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微信扫一扫

网站首页
社团简介
诗坛讯息
诗词速递
经典博览
诗教在线
赛事纵横
诗书画苑
社团期刊
网站互联
当前位置 >> 首页 >> 诗坛讯息 >> 详细信息
王渔洋绝句第七法课件

发布时间: 2025/11/8 10:32:45    阅读:11

分享到

主讲人:   陈宝莹


王渔洋绝句第七法课件


先看看这首诗

《再过筋露祠》
清.王士祯
翠羽明珰尚俨然,湖云祠树碧于烟。
行人系缆月初堕,门外野风开白莲。

第一部分
这首诗的时代和人物背景

我们知道,清朝入主中原的第一任皇帝是顺治帝。时间是 1644年(顺治元年)。该年阴历五月初二,清军在睿亲王多尔衮率领下进入北京,大明文武百官出城五里跪迎。

关于 王士祯:
出生日期:王士祯出生于明崇祯七年(1634年),因此他出生于明朝。清顺治帝在北京当皇上王士祯刚刚10岁。在顺治八年(1651年)的时候,18岁的王士祯通过童子试,考取秀才。
又过了4年,1655年,顺治十二年,22岁的王士祯通过乡试考取举人。
又过了3年,到了1658年,顺治十五年,那一年王士祯25岁,通过会试考取进士。取二甲第36名。
王士祯考取进士后,先进入翰林院。一年后,外放扬州推官。
这首诗创作于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春,当时王士禛27岁,任扬州府推官第二年。
需要说明的是,王士祯写这首《再过筋露祠》之前,曾经写过一首《过筋露祠》。可惜现在已经找不到了。
有人问:“推官”是什么官?相当于几品,具体做什么?
我们从这个“推”字应该知道,“推”就是推理,推导的意思。具体“推官”是清朝时期负责刑狱,稽查方面的事情。这么说吧,扬州推官就相当于现在的扬州市检察长,法院院长,公安局长合于一身。由于扬州知府是五品,扬州推官相当于六品。当时王士祯才27岁,27岁能当个这样的官,也不小了。王士祯在扬州推官任上干了6年。后来进京,当京官。开始在礼部,后来到户部。上次我们讲王渔洋第六法,那个时候王渔洋任户部侍郎,户部侍郎就是标准的三品官。后来又任国子监祭酒。相当于现在的清华大学校长兼教育部长。后来又任刑部尚书。官居二品。
写这首诗的时间,是王士祯任扬州推官第二年,时年王士祯27岁。
知道了这一点,我们再谈谈今天学习的诗的《再过筋露祠》。首先,“筋露祠”其实叫“露筋祠”,其旧址位于今天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邵伯镇露筋村,地处高邮市与扬州市之间,距高邮市大概15公里。京杭大运河的西岸。这个地方,历史上,它也曾被记载属于高邮。

这座祠庙因一个传说而建。相传古代有一位女子(一说姓萧名荷花),与嫂嫂夜行至此。夏天水村蚊虫多,嫂嫂建议借宿于附近的农家,但这位女子坚守“男女授受不亲”的观念,认为宁死不失节,最终不幸被蚊虫叮咬致死,等掩埋的时候,乃至“血竭露筋”。后人感其贞烈,在此立祠祭祀,她也被尊称为“露筋娘娘”。

历史上,“露筋祠”应该是大运河沿岸一个景点。屡经重建。康熙、乾隆皇帝南巡时也曾题词赋诗。康熙曾为“露筋祠”题写"节媛芳躅"匾额,表明他对这位贞节女子的认可。遗憾的是,原祠因1963年京杭大运河拓宽工程而被拆除,今已不存。

我们知道,高邮市在扬州市北边,离扬州市区大约70公里。现在属于扬州市,以前属于扬州府管辖。所以,王士祯在任扬州推官期间,去“露筋祠”,是完全有可能的。
“露筋祠”的“祠”,大家谁知道“祠”是什么意思?有些人说,“祠”就是祠堂。是供奉先人的地方。这个说法是正确的。但是,“祠”也不光是供奉先人,也可以供奉英烈,也可以供奉有德行的人,比如“忠烈祠”,就是供奉的为国捐躯的人。总的概括,“祠”供奉的是人。我们家的祠堂,就是供奉我们自己的先人。那么“祠”和“庙”的区别就是,庙里供奉的是神。比如城隍庙,土地庙,中岳庙等等。为什么啰嗦说这么多,就是告诉大家,王士祯写的《再过筋露祠》,祠里供奉的是一位有德行的人。

