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微信扫一扫

网站首页
社团简介
诗坛讯息
诗词速递
经典博览
诗教在线
赛事纵横
诗书画苑
社团期刊
网站互联
当前位置 >> 首页 >> 诗坛讯息 >> 详细信息
彭珍海 | 精品创作提升之道及写好七律心得

发布时间: 2025/9/21 15:31:26    阅读:1917

分享到


精品创作提升之道及写好七律心得

彭珍海

  要创作出高质量的诗词作品,需要从技术、学识、心性三个维度系统性地入手,循序渐进,久久为功。根据我的创作经验,我认为提升作品质量重点把握“四大根基”与“三层进阶”。
  一、奠定四大根基:不可逾越的初级阶段
  入门之初,首要任务是掌握规则、打好基础。切忌眼高手低,认为格律束缚了才情。格律如同音乐的乐理、书法的笔法,是先贤总结出的最优美的声音组织形式。
  1.精研格律,化为本能。这是最基础、最技术性的环节,必须做到“心中有谱,下笔合规”。
  平仄:首先要熟练掌握普通话的一、二声为平(阴平、阳平),三、四声为仄(上声、去声)。并了解入派三声,知道哪些字在古代是入声(如“白”、“国”、“独”),在用时需特别注意(通常作仄声)。购买一本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或类似的工具书,常备手边。
  押韵:建议从平水韵或中华通韵中选择一种作为标准,切忌混用。
  平水韵(推荐):这是创作和鉴赏古典诗词的通用标准。需要购买韵书或使用韵典App(如“诗词吾爱”网提供的工具),经常翻阅,熟悉各个韵部的常用字。最初可先使用“宽韵”(如“东”、“支”、“先”、“阳”、“庚”、“尤”等字数多的韵部),避免使用“险韵”。
  中华通韵:基于现代普通话,更容易上手,但需在诗题后注明“(中华通韵)”,以便读者区分。
  对仗:尤其是律诗的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工对与宽对:初期先追求工对(词性、结构、类别都严格相对),后期可尝试宽对(大意相对,更显灵动)。
  避免合掌:上下句意思重复,如“神州”对“华夏”。
  章法(起承转合):这是诗的骨架。
  起:破题,开门见山或徐徐引入。
  承:承接上文,进一步渲染铺陈。
  转:转折、开拓新意,是全诗最出彩、最需功力的地方。
  合:收束全篇,点睛升华,留下余味。
  实操建议:多进行“对对子”练习,这是训练字词、平仄、对仗最有效的方法。初期可大量模仿前人作品的格律,进行“填诗”,即按照一首名作的平仄格式,换上新内容。
  2.积累词汇,凝练语言。诗是语言的艺术,是高度凝练的“集装箱”,每个字都要承担最大的意义和情感。要建立自己的“语料库”:准备一个笔记本或电子文档,分门别类地记录优美的、有诗意的词汇。例如:
  意象类:孤鸿、落日、空山、烟雨、扁舟、羌笛……
  动词类:擎、拂、侵、锁、映、诉……
  形容词/副词类:犹、自、堪、渐、微、独……
  忌用“死字”、“哑字”:多用生动、形象、有画面感和声音感的字。比较“花开了”和“花绽放”,“鸟叫”和“莺啼”,后者显然更具诗意。
  杜绝白话和成语:尽量避免直接使用现代白话词汇和成语(如“天壤之别”、“一心一意”),要将其转化为诗家语。
  3.捕捉意象,营造意境。诗不言情,情在景中。诗不说理,理在趣中。
  意象是砖石: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看到“柳”,不仅是树,更是“离别”;看到“月”,不仅是星球,更是“思乡”。
  意境是宫殿:由一系列有机结合的意象共同构成的一个能让读者沉浸其中的艺术境界。你的情感和思想,要通过意境自然流露,而不是直接喊出来。
  劣例:“我十分想念故乡。”(直白无味)
  佳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通过“举头”、“低头”的动作和“明月”的意象,意境全出)
  4.海量阅读,深度模仿。“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是永恒的真理。
  精读与泛读结合:
