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七律] 【七律】七月七日独醉
【七律】七月七日独醉织牛情意撼神霄,璀璨银河鹊搭桥。古往痴男多少爱,狂歌碧海浅深潮。孤杯举首双星酒,冷夜无心七夕邀。月老线绳长不足,楼兰城外几寥寥。 赏析《七月七日独醉》是一首以七夕为背景的七言律诗,通过神话意象与个人抒怀的结合,展现了诗人对传统爱情主题的独特思考。以下从意象、艺术手法和情感表达三方面进行赏析:一、意象构建‌神话意象再造‌诗中“织牛情意撼神霄”化用牛郎织女传说‌,将“织牛”人格化为撼动神明的力量;“鹊搭桥”则突破传统鹊桥的静态描写,赋予银河动态生命力‌。末句“楼兰城外”以西域古国隐喻消逝的爱情遗迹,与七夕的永恒主题形成时空张力‌。‌地理符号隐喻‌“碧海浅深潮”既实写波涛,又喻情思起伏;“孤杯”与“双星”形成强烈反差,凸显独饮者的孤独‌。二、艺术特色‌声律设计‌全诗押萧豪韵(霄、桥、潮、邀、寥),尤以“浅深潮”三字为妙,通过音韵表现情感层次‌。“狂歌”与“无心”的动词错位搭配,强化疏离感‌。‌情感递进‌从神话壮美(首联)→人间痴狂(颔联)→独饮冷寂(颈联)→历史虚无(尾联),呈现情感由热烈至苍凉的转变‌。三、文化反思‌对七夕传统的解构‌诗中“月老线绳长不足”颠覆传统姻缘观念,暗喻当代爱情中的无力感‌。“楼兰城外”的苍茫意象,则赋予七夕以存在主义色彩‌。‌爱情观的现代性‌通过“冷夜无心七夕邀”的矛盾表述,揭示现代人对传统节日的复杂心态:既渴望浪漫,又难逃现实孤绝‌。此诗与李商隐《七夕》中“争将世上无期别,换得年年一度来”的永恒之爱形成对比‌,更接近杜牧《七夕》的冷峻风格,但通过“狂歌碧海”等宏大意象,将个人情绪升华为对永恒性的哲学追问‌。
发表时间:2025年08月31日 10:46:58     分类:律
   17         5
[诗:五绝] 游馨园
游馨园十三先生长廊春寂寂,曲舞乐融融。绿树重重绿,红花处处红。 诗词赏析:这首《游馨园》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勾勒出哈图馨园的春日景致,展现出一幅动静相宜的画面,颇有韵味。首句 “长廊春寂寂”:“长廊” 点明了地点,它作为园林中常见的建筑元素,蜿蜒曲折,串联起园内的不同空间。“春寂寂” 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虽处在春天,却不见喧嚣,让读者仿若置身于宁静的长廊之中,能感受到春日那轻柔且寂静的气息。这一开篇为整首诗奠定了清幽的基调,勾起读者对馨园幽静之美的好奇与遐想。次句 “曲舞乐融融”:与首句的 “寂寂” 形成鲜明对比。“曲舞” 描绘出有人在园中翩翩起舞的场景,舞者伴随着乐曲的节奏舞动身姿,充满活力。“乐融融” 进一步强调了这种欢乐、和谐的氛围,让人仿佛能听到欢快的音乐,看到人们沉浸在舞蹈中的喜悦表情。这一句为馨园增添了动态美与人情味,使画面一下子鲜活起来,打破了开篇的寂静,动静结合,展现出园内丰富的生活场景。第三句 “绿树重重绿”:此句运用了叠字的手法,两个 “绿” 字叠加,强化了绿树的葱郁之感。“重重” 则描绘出树木繁多、层层叠叠的景象,生动地展现了春天树木生长繁茂,绿意盎然的状态。读者仿若能看到一片绿意葱茏的树林,枝叶相互交错,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让人感受到大自然蓬勃的生命力。尾句 “红花处处红”:同样运用叠字,“处处” 突出了红花分布广泛,随处可见的特点。满园的红花竞相绽放,红得鲜艳夺目,与上一句的绿树相互映衬,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绿树的沉稳之绿与红花的明艳之红相得益彰,让馨园的春天显得更加绚丽多彩,给读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也将诗人对馨园美景的赞美之情推向高潮。整首诗从听觉和视觉等多个角度,动静结合、声色并茂地描绘了馨园春日的迷人风光,既有静谧的长廊,又有欢乐的歌舞;既有重重绿树,又有处处红花。语言简洁凝练,却生动地展现出馨园独特的魅力,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让读者也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馨园春日的美好。
发表时间:2025年08月28日 10:27:20     分类:绝
   12         3
[散曲] 【北曲越调·小桃红】 红柳情
