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论] 妙句得来无顺序,有时也好倒着来。 ――浅谈我的诗词创作之孔见
学诗四素是泥胎,全仗激情巧布排。妙句得来无顺序,有时也好倒着来。 请允许我以这首自己的学习心得,来作为开篇诗。大多从事诗词创作的人,都知道律诗和绝句中的起承转合。绝句中首句为起,是开端,是起因。次句是承,是承接首句,让意思更进一层,是对首句意思进一步的延伸。三句便是转,是由写景向抒情的转换,由境到意的转换,转折处才见功夫。第四句便是合了,是对这一首诗的总结,是作者感情的抒发,说得明白一点,就是作者写诗的目的。 然而,大多数初学诗词创作者对于这四个字,仅限于对其字面意思的理解和认识,而并未对其进行更深一步的了解,把它怎样落实在诗词创作中?在诗词创作中究竟该谁先谁后呢? 人们对某一事物的认识,往往是先看到初步的结果,再由结果一步步探究出引发这个结果的原因的。事情的发展是以时间为主线,以时间先后为顺序来进行的,而我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恰好是反其道而行的。我们接触到某一事物,脑海里灵光乍现,迸出的那个念头,那个词汇,便是我们对该事物最笼统的,也是最原始最真实的感知。也是物人在刹那间在心灵深处的交流而擦出的火花,这便是我们所说的灵感。紧紧抓住这刹那的感受,去精心营造能表达此时此刻这种感觉的句子,这便是我们最初的创作模式。 我想,这也应该是文学创作者和读者在思维上最大的区别吧。读者是按照创作者的思路,被他们精彩的文笔和跌宕起伏的情节所牵引着一步步认识事物的,就好像是老师批阅学生的几何证明题一样,因为什么,所以什么,一步紧跟一步直到得到结果。而创作者则既是学生解题,也是老师批阅。他统观全题后,先从结论(结果)处着手,是按照“之所以什么,是因为什么。”这个顺序一步步推理而来。然后再从头到尾细细看来,验证是否合理,是否合情。所以诗词的创作也是一样,它不应该是按起承转合的顺序来的,如果按这个顺序来创作,转就有了很多的随意性,结果也就有了不确定性。正是这样,很多初学诗词创作的人,在处理转合时,不是与起承风马牛不相及,就是写完后发现自己想要表达的和表达出的不是一回事。 那么怎样抓住瞬间的感受这个结果,让它合情而又顺畅地表达出来?我认为不论是首二句的兴起,还是第三句的转折,都得围绕这个瞬间感受来铺开。没有哪个句子是可以随意的,诗词创作就没有随意性,它要求要气脉贯通,一气呵成。看似信笔得来的作品,其实都是创作者精心筹划后的结果,绝对没有谁是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的。用词、炼字我们可以因个人修为而随意点,但诗的起承转合却极为严密。历史上也有两人合吟之作,但终究是有明显的裂痕,不论是诗的气脉上,还是气度上都有涩滞感。 下面就我个人在创作中的一点心得分享与同为初学的诗友们。当然,任何人的看法仅代表其个人的一管之见,不足之处,望方家不吝指正。 我在绝句的创作中,向来是倒着进行的,大多是先有合句,或先有转合,再按合句来索求前面的句子,让其合情而顺畅。特别是一些咏物诗和说理诗,更是这样得来的。例如《题秦人广场大石》一诗:口吞四海老龙惊,八卦炉中始有形。知汝欲言忙侧耳,分明腹内起涛声。 这是我和妻子在秦人广场漫步时写的,说实话,那块石头见了无数次了,它不认识我,我也不认识它,见了面只是互相瞟一眼就行了。那天晚上,和妻子路过大石,忽然就发现那纹络仿佛是海上的波涛一样,翻卷起的浪花隐隐约约有惊涛声传来。“秦人广场”四个篆字仿佛也被流动得摇曳生姿,瞬间的感觉,立时引发了我对它的兴趣,脑海里最初形成了“石如大海,纹似波涛,涛声隐隐似自千古而来。”的最初影响,思之再三,遂吟成了“分明腹内起涛声。”