  精读:选择几位你最喜爱的大家(如王维、杜甫、李商隐、苏轼等),深度研读他们的代表作。一字一句地分析其平仄、对仗、用典、章法和意境营造。
  泛读:《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是基础,还应扩展到《古诗源》、《千家诗》等,拓宽视野。
  模仿与次韵:模仿是学习的最佳路径。可以模仿其风格,甚至直接“次韵”(用原诗同样的韵字和次序来唱和),这是极好的高强度训练。
  二、实现三层进阶:从匠人到诗人的蜕变
  当技术层面不再成为障碍时,提升的重点就转向了内涵和神韵。
  1.诗外功夫:学识与阅历的滋养
  读书破万卷:不仅要读诗,更要读史、读哲学、读文论(如《文心雕龙》、《沧浪诗话》)。深厚的文化底蕴能让你的作品有“出处”,有“厚度”,避免流于浅薄的风花雪月。
  行万里路:走出书房,去观察真正的山水,体验真实的生活。所有的意象都源于生活,闭门造车只能写出虚假的陈词滥调。你的独特经历和感悟,才是你诗词中最宝贵、最不可替代的部分。
  2.找到自我的声音:从“像古人”到“是自己”
  初期像古人很正常:入门阶段模仿古人,甚至带有浓厚的某家风格,是必经之路。
  后期要追求个性:在熟练之后,要有意识地融入现代人的情感、思想和视角。你写的可以是古老的格律,但表达的应是当代人的生命体验。思考如何用古典的形式书写现代人的乡愁、孤独、对社会现象的观察等,这是格律诗在现代的生命力所在。
  3.修改,修改,再修改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好诗是改出来的。
  冷却法:写完后放一段时间(几天甚至几周),再拿出来看,问题会一目了然。
  吟诵法:大声读出来。格律诗有音乐性,读着拗口、听着别扭的地方,往往就是平仄、用字有问题的地方。
  求教法:虚心向同道师友请教。把自己的作品发到专业的诗词论坛(如“中华诗词论坛”、“诗词吾爱网”),接受批评。坦诚地面对一切批评,但要有选择地吸收。
  总结与入手顺序建议
  1.第一步(1-3个月):工具准备与规则内化
  买一本《诗词格律》,下载韵典App。
  大量背诵经典名篇,建立语感。
  疯狂练习对对子和“填诗”,彻底掌握平仄、押韵规则。
  2.第二步(3-12个月):模仿创作与积累
  选择偶像,开始模仿创作,主要写五绝、七绝和五律。
  建立词汇本,持续积累。
  在诗词论坛注册账号,发表习作,“找骂”,在交流中学习。
  3.第三步(1年以后):形成风格与追求意境
  开始尝试更复杂的题材和体裁(如七律、小令)。
  读书,行走,丰富内心。
  在每一次创作中,问自己:我想表达什么?我营造的意境是否传递了这种情感?
  三、如何写好七律
  七律(七言律诗)是古典诗词中最具“建筑美”与“音乐美”的体裁之一——八句四联,五十六字中需兼顾平仄、对仗、意象与情感升华。它既不像绝句那样短小精悍可“以少胜多”,也不似长调词牌那般自由铺陈,而是要求作者在严谨的格律框架内,完成起承转合的完整叙事或抒情。本文将从基础规则、核心技巧到实战案例,手把手教你写出合格的七律。
  1、七律的基础:先“守规矩”,再“谈意境”
  (1)格式与平仄:八句四联的“节奏密码”
        七律由八句组成,每句七字,共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其平仄规则基于“替、对、粘”三原则:
  替:每句中二、四、六字的平仄交替(如“平平仄仄平平仄”中,二四六字为“平、仄、平”);
  对:同一联中,出句(上句)与对句(下句)平仄相反(如出句“仄仄平平平仄仄”,对句需“平平仄仄仄平平”);
  粘:下一联的出句与上一联的对句平仄相同(即第二句与第三句、第四句与第五句等需“二四六字平仄一致”)。
  常见格式有两种:平起首句入韵式(如杜甫《登高》)与仄起首句入韵式(如李商隐《锦瑟》)。初学者建议从平起式入手,因其首句押韵更易上手。例如平起首句入韵的标准格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注:实际创作中允许“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即一句中第一、三、五字的平仄可灵活调整,但第二、四、六字必须严格遵循交替规则),但需避免“孤平”(一句中除韵脚外仅一个平声字)和“三平尾”(句尾连续三个平声字)等硬伤。
