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诗] 蛋鸡偈
蛋非鸡,是鸡;生灭,灭生。大小,小大;空色,色空。
发表时间:2025年10月06日 11:22:09     分类:新作精选
   9         1
[古风] 金刚经·阐释偈颂
第一分:法会因由如是我闻一时间,佛在舍卫祇树林。给孤独园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至,著衣持钵入舍卫。世尊乞食于城中,次第乞已还本位。饭食讫兮收衣钵,洗足敷座而坐矣。第二分:善现启请尔时长老须菩提,大众中起从是座。偏袒右肩右膝跪,合掌恭敬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兮,善护菩萨付嘱之。世尊如是善男女,无上正智遍心愿。云何应住降其心?”佛言:“善哉善哉兮,如汝所说如来也,善护菩萨付嘱之。汝今谛听为汝说,善男善女菩提心。如是应住降其心。”“唯然世尊,愿乐闻。”第三分:大乘正宗世尊言告须菩提:“诸大菩萨摩诃萨,降伏其心应如是,所有一切众生类,若卵生兮若胎生,若湿生兮若化生,若有色兮若无色,若有想兮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令涅槃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众,实无众生得灭度,须菩提兮何以故?是故菩萨有我相,是人众生寿者相,即非菩萨摩诃萨。”第四分:妙行无住世尊复告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住,行于布施不住色,不住声香味触法。无相布施须菩提,菩萨布施不住相,其福德兮不思量,须菩提兮何以故?东方虚空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言。“南西北方思量不,四维上下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言。“菩萨布施无相兮。其福德兮不思量,菩萨但应所教住。”第五分:如理实践“须菩提于云何意?可以身见如来不?”“不可身相见如来。如来所说身相矣,何故非相见如来?” 佛陀告曰须菩提:“凡所有相皆虚妄,若见非相见如来。”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说?一切贤圣皆依无,有为说法是差别。”第六分:正信希有须菩提是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闻,如是章句生信不?”佛告:“须菩提莫说,如来灭后五百岁,后五百岁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以此为实知是人,不于一至四五佛,而种善根已无量。千万佛所种善根,种诸善根唯章句,乃至一念生信者,如来昔知昔见是。诸众生是无量福,何以故兮须菩提?是诸众生无我相,人相众生寿者相。无法相是非法相,何以故兮诸众生?若心取相即著我,是人众生寿者相,若取法相即著我,是人众生寿者相。何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是故不应取法相,亦不应取非法相。以是义故如来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法应舍,何况非法应舍矣!’”第七分:无得无说“须菩提是云何意?如来有得菩提耶?如来有说所法耶?”须菩提是告曰佛:“如我解佛所说意,无有定法名菩提。亦无定法如来说。何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说?一切贤圣皆依无,有为说法是差别。”第八分:依法出生“须菩提是云何意?若满三千界珠宝,以用布施福多不?”“甚多世尊”须菩言:“何以故兮是福德,非福德是福德多?”“若复有人经中受,乃至是偈为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兮一切佛:阿耨多罗菩提法,所谓佛法即非法。”第九分:一相无相“须菩提是云何意?能作是念须陀洹:须陀洹果我得不?”“不也世尊”须菩言:“何以故兮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入?不入‘六尘’须陀洹。”“须菩提于云何意?能作是念斯陀含:斯陀含果我得不?”“不也世尊”须菩言:“何以故兮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无往来是斯陀含”。“须菩提于云何意?能作是念阿那含:阿那含果我得不?”“不也世尊”须菩言:“何以故兮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无不来是阿那含。”“须菩提于云何意?能作是念阿罗汉:阿罗汉道我得不?”“不也世尊”须菩言:“何以故兮实无有,无有法是阿罗汉?阿罗汉若作是念:阿罗汉道我得矣,即著我人众寿相。佛说我得三昧兮,人中最为是第一,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阿罗汉道我得矣,世尊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实无所行阿兰那。”第十分:庄严净土“于意云何须菩提?如来昔在燃灯所,于法有所得之不?”“不也世尊是如来,在燃灯所实无得。”“于意云何须菩提?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非庄严,是名庄严佛土兮。”“须菩提兮如是故,是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其心,不住声香味触法,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兮若有人,身如须弥山王大,于意云何身大不?”须菩提言:“甚大矣,何以故兮世尊是?佛说非身是大身。”第十一分:无为福胜“须菩提‘是恒河中,所有沙数恒河兮,如是恒河之沙数’,于意云何沙多不?”须菩提言:“沙是多,但诸恒河多无数,何况恒河如是沙?”“须菩提兮善男女,以七宝满是恒河,三千大千世界兮,以用布施福多不?”须菩提言:“福是多。”佛告须菩:“善男女,于此经中乃至受,四句偈等为人说,此福是胜前福德。”第十二分:尊重正教复次佛告:“须菩提,随说是经四句偈,知此之处天人等,皆应供养佛塔庙,何况有人受持诵。当知是为希有法,经典若是所在处,即为有佛重弟子。”第十三分:如法受持须菩提时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是经?我等云何奉持兮?”佛告须菩:“是经名,‘金刚般若波罗蜜’,名字以是汝当奉!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于意云何须菩提?