的结句。 回家后,不停地玩味这个句子,一直在想:“腹内的涛声是用常态听不到的,特别是在喧嚣的城市里。除非是它想对我说,而且还得是我躬身侧耳去倾听才行。不然,数百人都曾从它身边经过,怎么就听不到呢?肯定是它不想对他们说,或者是他们都不愿去倾吧。”于是乎就有了转句“知君欲言忙侧耳”,但为了格律,就把“君”不得已换成了“汝”。说实话,我很不喜欢“汝”这个称呼,显得大气,高傲。这样就完成了转和合的融洽交接,之所以听到它腹内的涛声,是因为我知道它有话要说,而且我也很愿意去躬身侧耳倾听。 根据转合寻求起承是个苦涩而艰难的过程,不论你首二句如何兴起,都得朝转合这个方向靠拢过来,否则就是南辕北辙。“意”与“境”风马牛不相及,或相去甚远。 沿着它腹内有涛声这个思路,继续想去:“它为何腹内会有涛声?是因为它腹内有很多很多的水。但它分明是石头啊。”我曾经时常跟学生讲,创作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自问自答的过程,特别是小说的创作更是如此,等所有的疑问都解答完了,你的构思才算完成了一小步。我就想象“它不是石头,是吞了很多海水的精怪。上古大神夸父,不是在追日困乏时,一口气就喝干了黄河,渭水嘛。它一定也是吞了很多海水,被某个仙人给施法定住了。”想到这里,豁然就有了老君炼孙猴子的一幕。一个奇怪的想象经过反反复复的思考,慢慢地连起来了。就有了首二句“口吞四海老龙惊,八卦炉中始有形。”这个精怪因口吞四海之水,震惊龙王,后得老君降伏,于丹炉中煅烧,定形为一块顽石掉落人间。千百年后被人们运来,又被一个痴呆书生无意间听到了它腹内的愤愤之声。于是就写下了一首小诗。 还有许多的小诗如“几张P图费我猜,叹服匠手会安排。少年未有天王力,竟把玲珑拎起来。”《题照诗》看到那张巧妙的p图照片,猛然间就有了少年竟然拎起玲珑塔的影响,再按照这个结果,索求而成了这首拙作。还有“竟用纯蓝画片云,数条绿线是阳春。笔端做个飞翔梦,却被天真拽手心。”《题幼儿画图》“官鹅处处有梵音,只是凡夫不可闻。忍把卿卿心变冷,冰封好待有缘人。”《观官鹅沟冰川随笔》都是这样完成的。 当然,诗词创作除了如是的创作过程,更重要的还是诗化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没有诗情画意的语言,诗词创作只是空话,只能写成一篇记叙文和小说了。
发表时间:2025年02月16日 21:16:36     分类:诗论文赋
   96         1
[诗:七绝] 霜降
昨夜斗星移向戌,檐前露冷不成珠。村童早起知霜重,搓手还围小火炉。
发表时间:2024年12月23日 23:07:20     分类:诗词速递
   286         4
[诗:七绝] 下班夜归偶得(新韵)
过尽车流夜已深,城郊渐寂户星沉。路灯不肯提前睡,犹有萧疏赶路人。
发表时间:2024年12月23日 23:05:43     分类:云台诗话(仅收录有关诗词云或者诗词大数据的作品)
   55         0
[诗:七绝] 过大钟寺(通韵)
大寺依然隐在京,只存法器早无僧。红尘一片嘈杂里,欲得黄钟待细听。
发表时间:2024年12月23日 23:03:05     分类:诗词选刊
   138         0
[诗:七律] 悼叶嘉莹先生
先生跨鹤白云乡,一动五弦总是伤。仄调追怀情迫切,平声吊悼韵凄凉。难闻古体翻新曲,谁把华文传远洋。识得迦陵真国士,还从巨典品书香。
发表时间:2024年11月30日 21:17:43     分类:诗词选刊
   66         4
[诗:七绝] 陶然亭随笔
题兰亭细雨微风绿柳斜,陶然信步到亭家①。当年王谢流觞处,曲水潺潺送落花。注:亭家:因陶然亭公园内,有“醉翁亭”、“浸月亭”等数座,故称其为亭之家。鹅池人去亭空岁月多,如今只剩两白鹅。一只曲颈作长吼,似有别情无处说。
