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七绝] 途中大雨见快递员们立交桥下避雨(新韵)
脸上渍痕将待揩,铃声响彻大桥来。遮天雨网风难透,偏让订单飞进怀。
发表时间:2025年07月17日 21:10:41     分类:云台诗话(仅收录有关诗词云或者诗词大数据的作品)
   73         7
[诗:七绝] 怀东坡居士
载酒堂怀东坡先生(新韵)公被才华累铁肩,一生落魄解囊难。如今所建观荷处,谁用先生换纸钱。读苏轼寄怀(新韵)浮沉宦海恋金樽,辗转飘零累此身。买醉听潮归杖晚,难得解酒有朝云。
发表时间:2025年07月07日 23:24:31     分类:诗词速递
   53         2
[诗:七绝] 江湖楼
巧手新成廿丈楼,奇山靓水座前收。塔高不为千城目,志在人间照夜舟。
发表时间:2025年07月01日 22:55:52     分类:诗词速递
   98         1
[诗:七绝] 石钟山(新韵)
欲锁江湖见巧工,天将二气铸双钟。堪凭此对传音筒,观尽鳞族海底声。
发表时间:2025年07月01日 22:54:56     分类:新作精选
   68         0
[诗:七绝] 鞋山
一从上界落彭湖,多少秋波付帝都。纵是青鸬全解语,焉能懂得此山孤。
发表时间:2025年07月01日 22:53:43     分类:新作精选
   63         0
[诗:七绝] 执勤雨初晴所见(新韵)
乘车屡次看峰峦,总在朦胧雾气间。昨夜天空谁洗净,白云卧处见山边。
发表时间:2025年06月17日 08:46:32     分类:诗词速递
   148         2
[诗:七绝] 公交车执勤有语
伸手欲掺愣半途,人间天眼可开无。虽说想忘东郭事,怎奈惊弓不敢扶。
发表时间:2025年06月04日 13:16:33     分类:云台诗话(仅收录有关诗词云或者诗词大数据的作品)
   109         0
[诗:七绝] 赞圆明园(新韵)
不枉皇家聚宝阁,园中万象自星罗。山河运送虽难事,可在神工手下缩。
发表时间:2025年06月04日 13:15:03     分类:诗词选刊
   212         1
[诗论] 妙句得来无顺序,有时也好倒着来。 ――浅谈我的诗词创作之孔见
学诗四素是泥胎,全仗激情巧布排。妙句得来无顺序,有时也好倒着来。 请允许我以这首自己的学习心得,来作为开篇诗。大多从事诗词创作的人,都知道律诗和绝句中的起承转合。绝句中首句为起,是开端,是起因。次句是承,是承接首句,让意思更进一层,是对首句意思进一步的延伸。三句便是转,是由写景向抒情的转换,由境到意的转换,转折处才见功夫。第四句便是合了,是对这一首诗的总结,是作者感情的抒发,说得明白一点,就是作者写诗的目的。 然而,大多数初学诗词创作者对于这四个字,仅限于对其字面意思的理解和认识,而并未对其进行更深一步的了解,把它怎样落实在诗词创作中?在诗词创作中究竟该谁先谁后呢? 人们对某一事物的认识,往往是先看到初步的结果,再由结果一步步探究出引发这个结果的原因的。事情的发展是以时间为主线,以时间先后为顺序来进行的,而我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恰好是反其道而行的。我们接触到某一事物,脑海里灵光乍现,迸出的那个念头,那个词汇,便是我们对该事物最笼统的,也是最原始最真实的感知。也是物人在刹那间在心灵深处的交流而擦出的火花,这便是我们所说的灵感。紧紧抓住这刹那的感受,去精心营造能表达此时此刻这种感觉的句子,这便是我们最初的创作模式。 我想,这也应该是文学创作者和读者在思维上最大的区别吧。读者是按照创作者的思路,被他们精彩的文笔和跌宕起伏的情节所牵引着一步步认识事物的,就好像是老师批阅学生的几何证明题一样,因为什么,所以什么,一步紧跟一步直到得到结果。而创作者则既是学生解题,也是老师批阅。他统观全题后,先从结论(结果)处着手,是按照“之所以什么,是因为什么。”这个顺序一步步推理而来。然后再从头到尾细细看来,验证是否合理,是否合情。所以诗词的创作也是一样,它不应该是按起承转合的顺序来的,如果按这个顺序来创作,转就有了很多的随意性,结果也就有了不确定性。正是这样,很多初学诗词创作的人,在处理转合时,不是与起承风马牛不相及,就是写完后发现自己想要表达的和表达出的不是一回事。 