爱……/都留给你们/ 留给这烦嚣而美好的红尘/然后轻松远行 这是老诗人吴淮生先生90华诞时,创作的一首诗。全诗采用内心独白的方式,每节以“我即将离去”开头,营造出一种表现内在情绪的艺术氛围,这氛围冲击人们的心灵,荡起无数回音。事实上,这是一个耄耋老人,在人生最后时刻的真情告白,来自诗人生命本身的直觉。诗作分三节,开头向人们报告要去的地方,那儿是人生“永无返程的地方”。诗人不说自己“寂寞”,而是说大家担心他“寂寞”,故而反过来告慰人们,“我带着你们的记忆/你们的怀念 /你们的全部关爱远行”,请不要担心我。起伏跌宕,一唱三叹,形成了诗的旋律,骤然增加了诗的情绪宽度。然后宕开一笔,回忆自己走过的路。尽管“漫长旅程我已走得太疲倦了/需要躺进休止符里憩息/但我怀念已经消逝的一长串彩色的梦”,而且把这一切“都放在灵魂的收藏夹里永存”。从自身的感觉刻画对生活的感受,折射出生活和心灵的多重色彩,但又催人泪下。最后写自己把一切都留下。“留给这烦嚣而美好的红尘/然后轻松远行”。细究其诗,看似超脱、达观,却又感慨人生,流露出一种茫然和惆怅之情。如“彩色的梦”、“美好的红尘”、“温馨的话语”、“深情的叮咛”等等。诗作显示,吴老追求的不是客观生活的外在真实,而是现代人复杂意念、微妙感情的内在真实。由于该诗贴近生活本身,贴近人的本身,纯净而又能折射出复杂的光彩,透明而又有一种朦胧的神秘感。语言通俗易懂,朴素自然,没有令人眼花缭乱的意象,也没有夸张、变形、错觉,铅华落尽见真醇,达到了陶渊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艺术境界。 吴老是安徽泾县人,1929年出生。1958年,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响应学校的号召“到边远地区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志愿到正在筹备中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工作。到银川后,先在教育部门供职,又转到文学界。吴老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历任中国散文学会理事,宁夏文联文学讲习所常务副所长、文艺理论研究室主任、作协副主席等,《朔方》编辑部副主任、《塞上文谈》主编等。中华诗词学会发起人之一,现为名誉理事,宁夏诗词学会名誉会长。个人小传被收入《中国文学家辞典》、《当代中华诗词家大辞典》、《世界华人文化名人传略》等十五种辞书。宁夏有突出贡献专家。 吴老写新诗也写诗词,亦写散文、评论,各种文学体裁均有建树。自1945年,在家乡安徽《泾县报》发表处女作散文《黄昏》以来,迄今,吴老已在海内外百余种报刊上发表新诗、诗词、散文、评论和小说等各种文学作品一千余篇(首)。出版了诗集《塞上山水》、《漂泊的云》、《新声旧调集》,散文集《梦里青山》、《人世沧桑谁识》、《思濂庐散文》等十余种。他的新诗作品入选《中国四十年代诗选》、《中国西部诗选》、《当代短诗选》、《中国50年诗选》等,诗词作品入选《中国当代诗词精选》、《当代中华诗词选》、《五四以来诗词选》等,散文作品入选《中国新时期抒情散文大观》、《中国散文百家谭》等约90余种海内外文学作品选集。文学作品曾获宁夏第一、三、五届文艺创作一等奖等。 诗人年过九十,仍笔耕不辍,时有诗词、评论佳作问世。 2015年,自治区文联在“塞上文艺名家书系”,推出了《吴淮生诗文选》。2019年,又拍摄了“宁夏文艺名家——吴淮生”专题片。吴老70多年的创作历程,饱尝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但精神始终不倒,勇于探索,积极进取。他的作品多以表现宁夏山川风物、名胜古迹以及亲情友情为主,题材广泛,言近旨远,清幽出尘,豁人耳目,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宁夏最早走向区外,在全国产生影响的诗人。 吴老在致力于文学创作的同时,还乐于为他人作嫁衣裳。多年来,编辑、主编或与他人合作编辑出版了许多书籍。如《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学语文课本》(全套)、《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书》(全套)、以及“塞上诗丛”、《宁夏当代作家论》、《宁夏文学十年》等书。 