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五绝] 唐人律诗对仗句中词类与语法不同类句式探析
唐代律诗对仗句中词类与语法结构不相同句式探析卢盛莽·昆仑Lsm 对仗句是律诗艺术的最大特点。写好对仗句是写好律诗的关键。现在普遍认为, 对仗,指律诗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的虚实做成对偶的语句,但比普通的对偶句要求更加严格。对仗句主要包括词类和语法结构互为对仗两个方面,即词类相同,语法结构相同。 但是,笔者通过对现存唐代律诗的实证研究,发现这种惟现代汉语语法标准的对仗观点并不完全准确。因为有大量唐人留下的对仗诗句,词类和语法结构是互不相同的。请看下面例证。一、词类在对仗中互不匹配句式赏析 仔细研究唐诗,对仗句中词类不相同的句式很多。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种:1.尾字不及物动词与形容词相对 (1)老去诗篇浑漫兴,春来花鸟莫深愁。 唐·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第二联 解析:尾字“兴”动词对“愁”形容词。 (2)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唐·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第三联 解析:尾字“改”动词,对“寒”形容词。 (3)风尘荏苒音书断,关塞萧条行路难。 唐·杜甫《宿府》第二联 解析:尾字动词“断”,对形容词“难”。 (4)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唐·杜甫《阁夜》第二联 解析:尾二字,形容词“悲壮”对动词“动摇”。2.尾字名词与动词对仗 (1)见辟乾坤新定位,看题日月更高悬。 唐·沈佺期《再入道场纪事应制》第二联 解析:尾二字动+名“定位”与副+动“高悬”对。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第三联 解析:尾字动词“过”与名词“春”相对。 ( 3)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唐·李商隐《无题》第二联 解析:尾字名词“翼”与动词“通”相对。 (4)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唐·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一》第三联 解析:尾字“赖”名词与“还”动词相对。词性不匹配。3.尾字名词(代词)对形容词 (1)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杜甫《又呈吴郎》第三联 解析:尾字名词“事”与形容词“真”相对。 (2)禁里疏钟官舍晚,省中啼鸟吏人稀。 唐·王维《赠郭给事》第二联 解析:尾字名词“晚”与形容词“稀”相对。 (3)寄身且喜沧洲近,顾影无如白发何。 唐·刘长卿,《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 》第三联 解析:尾字形容词“近”与疑问代词“何”相对。 (4)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唐·李商隐《无题·撒撒东风细雨来》第三联 解析:尾字形容词“少”与名词“才”相对。4.尾三字中数词对形容或动词 (1)开筵当九日,泛菊外浮云。 唐·孙昌胤《和司空曙、刘昚虚九日送人》,第二联 解析:数词“九”对形容词“浮”。 (2)万木还无叶,百年能几时。 唐 · 栖蟾《居南岳怀沈彬 》第二联 解析:动词“无”对数词“几”。 (3)寒角细吹孤峤月,秋涛横卷半江云。 唐·方干《上杭州杜中丞》,第三联 解析:形容词“孤”对数词“半”。二、流水对或宽对句式中的词类和语法结构不对等赏析 在宽对和流水对句式中,几乎不论句法,还是词性,都不对等。这样的句式更多。例如: 1.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唐·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第二联 解析:君/是,名词对动词。离/宦,动词对名词。 2.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唐·宋之问《题大庾岭》第二联 解析:行/日,动词对名词。殊/复,副词对动词。 3.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唐·常建《破山寺后禅院》第二联 解析:通幽处/花木深,动宾对主谓。 4.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唐·李白《夜泊牛渚怀古》第二联 解析:登舟/空忆,动宾对偏正。望秋月/谢将军,动宾对人名 。(谢将军指东晋谢尚将军) 5.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唐·杜甫《月夜》第二联 解析:小女儿/忆长安,偏正对动宾。