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 回文对联:立言堂内堂言立 明德道中道德明
立言堂内堂言立 明德道中道德明 创作说明: 1、从顺读角度 立言堂内堂言立:“立言”出自《左传》“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在古代是指著书立说,建立自己的学说和思想体系,是一种非常高尚的行为。“立言堂” 是一个专门用于著书立说、讲学论道的场所,位于四川省南江县和平镇。整句话描述了在立言堂这样的地方,人们专注于立言之事,强调了立言的重要性以及立言堂的功能性。明德道中道德明:“明德” 出自《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思是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明德道” 可视为一条通往明德的道路。此句表示在这条道路上,人们能够明白道德的真谛,突出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以及追求明德的路径。2、从回读角度 立言堂内堂言立:回读时,“堂言” 可理解为能登大雅之堂的、在正式场合公开发表的言论。“言立” 可理解为言论得以确立、彰显。强调了在立言堂这个特定的环境中,所产生的言论是经过深思熟虑和有价值的,能够站得住脚,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影响力。明德道中道德明:回读为 “道德明”,突出了道德的彰显和明晰。意味着在明德道上,道德的准则和规范是清晰明确的,人们能够清楚地认识到什么是道德的行为,什么是不道德的行为,从而更好地约束自己的言行。3、整体寓意 这副回文对联通过顺读和回读,从不同角度强调了立言与明德的重要性。立言是传播思想、传承文化的重要方式,而明德是为人处世、修身养性的根本准则。它暗示着在一个注重立言和明德的环境中,人们能够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水平,实现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同时,回文的形式也寓意着事物之间的相互关联和循环往复,立言与明德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一个和谐、进步的社会所需要的精神基础。
发表时间:2025年04月30日 16:17:21     分类:对联
   4         0
[诗:七绝] 咏劳动者
代码凝辉城阙新,钢筋淬火锻千钧。 茧纹暗刻星河智,掌印长留日月神。
发表时间:2025年04月28日 16:05:40     分类:律诗
   6         0
[诗:七律] 乙巳读书日咏立言堂
宋寨云深隐雅堂,百年星火续芸香。 雕刊曾载山河变,笔砚仍耕今古章。 立德立言垂世范,允忠允孝振家纲。 文光一脉通洙泗,墨韵千秋继未央。 创作说明:“宋寨云深隐雅堂,百年星火续芸香”,首联以地理环境开篇,点明立言堂深藏于四川省南江县和平镇铁炉村宋朝寨下云雾深处,营造出古朴幽静的文化氛围。“百年星火” 既描绘了立言堂自清朝 1666 - 1900 年间作为书籍出版商延续至今的悠久历史,又喻示着文化传承如星火般生生不息;“芸香” 代指书籍,暗示立言堂人始终坚守读书、编书、著书、藏书的文化使命 ,书香绵延不绝。 “雕刊曾载山河变,笔砚仍耕今古章”,颔联回顾历史与展现当下相结合。“雕刊” 呼应立言堂昔日作为书籍出版商的身份,表明其刊印的书籍记录了历史长河中朝代更迭、山河变迁;“笔砚仍耕” 则刻画出现代立言堂人伏案读书、著书的场景,他们以笔为犁,以砚为田,继续书写着古今文章,体现文化传承的持续性与创新性。 “立德立言垂世范,允忠允孝振家纲”,颈联化用立言堂源自 “三不朽” 的堂号内涵与堂联精神。“立德立言” 是立言堂人追求的人生境界,他们通过自身的德行修养与著书立说为世人树立典范;“允忠允孝” 则强调立言堂的家风传承,忠诚与孝道作为家族纲纪,维系着家族的精神内核,展现出立言堂将个人价值、家族传承与社会道德紧密相连的理念。 “文光一脉通洙泗,墨韵千秋继未央”,尾联升华全诗意境。“洙泗” 代指儒家文化发源地,象征着中华文脉的源头,“文光一脉通洙泗” 表明立言堂传承的文化与中华传统文脉一脉相承、源远流长;“墨韵千秋继未央” 以 “未央”(无尽之意)收尾,预示着立言堂的文化精神、编书著书的传统将千秋万代永续不绝,进一步凸显其在文化传承中的深远意义。