知道了这首诗的时代背景,人物,历史,再理解这首诗,就容易多了。

第二部分
诗句解析
我们再来看看这首诗:
《再过筋露祠》
清.王士祯
翠羽明珰尚俨然,湖云祠树碧于烟。
行人系缆月初堕,门外野风开白莲。

逐字逐句精析

第一句:翠羽明珰尚俨然
“翠羽”直译就是翠鸟的羽毛 。在本诗可以理解为是金簪,玉钗那样的装饰女性头部饰品。“明珰”,“珰”用珍珠串起来的耳坠。“明“这里起修饰作用,就是发光的耳坠。“尚”,崇尚,尊贵的意思。“俨然”齐整,庄严。
这里,王士祯没有对露筋娘娘进行直接实写,而是用虚笔。用最能代表女性的头饰和耳坠,塑造所写的是一位女性,而且是尊贵的人。是典型的以部分代替整体的写法。希望大家以后能够借鉴。
这句诗的直译就是
头戴七彩簪钗和明晃晃耳坠的露筋娘娘看起来依然是那么美丽尊贵。

句意综析:此句诗人从眼前所见落笔,写筋露祠的筋露娘娘神像装饰华美,仪态庄重如昔。为全诗披上了一层朦胧而神圣的光晕。总的看,这句诗是以部分代替整体,以最有女性特征的“翠羽明珰”代替筋露娘娘。写的是眼前之景,是虚写,是近景。

第二句:湖云祠树碧于烟

“湖云、祠树”:将镜头拉远,从祠内神像切换到祠外环境。“湖云”,湖,这里指的是高邮湖,露筋祠就在高邮湖东边,京杭大运河西岸。湖云,高邮湖上空的云,取其高远空灵,“祠树”写的是露筋祠附近的树。“湖云祠树”,写其清幽静谧,共同构筑了一个与筋露祠气质相配的超凡环境。

碧于烟:诗眼所在。“碧”是浓烈的色彩,写的是湖边的树。“烟”是朦胧的形态,写的是湖上的云。一个“于”字(意为“比”),构成了奇妙的通感。它不是简单的“碧如烟”,而是“碧色比烟霞更甚”,是说祠庙周围的树木在湖云映衬下,那种青翠欲滴的色彩,比烟霞还要浓郁、飘渺。这是王渔洋“神韵说”的典型笔法,虚虚实实,一片空濛幽远的氛围笼罩下来。

句意综析:此句实写眼前之景,但以虚灵之笔出之。与首句的“俨然”形成对比,首句以部分代替整体,是虚。第二句写祠堂周围景色,是实。一虚一实,一近一远,共同营造出露筋祠神秘、清绝的意境。


第三句:行人系缆月初堕
字面意思:作为行旅之人的我,系好船缆靠岸时,月亮刚刚西沉落下。
行人:诗人自指。此词悄然将抒情主体引入画面,完成了从纯写景到加入人事的转折,这是第七法有别于其它法的特点。“系缆”,缆是缆绳,系船的专用绳子。系缆 就是把船用缆绳系起来。这是一个具体的动作(停船靠岸),交待了具体的地点。月初堕,“堕”,这里就是落的意思,写的是时间,具体应该是早晨。它暗示了时间的流逝(船行至此)、地点的确认(就在祠外),使诗歌有了叙事的基础,将前两句的静态画面激活。“月初堕”:点明时间——黎明时分(月将落未落之时)。这个意象极妙,天地间一片朦胧、清冷、寂静,为末句的登场铺垫了最完美的氛围。此时的月色,为万物披上了一层梦幻的色彩。

句意综析:此句是全诗的“转”折点。通过“行人”的举动和“月初堕”的时间设定,将前文的静穆景致拉入一个特定的时空片段中,为结句的神来之笔搭好了舞台。
综合的说,前两句写祠内和祠周遭的景色,转句主角登场,出现人物,开始写人,写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什么。时间,地点,人物,都交待了。
我经常说,一篇好的诗,其实就是一篇浓缩的记叙文。时间,地点,人物,做什么,有什么感受?只不过是以诗的形式表现出来罢了。

第四句:门外野风开白莲
祠庙门外,野风吹拂,一朵白莲正在悄然绽放。
这是全诗的诗眼,也是“神韵”的极致体现。
“门外”,将视角再次拉回祠庙,与首句呼应,但焦点已从神像转向门外之景。
“野风”,一字千金。“野”字,尽显自然、不受拘束之力,仿佛这风是天地间最原始、最纯净的气息。“开”,是诗眼,也是灵魂。它不是静态的“有”,而是动态的“绽放”。是谁在“开”?是“野风”吹开了“白莲”?还是“白莲”带动了“野风”?风与花在此融为一体,共同完成了一个神性的动作。