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是白佛言:“世尊如来无说法。”“于意云何须菩提?三千大千是世界,所有微尘数多不?”须菩提言:“多世尊。”“须菩提兮是微尘,如来说是非微尘。如来说是世界兮,非世界兮名世界。于意云何须菩提?可以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得见,何以故兮如来说,三十二相即非相?”“须菩提兮善男女,以恒河沙身布施,若复有人是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为他人说福甚多。”第十四分:离相寂灭须菩提是闻经义,涕泪悲泣白佛言:“希有世尊‘深经典’,我从昔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经’”。“世尊若复有人兮,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德。”“是实相者则非相,是故如来说名相,世尊我今闻是经,信解受持不为难,若当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闻是经,信解受持为希有。何以故兮无我相?人相众相寿者相?所以者何非相是?人众寿相是非相。”“须菩提兮何以故?离一切相是诸佛。”佛告须菩如是兮:“若复有人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兮,当知是人甚希有。何以故兮须菩提?如来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忍辱波罗蜜’,如来说是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何以故兮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无我相,无人众生寿者相。何以故兮于往昔?节节支解若有我,人众寿者生嗔恨。”“须菩提兮念过去,五百世作忍辱仙,所世无我无人相,无众生相寿者相,须菩提兮菩萨是,是故应离一切相,阿耨多罗菩提心,不应住色生是心,不住声香味触法,应生无所住心兮。若心有住即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兮,须菩提兮菩萨是。为利一切众生故,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非相,一切众生非众生。”“须菩提兮如来是,真语实语如语者,不诳语者异语者,如来得法无实虚。”“须菩提兮若菩萨,心住于法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行布施人如有目,日光明照种种色。”“须菩提兮当来世,若有善男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诵,即为如来佛智慧,昔知是人是见兮,皆得成就无边德。”第十五分:持经功德“须菩提是善男女,初日分以恒河沙,中日分以恒河沙,后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无量兮,千万亿劫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信心不逆福胜彼。何况读诵为人说。须菩提兮要言之,是经不可思议兮,无边功德不可量。如来为是大乘说,若有人能受持诵,广为人说知是兮,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兮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兮。荷担如来是人兮,阿耨多罗菩提是。”“何以故兮须菩提?若乐小法著我见,人见众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为人解说书读诵,须菩提兮在在处,若有此经一切兮,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知此处,即为是塔应恭敬,作礼围绕是塔兮,诸华香而散其处。”第十六分:能净业障“复次须菩善男女,受持此经为人贱,是人先世应堕恶,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消灭,当得三藐三菩提。”“我念过去须菩提,无量阿僧祗劫是,然灯佛前得值兮,八百四千万亿是,那由他佛悉供养,承事无空过者兮。若复有人于末世,能受持诵读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是功德,百分不及千万一,亿分譬喻不能及。”“须菩提是善男女,于后末世诵此经,所得功德具说者,或有人闻疑不信。知是经义不可思,果报不可思议兮。”第十七分:究竟无我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善女人,发心三藐三菩提,云何应住降其心?”佛告须菩:“善男女,发心三藐三菩提,当生是心:‘我应度,灭度一切众生已。实无众生则灭度’。何以故兮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兮,人相众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摩诃萨。须菩提是无有法,阿耨多罗菩提是。须菩提兮意云何?如来燃灯佛所是,三藐菩提是有否?”“不也世尊如我解,佛说所是燃灯所,无有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兮。须菩提是实无法,如来得是三菩提。须菩提兮若有法,如来得是菩提者,燃灯佛不授于记:‘汝于来世当作佛,释迦牟尼名号是。’以实无有法之得,阿耨多罗三菩提,是然灯佛授记言:‘汝于来世当作佛,释迦牟尼名号是。’何以故兮如来者?即诸法义有人言:‘如来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是实无法,佛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是如来者,阿耨多罗三菩提,其中无实无虚耶,如来说是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兮,一切非法故名是。”“如人身大如须弥”。须菩提言:“世尊是,如来说是人身大,即为非大名大身。”“须菩提若菩萨言:‘我当灭度无量众’。即非菩萨何以故?须菩提是实无有,菩萨是故为法名,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是,无我法者真菩萨。”第十八分:一体同观“于意云何须菩提?如来是有肉眼不?”“如来是有肉眼兮。”“于意云何须菩提?如来是有天眼不?”“如来是有天眼兮。”“于意云何须菩提?如来是有慧眼不?”“如来是有慧眼兮。”“于意云何须菩提?如来是有法眼不?”