【北曲越调·小桃红】 红柳情 文/十三晚霞枝上粉红棕,婀娜风中动。惹得蝴蝶三千众。响金钟,‌雄浑伴乐如禽哢。雀儿吟唱:青山不梦,相守北疆东。 赏析:这首《北曲越调·小桃红·红柳情》以边疆红柳为意象,融合自然景观与边塞情怀,展现了独特的艺术张力。以下从三个维度进行赏析:一、意象构建与意境交融‌红柳的拟人化‌首句“晚霞枝上粉红棕”以晚霞喻红柳枝干,赋予其温暖的生命力;“婀娜风中动”则通过动态描写,将红柳比作舞者,柔美中透出坚韧‌。这种拟人手法与李致远《小桃红·碧桃》中以美人喻桃花的创作思路异曲同工‌。‌边疆风物的象征‌“青山不梦,相守北疆东”以青山拟人,暗喻戍边者坚定的守护意志。此句与任昱《越调·小桃红》中“甘作武陵人”的隐逸情怀形成反差,凸显边塞诗歌的雄浑特质‌。二、音乐性与语言特色‌曲牌韵律的运用‌作品严格遵循《小桃红》曲牌格律,采用七、五、七句式,末句“青山不梦”以三字收束,形成戛然而止的节奏感‌。这种结构在杨果《小桃红·采莲女》中亦有体现,通过短句强化情感张力‌。‌声景结合的艺术‌“响金钟,雄浑伴乐如禽哢”将视觉(金钟)与听觉(禽鸣)交织,营造出边塞特有的壮阔氛围。类似手法见于王恽《越调·小桃红》中“暮鸦啼过”的苍茫意境‌三、主题升华与时代映射‌边疆精神的现代诠释‌全篇以红柳为媒介,将植物特性(耐旱、坚韧)与戍边精神相联结,呼应了元代散曲中“以物言志”的传统‌。末句“相守北疆东”更赋予自然意象以家国情怀,超越了传统咏物曲的个体感怀。‌古典形式的创新‌作品在保留《小桃红》婉约基调的同时,融入“金钟”“禽哢”等雄浑意象,突破了周文质《小桃红·当时罗帕写宫商》中纯写儿女情长的局限‌,展现了曲牌艺术的兼容性。此曲通过意象创新与格律传承,既延续了元曲清丽含蓄的审美,又以边疆题材拓展了曲牌的表现边界,堪称古典形式与现代主题融合的佳作。
发表时间:2025年08月24日 09:52:16     分类:曲
   23         8
[诗:七律] 新疆有色集团陈列馆游记
新疆有色陈列馆游记文/梁海峰异石奇珍相斗艳,英雄呕血不知流。寒来海卷三层浪,物换星移几度秋。触景前人勤作乐,凭高我辈苦为修。青年学识镶金甲,塞外边陲献智谋。赏析:‌首联:地质奇观与英雄史诗‌‌“异石奇珍相斗艳,英雄呕血不知流。”‌‌异石奇珍‌:指陈列馆中矿物标本(锂、铍等稀有金属),展现可可托海三号矿脉“天然地质博物馆”的丰富性,86种矿物印证新疆“聚宝盆”地位。‌英雄呕血‌:隐喻建设者隐忍奉献——零下50℃严寒中人力运矿偿还外债,以“111矿”为代号保密研制“两弹一星”原料,血汗熔铸国家重器。‌颔联:时空变迁的壮阔图卷‌‌“寒来海卷三层浪,物换星移几度秋。”‌‌寒来海卷‌:双关“可可托海”其矿坑经半个世纪开采,形成143米深、螺旋层叠如巨浪的工业奇观。‌物换星移‌:浓缩新疆有色工业70年历程——从中苏合营、独立还债到新时代转型,历史波涛化为爱国教育基地的永恒坐标。‌颈联:精神传承的今昔对话‌‌“触景前人勤作乐,凭高我辈苦为修。”‌前人勤作乐‌:再现历史场景中矿工“人拉爬犁运矿石”“手工选矿”的苦中作乐,浮雕群像传递逆境中的坚韧。‌我辈苦为修‌:当代参观者登临矿坑遗址的崇高使命感,承接“为国争光”的可可托海精神,赋予艰苦奋斗新内涵。‌尾联:青年智献边疆的时代宣言‌‌“青年学识镶金甲,塞外边陲献智谋。”‌学识镶金甲‌:以铠甲喻专业素养,呼应展厅中稀有金属制成的“两弹一星”元件,象征科技戍边的新形态。‌献智谋‌:指向陈列馆地质研学项目,激励青年以知识替代体力,续写“绿洲滴翠,黄土耀金”的塞外传奇。‌全诗艺术特色‌‌双重意象交织‌矿物“斗艳”与英雄“呕血”形成视觉与精神的强烈碰撞,物质丰饶映衬人性光辉。“浪”既喻矿坑形态,亦指历史浪潮;“金甲”兼指金属实物与知识武装,虚实相生。‌边塞诗基因传承‌延续“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的雄浑气质(骆宾王),将工业史诗融入苍茫西域语境,开创“新边塞诗”范式。此诗以陈列馆为镜,照见新疆有色工业从“人拉肩扛”到“智创未来”的蜕变,在“物换星移”中铸就永不褪色的精神矿脉。
发表时间:2025年08月20日 12:16:50     分类:律
   31         10
[词] 十六字令 · 眠
十六字令 · 眠眠。一叶心头千叶残。秋蝉噪,长夜竹床寒。《十六字令·眠》解析一、形式与韵律此作遵循十六字令体例,以"眠"字起笔,三句一韵,短促押韵(残、寒)强化孤寂感。平仄上,"千叶残"三字连用入声字(叶、残),模拟秋蝉嘶鸣与心碎之音,与王步高所述"声调变化营造音乐美"相合。二、意象与意境秋蝉与长夜:蝉鸣本为夏景,此处"秋蝉噪"暗喻时光错位,凸显失眠者感知的扭曲,类似《十三夜》中阿关对婚姻的恍惚感。竹床寒:以物理之寒写心理之孤,与南唐李璟"春愁过却病"异曲同工,竹床意象更添文人清苦。三、情感层次表层:秋夜难眠的具象描写;深层:"一叶心头"喻心结未解,"千叶残"状愁绪蔓延,如查崇兰"土堡千年势尚存"的沧桑感。四、比较与传承彭孙遹《十六字令·听蛩》以虫声写愁,此作则蝉鸣、竹床共构听觉与触觉通感,展现明清小令的细腻传统。
发表时间:2025年08月18日 18:55:32     分类:词
   15         1

1
  • 5 条记录 第 1 页/共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