  (2)押韵与对仗:古典诗的“声韵美学”
  押韵:七律要求偶数句(二、四、六、八句)押平声韵,且一韵到底(不可换韵)。例如杜甫《春望》“深、心、金、簪”均押“侵”韵(平水韵十二侵)。现代人创作可用《中华新韵》(更接近普通话发音),但需标注说明。
  对仗:颔联(第三、四句)与颈联(第五、六句)必须严格对仗(词性、结构、意义相对)。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无边”对“不尽”(形容词+名词),“落木”对“长江”(自然意象),“萧萧”对“滚滚”(叠词拟声),“下”对“来”(动词),堪称对仗教科书。
  2、七律的核心:从“合格”到“精彩”的四大技巧
  (1)起承转合:八句的“叙事逻辑链”
  七律虽短,却需完成完整的情绪脉络,即“起(引入主题)—承(展开铺垫)—转(转折深化)—合(收束升华)”。
  起:或写景造境(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或叙事点题(如“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目的是快速将读者带入情境。
  承:紧接首联,补充细节或延伸场景(如杜甫《登高》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承接首联“悲秋”主题,用落木、长江强化苍凉感)。
  转:是全诗的关键转折,或视角切换(如从景到情),或情感升华(如从个人愁绪到家国情怀),通常出现在颈联。
  合:收束全诗,或点明主旨(如“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或留下余韵(如“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案例:李商隐《锦瑟》虽争议颇多,但其结构清晰——“起”(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以锦瑟起兴,引出对年华的追忆;“承”(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用典故铺陈迷离心境;“转”(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转向虚幻意象,深化朦胧哀伤;“合”(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点破“追忆”的无奈,余味悠长。
  (2)意象选择:用“具体物象”承载“抽象情感”
  七律忌空泛议论,需通过典型意象传递情感。意象分三类:
  自然意象:月(思乡)、雁(离别)、柳(送别)、梅(高洁)、落日(沧桑);
  人文意象:孤舟(漂泊)、古道(荒凉)、琴(知音)、酒(愁绪);
  典故意象:贾谊(怀才不遇)、王昭君(身世飘零)、陶渊明(归隐)。
  技巧:意象需“贴题”且“有层次”。比如写“秋思”,若只写“落叶”“寒鸦”稍显单薄,可叠加“残荷”“暮砧”“孤灯”等,形成“视觉(落叶)—听觉(砧声)—触觉(孤灯冷)”的多维意境。杜甫《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仅两句便用“风、天、猿、渚、沙、鸟”六个意象,从高到低、从动到静勾勒出苍茫秋景,为后文“悲秋”主题铺足底色。
  (3)炼字与炼句:让每个字都“有分量”
  七律字字如金,需反复打磨关键字的“表现力”。炼字重点在:
  动词:赋予画面动态(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僧敲月下门”的“敲”);
  形容词:强化情感色彩(如“万里悲秋常作客”的“悲”,“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锁”);
  虚词:调节节奏(如“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中的“却”)。