三、语法结构不同的对仗句鉴赏分析有时,出句与对句的语法结构并不一致。例如: 1.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唐· 崔灏《黄鹤楼》第三联 解析:出句“晴川”作定语,对句“芳草作主语,语意相对,语法不对;”出句“汉阳树”作主语,对句“鹦鹉洲”作定语,语义相对,语法不对。正常的逻辑语序应为:晴川(的)汉阳树历历(在目),鹦鹉洲(的)芳草萋萋(茂盛)。这样写,突出了定语和谓语,使描述景物历历在目。 2.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唐 ·王维《山居秋暝》第三联 解析:出句是主语加联动式结构:即浣女在竹林中喧闹归来。对句:是主语加状语加谓语结构:即渔舟(在)莲叶下动(行走)。这样描写,为了强调动词喧、归、动、下,所以谓语前置。语法结构不对仗,但语义却是对仗的。 3.紫艳/半开/篱菊/静, 红衣/落尽/渚莲/愁。 唐·赵嘏 《长安晚秋 》第三联 解析:紫艳/红衣。紫艳:是并列形容词组,意为艳丽的紫色的,描写菊花的色泽;红衣:是偏正结构词组,指红色莲花的花瓣,分别指后面的“篱菊”和“渚莲”面语义对仗,语法结构不对仗,但语意对仗。半开/落尽。半开:副词修饰动词,意为“菊花半开”;落尽:联动词组,意为“荷花完全落了”。字面词义对仗,语法词性不对仗。 4.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 唐·贾岛《题李凝幽居 》第二联 解析:池边树:偏正结构作状语,意为“鸟在池边的树上宿”;月下门,偏正结构作宾语,意为“僧人敲月下的门”。字面词义对仗,语法逻辑不对仗。 5.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第二联 解析:却看/漫卷;词组:动词对动词。妻子/诗书/;词组:名词对名词。但是,愁/喜,却是名词对动词;何在/欲狂,却是副动对动形。语法结构和词类不同。四、讨论 上述唐人对仗句研究说明,唐人律诗对仗句经常出现语法和词类不对仗情况,即使在工对中,七个字也有1–2个字不对仗。从词类看,不及物动词可与形容词对、名词可与动词对、名词可与形容词对等。此类例子,在唐诗中俯拾皆是。那么古人此类对仗标准是什么呢?是语意上的实词与虚词之分,即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如果我们按照现代汉语语法标准去考查古人对仗句,就会觉得不可思议。因此,我们应该重新讨论格律诗对仗句子标准。(一)对仗句的基本要素 当代著名古典诗词研究学者,东南大学教授和清华大学客座教授王步高教授认为,写好对仗句有六项基本要素: 1.字数相等。字数或五言,或七言。 2.词类相当。词类大致相同,但不绝对。 3.结构相应。语法结构大致相同,但不绝对。 4.节奏相同。节奏必须一致,符合五字句221和212、七字句2212和2221拍节。 5.平仄相谐。平仄必须遵循格律。 6.意义相关。出句与对句意义相对、相似、有关联。(二)工对与宽对 律诗中间对仗二联通常分工对与宽对。王步高教授认为工对有三项标准: 1.句式结构完全一致,相对位置上不仅词类相同,而且义类相同。 2.工对的要求对仗的词有一大半是工的就可以,七个字至少有五个是工的,也是工对。七个字都是工的,叫全工对。 3.工对中连绵字只能跟连绵字相对。连绵字当中又分名词连绵字,形容词连绵字,动词连绵字,副词连绵字。相对的连绵字必须词性相同。连绵字用的好,也能为对仗的工整增色。 什么是宽对?王步高先生归纳,宽对有如下四种情况: 1.相同的词性即可以对仗,不必再分小类。 2.不同词性的词只要具有相同的语法功能,亦可对仗。 3.上下联语法结构有异。 4.同字可对仗。工对忌重字,宽对则不避。五、结论 结合对唐代律诗对仗句句式实例研究和上述工对与宽对观点,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唐人对仗的依据是语意上的实词和虚词。现代学者王步高教授关于工对和宽对的论述是符合唐代律诗对仗的实际状况的,本文的实证研究证明王步高教授的观点是正确的。评价对仗句的基本法,要尊重古人语意上的实词与虚词方法。 语意上的实词与虚词方法,是唐人编制对仗句式的基本法则,而不是现代汉语语法规则,我们应该继承。 那么,编制对仗句为什么不依据现代汉语语法规则呢?因为我们的汉语清末以前没有系统语法著作。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汉语语法学著作是清末马建忠于1898年出版的《马氏文通》。本书开建了中国的汉语语法学,以古汉语为研究对象,首次成功地把西方的语法学引进中国,创立了第一个完整的汉语语法体系。至于现代汉语语法的出现更是“五四”白话文出现以后的事了。作者:卢盛莽,网名:昆仑lsm通讯地址:200125上海市浦东新区碧云路爱建园199弄30号楼902室手机:13331813616信箱:lushengmang@163.com
发表时间:2022年05月30日 11:41:18     分类:诗词理论
   382         11

1
  • 1 条记录 第 1 页/共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