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七绝] 张曼利榆林诗词稿12首
张曼利榆林诗词稿12首(新声韵) 悟明寺“写意陕北、书画榆阳”启动仪式 翠柳拈香动紫烟,杏花疏处有诗篇。一堂风色开新墨,题入悟明山水间。 咏砍头柳 一一头砍断万头生,更向苍穹渡劲风。绿入黄沙天漠漠,根植故土骨铮铮。二从容淡泊立沙洲,列列冲天竟自由。头砍千回根逾旺,翠含一树绿波流。 镇北台远眺一踏高台豪气生,长河无畏付流东。黄沙远去飞云外,绿漫三边树树风。 府谷剪纸女子姑娘生就性灵巧,素手纤纤能冒铰。彩纸将叠故土亲,剪刀却话春风好。 红石峡风蚀岩壁水蚀沙,造化无声赋落霞。老迈榆溪说故事,一弯新月过西崖。 榆林归来忆红石峡塞上飞沙云闭月,空峡落雨水听松。孤鸿一自飞南去,忽起幽幽大漠情。 石泉寺访牡丹不开一枕溪云柳未发,山门静对小桥斜。饮泉莫问千年事,知是牡丹不肯答。 三过麻黄梁题记:此地沟深梁秃,貌似贫瘠,却盛产精煤。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黄沙厚土水留痕,岁月无声沟壑深。谁叹山贫无玉翠,皱褶裂处捧乌金。 店坊之游逢杏花正妍浅沟深壑迷无路,忽入红峡碧水间。借取杏花成一束,且为清供对仙山。 印象榆阳城三山拱翠塞城出,威震九边沙浪伏。榆水润泽风物异,驼峰护佑鼓钟疏。楼阁熠熠骑街巷,驿道幽幽串玉珠。多少人文今古事,吟成小调入琴书。 鹧鸪天·榆林行(词林正韵)三月驼城草色稀,东风渐进染柔枝。招呼归雁排新阵,督促黄沙换旧衣。 春若笔,雨如丝。水成大道柳成诗。画屏更在登临处,踏上高台望漠西。
发表时间:2021年12月16日 18:09:56     分类:诗
   1246         4
[散曲] 【双调•夜行船】 初夏白鹿村感怀
【双调•夜行船】 初夏白鹿村感怀白鹿村头陈迹叠,戏楼上锣鼓初歇。古柳一行,繁华都谢,祠堂上看百年灯烛灭。 【乔木查】问垣墙土舍,咋空荡荡烟火都归野?到底儿高低不说。唯剩老屋瓦檐空灶火,浮土些些。 【庆宣和】直面苍生腰不折,谁是豪杰?任路人乡党闲来客,都尊他是雪爷,是血爷。 【落梅风】 穷存志,富莫奢,几轮回、敢对塬头月。耕读也教人似铁,任随他、苦风凄夜。 【风入松】旌旗烈烈绕城堞,滋水也风斜。满街争看勺勺客,论家当、端底无别。生计抡圆为甚物,勺一把味一绝。 【拨不断】水音竭,玉山绝。娥儿赛过浮萍野,黄土难将旧事遮,熏风正把春风惹。热辣辣、炽情浓烈。 【离亭宴煞】百年秘史难评说,戏台故事无休歇。黑娃恨,谁能悟彻。叹黑魆魆本是佃农身,偏蜜咂咂遇上颜似玉,纵路漫漫拼却英雄血。宗祠万世堂,婚配百年帖,管春秋那些。入禁园摘花,趁云黑毁约,举义旗结社。恁的今日有杯,能过几个端阳节。猛回头,管白鹿白狼都是你我多情演着。戏里戏外都一般,看夕阳醉了也。
发表时间:2021年12月16日 18:03:56     分类:词
   775         0
[歌行体] 雪访观音寺​
雪访观音寺风雪飒飒扑人间,玉羽飞舞出云端。茫茫一片接天地,上通灵霄下尘寰。红尘一方清净土,禅宗余脉承千古。山门深深隐终南,琼林掩映独一处。清泉一泓冻无声,泠泠清流缟素封,水寒放生鱼不出,溪桥点点人迹空。我踏清冷问无常,思绪弥漫落花狂,银杏千载说当下,一树寒冰一树凉。北风匝地近黄昏,踏阶无语雪掩痕。寮房重重锁幽径,霜钟叩醒燃灯人。灯烛摇曳乌雀稀,漫天风霜湿僧衣,归舟惟愿逐彼岸,手捧炉香悟禅机。风摧断崖雪压松,石上莲花开成冰,落尽纤尘入静谷,面壁独照雪中僧。寂寞三千绝尘缘,冰花一片暖春山。大德梵音铺天籁,群峰都作菩萨观。观菩萨,菩萨在,观音山下观自在,雪花真如春花观,冷冷三界落真爱。