  案例:王维《积雨辋川庄作》“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漠漠”(广阔迷茫)、“阴阴”(浓荫深邃)两个叠词,既写出水田的辽阔与夏木的茂密,又暗合诗人隐居的宁静心境;“飞”“啭”两个动词,让静态画面瞬间生动,听觉(鸟鸣)与视觉(白鹭)交织,意境全出。
  (4)情感升华:从“小我”到“大我”的格局
  优秀七律往往不局限于个人悲欢,而是通过个体情感折射时代或人性。例如:
  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写个人漂泊病痛,但“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动荡(安史之乱后民生凋敝)关联,境界顿开;
  崔颢《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起于神话传说,“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收于游子思乡,既有历史沧桑感,又有普遍的人性共鸣。
  技巧:若写个人经历(如考试失利、离乡打工),可尝试关联更广阔的背景(如“十年寒窗”背后的教育意义、“异乡灯火”中的时代流动),让情感更有深度。
  3、实战案例:拆解一首七律
  以《秋日登楼》为例,逐步分析创作过程:
秋日登楼
木落天高万象收,独凭危槛瞰江州。
千峰暮霭连荒戍,一水残阳下白鸥。
身世渐随黄叶老,关河长共朔云浮。
倚栏莫问兴亡事,尚有寒芦弄晚秋。
  【起联】木落天高万象收,独凭危槛瞰江州。
  起笔以"木落天高"勾勒秋日气象总貌,落叶与开阔天空形成俯仰空间感。"万象收"三字既写秋日萧瑟之景,又暗含诗人凝神观照之态。对句点明"独凭"的登楼情境,"危槛"与"江州"构成垂直视角,为下文全景描写奠定基础。起句符合"如高山坠石"的审美要求,以阔大景象瞬间打开诗境。
  【承联】千峰暮霭连荒戍,一水残阳下白鸥。
  承接登高所见,以"千峰""一水"的宏大对仗延续空间拓展。"暮霭连荒戍"横向延伸空间,暗含历史沧桑;"残阳下白鸥"纵向勾勒动态,明暗色调交织。此联通过"连""下"两个动词,将静态山水转化为时空流动的画面,既实写秋景又暗渡"荒戍"的历史感,为下文抒情埋线。
  【转联】身世渐随黄叶老,关河长共朔云浮。
  转折处由景入情,"黄叶老"呼应首句"木落",将自然衰飒与生命迟暮绾合。"渐随""长共"两组时间副词,将空间意象转化为生命体验。对句"关河"拓开境界,"朔云浮"的飘渺感与"身世"的沉郁形成张力。转笔符合"如虎转首"之力,情感浓度陡然加深。
  【合联】倚栏莫问兴亡事,尚有寒芦弄晚秋。
  收束以"莫问"故作旷达,实则"兴亡"二字点醒全篇历史沉思。"寒芦弄晚秋"以细微意象作结,芦花摇曳的动态平衡了前句的沉重,形成"以景截情"的经典结法。合处既回应起联"独凭危槛"的动作,又以"尚有"二字在衰飒中保留生机,符合"如舟泊岸"的收势要求。
  全篇结构:首联破题立象→颔联铺展深化→颈联转折生情→尾联收束余韵。四联形成"观景-拓展-感怀-超脱"的情感脉络,符合"如宫室之有制度"的七律章法。时空处理上,由近及远再收回眼前,完成"收-放-收"的视觉循环。
  结语:七律的本质是“戴着镣铐跳舞”
  七律的格律或许让人望而生畏,但正是这些规则(平仄、对仗、押韵)像建筑的梁柱,让情感的表达有了更坚实的载体。正如杜甫所言“晚节渐于诗律细”,写好七律没有捷径,唯有:
  1.先模仿经典(熟读杜甫、李商隐、王维等大家的七律,分析其结构与用词);
  2.再刻意练习(从“对仗工整”“押韵准确”开始,逐步追求意象与情感的融合);
  3.最终超越规则(当技巧内化为本能,便能在格律中自由表达独特的生命体验)。
  愿各位诗友在七律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声韵与诗意”。

地址:石家庄市红旗大街333号河北老年大学

邮编:100007邮箱:43266803@qq.com联系电话:苏ICP备12063804号-2

技术支持: 江苏书妙翰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诗词云

诗词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