“如来是有法眼兮。”“于意云何须菩提?如来是有佛眼不?”“如来是有佛眼兮。”“于意云何须菩提?恒河中沙是沙不?”“如是如来说是沙。”“于意云何须菩提?如是恒河所有沙,又如沙数是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多不,佛世界?”“甚多世尊,佛世多。”“如是国中所有众,所有众生若干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心皆非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是不可得,现在心是不可得,未来心是不可得。”第十九分:法界同化“于意云何须菩提?有人若是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耳,以用布施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兮,因缘得福甚多矣。”“若福有实须菩提,如来不说得福多;以福德是无故兮,如来说是得福多。”第二十分:离色离相“于意云何须菩提,佛以具足色身见?”“不也世尊如来兮,佛无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兮如来说:具足色身非具足,是名具足色身兮。”“于意云何须菩提?如来具足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兮,不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兮如来说:诸相具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矣。”第二十一节分:非说所说“须菩提兮汝勿谓,如来作是念相兮:‘我当有法所说矣。’莫作是念何以故?若言‘如来有说法’,即为谤佛不解我。须菩提兮说法者,无法可说名说法。”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是曰:“世尊兮,颇有众生于来世,闻说是法生信不?”佛言:“须菩提如是,彼非众生非不众。何以故兮须菩提?众生是名众生矣。”第二十二分:无法可得须菩提是白佛言:“世尊佛得三菩提,为无所得菩提耶?”佛言:“如是如是兮。须菩提兮我是于,阿耨多罗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得,是名三藐三菩提。”第二十三分:净心行善复次佛言:“须菩提,是法平等无高下,是名三藐三菩提。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即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言善法者,佛说善法名善法。”第二十四分:福智无比“须菩提兮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七宝等聚有人持,布施若人以此用,般若波罗蜜经是,乃至四句偈受持,读诵为他人说兮,于前福德百分一,百千万亿不能及。”第二十五分:化无所化“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作是念:‘我当度众’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众生如来度。若有众生如来度,如来有我人众寿。须菩提兮如来说:‘有我者是非有我,凡夫之人以有我’。须菩提兮凡夫者,如来说则非凡夫。”第二十六分:法身非相“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十二相观如来?”须菩提言:“如是兮。则以是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是,三十二相观如来,转轮圣王是如来。”须菩提是白佛言:“不以是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若以相见音求我,是人不能见如来。”第二十七分:无断无灭“须菩提汝若是念:‘如来不以足相故,得是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足相故,得是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是念:‘发是三藐菩提心,说法断灭’何以故?‘发心不说断灭相’”。第二十八分:不受不贪“须菩提:若菩萨是,以满恒河沙世界,七宝持用于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无法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不受福德。”须菩提是白佛言:“世尊云何非福德?”“须菩提是作菩萨,不应贪著受福德。”第二十九分:威仪寂静“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坐卧’,是人不解我说义。”“何以故兮如来者?无所从来无所去,故名是为如来兮。”第三十分:一合理相“须菩提若善男女,以三千兮大千界,碎为微尘于云何?是为微尘众多不?”须菩提言:“多,世尊。”“须菩提兮何以故?”“若是微尘众有者,佛即不说微尘众。”“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尘众非微尘,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大千界,即非世界名世界。”“何以故兮须菩提?”“若世界是实有者,即是一合相者兮。如来说是一合相,即非一合相者是,是名一合相者兮。须菩提兮一合相,即是不可说者是,但凡夫人贪著事。”第三十一分:知见不生“须菩提兮若人言:佛说我人众寿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否也世尊是人兮,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兮世尊说,我见人众寿者见,即非我人众寿见,是名我人众寿见。”“须菩提兮菩提心,于一切法应是知,如是见信:不生相。是非法相名法相。”第三十二分:应化非真“须菩提兮若有人,无量阿僧祇世界,持用七宝是布施,若有善男善女人,发菩提心持此经,乃至四句偈受持,读诵演说福胜彼。云何演说不取相?何以故兮如不动?‘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说是经已须菩提,诸比丘及比丘尼,优婆塞及优婆夷,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奉受行。
发表时间:2025年09月13日 11:58:46     分类:新作精选
   13         1
[古风] 鸡蛋偈
鸡蛋谁梦想,自觉命无常;鸡蛋本无常,何需论修长?