吴老的新诗《一对老少校友》收入《新中国50年诗选》,可谓是他的代表作。“我和女儿/漫步在春天的学府里/我寻找烟的淡蓝/她欣赏叶的新绿/那座最早的教学楼还在/只是苍老了多皱的身体/啊,还是那间阶梯形教室/靠着那扇洞开的窗子/我度过第一个五十分钟/心儿沉浸于深邃的湖里/此刻。窗口的座位空着/课椅扶手上有书和笔/洋槐树下,还留有/我的散文诗的梦吗/女儿悄然拾起的/却是《拓扑》与《天体物理》/忽然上课铃响了/我猛地一脚跨了进去/而另一只脚呢/却被女儿轻轻地拽与原地/一对老少校友/中间是三十年阳光风雨......”两代人,一对老少校友,一个“寻找烟的淡蓝”、如烟的岁月,一个“欣赏叶的新绿”;一个寻找“散文诗的梦”、人生的梦想,一个“悄然拾起的/却是《拓扑》与《天体物理》”。“一对老少校友”,他们之间,竟有那么多的不同。极情尽态,自然生趣,言真语挚,诗人呈现出了全新的价值观和审美观。熟悉的上课铃声响了,诗人仿佛又回到当年,但跨进教室的脚,“却被女儿轻轻地拽与原地”。时间不会倒流,现实就是这样残酷。“一对老少校友/中间是三十年阳光风雨......”诗在这儿戛然而止,让读者尽可以从各自的人生体验中,去联想、去填补诗句留下的大片空白,从而在审美感受中获得了大于具象的艺术享受。诗作的概括,也超越了生活表层,直接通向人的心理深层。仅通过勾勒“一对老少校友”之不同,以小见大,就写出了新生活的节奏,时代的变化,以及对光阴流失的喟叹,还有自嘲中暗含的些微自许。诗人深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从中发现了更真实,更本质的存在,既表现出很强的主观色彩,又再现了真实的客观,创造出一个令人陶醉的审美世界,让读者漫步其中,遐思不已。 吴老参观青铜峡大坝电厂之后,以《参观青铜峡电厂》为名,写过两首诗,一首古体诗,一首新诗。在我的记忆中,诗人的风格一贯清丽、柔婉,但这两首诗,却让我感到一种豪壮之气。新诗略去,只看七律:“东去黄河几度旋,问渠底事竟流连。当时月黑风高处,此日银华火树悬。峡上平湖开宝鉴,坝前玉瀑溅飞烟。明珠谁撒三千斛?溶作西陲不夜天。”前两句描写黄河,抓住“几度旋”之特征,即蜿蜒曲折,给人以动态感,显得生机勃勃,以致“竟流连”。接下来两句,写大坝电厂。谁知道今日的“银花火树悬”,竟是过去“月黑风高处”。一句“月黑风高处”,寄意深刻,让人思绪万千。然后写大坝,高峡出平湖,就像把一面宝镜打开了,令人美不胜收。坝前湍急的流水,如玉又如烟,摹状精准,令人遐思。诗的空间色彩,如“黑”、“银”、“火”等,与诗人的感情色彩水乳交融,达到了“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审美效果。那么,到底是谁“撒三千斛”,化作塞上的“不夜天”,不用说,肯定是新时代的建设者。全诗时空、情景交融,音韵铿锵,婉转低回,豪情满怀,极有气势,加之言辞简净,意蕴深厚。而作者又隐身诗中,只用形象说话。这是王国维所说的“无我之境”,是审美主体向审美客体的移动。其实并非“无我”,只是“我”藏于形象之中。吴老的这类诗,不仅有助于将客观景象与主观心象叠加在一起增加诗味,更有助于拓展诗的历史空间和思想容量,在某种意义上而言,也更为蕴藉,更为耐人寻味。从而使诗作既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又有时代印记。 吴老除了讴歌塞上,还撰写了其它题材的大量作品,无论写什么,都有感而发,工稳切当,寄意深远。人生的价值,在于不断地求索。人活着,不是目的,重要的是精神的不朽。吴老扎根塞上,注目华夏这块热土,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宁夏人民的文化教育事业。他就像一棵挺拔的沙枣树,耸立在贺兰山与黄河之间,不声不响地散发着自己的芬芳,用吴老自己的诗句概括就是,“芬芳沙枣开宁夏”,生气远出,清香袭人,不绝如缕...... 我是秋天枝头的红叶/并不悲叹自己行将飘零/我憧憬明年的满树新绿/用火红的颜色催它诞生/我是隆冬飞扬的雪片/十分珍爱自己洁白的身影/有一天我将化为流水/流水啊,也赠给人们明净 这是吴老的自况,我不想再多说,就此打住!
