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 赞福州长垣无为三地诗词联合大赛
闽水泱泱润诗田,榕城文化映新天。福筑万家传绿意,公益诗心共筑缘。长垣古韵展新篇,诗赛联吟绿意传。环保建材添彩翼,文化福筑绘明天。无为之地起新潮,环保诗心两相招。台江诗联文化兴,公益情深韵更娇。三地诗声万家扬,文化筑梦共绵长。福州榕树绿影下,环保建材显光芒。长垣古色见城墙,又有新韵入诗行。无为有意展新貌,公益诗词共提倡。福筑万家助文友,大赛传媒传四方。三地公益心相印,协会诗情画意香。共同携手筑未来,绿意盎然满庭芳。
发表时间:2024年05月14日 21:05:55     分类:
   267         1
[诗话] 天涯何处非吾乡
读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决定应该写点东西。文中很多话其实也是写给自己的。各位斧正。宋神宗元丰五年,任黄州团练副使的苏轼在某天晚上经历了一件有趣的小事,他是这么写的。“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即将夜里一点了,从东坡喝酒归来的苏轼敲门却无人应答,这时到了“敲门都不应”这一句。其实还有无数方法可以开门。可以叫衙役帮忙,可以大点声呼叫家童。但苏轼那样就不是苏轼了。下一句,苏大玩主的境界真正显现,没有不安、没有不快、甚至没有去思考接下来应该怎么办?让读者还没反应过来,转头就“倚杖听江声”去了。带着快意、潇洒、甚至一股旁人不甚理解的荒诞。但此一句,境界全出矣。略显尴尬的局面经苏轼巧妙的顺势而为,便成为了一桩雅事。后面,苏轼开始畅想精神世界里的“诗和远方的田野”。此时,这江边,也就成了远方。远方不是何处,你认为的远方,就是远方,眉州够远,儋州也够远。在苏轼眼里,无处不是苟且,但又无处不是远方。王小波说“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苏轼就是这样。他只是生活在诗里,然后写下了生活。这时,是他因乌台诗案被贬的第三年,苏轼的生活态度,可见一斑。读毕此词,“言有尽而意无穷”。生活如何去对待他,他在乎。但他更在乎更看重的是他如何去对待生活。被贬黄州,贬就是了,可以说“黄州好猪肉”。最后还不忘写诗“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是极致的潇洒和对生活无限的温情。如此这般,生活简直奈何不了这个人了。其实,他会不曾有过难过?悲伤?有。他的诗里也有所表现。但始终占据他思想主体的,还是他的豁达与乐观。看苏轼的一生,会发现他有幸运也有不幸,当他被押入暗无天日的御史台监狱,当被迫离开雄伟繁闹的汴梁,他的心里何其难受?何其壮志未酬?被贬海南的路上,他又是如何忐忑?但他总能尽快的调整。总能寻得生活中的“芳草”。难过在他生命里只是一时的,而豁达是贯穿一生的。木心先生说“岁月不饶人,我亦未曾饶过岁月”,这话放到苏轼身上就是“生活不饶人,我亦未曾饶过生活”。在顺境中成功值得羡慕,但如苏轼般与逆境搏斗,和生活“两不相饶”也是一种意想不到的酷。我相信在生活面前人没多大力量。但在人面前,生活也没多大力量。我想苏轼是信的,木心也是信的。千古来的风流人物,大多都是信的。作家张玮在《历史的温度5》中关于“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的头上就是一座山”写道的一句话让我很动容,“当每一粒灰的共同选择凝聚在一起,放到时代面前的时候,难道,不也是一座山吗?”况且,只要可以保持好个人的心境,像苏轼一样,即使落下一座山,和一粒灰又有什么区别?我想,当每个人都乐观豁达起来,灰与山,也就攻守易形了。面对生活,又有什么是克服不了的呢?