发表时间:2021年12月16日 18:00:25     分类:诗
   1458         2
[诗论] 诗书共进见高心 ——张曼利诗词书法之我见
诗书共进见高心——张曼利诗词书法之我见 一个人一生会不会做出些令人羡慕的成果,或者是有意义的事,有一点我以为实在是非常重要,那就是方向的选择。其实,芸芸众生中有几个人是选对自己方向的?有的人一生不得志,有的人一生没有什么真正做出什么事,其实,不能说他们没有努力,不是他们没有那个能力,也不是他们没有希望和梦想,而是他们没有真正选择适合自己的正确方向。在读到张曼利的诗词和书法时,也愈加坚定了我这个想法,人生是一定要有方向的,方向明确,便不至迷失自我,人生是越早明确方向越好,学习诗词和书法也如此,至此便会心无旁骛。在我们通常学习书法人的概念里,多半是从唐楷入手的,但张曼利选择的不是汉唐,也不是魏晋,而是在苏东坡大楷上花了很大的气力,当然又不局限于苏氏一人,而是博观约取,杂涉诸家。大家知道,在七十年代,诸艺荒废,不是你要选择什么碑帖,而是你有什么碑帖。其实有时偶然机缘巧合就决定选择的方向,我恰恰认为他这个选择是聪明的、明智的,也是值得学书法人思考的问题。他避开了汉唐书法拥挤的道路,而选择了碑书这条满目芬芳的蹊径,所以,我相信他一定会采撷到丰硕的果实。古人讲: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仅乎其下。话虽然是这么说,但是不是后人就一定不如前人,这一点显然不能这样下结论,否则,如果一代不如一代,书法艺术何至如今依然能撩动我们心底一种亢奋的神经。张曼利与艺术的结缘,并不是从书法开始的。早年学业荒废虽然经历了不少的磨难,但是生活中无处没有艺术的端倪,对艺术的追求但他对艺术的虔诚却不曾弱减。这从一些媒体介绍和她的作品中都可以看出来。他的书法,诸体兼能,尤以章草见擅。他的章草从皇象入手,得惠于王遽常,故所作自然可观,既能体现他对传统的理解,又很好地表达了他书写过程中一惯的率意与精致,潇洒飘逸,流水行云,如沐春风,清雅可人,并且得到了众多行家的好评,也藉此参加了许多赛事,得到许多奖项。但张曼利却不甘于在东坡处固步自封,后来,他又习隶书、魏碑,这条路,我以为是个很不错的选择。在当代书坛多元观念的影响下,人们的审美观念也更加开放和包容,因而表达方式也逾加丰富。诸多书体的磨练和浸淫,使得张曼利的章草有着别样的风姿,我以为,他的草书,主要着力于王遽常,遽常老的草书强化了笔法的使转和中锋的运用,以气使之,以韵胜之,沉逸苍莽,独步千秋。是一种精神气度,一种弥漫于作品中的力量与气势。在见到他不多的作品中,我觉得他十分注重作品之神采,每有快意时,一笔而下,一气贯之,矫健纵横,翻转腾挪,自有汪洋恣肆之态,他敢于不拘泥于一种使转的调整,却在连绵不绝中宣泄了一种快意与自由,既有皇象的高古,也有着王遽常书法一贯的盘曲潇洒,笔下真力弥满,纸上神气焕然,生机勃勃,一派天心。如果说他的魏体行楷是一支竹笛吹响的优美清新乡间小调,其章草则是一曲充满着生命激情的交响。生活因多元而精彩,艺术因真诚而动人。张曼利的草书常常书自家诗句,很是难得,每每痛快落笔,擒纵自如,迅疾处大有一泄千里之势,酣畅淋漓,不拘一格。但有时会因过速的运笔,让墨水尚未渗入纸中便潇洒挥去,因而少了些沉实与厚重。这一点,我想会随着年岁的增长而变得沉实。我多年前去上海看到过王遽常早年作品,相较晚年的作品,其早岁作品线条明显因为年轻时动作的快速而少些晚年的厚重,这既有心理上的因素,也有些生理上的因素,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张曼利的草书会随着岁月的积淀而逾臻佳善。中国的传统艺术,向来讲究积淀学养和通会。