发表时间:2025年04月23日 10:52:31     分类:律诗
   17         2
[诗:七绝] 立言堂·贤茗仕再次亮相北京茶博会
四月京华茗宴开,贤茶再展骏猷才。 千商鼎沸香盈袖,更借春风聚凤台。
发表时间:2025年04月19日 15:33:23     分类:律诗
   18         0
[楹联] 赞孙氏先贤联
武纬吴疆承豹略 文兴华夏振麟书 创作说明: 上联“武”“吴”暗嵌孙武、孙权,下联“文”“华”呼应孙中山,巧妙串联三位先祖;“豹略”既指《孙子兵法》“豹变”之谋,又喻孙权开拓江东的果决;“麟书”既指孙中山《建国方略》,又化用“麟趾呈祥”吉兆,文武辉映;上联聚焦古代军事奠基(春秋-三国),下联书写近代文明革新,形成“承古启今”的家族史诗。上联“武纬吴疆承豹略”提到了孙武和孙权。“武”指孙武(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乐安孙氏始祖孙书的孙子),著有《孙子兵法》,而孙权是三国时期东吴的建立者。“武纬”指军事才能,“吴疆”指东吴的疆域,“承”指继承、传承先人的军事智慧,“豹略”源自《孙子兵法》中的“豹变”,象征战略灵活。所以上联在颂扬孙武的军事思想和孙权的建国功业。下联“文兴华夏振麟书”则涉及孙中山(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又名帝象,化名中山樵)。“文”指孙文(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中华民国国父),“文兴”指文化振兴,“华夏”代表中国,“振”指振兴、发扬文化和文献来振兴国家,“麟书”指孙中山《建国方略》的文献价值与民主思想的祥瑞性,用“麟书”象征祥瑞和重要文献。下联在赞扬孙中山推翻帝制,建立中华民国的贡献;暗示孙氏后人应以文治精神延续革新使命,使家族与国家长荣。对仗方面,“武纬”对“文兴”,“吴疆”对“华夏”,“承豹略”对“振麟书”,结构上对仗。“纬”是动词,“兴”是动词。“吴疆”是地名,“华夏”是国名,地理对国名,可以接受。“豹略”和“麟书”都是典故,但“豹”和“麟”都是动物,对仗工整。平仄方面,上联“仄仄平平平仄仄”,下联“平平仄仄仄平平”,符合七言对联的平仄规则,末字仄起平收。
发表时间:2025年04月05日 17:38:04     分类:对联
   62         6
[诗:七律] 木门孙氏清明祭祖
乙巳清明礼殿前,裔孙肃立奉诚虔。 萋萋芳草承春露,赫赫宗楹绕瑞烟。 俎豆频供香火继,诗书永诵孝行绵。 同根共脉齐心力,瓜瓞长赓慰鼎筵。
发表时间:2025年04月04日 12:08:57     分类:律诗
   37         3
[楹联] 乐安孙氏木门宗祠对联
兵圣龙韬,仲谋开伟业,逸仙帝制除,功名载史乾坤定 文宗凤藻,椒衍绘雄图,奕世祠堂立,孝友传家岁月长 创作说明:一、上联侧重军事与社会变革,描绘孙氏家族在历史进程中的重大贡献1.兵圣龙韬:“兵圣”指孙武(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乐安孙氏始祖孙书的孙子),著有《孙子兵法》,被誉为“兵学圣典”。“龙韬”出自中国古代重要的军事著作《六韬》,后泛指兵书、兵法。此句通过点明孙武与重要兵书,表明孙氏在军事谋略领域的卓越开创,奠定孙氏尚武传统的历史渊源。2.仲谋开伟业:“仲谋”是孙权的字,孙权为三国时期孙吴政权的建立者。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中,孙权凭借父兄基业,任用贤能,据有江东,与魏、蜀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建立不朽伟业,进一步印证孙氏在军事政治方面的杰出成就。