发表时间:2021年08月04日 16:35:26     分类:诗
   603         0
[文章] 清新明丽 交相辉映 ——马翚诗词创作初探
近来,不少诗人,乃至一些著名作家,都向我郑重推荐马翚的诗词作品。评论家,宁夏文联原副主席、朗诵艺术家协会主席哈若蕙先生还把她朗诵的马翚的诗词作品,发到我的微信里,供我学习欣赏。当代军旅诗人,中华诗词学会副秘书长兼评论部主任沈华维先生也多次对我讲,马翚是一个很有潜力的诗人。马翚供职于宁夏某卫生部门,是来自我国著名诗人李清照故乡山东的白衣使者,工作之余喜欢填词写诗抒发情怀。可她闯进诗坛时间不长,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最近,当我集中地浏览了她的部分诗词作品后,突出的感觉是,马翚的艺术感觉非常敏锐,其作品形象鲜明,情感真挚,清新明丽,读之给人的感受是直通心灵的。《毛诗·大序》上说,诗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人心里有了情感的波澜,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是诗。这也就是说诗歌实际上是诗人与世界之间联系的言说。马翚的诗词作品大都来自她自己对生活的新鲜的独特的美的感受,而这种感受又属于她自己的发现,与别人不相同,也不重复自己。这一点对于一个创作者而言尤为可贵。 一 马翚不愧为李清照的家乡人,她的诗风确有乡贤李清照的余韵,对于词语、意境的组织均有类似于李清照的特征,并能从不同角度去发现美和表现美。众所周知,我国古典诗词中的许多优秀之作都在于有自己的独特发现。唐朝著名诗人韩愈有一首诗《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道:“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首诗若没有“草色遥看近却无”,这个独到的“发现”,便逊色不少。一场小雨过后,朝远处望去,一片青翠。可是走近一看,又看不见了。诗人描写初春的青草新绿,若隐若现,不但生动准确,而且极其自然,洋溢着一片勃勃生机。由此可见,艺术的美来自大自然、社会等物质现实与人类意识之间的联姻,诗歌的目的就在于发掘生活中的美,维持现实与想象之间的一种平衡。马翚的创作除了在语言技巧方面花大气力,更主要的是在诗的真情实感上下功夫。此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有自己的发现,故而所到之处随意拾来无不是诗。《捣练子·春夜》词云:“春夜静,月空明,袅袅琴音到二更。风送花香情已醉,浅眠邀梦与君听”。这首诗受李清照的词作《如梦令》影响较深。《如梦令》有“浓睡”这首诗有“浅眠”一词。古典诗词大都有一个题目,比如杜甫的《春望》等,而词一般是没有题目的,只有一个词牌,如岳飞的《满江红》等。当然,也有词牌之外,再加一个题目,如这首词《捣练子·春夜》等。诗人给自己的诗作加题目一般起着点题的作用。那么这首《捣练子·春夜》从题目看,就是描写春天夜晚的景色。春天的夜晚静悄悄的,皓月当空,非常明亮。飘飘渺渺的琴音一直响到二更天。清风徐来,花香浓郁,令人陶醉。这样美好的夜晚,怎么能够“浓睡”,当然是“浅眠”。那就把梦邀来与君一起听。梦又如何听?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说是邀梦,其实是邀梦中人,赏月赏花、听琴,共度美好春宵。一句“浅眠邀梦与君听”,“这一个”对生活的真切感受和独特发现,便使马翚有着区别于其他诗人的独特感情气质和艺术个性。这首诗前面的几句,看似平淡,但有了后面的这句诗,就显得不平淡,而是淡而有味,让人有超现实之感。“月空明”,不仅是空间空,还有心“空”,以致睡不着,一直到二更琴音停了,还未休息。一个“空”字,似乎有无限的情意。“袅袅琴音”也许勾起了“袅袅”思绪,是花香醉人,还是琴音醉人,已不分明。这种不能自言之情,是一种不能自己说出来的感情。即陶渊明诗所云:“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追求的不是客观生活的外在真实,而是现代人复杂意念、微妙感情的内在真实。整首诗在音、色、味的交融中,使诗的境界大为开阔。