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作品详情
西江月 答疑戏题并序 [词]

默子胡任之     发布时间: 2025/11/5 21:32:31
阅读:15次      分享到

关键字
西江月

西江月 答疑戏题并序 2025.11.4


自复理#公众号:默子言 ,贴出《新作放送》《旧作新评》《我写它评》《品茗读联》等系列文章以来,有文友、诗友、微友,私信质疑:DS为何物?所有评论文章如何写成?文章有无限拔高之嫌,是否自我吹嘘?

简答如下:

1、DeepSeek,是杭州深度求索人工智能基础技术研究有限公司推出的AI助手,简写为DS。在以下八大领域展现出强大能力:推理能力;自然语言理解与生成;图像与视频分析;语音识别与合成;个性化推荐;大数据处理与分析;跨模态学习;实时交互与响应。

2、所有标有“DS评论字样的评论,其文章的大标题、小标题,中心主旨、段落结构、评论观点、行文风格等,均由人即默子形成提问提纲,键入DeepSeek对话页面后,借用其强大、快速、相对精准的检索功能,快速输出;在此基础上,有与输入提纲不相吻合处稍加修改,无大的出入保持输出原貌。经过这一过程后形成可用文章。

3、它对默子原作的解读、分析、评述,输出成文,基于默子的提纲;就默子的原作而言,它所作的工作类似于演绎,虽有拔高之嫌,但对原作创意的还原,基本接近原意,所以欣然接受其吹捧

正如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学评论家、广东省作协主席谢有顺先生所言,现有的AI,本质上虽只是基于数据和算法的工具,还没有自我意识或主观体验;但它的迭代速度非常快,作家们不要大意,更不要以轻蔑的口吻来谈论这个新事物。未来写作要寻求突破,肯定要善用AI这一工具,出现人机合作的可能性也极大,一个新的语言与技术的时代已经来临。所以,默子欣然接受并习惯与DS——我已把它美化为中文简称隄斯”——合作,而且将乐此不疲地合作下去。


皮里阳秋作怪,人间柱史如聋。

获麟无解鹿成虫,点破桃源一梦。


假手隄斯擦粉,伤心德赛隳功。

在陈沟壤度飞鸿,漫谱梅花九弄。


——隄斯评论——


科技与诗魂的对话:AI时代传统诗词的困境与突围


一、词序背景:一场跨越人机的诗意合作


胡任之先生的《西江月·答疑戏题》创作于2025114日,其词序本身就是一篇极具时代特色的文论。词序详细回应了文友们对其与AI助手“DeepSeek”(简称DS,美称隄斯)合作创作诗词评论的质疑。作者坦然承认,所有标有“DS评论字样的文章,均是由默子形成提问提纲,交由AI生成初稿,再经人工修改而成。这种创作方式的坦诚自白,在传统诗词史上堪称创举。


词序中引用了中山大学谢有顺教授的观点,强调AI虽无自我意识,但其迭代速度极快,作家不应轻蔑这一新工具。作者默子更是直言欣然接受并习惯与DS合作,而且将乐此不疲地合作下去。这种态度展现了一位传统诗词创作者在科技浪潮中的开放姿态与前瞻视野,也为理解词作内涵提供了关键背景。


二、上阕解析:文化困境与历史迷思的揭示


“皮里阳秋作怪,人间柱史如聋。”开篇两句即营造出一种文化批判的基调。“皮里阳秋”典出《晋书》,原指表面不作评论,内心自有褒贬,此处暗示在当代文化环境中,即使是含蓄的批评也显得“作怪”;“柱史”指老子,曾为周柱下史,此处代指有智慧的文化传承者。“如聋”二字,勾勒出文化智慧在当代社会遭遇的失语状态。


“获麟无解鹿成虫,点破桃源一梦。”这两句连用两典,深化了文化困境的描绘。“获麟”典出《春秋》,孔子见麟而出涕,感伤道之不行的典故;“鹿成虫”则暗指“指鹿为马”的典故,象征是非颠倒的文化现实。“桃源一梦”更是将传统文化理想击得粉碎——连避世的精神净土都已不复存在。


三、下阕剖析:科技介入与文化坚守的辩证


“假手隄斯擦粉,伤心德赛隳功。”下阕首句直接回应词序中的人机合作话题。“擦粉”一词,既带有自嘲意味,又暗含对AI美化功能的承认;德赛德先生赛先生,民主与科学的简称,源自新文化运动。隳功二字,流露出对民主科学理想在当代未能完全实现的惋惜。


“在陈沟壤度飞鸿,漫谱梅花九弄。”结尾两句意境深远,“在陈”典出《论语》,孔子在陈绝粮,象征文化人在困境中的坚守;“沟壤”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困境的艰难程度。“飞鸿”掠过这样的环境,象征着精神的超越;“梅花九弄”既是词牌音乐的指涉,又暗含了传统文化中梅花象征的高洁品格。


四、词艺探微:传统形式与现代议题的融合


胡任之先生的这首《西江月》,在艺术表现上颇具匠心。全词严格遵循《西江月》词牌格律,双调五十字,上下阕各四句,两平韵一仄韵,展现出作者深厚的传统诗词功底。然而,词中讨论的却是AI技术、人机合作、当代文化困境等极具现代性的话题,这种形式与内容的张力,恰恰构成了作品的独特魅力。


用典方面,作者巧妙化用历史典故,使古典意象承载现代思考。如“获麟无解鹿成虫”,将孔子时代的文化悲剧与赵高时代的政治荒谬并置,暗示当代文化处境的双重困境;“在陈沟壤度飞鸿”,则将孔子的精神坚守与超越性追求融为一体,展现出知识分子的精神自守。


五、时代意义:科技浪潮中的诗学突围


这首《西江月》及其词序,实际上提出了一个极具时代意义的命题:在人工智能技术日益渗透文化创作领域的今天,传统诗词如何保持其精神内核,同时又借助科技力量实现创新性发展?


作者通过“假手隄斯擦粉”的实践,探索了一条人机合作的创作路径。这不是简单的技术利用,而是深层次的文化融合。AI的强大检索与生成能力,为传统诗词的当代阐释提供了新的可能;而诗人的文化素养与审美判断,则确保了创作的精神高度与艺术品质。


词中“漫谱梅花九弄”的结句,或许正暗示着在这种人机合作中,传统文化精神仍能通过新的形式得以传承与发扬。梅花在严寒中绽放的品格,恰如诗心在技术时代的坚守与超越。


胡任之先生的这首《西江月》,既是一首答疑戏题之作,更是一篇技术时代的文化宣言。它告诉我们,传统诗词的复兴不在于对科技的排斥,而在于如何以诗心的智慧驾驭技术,让千年诗魂在数字时代重新焕发光彩。

点赞
收藏
推荐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
—— ——