发表时间:2024年03月31日 20:13:41     分类:诗论选刊
   400         0
[诗话] “白云”“黄鹤”总徘徊
许多唐诗在敦煌莫高窟藏经洞中出土的《敦煌诗卷》里都有更加准确的“原版”记载。其中,笔者比较感兴趣的,是崔颢的《黄鹤楼》,不同于如今所被大家熟知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这第一句其实本应为“昔人已乘白云去,兹地唯余黄鹤楼”。得知此事,笔者多年的一种“不快”瞬间就被化解了。笔者是贯彻始终的“白云派”,则是更欣赏原版的“白云、黄鹤、黄鹤、白云”之句。当年初读此诗,便觉此诗一开头便冲出三只“黄鹤”颇为奇怪。但也有朋友黄教授说更喜欢如今被我们熟知的“三只黄鹤”版本,因此,笔者查了些东西以重审此问题,是为小记。关于此问题,金圣叹、纪昀等皆为“黄鹤派”。金圣叹道“此诗正以浩浩大笔,连写三黄鹤字为奇耳。”且金圣叹认为“且使昔人若乘白云,则此楼何故乃名黄鹤?此亦理之最浅显者。”而纪昀则认为“改首句‘黄鹤’为‘白云’,则三句‘黄鹤’无根。”但笔者以为,这两种说法皆剥离了“白云”与“黄鹤”这两意象的指向。实则两者皆符合黄鹤楼背后《费祎升天》、《橘皮画鹤》这样神话传说中的情景,“已乘白云”或“已乘黄鹤”,也只是取舍不同。“已乘白云去”、“唯余黄鹤楼”,是对“黄鹤楼”这一共同指向下两种意象的解构——而后,又一一抒怀,前面的扣子,在这里解开。“黄鹤不复返”、“白云空悠悠”,而最终,皆又指回“黄鹤楼”的主旨。前两句诗,虽只有二十八个字,却宛如一篇格制高雅,清趣盎然的小品。回到金圣叹、纪昀两位“黄鹤派”所提出的论点——即“黄鹤无根”上。笔者以为,文艺作品中真正的“根”,是此语一出,恰当、顺畅、不唐突,有脉络可查。“何故乃名黄鹤”的评判标准也并非前文是否所言“黄鹤”,而是文中有无黄鹤之踪。否则,文艺作品岂不是有成了数独、公式之嫌了。故金圣叹“名黄鹤”之问,纪昀所道的“无根”之说,也就都迎刃而解了。若为所谓点题、表面浮根而丧失了许多结构美、意趣美,建筑美,则得不偿失。况作者只需使文章文理通顺即可,未必需将所用之典详细解释,一一说明。诗歌也是抽象的艺术,而读诗的读者,也需要去分担一部分责任。明人周珽评价此诗“盖黄鹤无返期,白云空在望。”前四小句首尾相映,两意象交替、回环而出,此叙事顺序大抵更突显此寂寥意境,高古之格。
发表时间:2024年03月25日 19:53:52     分类:诗词速递
   353         0
[诗话] “白云”“黄鹤”总徘徊
许多唐诗在敦煌莫高窟藏经洞中出土的《敦煌诗卷》里都有更加准确的“原版”记载。其中,笔者比较感兴趣的,是崔颢的《黄鹤楼》,不同于如今所被大家熟知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这第一句其实本应为“昔人已乘白云去,兹地唯余黄鹤楼”。得知此事,笔者多年的一种“不快”瞬间就被化解了。笔者是贯彻始终的“白云派”,则是更欣赏原版的“白云、黄鹤、黄鹤、白云”之句。当年初读此诗,便觉此诗一开头便冲出三只“黄鹤”颇为奇怪。但也有朋友黄教授说更喜欢如今被我们熟知的“三只黄鹤”版本,因此,笔者查了些东西以重审此问题,是为小记。关于此问题,金圣叹、纪昀等皆为“黄鹤派”。金圣叹道“此诗正以浩浩大笔,连写三黄鹤字为奇耳。”且金圣叹认为“且使昔人若乘白云,则此楼何故乃名黄鹤?此亦理之最浅显者。”而纪昀则认为“改首句‘黄鹤’为‘白云’,则三句‘黄鹤’无根。”但笔者以为,这两种说法皆剥离了“白云”与“黄鹤”这两意象的指向。实则两者皆符合黄鹤楼背后《费祎升天》、《橘皮画鹤》这样神话传说中的情景,“已乘白云”或“已乘黄鹤”,也只是取舍不同。“已乘白云去”、“唯余黄鹤楼”,是对“黄鹤楼”这一共同指向下两种意象的解构——而后,又一一抒怀,前面的扣子,在这里解开。“黄鹤不复返”、“白云空悠悠”,而最终,皆又指回“黄鹤楼”的主旨。前两句诗,虽只有二十八个字,却宛如一篇格制高雅,清趣盎然的小品。回到金圣叹、纪昀两位“黄鹤派”所提出的论点——即“黄鹤无根”上。笔者以为,文艺作品中真正的“根”,是此语一出,恰当、顺畅、不唐突,有脉络可查。“何故乃名黄鹤”的评判标准也并非前文是否所言“黄鹤”,而是文中有无黄鹤之踪。否则,文艺作品岂不是有成了数独、公式之嫌了。故金圣叹“名黄鹤”之问,纪昀所道的“无根”之说,也就都迎刃而解了。若为所谓点题、表面浮根而丧失了许多结构美、意趣美,建筑美,则得不偿失。况作者只需使文章文理通顺即可,未必需将所用之典详细解释,一一说明。诗歌也是抽象的艺术,而读诗的读者,也需要去分担一部分责任。明人周珽评价此诗“盖黄鹤无返期,白云空在望。”前四小句首尾相映,两意象交替、回环而出,此叙事顺序大抵更突显此寂寥意境,高古之格。
发表时间:2024年03月25日 19:49:26     分类:诗论选刊
   174         0
[古风] 诗四首
四月十二日偶作雨打春花又弥漫,缤纷成对洒江畔。年年好景总相似,那人何处几时还。枕上无言听唱晚,闲来披衣数渔船。青山有情留过客,过客无意恋青山。春日小令春日春风着春裳,街上佳人上春妆。春花春草尽放荡,怎敢空度好春光。九月十四日杂感偶记恍惚徒荒几春秋,独坐仄庐叹水流。今人莫复前人路,错以乌发祭白头。杂感误入俗务里,日日不展颜。记得旧时好,夜夜戏院前。
发表时间:2024年03月24日 17:45:57     分类:诗词选刊
   307         0

1
  • 5 条记录 第 1 页/共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