值得一提是视觉、听觉、知觉等感觉的综合运用,在马翚的诗词创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曾说:“词之言长”。“浅眠邀梦一起听”,短短七个字,似乎有说不完的意思,给人以非常丰富的联想。又如《渔家傲·时光》“日月如梭谁留住?雪花飘过无寒苦。霜染层林蒸彩雾,秋好处,流光只让春光妒。音乐铿锵团扇舞,柳腰水袖得郎顾。年老年轻能定数?激情付,心怀有爱青春驻。”宋朝著名词人辛弃疾《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有一名联“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说的是正义事业像奔腾的江水,涤荡一切污泥浊水,使之滚滚向前。其实用这两句诗来比喻时光流逝,也是很有表现力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这是《论语》表现时光的话。借以抒发时不我待,自强不息,只争朝夕的思想感情。是啊,岁月如梭,谁也留不住!故而那“雪花飘过”,又有什么“寒苦”呢?事实上,这点“寒苦”,在时光流逝面前,根本不值得一提。“霜染层林蒸彩雾”这句诗,又使人想起毛主席著名的词作《沁园春·长沙》其中有句云:“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气势大矣,迄今无人可及。马翚另辟蹊径,在“霜染层林”的基础上,又引来“雾”,用一“蒸”字这一动词,便使秋色五彩缤纷,美不胜收。这样流光溢彩的季节,当然只能让“春光妒”。一群“柳腰水袖”的青春女子,在音乐的伴奏下,翩翩起舞,跳起了团扇舞,不断地引得“郎顾”。看到这种景象,已进入人生之秋的读者,是羡慕,是嫉妒,一言难尽。此处心情错落有致,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尽管“柳腰水袖得郎顾”是人之常情,但诗人化实为虚,把一种人人皆有而又难以言传的抽象的情感,表达地那么逼真、传神。这就是此词的要眇幽微之处。一首成功之作,一个与众不同的感受,就是“发现”。其在诗中起着非常微妙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讲,诗也就有深度了。诗人的创作实践证明,有这个发现和没有这个发现是截然不同的。该诗的上下两阕,应该是有了下阕“柳腰水袖得郎顾”这个“发现”,才有了这首词作。至于“年老年轻能定数?激情付,心怀有爱青春驻”再次加重笔力,感情激越,语言明朗晓畅,出语亲切,情感真挚。特别是“心怀有爱青春驻”意蕴深远,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马翚从感觉入手写感情深处的涟漪,不断拍击着读者的心弦。但是岁月无情,一切努力在自然面前均显得无力。人生不遂意,随意也好。在这里,我们发现马翚并没有创造出什么新东西,只是忠实于自己的生活感受,说出了一些过去还没有说出的东西。即我国古代文论讲的:“人未尝言之,而自我始言之”。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讲,文学永远没有生活丰富多彩,艺术必须在生活中寻找。比如人们往往借酒消愁,古人也不例外,如“闲愁如飞雪,入酒即消融”等诗句,就达到了形象与情感,知性与感性的高度统一。马翚也有这样的诗,如“浊酒不消心底涩”,一个“涩”,就有不同于别人的生活感受和发现,从而更好地抒发了诗人对于生活真切而又独到的体验。 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诗词创作乃至一切创作,都是“喜新厌旧”,它是一种不断发现,不断创造的竞技运动。而诗人的力量就在于调和客体世界与主观世界的不平衡。 二 一首好诗,除了新鲜独具的美的情思,还要有鲜明独特的美的意象。关于写诗讲究意象,经常见于我国的古典诗论。考“意象”的起源,最早见于《易传》之“立象以尽意”。而“意象”进入文学创作领域,则以齐梁间刘勰的著作《文心雕龙》为标志,即“窥意象而运斤”。后来唐代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就直接提出“意象”之说。目前对“意象”比较统一的看法是客观生活的场景与诗人的主观情思相互交融,通过审美的创造而以文字表现出来的艺术景象或境界。