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七律] 姚天华诗词10首
姚天华诗词10首 勿忘国仇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 弹洞卢沟岂作休,位卑未敢忘国仇。 家国罹难腥风涌,百姓蒙羞血泪流。 激愤原由仇未报,悲歌乃系恨难收。 何当一雪金陵耻,不负颗颗烈士头。 姚天华 2015年4月16日 莫斯科纪游 争霸经年重负添,孤灯伶影漏声残。 旧幡舞罢频频落,新帜飞来阵阵寒。 一统江山思揽月,百年风雨忆丢权。 乾坤色变空怀恨,生死存亡转瞬间。 姚天华 2015年8月1日 阔别柳营四十载重登伏牛山寻路未遇感作 往事依稀入梦怀,秋深重向旧山来。 洞前柳叶悄然落,岩下菊花寂寞开。 松柏闲云流碧影,荆棘野草没苍苔。 莫言故道难识客,已把戎装作路牌。 姚天华 2015年10月29日 过祁连山缅怀西路军烈士 举目祁连泪欲潸,腥风血雨忆当年。 丛蒿野草悲歌咽,落叶秋风往事残。 春满千山拂远梦,雪盈六月洗沉冤。 已将浩气归沧海,直教忠魂耀九天。 姚天华 2015年12月18日 二连浩特寄情 夏日来寻大漠情,雄关万里马蹄轻。 荒原泉绕生青簇,野岭云飞落碧穹。 古道斜阳摇柳影,阴山明月醉松声。 敖包相会心何寄,煮酒别离唱大风。 姚天华 2015年6月22日 游子吟 塞外从军日渐长,萱堂探望倍彷徨。 未言满面征途累,先看浑身制式装。 只盼儿郎能报国,不思鬓发染沧桑。 古来忠孝难齐美,大爱难书是俺娘。 姚天华 2017年2月17日 呼唤周总理 年年今日问心灵,记否当年总理声? 大夏将倾伸巨手,狂澜既倒挽长鲸。 神州如肯宁一日,地狱何辞下九层。 每忆长街飞泪雨,便觉明月照心中。 姚天华 2017年1月8日 人民解放军建军九十周年颂 沙场百战定神邦,九秩春秋锈锦章。 驱寇靖边扶世难,救灾抢险挽国殇。 胸怀华夏千年梦,肩负神州万里疆。 今日军魂勤砥砺,他年仗剑写荣光。 姚天华 2017年3月29日 满庭芳●红叶诗社成立三十周年抒怀 三秩年前,十七骚客,西山红叶流丹。笔携虎旅,英韵漫硝烟。 一路经霜沐雨,今回首、拔地参天。待秋老,栌眉舒展,红透半边天。 登攀!军号响,声声振耳,催马扬鞭。率浩气雄风,浸润营盘。 早把身心相许,为圆梦、沥胆披肝。抬眸望,枫林万顷,发力向云端。 姚天华 2017年3月3日 临江仙●秋日书怀 最恋胡杨金叶,贲张血脉如丝。长林霜染踏歌时。毕生横朔漠,风雨几人知? 屡见人心不古,常闻众口称痴。孤烟残月自相随。魂飞身不倒,疏影任参差。 姚天华 2016年11月12日
发表时间:2018年02月17日 06:00:25     分类:诗
   784         7
[文章] 家国情怀是军旅诗词的文化基因
2014年9月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席表彰会后,来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一线教师时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在这里,习近平把去掉“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上升到“去中国化”的高度,并说这“是很悲哀的”。我们诗词界同仁,应该明确我们的历史使命,明确我们肩上的责任,迅速行动起来,不负时代的重托,做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尖兵”。 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两千多年前,中国儒家的人文理想就已经融入了“家国一体”的观念。几千年来,家国情怀始终扎根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无论是岳母刺字“精忠报国”,还是霍去病“匈奴不灭,何以家为”,都深刻地诠释印证了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国之不存,家将焉附”的“家国一体”思想的根深蒂固。 军旅诗词中所反映的家国情怀,不仅是一种军人的行为方式,更是一个以军人核心价值观为基础的完整的精神价值体系。其中,军人的家国情怀,则是核心价值观中最基本最稳定的部分,是一支军队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共同理想基础。 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理想追求。它是对自己国家高度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国土和人民是国家的基本要素,没有生活在国土上的千千万万个人和家庭,就没有国家。人必须有对故土的归属感,因为这会带来身份认同。人只有连接自己的土地才有能量。一个人要有灵魂,一个民族要有灵魂,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中国精神。 家国情怀,在古诗文尤其是在军旅诗词中有着最广泛的体现: 屈原的《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感染力量,作者那种热爱家国的炽烈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荆轲《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充满义薄云天的豪迈气概, 唱出了大义凛然、义无反顾、慷慨赴死的献身精神;刘邦《大风歌》“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唱出了主人公长治久安的政治抱负和求贤若渴的忧虑;阮籍的《咏怀》“临难不顾生,身死魂飞扬。” 歌颂了壮士们胸怀大志、效命疆场的崇高而伟大的壮举,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内心对时政不满和驰骋疆场为国捐躯、流芳后世的强烈愿望,是英雄主义精神的鲜明写照;曹植的《白马篇》“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塑造了少年侠士矢志精武、勇猛善战、视死如归的无畏气概;吴均的《胡无人行》“男儿不惜死,破胆与君尝” 直言自己不仅敢于披肝沥胆,誓死为国效忠,而且要破开肝胆,让人尝味,以验自己的心志确确实实是纯真不二!这既是对战争之严酷作最大无畏的回答,更是对自己许身为国的决心和勇气作最彻底的表白,出语真是石破天惊,慷慨壮烈!;骆宾王的《从军行》“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 呈现了大军追亡逐北、直插敌腹的战斗场景,使人看到了军人那种有我无敌的血性;杨炯的《从军行》“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抒发了投身军旅、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王昌龄的《出塞〈其一〉》“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声调高昂,气势雄浑,寄托了对杰出将领的倾慕渴望之情,同时也昭示人们,只要将强兵勇,上下用命,就能仗剑固边关,立威慑敌胆;王翰的《凉州词》“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以豪放的风格描述了征戍战士饮酒作乐的情景,表达了他们置生死于度外,勇于牺牲的豪迈气概;岑参的《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它所表现的是以爱国主义为主线的一代有志文人的积极进取精神,显示了一种英雄豪气,传达出火一般的激情,使后世多少读者为之激动振奋;李贺的《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生动地表达了诗人急切的救国心愿,成为无数热血男儿矢志报国的座右铭;苏轼的《江城子?