3.逸仙帝制除:“逸仙”是孙中山先生的号,他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结束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这句展现了孙氏后人顺应时代潮流,推动社会变革,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深远影响。4.功名载史乾坤定:对上文进行总结,指出孙武、孙权、孙中山的功绩卓著,被载入史册,他们的作为稳定了社会秩序,改变历史走向,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下联围绕文化与家族传承,展现孙氏家族的文化底蕴与价值观念1.文宗凤藻:表明孙氏后裔在文学方面的杰出成就,如同凤凰般文采斐然,其作品辞藻华丽,独具风采,彰显家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如:战国时期齐国军事家孙膑著有《孙膑兵法》;东晋大臣、文学家、书法家、玄言诗人孙绰代表作有《游天台山赋》《秋日诗》;唐代医药学家、药王孙思邈著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唐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孙过庭著有《书谱》;北宋理学家、教育家孙复著有《春秋尊王发微》《春秋总论》《睢阳子集》;晚清经学大师孙诒让著有《周礼正义》《墨子间诂》《契文举例》等。2.椒衍绘雄图:“椒衍”出自《诗经·唐风·椒聊》“椒聊之实,蕃衍盈升”,寓意子孙像花椒树果实一样繁茂。此句描绘孙氏家族人丁兴旺,家族成员齐心协力,为家族发展绘制宏伟蓝图,展现家族繁荣昌盛的景象。3.奕世祠堂立:“奕世”出自《国语·周语上》,意为累世、代代。木门孙氏后裔中每代都有人参与建立、修缮祠堂。祠堂作为家族祭祀、议事的重要场所,承载着家族的历史和文化,象征家族传承的延续和稳固。4.孝友传家岁月长:“孝友”指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此句强调孙氏家族将孝友作为家风,代代相传,使家族在岁月变迁中长久繁荣,体现家族重视道德传承,以良好家风维系家族的凝聚力和生命力。 三、从立意、对仗、平仄等方面分析对联1、时空架构上联以军事传承为主线,贯穿“孙武著书(春秋)-仲谋开国(三国)-逸仙改制(近代)”三千年历史长河,形成纵向的时间纵深。下联以文化传承为轴心,通过“文宗凤藻(文学)-椒衍世系(宗族)-奕世祠堂(建筑)”构建横向的空间维度,形成天地人三才共构的立体格局。2、意象对仗动物图腾:“龙韬”对“凤藻”,既暗合《六韬》兵典,又契合龙凤呈祥的祥瑞意象。龙主杀伐,凤主文德,暗合上联武略、下联文脉的布局。植物隐喻:“椒衍”与“龙韬”形成草木对鳞虫的博物对仗,喻人丁兴旺。3、声韵美学平仄安排严守“仄起平收”古法,上联“定”字去声收束如金石掷地,下联“长”字阳平作结似余韵绕梁。短语的排比运用,形成“四五五七”的节奏变化,平仄交替诵读时产生金声玉振的韵律美感。4、文化密码“奕世祠堂”暗藏昭穆制度,与“椒衍”的世系繁衍形成制度与伦理的呼应;“孝友传家”化用《周礼》六行,与“功名载史”的公共价值构成私德与功业的辩证统一。这种二元对位折射出中国传统士大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追求。5、历史辩证法上联三次历史跨越(孙武-孙权-孙中山)展现“破-立-革-载”的文明进程,下联通过“文-衍-立-传”完成文化基因的传承序列。这种“变易”与“不易”的哲学思辨,暗合《周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深层智慧。
发表时间:2025年04月03日 10:34:14     分类:对联