意象作为一个美学概念,长期以来人们仅把它当作一个诗的批评概念。其实认真剖析一下传统绘画、书法,乃至小说、戏剧等,这些艺术虽然门类不同,但其艺术形象的构成大都具有意象的性质。马翚在学诗的过程中,主要是受古典诗歌的影响较大,比如受李清照、秦观、崔护等人的影响就比较深,但她弃其糟粕,取其精华,融入了新的生机和创造。在她的眼里,大自然本身就是一种美,艺术就应该回归大自然的天真无邪。马翚早期的诗作,大都有丰富的美的意象,是一个如胡塞尔笔下的现象学世界,一个意识之外的“他者世界”。而这一切都与她对古典诗词消化吸收力求创新分不开。比如她的《鹊桥仙·七夕》系列,就明显地受秦观的著名词作《鹊桥仙》的影响。还有些诗作《凤凰台上忆吹箫·秋祭》就受李清照的影响。她也直接标举这首词“次易安先生《凤凰台上忆吹箫·别情》”。可她又有自己的创造性的“表意之像”,从而使自己诗作中的情感与自然合二为一,显得既清新又明丽,浑然天成,不露斧凿之痕。 马翚的作品注重意象营造,使她的诗词创作充满一种浓浓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有自己鲜明的特色。俄国著名评论家别林斯基曾说:“诗人的个性越是深刻有力,就越是一个诗人。”马翚的《七律·长白山秋色》云:“风轻云淡长白岭,千里秋霜染画屏。峰顶杉枝犹吐翠,溪前槭叶已衔红。亭亭白桦心音远,曳曳黄栌醉意浓。人在卷中何所似?忘时忘日忘归程”。与词相比,诗更擅长言志。古人云:“诗言志,歌咏言”。而这首诗则侧重于写景抒情。诗人来到长白山,正赶上一个好天气,微风轻抚,天高云淡,千里长白山就像一个秋霜染过的画屏。这一创造性的典型意象,让人感到了祖国山河的壮丽及诗人的喜悦心情,而这一切均隐藏在鲜明的意象中,没有直接说明,反而给读者以分外强烈的感染。这首诗首联写远景,从“风轻”触觉,到“云淡”视角,再到“秋霜染画屏”写感觉,通感的灵活运用,将诗人的情感宣泄的淋漓尽致。尤其是着一“染”字,宛如王国维品评宋祁的著名词作《玉楼春》写春之佳句“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境界全出。马翚《七律·长白山秋色》“染”这个动词也用得极妙,把秋意写得好像有知觉似的,唤起了读者的许多联想,以致人们把自己体会到的硕果累累的秋景用来丰富这句诗意。马翚选择景物的动态来写,使诗句显得既准确又生动,也是“境界全出”。当然,这里的“境”与“景”相通而实有区别。“景”一般指物象,而“境”的包容量则更为广泛,它的出现意味着诗歌创作已关注物象构成的整体美学效果,而这正是古典诗歌意象艺术发展、成熟到意象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此诗中间两联对仗极为工整,用词极为精当。山顶上的杉树似乎在“吐翠”,小溪前的槭树叶子似乎在“衔红”,一个动词“吐”,一个动词“衔”即含,观察细致,描写精准,动静相宜,又是一个境界全出。尽管小说家的观察与诗人的观察略有不同,一侧重于叙事,一侧重于抒情,但观察都是需要的。在生活中,诗人的观察,就是要捕捉新鲜的感受,并将其提炼为独特的意象。而且观察极重视第一印象的直接感受,即最先的感受。“吐翠”、“衔红”就是诗人最先的感受,直接的感受。马翚曾说:“写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才能写出别人愿意读的作品。”诗人抓住了这种新鲜的感受,写杉树,写槭树,有自己的发现,有自己不同于别人的独特感受,况且,杉树在峰顶“吐翠”,槭树在小溪前“衔红”,一高一低,上下结合;有动词,有形容词,动静结合,色彩鲜明,使杉树、槭树均显得生机勃勃,充满了活力。该诗颈联,白桦亭亭玉立,心音竟然远了。摇摇曳曳的黄栌树,竟然醉意浓浓。景中含情,这是写树吗?怎么好像是写人!而这正是艺术的真谛,就像艺术大师齐白石所说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这种用意象表现艺术的手段,在意象与意象之间采取了大幅度的跳跃,省略了许多关联的过渡的环节,让意象并列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有空间距离的有层次和深度的艺术境界,情景交融,意象超迈。