前面说过,张曼利的书法最初是从苏东坡入手的,也许正是这位“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东坡先生的影响,让他感受到一个艺术家另外的旷达与自在,这种认同当然是指精神层面的,在中国的艺术历史长河中,鲜有东坡这样的通才。或许,正是从东坡身上,他有了另外一种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诱惑,那就是诗词,就个人观点而言,我是非常欣赏这种态度与做法的。在当代书坛,真正爱写且能把诗写好的人可谓是凤毛麟角,,更何况一个女书家。,实际上,当代书法艺术文本内容的苍白已让许多有识之士感到了一种压力与期待,同时,也有一些人在做着不同程度的努力。张曼利的诗,不用我多说,在最近的一期《秦风》杂志上,就有专文点评:“既是诗人又是书法家的张曼利是学会的中坚,(指省诗词学会)她的诗写的流畅秀雅,情思婉转,富于想象,思想活泼,题材广泛在清丽中不乏明快豪爽……。其作品获过从全国到省内的很多奖项,就说明了问题。从张曼利的诗作来看,应该说他的诗和书法是一脉相承的的,一方面是他对近体诗格律的中规守矩,能做到驾驭格律而不为格律束缚,另一方面是其思维的跳跃性。就近体诗而言,其中总会有一根“神”线牵着,无论长短,其思维总会维系着一种惯性,这既是一种基本特征和要求,也是一种能力和魅力。但其诗中却不是传统旧有的样式,而是有一种新颖、奇思的东西。作为一个个体的创作者而言,在诗词和书法创作里的享受着潇洒与快乐实在令人羡慕的。他写诗、写书法、做雅集,而且都是有声有色,得到业内人士的赞许。无论是从书法作品还是他的格律诗词,都可以感觉到张曼利的修为和扎实的文字功底,博览群书,从美学、生态学以及多种学科中汲取精华,融会贯通,发于笔端,书法与诗词熔于一炉,独树一秀。正如有人评论他的诗词“通灵潇洒,唯美大气、风度超然。此乃真情也。他性情淡泊,身在红尘行走,却为自己营造了一方平静的心灵天空,让艺术之翼自由飞翔。这段话,在我读到张曼利的作品之后,为尘世间竟有如此空灵的文字和线条的存在而感欣慰!看来环境并非改变人本性的惟一条件。正如吴冠中在《客从何来》中这样写到:年耄耋,我见艺海中行舟无数,细察,只偶有几只载坐艺人,余皆匠人。艺海无边,下海者日众,鲜有几人修成鲤鱼精,大都沉底,被鲨鱼所吞。愿张曼利在这众人学艺之河中,诗意生活,修成“鲤鱼精”。可能会有人对他这种铺得很开的做法有不同的看法,可能更多人都是认同“精其一而绝天下”,正如潘天寿先生所说的:“宁要三绝,不要四全。”但人们却忽视了他说的另外一层意思,没有哪个“三绝”不是建立在“四全”基础之上的。这么说,并没有将张曼利称绝的意思,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他的这个方向和努力已然是一种成功。我相信,为艺在人,高下在心。如果一个人有某方面的才能,只要努力了,就可以开掘出一片天地,相反,再多的努力,可能也难以达到理想的高度。 愿张曼利更上层楼!聊诌一绝,戏作结语:“一支弱管绕青云,挥作春风屋漏痕。窃得参差真雅致,便将险绝润诗魂”。
发表时间:2021年12月16日 17:43:12     分类:诗
   2068         0
[诗:七绝] 送故人远足考察
送故人远足考察一直面秋风到酒家,壮君行路走天涯,一杯嘱咐七分少,忍剩三分就菊花。二饮罢将壶送故人,秋风握手履痕新。相随此去唯余酒,任把别情杯里斟。三经年孤旅在天涯,又见春风烟雨斜。门外杏花开且落,不知君饮在谁家。
发表时间:2021年12月10日 18:25:17     分类:诗
   716         1
[歌行体] 终南放歌行
