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造访“中国传统村落”
初秋,久居喧嚣闹市的我,有机会走进中国传统村落——鲁史老道箐老议山自然村,亲身感受传统村落的古朴韵味,感到格外高兴。 车缓缓驶进宁静绿美的古村落,清新的空气让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踏着石板路,抚摸着石板墙、石板房、古茶树,感受着原生态的乡土气息,耐人寻味。坐落在绿美丛林中的传统村落,古木繁荫,百鸟欢唱,秋桂飘香,沁人心脾。走进茶农家,淳朴善良的彝族老茶人,按习俗待客,一杯老树茶、一盅自酿酒、一盘瓜子、一碗核桃,无拘无束,自由品尝,谈笑之中聆听老茶人诉说。 昔日,翻山涉水,徒步七小时到达县城,如今,村里有班车,每天来回一趟只需六小时,既方便了村民出行,又拉近了城乡距离,同时,带动了美丽乡村传统村落旅游文化的悄然兴起。利用浑然天成的青石层,村村寨寨建起石板房。大自然馈赠人间的青石板,石质细腻,牢固美观,不渗水,不易风化,跨越千百年风雨沧桑,完整无缺。全框木架砌石墙,梁椽支撑屋顶石板,倾斜适度,雨水顺流而下,屋內墙身保持干燥。古朴清雅的石板房,冬暖夏凉,让人感觉舒适,沉浸在石板墙、石板房、石桌、石凳、石缸、石臼、石槽、石磨的石文化家园中,不禁让人想起远古时期的先人用石器作为生产生活的原始工具,开创了人类石文化先河,令世人震撼和敬畏。 现如今,喧嚣闹市繁华的城,为点缀城市魅力景光之美,打造极具艺术之美的复古石板房建筑,美轮美奂,成为繁华城市中一道靓丽的风景,让人交相称赞。美中不足的是,缺少原生态古朴气息。 鲁史老道箐老议山自然村,受中原文化影响,重视文化教育培养,学风蔚然,人文蔚起,在外工作和读书的人,一直对家乡怀有深深的眷恋。他们铭记前辈肇基不易,历尽艰辛,开辟古朴绿美传统村落家园,持守和振兴传统村落,亦是责任和担当。 昔日,曾被人们嘲笑居住的石板房,如今,却成了现代人向往的美好家园。 随着澜沧江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游人纷至沓来,参观小湾电站,游百里长湖,饶有兴致地观赏沧江两岸神奇秀丽的自然景色。品原生态水果,尝鲜美沧江鱼,体验沧江游玩乐趣。走进村落,喝一杯醇香回味的老树茶,品尝高山美味佳肴,住古朴石板房民宿客栈,亲身体验传统村落的宁静和惬意。 游览了鲁史老议山自然村,驱车到达水山相连茶马古道第二驿站金马村落。 茶马古道兴于唐宋,盛于明清。顺宁(现凤庆)茶马古道始于明末清初。鲁史作为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承载着悠久的茶文化历史,10年前,茶马古道鲁史段成为国家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游人络绎不绝。 鲁史地处滇西北要冲,古时是通往巍山、下关、昆明,北上经丽江、西藏,直至东南亚,南进顺宁、镇康,再西出缅甸的重镇,行走在崇山峻岭中的马帮踏出的漫长古道交汇于此。不辞辛劳,奔走于茶马古道的马帮,肩负着沿线群众的生产生活所需的物质重任,在茶马古道鲁史、金马、新村驿站和顺宁古城街集散交易。盛产茶叶的顺宁县茶叶市场颇为繁荣,极大调动了茶农种茶的积极性。成群结队的马帮驮着茶和土特产品由顺宁古城启程,先到达新村驿站歇脚,第二天路程艰辛,途经澜沧江铁索青龙桥、骡马萎坡,然后到达金马驿站歇脚,第三天再到达鲁史总驿站,人困马乏。有的马帮稍作休整,即踏上远途,用醇香回味的顺宁茶换来所需的生活物质。值得一提的是,马帮传递着先进文明的中原文化、创新的农耕技术等,顺宁较早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始建古滇顺宁第二大文庙。顺宁人重视文化教育发展,学习借鉴先进的中原农耕技术,淘汰陈旧落后的生产生活模式,解放生产力,发展民营经济,保障民生,使百姓安居乐业。 如今的金马街道,石板路、石板房、青瓦房、商铺、客栈,仍然保持着原来的模样,让游人亲身感受茶马古道金马驿站沧桑过往的痕迹,寻味细品。街道冷清寂静,偶尔听到村边朗朗读书声。村民们依然过着和往常一样的生活,亦维持茶马古道金马驿站原貌。村口骡马萎坡头,古朴硕壮的大榕树,枝繁叶茂,生生不息。它和往常一样循着渐行渐近的马蹄声,迎来送往着无数的马帮队伍。游人漫步金马街村口,看着不远处奔流不息的澜沧江,心情豁然开朗。 金马街耄耋老人依稀记得,远征军某部将士为不扰民而露宿街头,第二天一大早浩荡整齐的队伍奔赴腾冲抗日前线,血战沙场,保家卫国,可歌可泣英雄战灵的故事。 