密英雄轻视金钱的豪侠性格和为了革命事业甘愿舍弃个人一切的牺牲精神……。 从古至今,这些由家国情怀衍生出来的经典诗篇,是无数华夏儿女最普遍的情感共识和情感底色,也最能在危急时刻引发情感共鸣,被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反复吟唱,激励无数中华儿女为保护家园而战斗,为保持民族独立而战斗,是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的和平时代的清醒剂,也是外敌入侵、战火纷飞的年代的定心丸。尽管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民族英雄,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爱国主义,家国情怀却贯穿军旅诗歌创作的始终,表达着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爱恋,对国家民族的认同,对祖国羽翼庇护下的千万个小家的热爱,情感始终在国与家之间徘徊和回荡,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永恒动力。 家国何以能成为中国人的信仰?因为有千年积淀,灿若星辰的华夏传承已融入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之中,成为他们生命的一部分。未有我之先,家国已在焉;没有我之后,家国仍永存。如此,每个中国人短暂而有限的生命,融入了一种深沉的无限之中。精神有了归属,生命乃有意义。 自古以来,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家和国是统一的,而不是分裂的。国与家是紧密联系、休戚与共的,家是缩小的国,国是放大的家,个人命运与民族存亡息息相关。从上古时的炎黄逐鹿,到而今的国门洞开;从抱石沉江的屈原,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不管是乡野小农,还是高官巨贾,“家国”两字,在中国人心中重逾千钧。文天祥的《正气歌》,就是家国之歌。“家国”存在于每个中国人心中,散而外发为“沛乎塞苍冥”的浩然正气。 家国情怀常写常新,历经历史和岁月的沉淀,依然流淌着新鲜的血液,家国情怀即使是在物质富裕、政治清明的今天,也依然是一剂清醒人心的良药。只是今天的家国情怀的概念较之以前,更加丰富和自由,它包括民族与世界、个人与国家、小我与大我、情感与理智等更加复杂的情感,但爱国主义是永恒不变的话题。 军旅诗词以其纵横沙场、战马嘶鸣、旌旗猎猎、壮怀激越,充满浓厚的家国情怀,给人以心灵的震撼、精神的鼓舞和灵魂的洗涤。作为宝贵的文学资源和精神财富,中华军旅诗词所蕴含的一往无前的锐气、纵横四宇的豪气、捐躯报国的正气,对于激励当代革命军人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培育血性虎气,激发敢打必胜信念,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有着现实而又深远的意义。 因此,应大力传承和弘扬军旅诗词的家国情怀。 一是军旅诗词创作要有时代担当精神。习主席非常重视党员干部的担当精神,多次强调:“坚持原则,敢于负责,勇于担当,体现着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浩然正气、昂扬锐气,反映着领导干部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 军人的血性虎气则来自于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古往今来,国兴我荣、国辱我耻,“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情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民族英雄,创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在平定叛乱途中,唐朝李贺用“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张扬着为了国家安定统一、矢志报国的强烈愿望。而当年近七旬的陆游写出“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不朽名篇时,更是满怀强烈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和忧国之心。军旅诗词肩负着繁荣先进军事文化的使命,只有主动作为,旗帜鲜明地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坚决抵制腐朽文化、低俗文化、媚俗文化,为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砥砺官兵战斗精神鼓与呼。才能不负时代和人民的重托。 二是用军旅诗词中饱含的英雄情怀,培塑不怕牺牲的战斗作风。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勇毅果敢、敢于牺牲是军旅诗词所蕴含的一个重要特点。英雄情怀是战斗文化表现形态之一,而战斗文化是培塑我军不怕牺牲、英勇顽强战斗作风的重要保证。基层部队可以结合学习历代军旅诗词,深入开展读战斗诗词、走英雄成长道路活动,引导官兵继承和发扬我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英勇顽强的血性虎气,夯实当兵打仗、带兵打仗、练兵打仗的思想根基,保持和发扬我军闻战则喜、视死如归的战斗作风。 三是 军旅诗词创作的主题和内容要瞄准强军目标,展示官兵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时代风采。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既是根植于中国历史文化、潜在于人们精神世界的人文诉求,更是当前诗词界必须要思考的一个重大文化命题。作为当代军旅诗词创作者,军旅诗人的情怀要升华为家国情怀,诗词创作要由“自娱自乐”转变为“为官兵抒写,为官兵抒情,为官兵抒怀”;欢乐着官兵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要学习开国将领和革命前辈开创军旅诗社的创业精神,把诗刊办成军旅特色鲜明、传播正能量、为广大官兵喜闻乐见、名副其实的军旅诗刊。
发表时间:2016年12月07日 16:01:31     分类:吟谈博弈
   2549         0

1
  • 2 条记录 第 1 页/共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