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论]
乡土乡情,动我心扉 ——温瑞老师田园作品赏析
乡土乡情,动我心扉 ——温瑞老师田园作品赏析 赵 艳 2020年9月,辽源地区的一些诗友相聚于温瑞老师所在的东辽县白泉镇。我们共同参观了当地的民俗馆,并相约根据这次采风活动进行诗词创作。在之后的一两周里,温老师写了30多首诗词曲作品,文思敏捷,才思不断,精彩纷呈,让人叹为观止。 此后,我又陆续阅读了一些他田园类的其他作品。作为吉林诗坛的领军人物,在三十年的创作中,温老师的文字已形成了鲜明而独到的个人风格。我认为他的田园作品有以下几个特点:接地气,寓哲思,摹神态,见风趣,有真情。一、接地气 豆腐坊 煮豆燃萁老本行,坊中蒸似水云乡。 围裙妇每翩翩过,蒙眼驴惟转转忙。 粉碎珍珠求白玉,滴来卤汁兑琼浆。 凝脂不待刀分卖,已散三街两市香。 豆腐,是老百姓餐桌上常见的食品。特别是在北方的冬天,基本家家户户都会用豆腐来做炖菜或炒菜,对北方人来说,没有豆腐的冬天是不完整的。手工豆腐不仅是一道美味佳肴,它的制作也是北方农村一项传统的手工技艺。温老师用凝练的文笔、诗意化的语言,向读者展现了在热气蒸腾的老作坊里,围着围裙不停忙碌的妇人、蒙上眼睛拉磨的毛驴、卤水点豆腐等一系列劳动场景。他特别擅长细节的刻画,把匀圆的黄豆比喻为颗颗珍珠,卤汁点豆浆塑型,如同琼脂凝固一般。“求白玉”“兑琼浆”“凝脂”下字妥贴雅驯。当热气腾腾的豆腐做好后,还没等刀分出售,香气已然在街市四溢。文字读来让人赏心悦目,口齿生津。这首诗选材紧贴老百姓的生活,形象生动,如在眼前。如果不熟悉乡土生活,是无法做到的。 【黄钟】刮地风·大棒子酒瓶 左手端来右转弯,一溜全干;这番匀了那均摊,万虑都删。肠宽无岸,瓶深如涧。海量当拼,鲸吞休慢。东邻车老板,西邻村老坦,同被俺一棒子擂翻。(注:大棒子是一种大容量的酒瓶。) 大棒子是一种大容量的酒瓶,能装三斤酒。这个作品,以酒桌上的规矩和俗语入曲,把东北男人拼酒量的情景表现的酣畅淋漓。如果说女人是水做的,关东的男人就是酒做的。酒里是关东汉子的粗犷奔放,是塞外豪爽直率的乡俗,是黑土地上火辣辣的乡味乡情。 温老师的田园诗词,不是古代士大夫文人那种田园牧歌式的,而是写寻常百姓实实在在的生活。好的文艺作品来源于生活,“接地气”的作品扎根人民、扎根于生活的沃土,这样的文字更加鲜活动人,让人过目难忘。二、寓哲思 诗词中的哲思是启迪人心灵的理外之理、味外之味、言外之音、韵外之旨。这种哲理意蕴具有抽象性、普适性和超越性的特征,缘于诗人对现实生活所作的宏观思考和审美把握。温老师的田园诗词亦寓哲理、见哲思。 铁匠铺 风箱添助炭炉威,交响丁当传四围。 坯铁翻腾砧铁稳,小锤指引大锤挥。 不经水火器难利,才打犁锄春便归。 最喜马骡新挂掌,蹄痕印月快如飞。 这首诗前四句写劳动场景。屋子中间的火炉在风箱的作用下,火苗乱窜火势正旺。铁匠师傅左手用铁钳翻动砧子上的铁料,右手用小锤指挥,徒弟手握大锤进行锻打。风箱拉动的节拍,铁锤的锤打声,共同组成了一支充满阳刚力量的交响曲。打铁需要经火水的工序,打造的犁锄用于农耕,于是诗人不由发出感慨“不经水火器难利,才打犁锄春便归”。不经水火器难利,既写打铁,又非完全写打铁。宝剑锋从磨砺出,想拥有珍贵的品质,是需要不断的努力修炼、克服重重困难才能达到的。人生亦是如此,要经过磨炼才能有所成就。最后一联,诗人用生花妙笔使文字宕出远神,蹄痕印月快如飞,文字与心情皆轻快如飞。 见钱庄有感 得逢银号旧银行,庄票曾经兑几张? 记帐先生详损益,跑街伙计话圆方。 世间贫富算盘打,人际亲疏戥子量。 检点此身无长物,一钱不值是文章。 金钱不仅可以衡量贫富,也能辨别亲疏,人世间多少爱恨情愁,多少悲欢离合皆与金钱有关。在这首诗中,诗人从旧式钱庄引发感想,让人感喟无尽。在金钱面前,文章似乎不值一文,但却是文人最珍视的珍宝,是文人的骨子里的清高和骄傲。 “山中许我留真性,野径行非世路深”(《采蘑菇》),“放开卷起皆由我,不似乌纱戴不牢”(《鹧鸪天·狗皮帽子》),温老师的诗词中,往往通过这种自然而然的表达,引人感慨,启人深思。三、摹神态 【南仙吕】傍妆台·墨斗 弄幽弦,谁能与我解缠绵?纵胸底多存墨,奈手下不成篇。浅深旧迹皆留印,长短柔肠总被牵。收心转,拟梦圆,相思一线未曾偏。 墨斗是传统木工行业中极为常见的工具,主要用以画线或者做记号。用的时候,墨线带着墨由木轮牵出,然后工匠像弹琴一样把线提起弹在要划线的地方,用完后转动木轮将墨线收回。