发表时间:2025年05月07日 15:40:59     分类:诗
   53         0
[诗论] 行普体裁分析
行普诗体作为一种创新的文学形式,将佛教文化与文学表达相结合,这一尝试引发了不同的声音。有人担忧这种结合可能不够恰当,或者会偏离传统文学的轨道。然而,回顾文学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文学总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创新。现代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早已偏离了传统文学的轨道,却仍然在不断发展和壮大。行普诗体同样如此,它风格古今参半,这种独特的魅力可能会吸引一部分读者的关注。当然,每种文体的发展都需要经历一个过程,会面临各种挑战和争议。但正是这些争议和挑战,推动着文学不断前行。因此,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看待行普诗体这一创新的文学形式,给予它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索和尝试。相信在不断的发展中,行普诗体会找到自己的定位和方向,为文学领域注入新的活力和元素。
发表时间:2024年10月23日 11:55:37     分类:诗词理论
   235         0
[古风] 禅意边缘的文化探微
古人原本无古诗,未知韵律与文辞。古诗缘起何时始,创作背后何所期?非为古诗而执笔,失意几何藏心底。今人古装亦风尚,古今交融意难羁。
发表时间:2024年10月12日 13:36:45     分类:诗
   111         0
[新诗] 九月九
九月九月九月九,九月九月九!老人金秋!一山茱萸,压弯了风。石榴,抿嘴笑,王维,数茱萸。
发表时间:2024年10月12日 07:19:10     分类:诗
   110         0
[古风] 禅意边缘的文化探微
古人原本无古诗,未知韵律与文辞。古诗缘起何时始,创作背后何所期?非为古诗而执笔,失意几何藏心底。今人古装亦风尚,古今交融意难羁。
发表时间:2024年10月11日 15:23:49     分类:诗
   111         2
[新诗] 禅意群聊
群员,是看客,亦是食客;我们,乃众生的佐料,亦是众生的笑料。我们,端出了素菜,但,不一定适合每位的味觉。总之,在群里,是厅堂,又是学堂。
发表时间:2024年10月11日 13:49:06     分类:诗
   112         0
[诗论] 行普诗是什么东西?
行普诗是一种融合了佛教文化精髓与诗歌艺术魅力的新型文学形式。以下是对行普诗的详细解读:定义与特点‌定义‌:行普诗是在发展过程中,将佛教文化的精髓与诗歌艺术的魅力相结合,形成的一种独特文学形式。这种文体不仅体现了佛教文化的深刻内涵,也展现了诗歌艺术的创新性和表现力。‌融合性与创新性‌:行普诗在内容上融合了佛教的哲理思考与诗歌的意象运用,形式上则不拘泥于传统的诗歌格律和形式,展现出强烈的创新精神和艺术个性。它根据表达的需要自由发挥,打破了传统诗歌的束缚。深度与广度‌深度‌:行普诗深入挖掘佛教文化的内涵,通过诗歌的形式传达出对生命、宇宙、人生等问题的深刻思考。这种深度思考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容,也提升了读者的精神境界。‌广度‌:行普诗涉及的主题广泛多样,既有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也有对社会现象的反思,还有对人生哲理的探讨。这种广泛的题材选择使得行普诗具有更强的包容性和感染力。艺术性与审美性‌语言精炼‌:行普诗追求语言的精炼、生动和富有韵律感,能够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意象独特‌:它善于运用佛教特有的意象和符号,营造出一种空灵、深远、神秘的意境,使读者在品味诗歌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佛教文化的独特魅力。‌情感表达‌:行普诗还注重情感的表达和抒发,通过诗歌的形式传达出诗人对生命、自然、社会等方面的真挚情感和深刻体悟。代表人物与影响‌代表人物‌:释行普(刘京普),别称行普法师,是行普诗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是中国汉传佛教教职人员,被誉为伟大的佛教文学家、宗教学家、思想家、理论家以及伟大的佛教诗人。他的六百多首诗偈、格言发布于各大文学网络平台,对中国当代诗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影响‌:行普诗通过对佛教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为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做出了贡献。同时,它也在不断地创新和发展中,为当代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元素。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审美需求的不断提高,行普诗有望在未来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和认可。综上所述,行普诗作为一种融合了佛教文化与诗歌艺术的新型文学形式,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深远的影响。它不仅丰富了现代文学的表现形式和内容内涵,也为读者提供了更加多元的阅读体验。
发表时间:2024年10月11日 13:39:22     分类:诗词理论
   281         1
[诗:七绝] 禅意云游
浮云雾水觅清闲,生灭飘游天地仙。无恼无嗔无挂碍,乘风过往寿桃园。
发表时间:2024年05月29日 05:30:33     分类:诗
   568         3

1 2 3 4 5
  • 123 条记录 第 1 页/共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