穿过历史的记忆,仿佛看到踏着落日薄雾,在夜晚来临前,经过澜沧江青龙桥,疲惫不堪的马帮正向着这个温暖的港湾金马驿站缓缓走来。气喘吁吁,全身大汗的马锅头,顾不上憩息,快速卸下马背负载,先照料汗流浃背的骡马,然后到商铺购买生活物资,再生火架锅做饭,狼吞虎咽地填饱肚子。夜晚,火塘边烤一罐茶,就着香茶拉家常,哼赶马调或唱山歌,给骡马喂夜草,平淡却有趣。 在那个交通闭塞生活艰苦的年代,马帮和马车作为主要运输工具,为居住在崇山峻岭的人们运送生产生活所需的物质,并传递着信息。不怕山高路远,不怕狂风暴雨,不怕严寒酷暑,用脚丈量目的地。马帮曾为服务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远去的马铃声至今犹在耳边回响。 如今,新村驿站房屋已拆,遗址变了模样;金马驿站保持原样,游人络绎不绝;鲁史茶马古道总驿站,保持原样,马帮过往的石街,马蹄烙印清晰可见,村民持守着这段久远难忘的茶马古道遗址。 古老文明的鲁史街向游人讲述,昔日驿站过往商旅、达官贵人和马帮的故事。曾经,通宵达旦的夜市,小贩叫卖声、骡马嘶叫声、讨价还价声不绝于耳。村里的男女老少相约一块观赏鲁史茶马古道夜市,一派繁忙热闹景象,至今让人难忘。
发表时间:2025年06月27日 17:46:25     分类:散文
   16         1
[散文] 散读萧先生与麒麟掌
去年四月底萧朝正先生到家中特意告诉我,国税局在《临沧日报》和《国税之窗》开设《我身边的好税官》专栏,向本单位职工和社会各界诚征稿件。凤庆《国税之窗》主编巴玉慧写他的《一缕夕阳无限红》专访一文,刊于《临沧日报》副刊。我逐字逐句拜读巴主编大作,这是一篇文辞优美的佳作。是萧先生退休后又一次获得的殊荣。 愉悦闲谈,盛开的月季花吸引着先生,兴致勃勃地观赏。先生酷爱月季花和麒麟掌。在家园栽培了一株麒麟掌,先生将写麒麟掌之事吩咐与我,图他提供。作为晚辈难以推辞,只能照做。说实话我对栽培甚少名贵的麒麟掌陌生,首次见到是在上世纪昆明世博园开园时,一株硕大古朴,极富天然野趣,形美像掌,雄伟苍劲麒麟掌,吸引着许多中外游人驻足观赏。 一株三十余载年富茁壮的麒麟掌安家落户在先生家园,挺拔玉立,生机盎然,给紫气东来的祥和大院增色不少。先生不辞辛劳,悉心呵护钟爱的麒麟掌,既点缀生活环境,又带来无限的乐趣。美丽神奇的麒麟掌与大自然博奕,风吹日照,雾来雨来,倾下的雨水,自在吸进茎里贮藏着,可度过干旱,为生命的延续提供了水源。生命的奇迹超越了其它植物。麒麟掌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既能在优越的环境中生长,也能在恶劣的条件下生存,不怕烈日炙烤,不怕大旱,不怕狂风暴雨,不怕风霜凛冽,敢于彰显傲骨风姿,为世人所推崇。 晚辈与萧先生相识多年,待人热情,口若悬河,声如洪钟。为人正直,表里如一的先生,在诗社切磋诗词楹联思想艺术的学习园地里,不耻下问,虚心好学,每当看到文友的作品,总是伸出拇指称赞,写得好,对、对、对,先生常说:“人非圣贤。淡泊名利,心态平和,健康长寿是福。实实在在做事,为社会作贡献。”先生撰写的楹联在万人信仰的大雄宝殿堂前柱中。天地牌走进千家万户。人书俱老。最近几年送晚辈的《直臣晚晴录》,约略浏览,不敢罔议。先生爱好摄影艺术三十余载,既有理论认识,又有较高的摄影艺术。《直臣晚晴录》插图足以说明。 写到这里先生给晚辈讲叙难忘的一幕又浮现眼前,在那非常时期岁月里,水平高和工作能力强,不会拍马屁被排斥挨整,工资高被妒忌挨整,生活好点被挨整,说实话做实事被挨整,出身高被挨整。只有兴风作浪,丧尽天良的小屁拍得势嚣张一时。身处风口浪尖的先生,面对不择手段,上蹿下跳的小丑,毫不胆怯,敢于面对残酷的现实,与跳梁小丑周旋,金蝉脱壳,逃过一劫,从狂风大浪中安稳进入港湾。常人难以做到的先生做到。先生干练老辣确实令人折服。 先生每天坚持锻炼,坚持看书和练书法,健康的体魄,勤奋的态度无论如何与耄耋之年挂不上号,从先生的身上我们必须反思自己是否足够勤奋。 麒麟掌慷慨献给人间,不正是今天国税人乐于奉献的精神吗?
发表时间:2025年05月21日 14:41:36     分类:散文
   58         10
[诗:七绝] 历时五载,以植物培植成“建党百年福”五字,敬祝伟大的党百年华诞
历时五载,以植物培植成“建党百年福”五字,敬祝伟大的党百年华诞 享福全民感党恩,百年大庆震乾坤。培成五字衷心敬,叶茂枝繁沐旭暾。
发表时间:2021年12月30日 08:44:31     分类:诗词速递
   853         2

1
  • 3 条记录 第 1 页/共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