   43         4
[诗:七律] 咏贤茗仕
上巳巴山瀹禊泉,冰瓯初沸紫霞筵。 分香竹坞移星榻,拾翠松寮枕露烟。 陆羽经承三昧火,涪翁谱印九秋莲。 千年自蕴青崖骨,一盏灵芽润舜天。 创作说明:首联:“上巳巴山瀹禊泉,冰瓯初沸紫霞筵”,点出时间为 2025 年农历三月初三,正值传统上巳佳节。地点锁定于巴山,是贤茗仕茶的产地 —— 四川南江和平立言堂。作者以澄澈的禊泉煮茶,冰瓯之中,泉水初沸,那翻滚的水汽仿若紫霞蒸腾,一场关于茶的高雅盛宴就此开场,瞬间为全诗定下了超凡脱俗的基调,诗意氛围也随之氤氲而生。 颔联:“分香竹坞移星榻,拾翠松寮枕露烟”,此联对品茶环境展开细腻描绘。于竹坞之中,茶香四溢,人们悠然移动星榻,欲将身心沉浸于这馥郁芬芳。在松寮之内,众人俯身拾取翠叶,仰头枕着山间的露烟,全身心地沉醉在这般清幽雅致的氛围里,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一种闲适自得、超凡脱俗的生活状态。 颈联:“陆羽经承三昧火,涪翁谱印九秋莲”,巧妙援引两个经典典故,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文化底蕴,有力地凸显出茶所承载的深厚历史传承与独特文化价值。陆羽,作为唐代声名远扬的茶学大家,一部《茶经》流芳百世,其 “三沸” 古法,恰如薪火相传,延续着对茶的至深理解。涪翁即黄庭坚,对茶亦有极深的钻研与钟情,其《煎茶赋》中,将 “建溪春色” 幻化为 “九秋莲”。恰似贤茗仕融通古今的制茶智慧的生动映照,尽显其在茶领域的深厚积淀与创新精神。 尾联:“千年自蕴青崖骨,一盏灵芽润舜天”,此句将全诗意境升华至全新高度。历经千年时光洗礼,茶自蕴青崖之坚毅风骨。而仅仅一盏香茗,便能润泽天地万物。这不仅体现出茶在物质层面给予人们滋养,更着重凸显其在精神层面的宝贵价值。它宛如心灵的清泉,能润泽人们的心田,带来纯粹的精神享受,深刻暗示了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质。“润舜天” 一语双关,既生动描绘出茶汤明澈如镜的美妙形态,又暗自契合《茶经》中 “茶之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的理念,彰显出贤茗仕品牌以茶载道、弘扬茶道精神的终极追求。
发表时间:2025年03月31日 14:39:34     分类:律诗
   40         5
[楹联] 木门孙氏祠堂对联
七柱擎天,铎振云檐承武略;三间耀世,碑镌石壁继文旌。 创作说明: 1.这副对联开篇通过 “七柱擎天”“三间耀世”,抓取木门孙氏祠堂 “四栅三间七柱落脚” 的建筑特征,营造出宏伟壮观的氛围,为展现家族精神奠定基调。“铎振云檐”巧妙关联祠堂飞檐挂铃的特色,风声铃动间,传递出历史的回响。“碑镌石壁”则呼应祠堂内碑刻众多,这些碑刻承载着家族的文化与记忆。“承武略”“继文旌” 直接点明孙氏家族对孙武武略、文化精神的传承,与祠堂追思先祖、传承家族文化的主题高度契合。 2.在对仗上,“七柱”与“三间”以数量词相对,“擎天”与“耀世”描绘出宏大的气势。“铎振”与“碑镌”,一个从听觉角度刻画铃铎振动,一个从视觉角度描写碑刻铭刻,“云檐”和“石壁”分别描绘祠堂的屋檐与墙壁。“承武略”与“继文旌”不仅词性相对,在语义上也相互承接。从声律来看,平仄严格按照规则安排,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律美。 3.此联深挖孙氏家族文化,将孙武所代表的武略和家族传承的文化精神融入其中,既回顾了家族辉煌的历史,又表达了对先辈智慧和品德的敬仰。同时,“承武略”“继文旌”激励后世子孙继承家族的优秀传统,在文治武功方面不断进取,对传承家族文化、凝聚家族力量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发表时间:2025年03月27日 09:23:41     分类:对联
   38         0
[诗:七绝] 明前茶思