“白莲”:此意象是王渔洋这首诗的神来之笔。它表现在:① 色彩:白色,象征高洁、素雅、哀悼,与祠主贞烈的传说气质相吻合。② 意象:莲花在佛教中是超凡脱俗的象征,在此,诗人将祠中女子露筋娘娘物化为、诗化为一朵迎风绽放的白莲花。她不需言说,她的精魂神魄就蕴藏在这自然景物之中。

句意综析:此句是第七法“以景结情”的典范。诗人不对祠主做任何直接评价,不说露筋娘娘“贞烈”,也不说她“可敬”,只将目光投向门外:在破晓的野风中,一朵白莲静悄悄绽放。一切赞美、怜惜、遥想、诗意,都在这幅画面中无言地流淌。 情与景化合无间,余韵悠长。

什么是神韵?王士祯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不著一字,“著”写的意思。不著,不是不写,是不夸,不赞美,不说它好。但是,你能从诗人对自然意像的描述中,体会到,领悟到它的极致的美。这就是王渔洋神韵说的最高境界!

第三部分
适合王渔洋绝句第七法的创作题材

以下题材最能发挥此法的优势,实现神韵之美:

1. 山水行旅与登临怀古
这是第七法最经典、最契合的题材。诗人行走于山水之间,或登临古迹,眼前的实景最易引发历史的遐思与人生的感慨。

《游洛阳应天门咏武则天》
陈宝莹
天枢遥指暮云端,无字碑横星斗寒。
一自金轮朝冕后,九霄风坠绽牡丹。

2. 访友寄怀与赠别之作
拜访友人而不遇,或与友人分别时,情感不宜直白宣泄。用第七法,能将深深的思念、淡淡的惆怅寄托于景物,更显情谊绵长。

创作示例(灵感来自其《寄陈伯玑金陵》诗):

《访友不遇》
陈宝莹
荆扉半掩绿苔侵,古木萧疏庭院深。
载酒来寻旧时约,空山不见暮樵吟。

分析:前两句写友人居所的幽静(景)。第三句点明“访”之事由。结尾不写自己多么失望,而写“空山不见暮樵吟”,以空山樵客的凄凉景象,将访而不遇的寂寥之情渲染得淋漓尽致。


3. 即景咏物与四季感兴
对某一景物或季节变化心生感触,欲咏物抒怀。第七法能避免直白的咏叹,使物我交融,意境合一。

《秋柳》
陈宝莹
残秋临水柳丝黄,瑟瑟西风送晚凉。
莫向长亭折此树,一群寒雁入苍茫。

分析:前两句描绘秋日萧瑟之景(事与景)。第三句由柳联想到离别“折柳”的旧俗,并加以否定“莫折”。结尾不写离愁,而写“一群寒雁入苍茫”,将离别的怅惘、前路的未知、时光的流逝都融入雁阵南飞的广阔画面中,意境顿开。


4. 闲适生活与田园小景
描写隐居、田园生活的闲适自得之情,用第七法能避免流于浅白,更添一份悠然神远的气韵。

《溪上》
陈宝莹
小舟轻系荻花边,钓饵初收日已偏。
醉卧不知秋水涨,一篷星月载归眠。

分析:前两句叙述闲钓一日的生活场景(事)。第三句“醉卧不知”点出闲适之态。结尾以“一篷星月”的静谧美景作结,不言“乐”而乐在其中,不言“闲”而闲趣自现,韵味悠长。

总结

王渔洋绝句第七法的灵魂,在于结尾那个看似平常却意蕴丰赡的景语。 它要求诗人具备一双善于发现“有意味的形式”的眼睛,能从眼前的景物中,捕捉到与内心情感最能产生共鸣的一瞬。

因此,当您想要创作表达以下情愫的诗歌时,第七法是最佳选择:

深沉的历史感怀

含蓄的离愁别绪

淡远的隐逸之趣

物是人非的惆怅

对高洁人格的向往

掌握此法,便能如王渔洋所言,“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让您的绝句在有限的字数内,拥有无限回味的空间。



王渔洋绝句第七期作业
请参照王渔洋绝句第七法,或寄幽怀古,或写相思离愁,或抒发淡远隐逸的情怀,或写物是人非的惆怅。用一首绝句,袒露你的心声。时间截止到11月11号下午6点。各分会统一收稿报编辑群,然后编辑制作公众号。
期待你的佳作!
本期收稿:孙守才老师。
2025年11月8日

地址:郸城县文化艺术中心

邮编:100007邮箱:1043658948@qq.com联系电话:苏ICP备12063804号-2

技术支持: 江苏书妙翰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诗词云

诗词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