温老师这个曲作品,巧妙地把墨线的工作原理付以人的心理活动。咏物咏情,浑然一体,状物付神,堪称佳作。 在民俗馆采风时,我们看到一个展厅,是这样的实景布置:一个男人在辘轳井打水,不远处一个女人在用搓衣板洗衣服,洗衣盆前面放着一个空水桶。女人的脸侧向不远处的男人,似看非看。温老师根据这个场景创作了《辘轳井畔》: 【南商调】字字锦·辘轳井畔 辘轳传几声,知你汲村井。佯装去洗衣,还怕旁人碰。若为情。见你转柄吱呦,吱呦也、绕得纠缠那绳。停停。洗衣儿用水,俺这里棒槌儿正擎,空盆儿待盛,待盛休磨蹭。提一罐一番盯,提一罐一番乱盯,哼!全当看景。害腮赤到颈,腮赤到颈。恨衣儿似你,不敲敲打打,怎规规整整!罐里水,正摇摇演演,盈盈剩剩,似俺这心儿难定。 写诗词要有画面感,而诗人技高一筹,把画面变成了剧情。这个作品在论坛发布后,好评如潮。邵红霞老师这样评价:“把一个怀春女孩的心态拿捏的死死的。”这首曲音韵流转,下字无痕。把恋情中女子的心理神态刻画的惟妙惟肖,文字摇曳生姿。观温老师的作品,当情诉之于曲,总是光彩照人,让人赞叹不已。写文字赋形易,摹神难,这不仅需要诗人有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还要有细致入微的观察力、丰富的想像力。四、见风趣 【北双调】沉醉东风·妻蒸馒头 揣碱紧移山不嫌,添水勤竭海全淹。面随十指凝,粉向双腮染,玉团搓半无瑕玷。住火掀锅且一瞻,嘲你个张张怪脸。 我第一次读这个曲是通过看温老师的朋友圈,他在里面配了一张图:锅里笼屉上有三个大大的馒头,馒头表面四分五裂,像绽放的花朵一样,且颜色黄白不均,一看就是碱没有揣开。这个作品生动而夸张地展现了他夫人蒸馒头的过程:不停地加碱添水,手上脸上全是面,读来已然觉得好笑。更妙的是最后一句,他把开花的馒头比喻成张张怪脸,再结合他配的图,让人忍不住开怀大笑。 网络有句流行语:“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写文字最难得的是一个“趣”字,而这一点,取决于诗人要有一颗有趣的心灵。趣味主义是一种生活态度,有趣的人大抵聪明、乐观、幽默,他们的文字也总是能散发出迷人的光彩。 温老师写云南大象旅行团“馋嘴初知酒趣,庞躯闲逛春衢。果蔬自助到田隅”,在他的笔下,这群北上的大象时而偷酒喝,时而大摇大摆地在大街上闲逛,时而到田地里去吃自助餐,自由自在憨态可掬。写掌鞋拐子“独脚恁粗蛮,倒蹬天黑铁顽。他人敝履穿来惯”,他说掌鞋拐子虽然只有一只脚却挺蛮横,蹬向空中,别人的坏鞋它倒是穿的挺习惯。写审校刊物“鲁鱼捉似衣扪虱,身影枯如井坐蛙”,把查找刊物错误形容为捉衣服上的虱子。这些形象的描绘和比喻引人发笑,让人印象深刻。 他的竹枝词写农村生活更是饶有趣味,写邻嫂打乒乓球“打遍村中无敌手,乒乓拍作水瓢拿”;写小王丫种瓜“未见藤生啥样果,吹香风已过篱笆”;写村叟学书法“茧手拈毫练书法,左挥右抹似开荒”;写大哥大嫂打工回来打羽毛球“兴起直如捉鸡狠,空中但见羽毛飞”等等,这样的描写在他的作品中不胜枚举。 五、有真情 睹针线笸箩感忆 阿娘所用见曾经,勤苦生涯且拾零。 线缕牵情犹迭绕,针尖挑夜不延停。 助行千里纳鞋底,保暖三冬缝补丁。 最记鬓边轻一抹,抹成银白再难青。 诗人从针线笸箩想起了幼年时母亲做针线活的情景。母亲纳鞋底缝补丁,从早到晚的忙碌。随着孩子们渐渐长大,母亲黑发变白发,渐渐衰老。诗里的亲情让人动容。 温老师的田园作品,一切诗语皆情语。回家过年的急切和喜悦之情,是“凇树如花迎夹路,客心似鸟待归巢”;对儿子防疫执勤进行叮嘱的慈父之情,是“关口严防休稍懈,须知身后是乡亲”;表达瓦工的乐观豁达之情,是“无尤我自居家窄,却向荒芜造座城”;对家乡东辽河源头的讴歌和赞美之情,是“尽道灵泉甘似乳,涓涓不息泽苍黎”。 他的文字和读者没有距离,春种夏播,秋收冬藏,一草一木皆可入诗。他的田园诗里,是一个个你我他这样的小人物,是一个个有滋有味的日子。当我每次阅读他的民俗馆系列作品时,总是不自觉地为之打动。他的文字,是一坛陈年老酒,是冬日里炕头的那个火盆,是老爷爷腰间的烟袋锅,是阿婆阿婶的家长里短,是夕阳里那一缕缕炊烟,是我们在梦里才能返回的童年。 (作者:赵艳,中学教师,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发表时间:2021年12月10日 13:18:40
分类:诗词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