手采春芽敬古贤, 松声竹影煮云烟。 沉浮淬就经纶色, 一盏清明照志坚。 创作说明: 《明前茶思》是一首充满文化底蕴与人生哲思的七绝,整首诗以明前茶为线索,串联起作者对古贤的敬意、对自然的感悟、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志向的坚守。从采春芽的仪式感,到煮茶时的宁静心境,再到从茶叶沉浮中领悟人生智慧,最后在一盏清茶中坚定志向,层层递进,逻辑严谨。通过巧妙的意象营造与深刻的寓意表达,使读者在品味茶香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精神追求与文化传承的使命感。 首句 “手采春芽敬古贤”,描绘了一幅春日里立言堂茶人亲手采摘鲜嫩春芽的画面。“春芽” 特指明前茶,在清明前萌发,饱含着春日的生机与纯净。采摘春芽并非只为品尝,而是怀着崇敬之心,将其作为向古圣先贤致敬的载体。这一行为背后,是对古贤智慧、品德以及他们所代表的文化传统的追思与尊崇,为全诗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调。 次句 “松声竹影煮云烟”,营造出一种清幽、宁静且超凡脱俗的意境。“松声” 是松涛阵阵,于山林间回响,给人以沉稳之感;“竹影” 摇曳,象征着君子的高洁与坚韧。在这样的环境中煮茶,袅袅升腾的水汽仿若 “云烟”,朦胧缥缈。这不仅生动地描绘出煮茶的场景,更暗示着煮茶过程如同一场与自然、与内心深度对话的修行,在山水之间、松竹之下,作者的心灵得到净化与滋养,也为下文的感悟做了铺垫。 第三句 “沉浮淬就经纶色”,巧妙地运用了双关手法。表面上,“沉浮” 描绘的是茶叶在沸水中上下翻滚的动态过程,而实际上,它暗喻着人生的起伏波折。茶叶在水中经历翻滚、浸泡,最终释放出独特的色泽与香气,恰似人在历经人生的种种历练后,方能淬炼出如 “经纶色” 般的智慧与才华。“经纶” 一词,原指整理丝缕,理出丝绪叫 “经”,编丝成绳叫 “纶”,常用来比喻筹划治理国家大事,此处寓意着作者在生活的磨砺中积累经验,形成了自己的处世之道和经世之才,与古贤的智慧传承相呼应。 尾句 “一盏清明照志坚”,将诗意推向高潮。“一盏清明” 既指眼前这杯澄澈清明的明前茶,茶汤清明透亮,又象征着作者在经历了采春芽、煮茶、感悟人生沉浮后的心境,如茶般清明纯净。而这 “清明” 之光,映照出的是作者坚定不移的志向。历经生活的种种,作者从茶中汲取力量,以古贤为榜样,心中的志向愈发坚定,无论外界如何变幻,都能坚守自己的理想与信念,不为世俗所动摇。 逐句诠释: 手采春芽敬古贤 匠艺传承:"手采"二字以触觉写匠心,暗合陆羽《茶经》"采不时,造不精"的古训,凸显非遗采茶技艺的温度感。 精神对话:"春芽"为茶中至珍,喻指先贤智慧如春生万物;"敬"字构建制茶人与陆羽、苏轼等茶道宗师的跨时空共鸣,茶芽成为传递文化基因的载体。 松声竹影煮云烟 君子比德:松喻坚韧(《论语》"岁寒知松柏"),竹喻清正(郑板桥"一枝一叶总关情"),以植物符号构建士大夫精神道场。 科技诗化:"煮云烟"既写茶烟氤氲的自然意象,又暗喻现代工艺中硒元素雾化萃取技术,蒸汽曲线恰似南江宋朝寨茶山云雾的数字建模。 沉浮淬就经纶色 生命哲学:茶叶沉浮既是物理现象,更隐喻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处世智慧。"淬"字浓缩72道非遗工序,如龙泉剑千锤百炼,终现寒光。 科学转译:"经纶色"三重解——茶汤澄黄如朝服玉带(视觉)、硒元素分子链交织如经纬(微观)、茶道智慧贯通古今(哲学),体现"茶性通人性"的东方认知。 一盏清明照志坚 双重镜像:立言堂·贤明仕明前茶,汤如镜,既照见先贤"精行俭德"的茶道初心(陆羽),又映出立言堂人"科技向善"的创新坚守。 健康承诺:"志坚"既指饮者强健体魄(硒元素增强免疫力),更喻立言堂恪守有机种植的初心,如文天祥《正气歌》"时穷节乃见"。
发表时间:2025年03月22日 16:42:23     分类:律诗
   35         2

1 2 3 4 5
  • 90 条记录 第 1 页/共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