终南放歌行 秋风百里望南山,卓然巍峨浮云端。残雪峰顶吹不尽,清溪涧底去无边。无边湫池映翠微,玉峰日暮照余晖。春回风卷石海浪,秋来瀑飞鹰崖归。烟波忽起灵崖瘦,太乙渐隐云出岫。半壁松涛雾里翻,一晌秋雨山前骤。四见茫茫浑欲顾,山转水逐迷无路。咫尺五台云雾间,但闻钟声不知处。钟声绕,绕云阶,人与青山早有约。千年石上苍苔路,万家月下清秋节。登攀自有南北客,赏心青山相对默。山溢文彩思无邪,水绕柔肠明善恶。云遮秋山淡无痕。秋水为山作云根,山为秋水铮铮骨,水生石上相思文。惬意何如水云间,随处青崖结茅庵。闲看落花鸟鸣涧,诗种蓝田玉成山。问道辋川明月夜,泼墨山前拜诗仙。千年冰湖太白酒,未曾得意也尽欢。妄言平生不得意,得意只为终南山。秦人根,长安魂,终南山水佑子孙。君不见终南无声天地中,绵绵龙脉古今通。君不见长安风物兴百代,亘古沐浴终南风。
发表时间:2021年12月10日 18:06:43     分类:诗词速递
   2189         1
[歌行体] 石 门 歌
石 门 歌君不见巍巍秦岭昆仑来,一路奔涌出尘埃。向东横亘去千里,分庭南北连河淮。叠嶂层峦鸟不越,群峰六月正积雪。五津①风烟无消息,秦地空与巴蜀望明月。明月始知有千古,才见太白鸟道通商贾。商贾不绝路不绝,商路不绝岁月苦。穿天越险路涩艰,更兼战火刀兵繁。褒谷云烟斜谷雨,秋风不过五丈原。幸有司隶杨孟文,体察民意开石门。为官能知百姓苦,百姓甘当开路人。为官为民豪气生,敢将褒斜古道大开通。铁锤打,烈火烧,刀斧錾罢冷水浇。惊雷滚过岩花绽,排电闪开云路高。烟霞浴火巉崖瘦,山月经霜尘翳消。指点森森绝壁处,石崩天裂出青霄。石门一开万民安,开出一片米粮川。表记功德《石门颂》②,东汉永平有遗篇。摩崖勒石存百代,精神彪炳绝世不可攀。一梦越过千年风,再叩石门到汉中。褒谷遗迹无存照,唯见平湖水色满山松③。默默立无语,卿卿褒河鲤。跃起水生辉,解我西来意:君不见西来秦岭岭复岭,岭岭石门孔连孔。石门岭岭桥相连,车流如电风驰骋。君不闻秦岭山底开石门,亘古无双当代人。水分南北成故事,汉渭握手④惊鬼神。且待汉水北去日,逐梦追寻黄河魂。逆流扑进黄河浪,日照金鳞跃龙门。浴天火⑤,飞彩虹。泱泱华夏成就一代中华龙。2018年《石门歌》 获教育部和中华诗词学会“全国通韵诗词大赛”一等奖 注释:①四川岷江古有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五个著名渡口,合称五津。代指蜀地。②《石门颂》,全称《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汉建和二年(公元148年)刻于今陕西汉中市褒城镇北褒斜谷石门崖壁,歌颂了东汉永平年间,司隶校尉杨孟文力主开凿石门重修褒斜古道的功德。工程采用“火焚水激”的物理方法,开凿出一条长15米,高宽约4米的穿山隧道,称为石门。凿开了世界上依靠人工开凿隧道的先河,也凿出了世界交通史上第一座人车并行的通车隧道。③古石门遗址已于70年代修褒河水库时被淹没于水下。④汉渭握手即“引汉济渭”,为陕西省的“南水北调”工程。长江最大支流——汉江,将经山底隧道穿过秦岭,补给黄河最大支流——渭河,是国务院批准颁布的《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⑤清李元《蠕范·物体》:“有鲤每岁季春逆流登龙门山,天火自后烧其尾,则化为龙” 。
发表时间:2021年12月10日 17:50:43     分类:诗词速递
   3508         0

1
  • 7 条记录 第 1 页/共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