发表时间:2024年11月23日 22:39:03     分类:诗词选刊
   47         4
[诗:七绝] 登陶然亭
细雨微风落柳烟,一湖春色半湖船。玉人相戏碧波里,临亭不醉也陶然。
发表时间:2024年11月23日 22:29:27     分类:诗词选刊
   45         0
[诗:五律] 登陶然公园瑞像亭
高山藏瑞象,松茂隐檐角。鸟语喧石径,槐花香素袍。临亭且短啸,侧耳辨林涛。何为闲愁苦,今日任逍遥。
发表时间:2024年11月23日 22:23:25     分类:诗词选刊
   45         0
[诗:七绝] 过蓟门观银杏(新韵)
车过蓟门西复东,阳光隐在树丛中。天阴未碍三分暖,不等云开自在晴。
发表时间:2024年11月23日 22:04:07     分类:诗词速递
   44         2
[诗论] 诗词创作者先处理好她们的关系 ——浅谈诗词创作中的物象
我们会常常看到有些诗友在评价别人诗词的时候,总会说意境怎么样怎么样。那么什么是意境呢?我认为“意境”得分开来讲,一是意,就是所要表达的情感、志向。一是境,通俗地讲就是景物、环境、场景。它是由一个个单一的物体构成的,而这一个个单一的物体就是物象。多个物象有机得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我们所说的境。因为不同的物象有着不同的意象,所以不同的物象搭配就会构成千差万别的意境。 “意”和“境”之于诗词,犹如人体的气血一样。没有血,则气无处依附;没有气,则血液不会流通。一首诗中,没有意,境只是物象的堆砌;没有境,意的表达只是口号,空洞无物。一首好的诗,它的“意”和“境”是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它在诗词里勾画出的每一个物象,都是为所要表达的“意”服务的。文艺的东西,很多地方都是相通的,就如同小说里的环境描写一样,所罗列和刻画的每一个景物和道具,都是为即将发生的事件打伏笔的。 刚学习诗词创作的人,在物象的选择上往往是偏于纪实,看到什么就写什么,不考虑物象之间有没有内在联系,所写物象对表达自己的情感有无作用。所以有些作品就会出现物象杂乱而主题不明,所写物象与表达的情感挂不上钩。 那么,初学诗词的人,如何拿捏诗词里的“意”和“境”的关系呢?我个人的见解是:先简单了解一些常见物象所蕴含的意象。这个是很有必要的,因为不同的物象,蕴含着不同的意象。就是同一物象,有时也蕴含着不同的意象。例如:“柳”,如果是“折柳”,那就是与别离有关的意象,因为古人在送别友人时大多都折柳送行。《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客舍青青柳色新”,《送别》中的“晚风拂柳笛声残”……如果再冠以“章台”二字,那就是更有所指了。另外,柳因是早春时间就发芽了,所以柳又是春来了的意象,提到柳,马上想到“黄鹂鸣翠柳”,“拂堤杨柳醉春烟”,“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的早春景象。又如“月”,不论是中秋的圆月,还是残月,都是寄托情思的意象。千百年来,几乎成了定式。还有“大雁”,不是悲秋之意,就是思远人的意象,因为古人就有鸿雁传书的典故。诸如“哀鸿”,“飘絮”,“浮蘋”……它们各有各的意象。在我国诗词的长河中这些知识真是浩如瀚海,不胜枚举。当然,这只是这些物象在长达上千年的文学熏陶中,不自觉地染上了文学的感情色彩。而它最终的意象,还得看它与其他物象共同构成的环境(意境)里来确定。 那么我们如何在一处环境里的众多物象中,选择一个个单一的物象,来组成我们所需要的意境呢? 