那么怎样抓住瞬间的感受这个结果,让它合情而又顺畅地表达出来?我认为不论是首二句的兴起,还是第三句的转折,都得围绕这个瞬间感受来铺开。没有哪个句子是可以随意的,诗词创作就没有随意性,它要求要气脉贯通,一气呵成。看似信笔得来的作品,其实都是创作者精心筹划后的结果,绝对没有谁是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的。用词、炼字我们可以因个人修为而随意点,但诗的起承转合却极为严密。历史上也有两人合吟之作,但终究是有明显的裂痕,不论是诗的气脉上,还是气度上都有涩滞感。 下面就我个人在创作中的一点心得分享与同为初学的诗友们。当然,任何人的看法仅代表其个人的一管之见,不足之处,望方家不吝指正。 我在绝句的创作中,向来是倒着进行的,大多是先有合句,或先有转合,再按合句来索求前面的句子,让其合情而顺畅。特别是一些咏物诗和说理诗,更是这样得来的。例如《题秦人广场大石》一诗:口吞四海老龙惊,八卦炉中始有形。知汝欲言忙侧耳,分明腹内起涛声。 这是我和妻子在秦人广场漫步时写的,说实话,那块石头见了无数次了,它不认识我,我也不认识它,见了面只是互相瞟一眼就行了。那天晚上,和妻子路过大石,忽然就发现那纹络仿佛是海上的波涛一样,翻卷起的浪花隐隐约约有惊涛声传来。“秦人广场”四个篆字仿佛也被流动得摇曳生姿,瞬间的感觉,立时引发了我对它的兴趣,脑海里最初形成了“石如大海,纹似波涛,涛声隐隐似自千古而来。”的最初影响,思之再三,遂吟成了“分明腹内起涛声。”的结句。 回家后,不停地玩味这个句子,一直在想:“腹内的涛声是用常态听不到的,特别是在喧嚣的城市里。除非是它想对我说,而且还得是我躬身侧耳去倾听才行。不然,数百人都曾从它身边经过,怎么就听不到呢?肯定是它不想对他们说,或者是他们都不愿去倾吧。”于是乎就有了转句“知君欲言忙侧耳”,但为了格律,就把“君”不得已换成了“汝”。说实话,我很不喜欢“汝”这个称呼,显得大气,高傲。这样就完成了转和合的融洽交接,之所以听到它腹内的涛声,是因为我知道它有话要说,而且我也很愿意去躬身侧耳倾听。 根据转合寻求起承是个苦涩而艰难的过程,不论你首二句如何兴起,都得朝转合这个方向靠拢过来,否则就是南辕北辙。“意”与“境”风马牛不相及,或相去甚远。 沿着它腹内有涛声这个思路,继续想去:“它为何腹内会有涛声?是因为它腹内有很多很多的水。但它分明是石头啊。”我曾经时常跟学生讲,创作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自问自答的过程,特别是小说的创作更是如此,等所有的疑问都解答完了,你的构思才算完成了一小步。我就想象“它不是石头,是吞了很多海水的精怪。上古大神夸父,不是在追日困乏时,一口气就喝干了黄河,渭水嘛。它一定也是吞了很多海水,被某个仙人给施法定住了。”想到这里,豁然就有了老君炼孙猴子的一幕。一个奇怪的想象经过反反复复的思考,慢慢地连起来了。就有了首二句“口吞四海老龙惊,八卦炉中始有形。”这个精怪因口吞四海之水,震惊龙王,后得老君降伏,于丹炉中煅烧,定形为一块顽石掉落人间。千百年后被人们运来,又被一个痴呆书生无意间听到了它腹内的愤愤之声。于是就写下了一首小诗。 还有许多的小诗如“几张P图费我猜,叹服匠手会安排。少年未有天王力,竟把玲珑拎起来。”《题照诗》看到那张巧妙的p图照片,猛然间就有了少年竟然拎起玲珑塔的影响,再按照这个结果,索求而成了这首拙作。还有“竟用纯蓝画片云,数条绿线是阳春。笔端做个飞翔梦,却被天真拽手心。”《题幼儿画图》“官鹅处处有梵音,只是凡夫不可闻。忍把卿卿心变冷,冰封好待有缘人。”《观官鹅沟冰川随笔》都是这样完成的。 当然,诗词创作除了如是的创作过程,更重要的还是诗化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没有诗情画意的语言,诗词创作只是空话,只能写成一篇记叙文和小说了。
发表时间:2025年02月16日 21:16:36     分类:诗论文赋
   213         1
[诗:七绝] 霜降
昨夜斗星移向戌,檐前露冷不成珠。村童早起知霜重,搓手还围小火炉。
发表时间:2024年12月23日 23:07:20     分类:诗词速递
   459         4

1 2 3 4 5
  • 59 条记录 第 1 页/共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