这里的艺术境界,其实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意境。这是一个从意象自身开发出的“象外”世界,让这个“象外”世界接续并深化意象表意功能,从而使诗人的诗性生命体验也藉此得到了升华。该诗的尾联“人在卷中何所似?,忘时忘日忘归程。”这里的“卷”乃画卷,照应“画屏”。祖国山河美如画,人在其中,当然是流连忘返,乐不思蜀。这首诗,正是由于创造性地继承了古典诗词意象经营的艺术,“学会使用诗化的新词新语,师古而不泥古”,给读者不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得到了一种美的享受。在诗人的创作中,能否抓住艺术对象的新鲜意趣,这几乎成了一首好诗创作的普遍规律。又如“露重丹枫醉,云轻冷月明”(《五律·红叶》)。“露重”指露水多,故而显重,以致丹枫的叶子下坠,给人的感觉好像是醉了。“云轻”,说明不是积雨云,光线较好,所以“冷月”便显得分外明亮。这组意象饱满而用意新警,言有尽而意无穷,使诗作显得光芒内敛,情在词外,引而不发,激发读者想象的积极性,让读者根据各自的生活经验去领略红叶的魅力。马翚的词作以饱含感情的意象,去诉之于读者的联想和想象,使读者在对如在面前的艺术景象的欣赏中,引起强烈共鸣,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感情的陶冶和诗美的享受。 三 马翚诗花凝香,清丽交辉,是由她个性特色较为鲜明的优美语言来完成的。这种鲜明的特色表现在她的创作中,就是有自己的形式,自己的色彩,乃至于自己遣词造句的方法。马翚从一开始创作,她的作品就有一种特殊的汉语文字的美感,虽飘逸着一缕阳刚之气,但阴柔是其基本的格调。如《忆江南·七星桥上春》“冰凌碎,春起绿波间。草树含新鱼影动,鹭鸥戏水柳风喧。莫负艳阳天”。春天悄悄地来临了,冰凌都碎了。突然诗人宕开一笔,说春天是从“绿波间”来的。故而用轻盈的柔笔点染塞上初春特有的景致,当然也有用遒劲的刚笔刻划的略带寒意的塞风。柔笔勾勒出了“春起绿波”,一个“起绿波”,说明微风掠过,正好用柔笔。刚笔描摹出了“冰凌碎”,一个“碎”字,适宜用刚笔。这样的文笔刚柔相济,相得益彰,呈现出阴柔和阳刚之美,这在美学范畴中叫作“优美”和“壮美”的意境。虽然马翚的诗词的风格总体上偏重于婉约,“优美”和“柔美”的境界居多,但是无论那种境界,都闪烁着明丽交辉的色彩。“草树含新鱼影动,鹭鸥戏水柳风喧。”是说春天来了,草和树都“含新”,这有点我们在上文引用的韩愈的名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味道。“含”是衔的意思。“含新”意味着“新”少,所以“含”着。此处“含新”除了“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意思之外,动词“含”的应用,也使诗作语气跌宕,气韵悠然。而鱼在水中游动,鹭和鸥上下翻飞,忙着“戏水”,柳树在春风的吹拂下,生长出新枝,发出哗哗的声音。有静有动,有高有低,有远有近,有声有色,生机盎然,给诗作平添了一番动人的情味。这节诗似乎看不到鲜艳的色泽,见到的是“绿波”、“冰凌”等,这些物象虽说也有“色”,但少“彩”,且不少“色”,有一点“隔”,还要去想象,如“冰凌”之“色”,“鸥和鹭”之“色”,“柳”之“色”等,其少“色”没“彩”有点太素了。究其实这一切符合塞上春意萌动的状况。有了前面这些关于初春之生机勃发的铺垫,诗人最后一句“莫负艳阳天”,不但显得自然而然,而且抒发了诗人自己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马翚艺术语言的长处就在于恰到好处的勾勒出了自然景观,从而表达自己的心境。她能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并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发现出美来,然后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表达出来,耐人寻味,不仅使人的情感得到陶冶,而且思想上也受到启迪。有时短短的几行诗,胜过千言万语。 马翚的另一类优秀诗词作品则以蕴藉明丽、清新自然为特点。如《七绝·桃花》“那年一抹相思红,几度缠绵落蕊中。