第一,先确定主题,勾画出基本的轮廓。先确定我要写什么?抒发怎样的情感?再根据所要表达的情感,选择能够寄托自己所要抒发的情感和志向的物象。例如,我在感叹打工者漂泊不定的身世时,我选择了飘絮,浮蘋,流云,也曾用过飞鸿。当年在四处找不到工作时,抒发我的不得志,我选用了,买马、买刀的典故。还曾用过剑铗这个物象,取冯谖弹铗的意象。总而言之,以简笔画的笔法,在脑海里先勾画出主要的物象。在检查所选物象与所要抒发的情感是否符合,切忌所选物象与所要表达的情感风马牛不相及。 第二,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我们需要选择多个物象。这就要求多个物象之间一定要有某种内在联系。它们所组成的意境才能和谐统一。所选物象,不仅要在季节上,地域上都要合情合理,就连整个画面上物象的色彩搭配,线条,留白等都要和谐统一。例如,要表现喜悦,欢快的情感,就要选择多个色彩靓丽,活波可爱的景物。首先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感,尽量避免一些色彩晦暗的,残缺不全的物象。例如《惠崇春江晚景》中的翠绿的竹,粉红的桃花,绿如蓝的江水,绿绿的蒌蒿,嫩黄的芦芽,再加上活泼可爱的鸭儿,整个画面的色彩搭配极美,给人以极强的视觉冲击感。再如杜甫的《绝句》中的黄鹂鸣于翠柳之中,不多不少只有两点,这个色彩的搭配堪称经典,有“万绿丛中红一点”的效果。紧接着是一行白鹭飞于蓝天,更是美极了。整首诗不论是画面的色彩搭配,物象的大小,都极具匠心。再看张继的《枫桥夜泊》,落月,啼鸦,红褐色又如铁锈一样的枫叶,一盏如豆的渔灯,已经给人一种凄清感,作者又补上一笔神来之笔,夜半的钟声,又给人听觉上的冲击感。可谓是极尽荒凉萧条了。总之,在你看到的众多物象中,选择一两个你所需要的巧妙搭配,其他的可以统统去掉。切忌所选物象太多,太杂,一定要给画面留白。 第三,赋予物象以感情,使其为你服务。物本无悲喜,唯人自有悲喜。为了表达的需要,我们要赋予某一物象一些感情色彩,才能与整个画面和谐统一。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里的“树,鸦,道,马,人”。这些普普通通的物象,作者为了表达需要,分别冠以极尽荒凉感的形容词以修饰。树是枯藤老树,树上还有傍晚归来的乌鸦,道是古道,马是瘦马,人是断肠人。每一个修饰的字用得非常的好,正是这些修饰生动而传神,整个画面描绘的非常到位,把游子漂泊天涯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果没有整体观念,随便改动一个物象,就会影响整个画面的和谐统一。我们试想一下,作者看到的真的就是枯藤老树吗?牵的就是瘦马吗?那未必是真的,诗词曲都是文艺作品,它不是纪实文学,它只是作者为了表达需要,刻意写成了这样。就像太白和杜甫饮酒,太白每每饮酒就是金樽清酒,而杜老呢?就是浊酒一杯。酒本无清浊,清浊的只是诗人的心情而已。所以,有时我们也需要借鉴一下前人的写法,不要纠结真不真实。有时为了表达需要,造境也是允许的。 总之,选择和处理物象关系的过程,就是一个画草图的过程,不论是色彩,留白,位置都要精心策划一番。还要考虑画面中的物象能否准确表达所要抒发的情感,谋定而后动,方能写出好的东西。至于诗词格律,章法的起程转合就另当别论了。纯属抛砖,意在引玉。还望方家莫笑。
发表时间:2024年10月01日 00:43:35     分类:诗论文赋
   303         5

1 2 3 4 5
  • 51 条记录 第 1 页/共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