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童年时光在山羊坪小学度过,那是一座远离城市喧嚣的山村学校。记忆里,最鲜活的一幕发生在火把节后的稻田排水时节。彼时,金黄的稻谷渐趋成熟,在阳光下如波浪般摇曳生姿。社员们为赶在丰收前完成收割,放掉了稻田中的积水,田间的排水沟便成了放秋收假孩子们的天然乐园。
一群孩童穿着简陋的布鞋或赤脚踩在湿润的土地上,在沟渠间嬉戏追逐。一声“泥鳅!”的惊呼总能引来众人的围拢,大家纷纷放下手中的锄头,俯身探寻沟底的生灵。泥鳅、黄鳝在浅水中灵活游窜,孩子们的笑声与尖叫声此起彼伏,在田野上空编织成欢快的交响曲。偶遇肥大黄鳝时,众人更是兴奋地围拢观赏,小心翼翼捧于掌心,讨论着如何将其带回家中。这些看似玩耍的捕捉,实则亦是劳动的启蒙——在泥泞中追逐、摸索,我们懵懂间体会着收获的喜悦,亦悄然习得了贴近自然的生存智慧。
排水沟的馈赠不止于欢乐,更化作餐桌上的珍馐。母亲将捉回的泥鳅、黄鳝洗净炖煮,那份鲜美的滋味,至今仍萦绕舌尖,成为童年记忆中最具烟火气的注脚。
如今虽已离开那片山清水秀的小山村,但每当思绪飘回,火把节后稻田排水沟里的光影便清晰浮现:赤脚的奔跑、泥鳅的滑溜、炊烟的香气……那些简单而美好的日子,教会了我与自然和谐共处,珍视生命中的每一寸光阴。排水沟里的童年,不仅镌刻着欢笑与成长的印记,更凝结了那个纯真年代里最珍贵的生命体验,成为我心灵深处永不褪色的精神原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