懒看人间风月事,只扶粉面笑春风。”这后一句,让人想起唐朝诗人崔护的名作《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诗人去城外踏青,在一户人家遇见了一个美丽的女孩,她的美丽的脸庞与桃花交相辉映,诗人难忘。来年诗人旧地重游,希望再遇到那个可爱的女孩,然而桃花依旧盛开在春风中,只是不见那个美丽的女孩。诗人惆怅不已,于是在这户人家的大门上,挥笔写下了这首千古流传的佳作,这是诗人直觉思维的艺术结晶。如今,人们用这首诗的后两句形容旧地重游,人事已非的无奈、惆怅的心境。马翚很可能极喜欢这首诗,以“桃花”为题,写了一系列“桃花”诗。这类诗往往涉及细腻深潜的情愫,作者有意避开直接明白的表露,追求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效果。在诗歌语言上多有清婉秀丽,多含蓄暗示的特点。如果说《忆江南·七星桥上春》“素雅”多点,“明丽”少点,那么桃花系列诗作,则“明丽”多点,“素雅”少点。尤其是这首“桃花”诗,“一抹相思红”指桃花开了,有红有白,所以是“一抹”,符合实际情况。而“红”字前加一“相思”就有味道了。这不仅仅是拟人,而是诗人与桃花相会于知觉中,感知桃花的过程也就是作者思想感情塑形的过程。此时被感知的桃花既是外在客观的一种反映,也是诗人情感对桃花的投射。因此,看似写桃花,实则以花喻人,语言极富暗示性,且又难以确定其含义,但与诗作传达的情绪十分吻合。虽说是用语言勾勒桃花的形态,但又与人不知不觉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美好的诗的意境。 著名诗人艾青曾说:“诗是语言的艺术——最高的语言,最纯粹的语言。”虽然诗人们常常“下笔不能自休”,但马翚还是特别留神对语言的自觉把握。她把诗的抒情语言的美丽与蕴藉当作最高的艺术追求,使之具有一种清新、自然、委婉的风韵。如《七律·开封清明上河园》中的“疑是古人生寂寞,前来盛世度春秋”;(《摊破浣溪沙·梦里伊人》)中的“梦里星寥玉露寒,暗香透彻小琼轩”;这些诗句并不深奥,诗人选择典型加以描画,并挟带情思,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虚实结合,显得空灵而又凿实,既是清丽的,又是深挚的,读来颇能打动人心。尤其是《五律·秋情》中的“游鱼波底笑,喜鹊叶间鸣。柳岸烟含翠,菊篱雾泣红。”喜鹊在树叶间鸣叫,这好理解,但游鱼在水波下“笑”,就值得玩味。这让我想起《庄子》中庄子与惠子同游濠梁的一次非常有名的辩论。两人都是智者,在濠水的一座桥梁上,俯看儵鱼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因而引起联想,展开了一场人能否知鱼之乐的辩论。惠子从认知角度讲,人和鱼是两种不同的生物,人不可能感受到鱼的喜怒哀乐。而庄子从艺术角度说,人乐鱼亦乐,这其实是人心态的一种外化。从认知规律上来说,庄子的人乐鱼亦乐的逻辑推理纯属诡辩,但这种诡辩并不使人反感,因为庄子完全是以艺术心态去看待世界的,是典型的“移情”作用,他把自己的快乐移栽到鱼的情绪上,反过来更衬托出自己的快乐。而马翚的诗句 “游鱼波底笑”, 与此同理。毋庸讳言,只有懂得了诗之表达感情的特点,才能真正掌握和运用好诗的语言。 马翚已创作各种诗词数百首,发表约二百首,数量不是很多,但是成功之作倒不少。马翚之“翚” 通“辉”,名如其人,诗也如其人。正如英国诗歌评论家赫士列特所说:“它将事物呈现给我们的时候,在那个事物四周投下灿烂的光彩。”她深情地注视着大自然,使得自然与人性有了奇妙的有机统一,多了一种灵性之美。当然,马翚也有自己的薄弱环节,文化底蕴尚待积淀,艺术视野有待拓宽,人生格局有待提高。不过艺术创作大都写作者自己熟悉的人和事,对于不熟悉或驾驭不了的题材,一般不硬写。我们不能要求每一首诗都写诗人自己,但每一首诗里都应该有诗人自己。马翚的诗作既清新又明丽,颇富个性特征。希望在时代的召唤下,能够继续忠实于自己的生活感受,用饱蘸真情的彩笔,写出更多更好的优秀诗篇。
发表时间:2017年08月25日 16:42:13     分类:诗
   531         0

1
  • 7 条记录 第 1 页/共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